“你猜我知不知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陕北主要蜜源简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陕北主要蜜源简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陕北主要蜜源简介

篇1:陕北主要蜜源简介

陕北主要蜜源简介

陕北主要包括延安、榆林两市的'地区,是我国西北部很有特色的蜜源基地,特别是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草,更让陕北蜜源锦上添花.

作 者:高燕  作者单位:陕西省延安市养蜂试验站,陕西,延安,716000 刊 名:蜜蜂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E 年,卷(期): “”(9) 分类号: 关键词: 

篇2:金字陕北

金字陕北

我是在初冬季节又一次来到陕北的.安塞的油田,靖边的气田,在牵引着我的脚步.对陕北石油的了解,仅有过二十年前的永坪之行,浏览过延长油矿的历史,知道那里有中国大陆上开发最早的油井,并写过一篇题为<油矿一夜>的散文.这一次,当我在夜晚溶入延安河庄坪基地的灿烂灯火之中时,又恍若陷入旧梦,情思里似乎弥漫着一股带着油香的风.在我前不久涉足的.塔里木盆地、吐哈油田、柴达木盆地以至敦煌基地,领悟过现代石油城的景观,石油人在戈壁沙漠中创造的奇迹是令人感叹的.眼前的陕北高原,又一次让我投入了她滋养丰满的宽阔的怀抱.

作 者:和谷  作者单位: 刊 名:地火 英文刊名:BORNING GROUND 年,卷(期): “”(1) 分类号: 关键词: 

篇3:陕北窑洞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靠崖式是在天然土崖上横向挖洞,宽3~4m,深可达10多m。

目录简介历史渊源特点种类收缩展开简介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我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一般窑洞为用石头或者砖头砌,窑洞上面覆盖厚厚的夯实的黄土,规模大的可做成并列多间或上下多层,外部也可另建房屋形成院落。下沉式是在平地上向下挖院式天井,再在井壁横向挖窑洞,分正房和厢房,入口坡道在东南角。独立式实际上是窑洞形的地面建筑,冬暖夏凉。它与一般四合院没有太大不同,前面有木构檐廊,屋顶覆土成平顶。

历史渊源

土穴窑洞式建筑居住形式最早发生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两岸的黄土高原上。距今5000―60的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文化为标志的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的新石器早中期文化,和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为标志的父系氏族社会的新石器晚期,黄土高原窑洞不单成为这两种文化的内容,而且发育得相当成熟――“吕”字形窑洞居室已经出现。 黄土高原南界的西安半坡先民的45座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就是方型、圆形的半地穴式。而在陕北,发掘出的穴居遗址已发展到具有内外两室的“套间”性质,呈“吕”字形,石板铺地,料礓石粉抹墙,还建有我国最早的壁炉。在山西省石楼岔沟有仰韶文化穴居遗存,平面呈方圆形,中央有灶,入口处小,已有了门的.雏形。 内蒙古凉城园子沟发现了龙山文化早期穴居聚落遗址,其中横穴28座,3间为一组,已呈“一明一暗”的“套间”雏形。新石器时代正是恩格斯所说的从母权走向父权,是“人类所经历的最激烈的革命之一”,是“一切文化民族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此也正是以陕北轩辕黄帝陵为标志的传说中的炎黄时代。先民们就这样经历了从原始穴居到人工穴居、半穴居,最后酿成了土窑洞的出现。

特点

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地坑式窑洞在地面挖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沿崖式窑洞是沿山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凿窑洞。土坯拱式窑洞以土坯砌拱后覆土保温。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地坑式窑洞也见于黄土层厚的豫西平原地区,如河南巩县的地坑式窑洞,常常是整个村庄和街道建在地坪以下,远远望去,只见村庄的树冠和地面的林木。地坑式窑洞顶上的土地,仍然可以种植庄稼。甘肃东部也有这种地下街道。从西方环境建筑学家的观点看来,这种地坑式窑洞建筑是完美的不破坏自然的文明建筑。 地下窑洞的组合,仍然保持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关系、采光通风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

