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三太子烩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篇1: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页例6及相应的课堂活动和练习。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减法估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减法的估算,能解释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和估算的合理性。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能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解决简单的估算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3.通过数学活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导探究

情景导入:(课件展示或出示挂图)星期天,妈妈给了张强326元去买学习用品。他高高兴兴地来到商场的学习用品柜台。一会儿他就看中了两件,一件是随身听,标价为187元;一件是复读机,标价为525元。

二、合作交流,探究方法

(1)看着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估算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

(2)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板书)

①随身听和复读机一共大约需要多少元?

②张强有326元,如果买1台随身听大约还剩多少元?

③如果买1台复读机,大约还差多少元?

(3)谁能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汇报)

(4)其余两个问题怎样解决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思考好了的同学把你的解决方法和同桌或自己的学习小伙伴交流一下,比一比谁的方法好,哪些组的'方法多。(让学生充分交流,教师参与、巡视、指导学生的讨论)

(5)把你们组的想法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比一比哪些组的方法好,为什么好?

(6)学生汇报。

①学生1:估算326-187时,把326看作300,把187看作200,结果大约是100。估算525-326时把525看作500,把326看作300,结果大约是200。

②学生2:我们组估算326-187时,把326看作350,把187看作200,结果大约是150。525-326中把525看作530,把326看作320,结果大约是210。

(7)能说一说你们组为什么这样估算吗?

(8)学生:因为买东西的时候要带足够的钱才能买回你所需要的物品,如果你带的钱不够,那就麻烦了。所以我们在进行减法估算的时候都把被减数看大一点,这样才有足够的钱去买东西。还有其他的估算方法吗?……

(9)总结:我们在进行减法估算时,最好采用被减数、减数同补(被减数补上的不小于减数补上的)或被减数、减数同去(被减数去掉的要小于减数去掉的),这样估算的结果才比较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10)把你最喜欢的估算方法说给小伙伴听一听。

(11)初步练习:6页“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1)完成课堂活动。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估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七相关的习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解决哪些生活中的问题?还有什么遗憾?

篇2: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测验题

一、请写出1号车的行车路线。

1、从广场出发向行驶()站到电影院,再向()行驶()站到商场,再向()行驶()站到少年宫,再向()行驶()站到动物园。

2、从动物园出发向()行驶()站到(),再向()行驶()站到(),再向()行驶()站到电影院,再向()行驶()站到广场。

3、小红坐了3站到少年宫上车,她可能是从哪站上车的?()

4、小明从商场出发坐了4站,他是从哪站下车的?(

二、请你根据题目的叙述,在方格中填写相应的名称。

(1)医院在街心花园的'北面。

(2)街心花园的西南面是光明小学。

(3)银行在街心花园的西北面。

(4)邮局在街心花园的西面。

(5)商场在街心花园的东南面。

(6)派出所在街心花园的东北面。

篇3: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测验题

一、口算

4000+=800+700=3500—3000=1400—600=2800—800=700+500=120—50=400+6000=250—80=250-80=70+90=1100-700=500+60=50+70=20÷8=20毫米+3厘米=1分米—4厘米=1米—7分米=

二、填空

1.25÷7=3……4读作:

2.△÷5=3……□,□里可能是(),△÷8=3……□,□里最大是(),△÷□=6……5,□里最小是()。

3.34米长的绳子,每5米剪一段,可以剪成这样的()段,还剩()米。

4.铅笔3角一枝,小华有2元钱,一共可以买()枝,还剩()钱。

5.做一个正方体要6张纸,50张纸最多能做()个正方体。

6.二(2)班有33个同学去划船,每条船能坐5人,要租()条船。

7.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三、在○里填上>、<或=。

25厘米2分米69毫米7厘米204+402600

10分米1米89毫米89分米701-299500

799○80010毫米○1厘米1米○98厘米

300分○5时100秒○1分7厘米○7分米

篇4: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测验题

1.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人手一拃(zhā)大约长1()。

2.()厘米=1分米1厘米=()毫米

3.⑴箭头长()厘米

⑵箭头长()毫米

4.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数学书长约2()教室的门高2()

大米宽约2()10张纸的厚度约1()

茶杯高10()一本新华字典厚3()

指甲宽6()黑板长约3()

旗杆高8()课桌高约6()

5.1分米=()毫米

8分米=( )毫米400毫米=()分米

8毫米+23毫米=( )厘米( )毫米

6.东东身高80厘米,他再长( )厘米正好是1米。

只要大家脚踏实地的复习、一定能够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希望提供的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能帮助大家迅速提高数学成绩!