种类

靠崖式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现代楼房。

下沉式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的做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凿出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里的树梢,看不见房屋。

独立式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 能够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

陕北主要蜜源简介(整理10篇)

篇4:经典陕北歇后语

经典陕北歇后语锦集

碌磕砸碾盘——实打实 (石)

驴粪蛋——面面光

驴啃脖子——工变工

雀头炒碟子——尽嘴没肉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千物

老鼠跌到面囤里——翻白眼咧

门神老了——不捉鬼

二百五脑 (杠)棒棒——疙兴兴打晃晃

马跑哩,兔窜哩——各有各的打算哩

蚂蚱蚱吃大腿——自吃自

蚂蚁尿在书木——识(湿)不了几个字

尿脬(音“pao”)打人不疼——臊气难闻

荞麦皮打浆子——自不然 (粘)

扫帚顶门——叉叉多

骑着骆驼赶着鸡——高的高来低的低

三张麻纸糊的个驴脑 (头)—— 好大的面子

三个钱买的个蛤蟆——越看越鳖

杀猪杀屁股——另一把起手

送人的.听门——丢了一个截的人

卖豆芽不拿称——冒抓

棒槌挑牙——不嫌夯口

脱裤放屁——多费一层手续

秃子脑 (头)上的虱虱——明摆着

六月挽黑豆——凑空哩

拦羊打酸枣——捎带

一家十五口——七嘴八舌

一碗水倒地——揽不起了

枣核改板——没两句 (锯)

狗尿石板——渗也不渗(藐视)

猫咬猪尿脬(音“pao”)——空喜一场

狗看星宿——不识个稠稀

投灶里打喷嚏——寻灰哩

狐子戴毡帽——假装善人

花椒喂牲口——不是好料

萝卜拌豆芽——粗细不匀

麻袋绣花——底子太差

炭猫子砸腿——小事一宗

秤锤碰碌砖——硬对硬

土地爷穿黄袍——由人做造

黑脑抻打官司——三八两勺

淘米筛子做锅盖——眼眼太多

合流咀家办事哩——有的直当有哩

头上害疮脚把把流脓——坏透了

哈巴戴串铃——假充大牲灵

哈巴啥本三字经——假充斯文

蛤蟆上了花椒树——蹄蹄爪爪全麻咧

黄连树上挂苦胆——苦得没法说

桶箍打得环一一还是个还 (环)(指努

力白费,状况没改变)

提上夜壶坐大堂——脏官

歪嘴子吹喇叭——偏偏的遇上个端端的

五百钱担两头——前后二百五

黑老鸦啄簸箕——罢罢罢 (叭)

碗大汤宽——捞不住一根面

外甥哭妗子——记起一阵子

新挖的茅坑——香三天

戏场的婆姨——有主哩

鞋帮子做帽沿——高升了

膝盖上钉掌一一离题 (蹄)太远

西瓜掉在油缸里——油头滑脑

光屁股断(撵)狼——胆大不识羞

月尽看黄历——没日子啦

阎王爷的芝麻饼——鬼点子不少

一枪打得个苍蝇——不够火药钱

背锅锅 (驼背)睡在墓屹堆上——不知脚手高低

苍蝇跌在尿罐里——还当飘洋过海!

尖嘴骡子卖了个驴价钱——吃了嘴上的亏

秃女子的梳头盒——摆设

鸡爪爪烩豆腐——没大油水

三岁卖和铬,九岁卖灌肠——久惯捞长

篇5:陕北民间故事

死后,亲人们总要烧一些纸钱,据说烧的纸钱到了阴间就是冥币,鬼们和人一样处处都要花钱的。活人谁也没到过阴间,何以知道有鬼且鬼和人一样生活,何以知道鬼需要钱呢?烧纸钱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造纸后,生意兴隆,为他赚了不少钱。他的哥哥蔡莫、嫂嫂慧娘看了非常羡慕。慧娘就要蔡莫也去和蔡伦学造纸。但是蔡莫的恒心不够,工夫还没到家就急急忙忙的自己开了家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品质低劣,乏人问津,两夫妻就对着一屋子的纸张发愁。

最后,慧娘想出了一条妙计,便附在蔡莫的耳边,如此这般的教了一遍。

到了这天晚上,邻居们忽然听到蔡莫家传出了嚎啕大哭的声音。大家赶过来一问,才知道慧娘昨天晚上暴毙死了。次日清晨,蔡莫当着邻居的面,在慧娘的棺前哭得死去活来。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著烧著,忽然听到棺材里有响声。过了一会儿,又听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著:「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都呆了,最后终於鼓起勇气打开棺盖。慧娘就跳了出来,告诉邻居,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让她推磨受苦。因为蔡莫烧给她很多纸钱,所以小鬼们都争著为她推磨。她又把钱交给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蔡莫故意的问:「我没有给你送钱啊?」慧娘就指著燃烧的火堆说:「那就是钱啊!阴间是以纸当钱的」。蔡莫一听,马上就去抱了两大捆的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邻居见状,发觉纸钱有这麼大的用处,於是个个都掏钱来买蔡莫造的纸。消息传开后,不到几天,蔡莫家的纸全都卖光了。

由於慧娘还阳的这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因此每逢这一天,人们都会给祖先焚香烧纸。这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篇6:陕北民间故事

初次听到雷劈山,就被这山名吸引了。意识中隐隐约约感觉这不是一般的山,的确,雷劈山是扶余有名的诗情画意的山,一个传说奇特有故事的山。

金秋十月的一个假日,我走上了探索雷劈山之旅。沿着肖家乡驻地东侧一条斜向东北的红砖路,行约8公里,突见一条东西走向的宽宽的深沟。望着脚下又宽又深的长长的大沟,人俨然是站在山上。站在山上看见那大沟,就有置身黄土高坡的感觉。望望沟北侧的山,看着不算远,但从这山到那山真要走好远好远的路。看着望着,情不自禁地会哼起那首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啊三道道蓝,一个在那山上哟,一个在那沟,啊呀招一招手。瞭见那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过去这里是两片荒山一道深沟,荒山杂草茂密却没有人烟。深沟的北沿上还有一个圆圆的高出地面的土山,就像一个矗立在荒原上的烽火台。清朝道光年间,这里来了垦荒者形成了村屯,按照政府招垦号荒的排序,号序为十五,所以当时屯名为十五号。后来,在十五号荒界内又有一个小屯形成,于是把这个小屯叫成小十五号,原来的十五号屯叫成了大十五号。大十五号屯民开垦着深沟两侧山上山下的荒地,种植上五谷,收获着富裕和幸福。荒山沟变成了米粮川,逃荒人成了小康户,汇聚到大十五号的人越来越多,屯子越来越大。那时的大十五号人开荒山种荒地,就是不动北山上那个圆圆的土山。那土山当时没名,但中国人向来是崇拜山水的,认为有山的地方都有风水,有灵性,会保佑屯子的平安,所以开荒山的人没有去动过那土山的一草一木。

大十五号的年景一直风调雨顺,田禾一直茁壮成长,五畜一直兴旺。又过去了不知多少年,一个夏日的夜晚,一场瓢泼大雨足足下了一宿,雨电中一个大炸雷响彻天地,雷声震耳欲聋,穿透肺腑,震撼着每个人的心。雷声过后雨过天晴,十五号村民发现那个圆圆的土山被夜晚的炸雷劈下去一角,移到旁边又形成一个小山。从此,那个默默无闻圆圆的土山开始有了名字——雷劈山,人们也给被雷劈下的那个小山起了一个名字叫小坨子。一个炸雷把一个大山劈开,虽然多了一个山,多了一道风景,但是这也是大十五号村民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直到有一天,一个江湖术士游走到大十五号,看了雷劈山后说,将来屯中要出大小两个有名的文人。虽然我们不知道他这句话有什么根据,但却平息了大十五号屯每个人心里的不安,没有了恐慌。又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平静生活。勤劳淳朴的庄稼人心里也有了一个向往,一个憧憬,希望那有名的文人能够出现在自家的子孙后代中。有人开始为自家选择坟茔地,有人执着地每日劳作时望山而拜。渐渐地雷劈山神秘起来,变得更加神圣了!