三、算一算,填一填。

1、少年宫在商店的()面,在学校的()面。

2、冬冬从学校到邮局至少要走()千米。

3、明明从少年宫到体育馆至少要走()千米。他的行走路线是:从少年宫出发向()走()千米到(),再向()走()千米就可以达到体育馆。

4、学校在体育馆的()面,在商店的()面。

5、()在邮局的西北面,邮局在()的东南面。

只要大家脚踏实地的复习、一定能够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希望为大家准备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测验题,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5: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数学知识点

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时间的初步认识

认识钟面

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小格。

走一大格是1小时,也就是60分钟

时针走一圈是12小时

走一小格是1分钟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

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1小时

走一小格是1秒钟

秒针走一大格是5秒钟

走一圈是60秒种,也就是1分钟 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会用“几时几分”以及“24时计时法”表示钟面上所指的时刻。

能根据所给时间在钟面上正确画出分针。

初步建立时间概念,能正确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可运用对比法和排除法)

建立时间点、时间段的概念,能通过一个已知时间点和时间段(时间点)求一个未知时间点(时间段)。并能正确填写单位名称。

比和比例

1、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比值不变。

比的性质用于化简比。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只有两个项:比的前项和后项。

2、比和比例的区别

(1)意义、项数、各部分名称不同。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只有两个项:比的前项和后项。如:a:b这是比。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个项: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a:b=3:4这是比例。

(2)比的基本性质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意义不同、应用不同。

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比值不变。

比例的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乘积等于两个内项的乘积相等。比例的性质用于解比例。联系: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

3、单位换算。大单

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一、意思不同

基数是集合论中刻画任意集合大小的一个概念。两个能够建立元素间一一对应的集合称为互相对等集合。例如3个人的集合和3匹马的集合可以建立一一对应,是两个对等的集合。序数是在基数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层意思。

二、用处不同

基数可以比较大小,可以进行运算。

例如:

设|A|=a,|B|=β,定义a+β=|{(a,0):a∈A}∪{(b,1):b∈B}|。另,a与β的积规定为|AxB|,A_B为A与B的笛卡儿积。

序数,汉语表示序数的方法较多。通常是在整数前加“第”,如:第一,第二。也有单用基数的。如: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三、写法

基数:1、2、3

序数:第1、第2、第3

篇6: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测试卷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测试卷

一、填空题(1-3每题 3分, 4-6每题 6分, 第7小题 8分, 第8小题 9分, 第9小题 12分, 共 56分)

1. 量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常用( )做单位.

2.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1个2分钱币大约重1克,1000个2分钱币约重( ).

3. 1袋精盐重500克,( )袋精盐正好是1千克.

4. 1000克=( )千克,1千克又叫1( ).

5. 在○里填上、或=.

(1)3千克○3000克 (2)900克○1千克

6. 在○里填上=.

6千克○5999克 1000克○1千克

7. 将下列重量按从大到小排列.

600克、1千克、400克、3千克

( )( )( )

8. 每个重200克 每个重125克 每条重250克

9. 填上适当的单位(千克、克).

二、计算题(每道小题 4分 共 24分 )

1. 60千克+35千克=

2. 40克+38克=

3. 56千克7=

4. 6克8=

5. 52克-25克=

6. 70千克-42千克=

三、应用题(每道小题 10分 共 20分 )

1. 1块橡皮重5克,6块这样的橡皮重多少克?

2. 小华体重26千克,小方体重23千克,小华比小方重多少千克?小方比小华轻多少千克?_

篇7: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试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我会填。(28分)

1、下面的图形通过平移重合的有(  和  ),通过旋转互相重合的有(  和  )。

2、正方形有(  )个直角。 3个正方形共有(  )个直角。

3、认真观察下图中的各个角。

4、28里面有(  )7。64除以8等于(   )。

5、4个4是(    )。30是5的(   )倍。

6、在○里填上“+”、“-”、“×”或“÷”。

42○6=7   3○6=18     20○5=15

7、帮小猴子分桃子。

有(  )个桃子,平均分给(  )只猴,每只猴得到(   )个。

8、看图写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

10、.一台电冰箱的价钱是2100元,电脑的.价格比冰箱贵得多,一台电视机比一台电冰箱便宜得多,你能猜出每种电器的价格吗?