清朝末年,一个叫王庭礼字品三的人在雷劈山下的大十五号屯崭露头角。王品三本是大十五号一户普通农家的子弟,自幼好学,没有走仕途之路,却练就了一笔好字,书法造诣较高。王品三与当时扶余文化界名人,尤其是书法名望较高的五家站的郝文濂等常有往来,切磋书法技艺。王品三不但工于书法,头脑也灵活,懂得经营之道。民国时期家有良田百垧,同时还经营着药店、杂货店等买卖,成为大十五号的首富。过去人们常说一句老话“有钱就是大爷”!王品三就是大十五号一带的大爷,出入都是前呼后拥,屯人见了都鞠躬施礼称呼王大爷。直到光复前两三年王品三才去世。

清宣统元年(19)农历二月初九,大十五号王贵田家一个婴儿呱呱落地。这一声啼哭给王家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一声啼哭宣告了一个艺术天才的诞生,他就是后来影响了中国画坛的国画大师王庆淮。王庆淮自幼善学,尤其酷爱绘画艺术。9岁入私塾就显现出超群的智慧,尤其痴迷于丹青技艺,可以说王庆淮初学绘画是凭着自己的天赋无师自通的。一盏油灯,一支毛笔,心目中的田园,雷劈山下的景色,大沟沿上的树木,跃然纸上,成为他的习作。12岁时,王庆淮到石头城子读小学,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后又先后考进了奉天省美术学校,北平京华美专国画系,国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国画系。王庆淮一步一个脚印地迈进了中国美术界的最高学府,专攻花鸟,兼习人物。那一年他刚21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求知若渴。当时国内一批知名绘画大师如齐白石、王梦白、陈半丁、萧廉中、徐燕荪等都被时任院长的徐悲鸿请进国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国画系任教。王庆淮得到各位大家的指导,尤其是得到了齐白石的亲自教诲,这让他受益终生。

1935年,王庆淮大学毕业,正值东北沦陷。日寇铁蹄的践踏下,山河破碎,他宁可饿死不仕日本人,不给日伪汉奸作画,回乡蛰居在三岔河,度过了穷困潦倒的10个春秋,还被日伪统治者列入异己份子的黑名单。解放后,王庆淮积极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扶余文化、教育等部门任职任教。1958年调入吉林艺术学院,开始了执教高校的生涯,也进入了人生的辉煌时期。先后担任了讲师、教授、校美术系中国画教研室主任、美术系副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美术专业人才。他的艺术创作也渐入佳境,收获颇丰,多幅作品在省内、国内获得大奖,并到国外巡展,多部教学专著奉献讲坛。1979年,代表他最高艺术成就的巨幅国画《林海朝晖》,被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吉林厅,不朽画作成就了他的天才画家之名,也奠定了他关东画派创始人的地位,成为享誉画坛的一代宗师。

1982年7月6日,雷劈山下大十五号走出去的天才画家王庆淮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时年73岁。他的艺术生命至少还应该有10到,他不该走得这么早,他还应该给人类创造出更多的作品。王庆淮一生勤奋,不懈努力,成绩斐然,是不折不扣的大文人、大画家。他一生的荣耀,绽放出的艺术光芒为雷劈山、大十五号增光添彩。相比之下,雷劈山下那个工于书法的王品三在大十五号一带方圆几十里也算得上一个文人,一个小文人。我们不知道这一大一小两个文人和雷劈山是否真有什么关联,但雷劈山的故事却一直在流传着。