二、我会选,把正确答案前面的序号填在( )里。(12分)

2、下列运动是平移的是( )

3、得数是6的算式有(     )。

(1)18÷3     (2)54÷6     (3)30÷5

4、12÷4读作:(  )

①12除4        ②12除以4      ③4除以12

5、钟面上(   )时整,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

①3时         ②5时         ③6时

6、下列现象(  )是平移。

①电风扇旋转     ②推拉门打开      ③车轮转动

三、来当老师,对的在( )里画“√”,错的画“╳”。(12分)

1、飞机螺旋桨的转动是一种平移现象。        (  )

2、钝角比直角和锐角都大。             (  )

3、5个5边加是多少,算式是5+5=10。       (  )

4、18÷6=3表示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    (  )

5、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  )

6、42÷7>36÷4>35÷7                    (  )

四、我会算。(16分)

1、直接写得数。

54÷9=   5×8=    54+6=    7÷7=

64-8=   7×3=    32÷8=    36÷6=

2、算一算。)

3×9+23=                81÷9+42=

64÷8×8=                4×9÷6=

五、请你画一画。(9分)

1. 在下面画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3、在方格里画出向右平移8格后的图形。

六、解决问题。(24分)

1、看图列式。

6、(1) 姐姐带了100元钱,可以买哪两种物品?

(2) 请你提出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问题1:                               ?

列式:         =

问题2:                               ?