篇7:陕北民间故事

刘某某死后,突然发现自己蹲在自己家窑洞外院子围墙大院门的门梁上面,往下看,全家人披麻戴孝、忙忙碌碌的进出,自己下了墙,妻子迎面走来,竟然根本就不认识自己,再一看,自己的子女、亲友都对自己视而不见,心里感到很苦闷;后来,看到窑洞里放着一副棺材,人们把棺材抬起要下葬,自己也跟着看热闹,随着人流就开始往村里的坟地走,在坟地的黄土梁上,已经挖好了一个大坑,人们把棺材放入大坑,他感到好奇就凑上去往下一看,竟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吓了一跳,就缩了回来。

此时,阴阳先生手中持着一个招魂燔,开始绕着墓穴念咒,突然间,平地起了一股卷天卷地的旋风,直接奔刘某某而来,要把刘子同卷入墓穴,刘某某大吃一惊,飞速转身,竭尽全力向黄土梁下奔跑,终于摆脱了这股旋风。下山后,他沿着山路看到一位老农赶着一匹驴,就顺便骑了上去,驴子吃重后,走的很慢,老农一路不停的鞭打驴子,自言自语地说:“这牲口今天真怪,今天什么也没驮,走的这么慢,平时驮着货也比今天走的快。"

一路走到神木县万镇乡西豆峪村,老农把驴子牵入自己家的院子,院里的黑狗发疯一般的冲着驴子吠叫,家里人怎么拉都拉不住,后来,刘躲在了卸下的驴鞍子下,狗看不见了,才停止了扑咬。刘吓得猫在驴鞍下一夜没敢动。

第二天,老农要牵驴出门,刘再次骑在驴身上开始免费旅行,走过一个围墙边时,又遇到一只狗咬他,刘纵身一跳,上了边上的围墙,沿着围墙走到窑洞边,爬到窑洞顶上,突然发现前边有一家人家窑洞的烟筒上冒烟,刘很奇怪,想,现在还没到中午作饭的时候,其他人家都没有生火,就他家怎么起火作饭了?就爬到烟筒上往下看,这一看不要紧,一下子就从烟洞上掉了下去,再一看,自己变得小手小脚,成了一个初生的婴儿。

出生的第二天中午,母亲在炕上睡觉,家里只有奶奶在院子里干活,此时,一只鸡溜达着进了窑洞,跳上了锅台(做饭的灶台),接着又跳上了大锅的锅盖上,刘某某--此时应叫“白娃”了,急了,心想这不是把人吃饭的锅给弄脏了吗?情急之下,伸出小手赶鸡,嘴里还吆喝着:乌蔽儿、乌蔽儿(陕北方言,老鹰的意思。用来赶鸡。)

奶奶在院子里听到屋里有人赶鸡,进来一看,没有人,但确实看到有一只鸡在屋里,非常奇怪;第二天,奶奶在院子里又听到赶鸡的吆喝声,进屋一看,还是没有人,如此几次三番,奶奶发现是出生才几天的白娃。奶奶吃了一惊,说:”你再说话,我就把你当妖怪在尿盆里溺死。“白娃吓坏了,再也不敢说话了,甚至到了该说话的年龄,他还故意比一般孩子晚说一段时间。

三岁多,白娃和小伙伴们玩耍时,说自己是刘某某转世,还详细讲了自己转世的经过和前世的很多故事。这才引来刘某某的儿子来核实、认亲的事。

当年,白娃李某某过继给神木县花石崖乡后申沟村王姓家“为儿”时,又给村民们详细讲述了自己转世的经历,还说自己这一世可要当一个大官呢。

村民不太相信,说:“你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给人家为儿的人,还说这种话?”

可是李某某后来真的成了大官。

篇8:陕北歇后语

1、 碌磕砸碾盘――实打实 (石)

2、 驴粪蛋――面面光

3、 驴啃脖子――工变工

4、 雀头炒碟子――尽嘴没肉

5、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千物

6、 老鼠跌到面囤里――翻白眼咧

7、 门神老了――不捉鬼

8、 二百五脑 (杠)棒棒――疙兴兴打晃晃

9、 马跑哩,兔窜哩――各有各的打算哩

10、 蚂蚱蚱吃大腿――自吃自

11、 蚂蚁尿在书木――识(湿)不了几个字

12、 尿脬(音“pao”)打人不疼――臊气难闻

13、 荞麦皮打浆子――自不然 (粘)

14、 扫帚顶门――叉叉多

15、 骑着骆驼赶着鸡――高的高来低的低

16、 三张麻纸糊的个驴脑 (头)―― 好大的面子

17、 三个钱买的'个蛤蟆――越看越鳖

18、 杀猪杀屁股――另一把起手

19、 送人的听门――丢了一个截的人

20、 卖豆芽不拿称――冒抓

21、 棒槌挑牙――不嫌夯口

22、 脱裤放屁――多费一层手续

23、 秃子脑 (头)上的虱虱――明摆着

24、 六月挽黑豆――凑空哩

25、 拦羊打酸枣――捎带

26、 一家十五口――七嘴八舌

27、 一碗水倒地――揽不起了

28、 枣核改板――没两句 (锯)

29、 狗尿石板――渗也不渗(藐视)

30、 猫咬猪尿脬(音“pao”)――空喜一场

31、 狗看星宿――不识个稠稀

32、 投灶里打喷嚏――寻灰哩

33、 狐子戴毡帽――假装善人

34、 花椒喂牲口――不是好料

35、 萝卜拌豆芽――粗细不匀

36、 麻袋绣花――底子太差

篇9: 陕北作文400字

在风和日丽的一天,在课间,我们得到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可以去礼堂看话剧《陕北娃》!

听到这个消息,全班就像热锅里的热油一样沸腾起来,全班如离弦之箭一样飞到礼堂,找地盘,占位置。说话声响成一片,都快要把房顶掀了,老师们在维持纪律,可一点变动都没有,反而声音越来越响。直到主持人讲话时,才静下来。这部话剧演的非常好,可是大家不好好欣赏,睡觉的睡觉,吵闹的吵闹,玩耍的玩耍,甚至还起哄。演员说台词的时候,问:你们去过陕北吗?我们竟起哄说:没有。还有一次,演员说台词喊“妈妈”的时候,我们又无理取闹说:哎。话剧演完了,我们又想疯了一样跑回教室。

回到教室,老师面情严肃,毫不留情的批评我们,说我们没教养,是傻瓜,还说这么好的节目,就被你们给白白浪费了!说着,老师大拍桌子,我们都被吓到了,老师还说,他碰到一位演员,骂我们没素质,还问我们为什么起哄?老师竟说,我们是傻子,智商太低!班里的学生们竟笑出了声,我心里想着,他们还有脸笑!那时我的脸烫得好像就站在太阳旁边一样。老师还罚我们写作文了。

经过这件事,让我懂得了做人要有素质,不能犯这样的错误,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更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这真是刻苦铭心的一课!使人终身难忘。

篇10:陕北印象散文

陕北印象散文

寺庙

庙,本土宗教文化的代名字;寺,外来宗教文化的代名字。二者的完美结合,称之为寺庙。

在陕北,寺庙承载着陕北民间的宗教信仰,教化着陕北民众的思维方式,延续着陕北古老的传统文化。

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坡,寺庙无处不在,难计其数。无论是人口密集的城镇,还是人烟稀少的村落,只要留心,大小寺庙随处可见。

无论寺庙大小,佛与道,神庙与尼庵融为一体,古与今,传统与现代杂糅其间;大的规模惊人,金碧辉煌:正殿、配殿、楼、台、亭、阁一应俱全,佛像、石窟、塔、坛、龛应有尽有;小的占地方寸,随缘而建:村旁道边,崖上水滨,盖一间房,供几尊神,门前蹲一座香炉,周围栽一圈松树,便是一座人神对话、烧香祈福的寺庙。

看似迷信,实则是陕北先民面对苦难岁月的精神寄托和绝望中求生存的无奈举动。

试想,久旱不雨的黄土高坡,炎炎烈日似火烧,禾苗枯焦难存活,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先民们,呼天天不灵,喊地地不应。唯有祈求龙王降雨,救苍生于命悬一线。于是,寺庙成了灵魂的寄托和生存的希望。

试想,科学极不发达的黄土高坡,人们多灾多难,饱受病痛折磨,为求消灾祛难,人丁兴旺,只有祈求诸神,赐福庇护。于是,便有寺庙增加,香火不断。

岁月记载着陕北寺庙的衍生历程,也发展着宗教文化的繁荣辉煌。

如今,陕北寺庙虽已暗淡了昔日的迷信色彩,但顶礼膜拜,香火缭绕,庙会唱戏,祭祀仪式的隆重场面从未消减。它已经远远超出了精神寄托,而成为一种民间信仰被一代代传承。

它融合着陕北人民的公序良俗,规范着陕北乡村的伦理道德,增强着陕北民众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不同的村庄,不同的寺庙,不同的宗族,在这共同的信仰和潜移默化中,自己规定了自己为人处世的底限:天地有正气,人在做,天在看,因果相连,善恶报应。

这就是陕北的寺庙,至今依然凝聚着数万人心的宗教文化中心。

古塔

虽没有寺庙那么众多,但绝对是寺庙的统领者。

波浪般起伏不绝的黄土高坡,兀地矗立起一个或几个相隔甚远的古塔,一下子脚下山的高度提升到十几米甚至几十米,醒目,厚重,雄伟。

它的存在,起源于佛教,作为埋葬经卷和舍利之用。

虽然我不知道佛教之于连绵起伏、贫瘠苍凉的黄土高坡的渊源关系,更怀疑每座古塔的下面是否埋有经卷和舍利。但自从这黄土高坡有了一座座古塔,顶礼膜拜者络绎不绝,祈求保佑声不绝于耳,香火旺盛,香烟缭绕。

从此,古塔守护着脚下的芸芸众生,保佑着一方的万物生灵,调节阴阳,辟邪降福。

千百年来,古塔像指路灯一样,为迷失方向的人们指明方向;又像保护神一样,为峁峁梁梁的百姓祈求平安。

看见它,人们的心里就踏实,对生活就充满信心;听见风铃声,人们的灵魂就安宁,对未来就充满希望。

虽然它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但它依然是凝固的历史。

每座古塔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和传说,都寄托着老百姓的民间信仰和诉求,但这必定是局部的信仰和诉求。只有当这种局部的信仰和诉求被一种为全天下劳苦大众谋福利的'大爱所融合,古塔连同它脚下的山也将名垂青史。

当一群红色的队伍经过万水千山和千辛万苦来到黄土高坡的一座古塔下面的时候,就把一种大爱融进了这方老百姓的民间信仰和诉求中,创造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从此,古塔连同它脚下的走出黄土坡,走向全世界。

宝塔山,已经不单单是一座古塔和一座山的名称,它更是一个红色政权的标志。

窑洞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选好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顺坡深凿,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呈拱顶状,便为窑洞。

我们的祖先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娶妻生子,成家立业。

窑洞与窑洞相距很远,每一孔窑洞都有通下山脚的弯曲小路,像大小溪流最终汇集到大海。

放眼望去,在每座山峦的向阳处,都有星星点点的民居点缀在山腰间,都有无数条溪流汇入大海。

近观陕北窑洞,特色鲜明,大多独门独院,院内有石磨、石碾、石桌椅,有的还有水井,木窗格上贴着各种各样的窗花。每户都有围墙,墙内是院子,墙外就是庄稼地,种植各种农作物和花草树木,处处充满农家气息。

也正是这种最廉价的居住方式,短时间内容纳了几万名红色大军,召开了数十次重要会议,指挥了数十次著名战争,写下了数十篇鸿篇巨著。

它像宝塔山一样成了一个政权的象征。

星转斗移,万物更新。过去的土窑洞也在历史的洪流中面貌一新。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形式应用而生。成为历史前进和社会文明的象征。

但不管怎样,窑洞的本色没有变,它依然以最廉价、最实用的方式体现着自己的价值,讲述着曾经辉煌的历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