列式:             =

篇8: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教案设计

小学三年级人教版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教案设计

学生课前先搜集的一两篇写自己的佳作,从读中学写。然后选择最能反映自己特点的某一方面,将它们写下来。 小学三年级人教版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教案设计 内容大部分来自网络,结合自己教学实际修改而成 教学内容 1.本次习作,要求我们介绍自己。2. 写完以后再加一个题目,如《我给自己画张像》《这就是我》《爱哭鼻子的女孩》。 目标:1.学会有条理地作自我介绍。2.认识“自我介绍”的训练跟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能自觉地学习作自我介绍。3.了解做我介绍的一些方式方法。 了解自己的特点是什么:如,外貌、穿着、性格、爱好、优缺点。 指导学生通过事例来表现特点的方法:先概括后具体。 关于习作素材的搜集: 搜集自己过去的照片,打开记忆的闸门。 搜集自我介绍的有关习作,学习别人的习作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课) (一)话题交流,真情融汇: 1. 教师自我介绍创境。 听了老师的介绍对老师有所了解,这就是自我介绍。 2. 看小朋友也来了,他是怎么自我介绍呢?(出示挂图) 3. 根据提示内容回答问题。(要求说话大声清楚) 板书:外貌、穿着、性格、爱好、优缺点。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自我介绍,激起学生了解他人的兴趣,产生介绍自我的愿望。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明确自我介绍要说些什么,从那些方面说。) (二)交流体会 1. 同学们学会了自我介绍,就让我们彼此了解吧! 2. 你最想了解谁?(同桌、班长、其他同学) 3(注意:介绍时性格,爱好,优点缺点时,一定要举个例子,听的同学听一听,他说得是不是真的。意思在让学生说真话,说具体。 ) 4. 小组同学互相介绍。(小组互评) 5. 学习汇报:你了解了几位同学?先让其中几位介绍给大家。 设计意图:在明确掌握自我介绍内容基础上,使学生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练习说话,达到全体学生都能清楚地介绍自己。并且在将你喜欢的同学界介绍给大家这一环节中,进行了倾听、复述的训练,从中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6.教师语言创境:开学不久,同学们都很想了解你,请你来向大家介绍自己。(勇敢地介绍自己的同学,奖励一朵小红花,讲得棒的同学奖励小红星同学们纷纷举手。) 7上台的同学先问候大家,做到有礼貌。介绍自己是要声音响亮,内容清楚,表情自然。 8. 同学们上台介绍后,师生进行评价。(当讲的好的同学讲完时,下面的同学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 9. 小结。今天学习了介绍自己,大家都说得很好,在生活中你还可以向刚认识的叔叔、阿姨或小朋友进行自我介绍。 设计意图:用上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言语情景,锻炼学生在人多的情况下能大胆介绍自己,使学生增加表达的自信心。并在师生互评中有所提高。可后介绍自己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加强说话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的训练。 (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开启心路,点拨写法。 上一节课,我们都作了自我介绍,大家讨论一下,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自己呢? ①学生回忆,教师小结。概括出外貌特点、爱好特点、个性特点等方面。 ②板书:开头→ 中间部分:特点(外貌特点→爱好特点→个性特点等等)→(要有具体事例) 结尾 (二)佳作引路,章法导写: 1.读一读下面的一段话,说说写出人物的什么特点,你学会了什么方法。想一想,怎样写自己。 【外貌特点】 你看,她那一排长长的刘海像一排门帘从额头上垂下来,把眉毛都盖住了,眉毛下那双眼睛虽不大,却显得很有生气。美中不足的是那个小鼻子上面长了好些小黑点,不过,她压根儿没想过要为这些小玩意儿而烦恼,她整天快活得像个神仙! 那张小嘴巴蕴藏着她丰富的表情:高兴时,撇撇嘴,扮个鬼脸;生气时,噘起的小嘴。能挂住一把小油壶。从这张嘴已说出的话,有时能气得别人火冒三丈、抽泣不止,有时却能让人忍俊不禁,大笑不已…… 写得细,写出变化,才更具体,更生动。 【爱好特点】 这个人不仅感情丰富,也很爱动。(总起)一有空闲,她便拿出铅笔在随身携带的素描本上勾勾画画,画熟了,便三笔两笔地画出一只哈巴狗或一只胖鹅。有时,她画厌了,又不知从哪个旮旯里摸出一团五彩缤纷的橡皮泥捏起来。要么捏个猪八戒,要么捏个大肚子七品芝麻官。无论是画画还是捏橡皮泥,她都喜欢开点玩笑,不是把七品芝麻官的乌纱帽给捏丢了,侵是将小狗的尾巴画成了马尾巴,叫人看了真要笑破肚皮。就在别人大笑不止的时候,她却一本正经他说:“笑什么?再过几百年,这可都是价值连城的文物哩!”(事例) 【个性特点】 在家里,这个女孩子鬼点子还蛮多呢。(总起)有一次她到乡下外婆家里去做客。那期间,她常和表哥到河边去捞鱼虾。虽然她明知自己打水仗不是表哥的对手,却偏偏爱“引火烧身”,直到弄得浑身上下湿淋淋的才罢休,回家后,妈妈看到她那副狼狈相就气不打一处来,一把逮住她,正要动手打她的时候,她却抢先将手往妈妈的胳肢窝里一阵“捣鼓”,等妈妈手一缩,她就脚踩西瓜皮──溜之大吉了,当她换好衣服再次见到母亲时,她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学着电视中古人的样子走到母亲跟前,跪下一只脚低着头说:“拜见母亲大人,女儿请罪。”那副滑稽的神态,把火气未消的母亲弄得啼笑皆非,只好叹回气:“唉,真是豆腐掉迸灰里面──吹也不是,打也不是!”(事例) 指导说明:有具体的事例说明,才能使人可信,同时进一步体会怎样写具体。但并不是第一个特点都要说明,选择一个最突出的性格特点就可以了。 这部分可用课件演示。 2.读一读下面的开头和结尾。与上面的三段话连起来,就是一篇好文章呢。 开头:有这么一个人,尽管她其貌不扬,却非常引人注目。你从同学们送给她的“蓝精灵”的绰号中,就能猜着她身上准有许多有趣的故事。 结尾:你们说,这个调皮鬼是谁?如果你愿意为我保密的话,我就告诉你:这个人就是我! 3.试一试,再写一个新颖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 结尾: (三)快速行文,一气呵成: 想一想,你自己有哪些特点,用上面学会的方法,赶快写一篇精彩的作文,两出精彩的自己吧。(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说后写,用例文引导学生,是三年级习作教学的一个必要手段。指导学生把以段话写具体,是三年级学生的一个难点,也是三年级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本环节引导学生先说后写读中学写,读写结合,能较快地帮助学生打开习作的思路,引导学生快乐地习作。 三、快乐体验更新颖 (一)自我欣赏,同伴交流: 1.朗读自己的习作,把不通顺的地方修改一下。 2.划出自己的习作中的精彩句子,供大家欣赏。 3.同桌交流,互相学习别人的写作长处。 (二)集体会诊,创新行文: 1.挑选4--5名学生读习作,学生评议:你觉得有哪些写得好,值得你借鉴,还有哪些不足,你想帮他怎样修改。 2.师小结后,分小组交流评议。 3.根据刚才的小组同学的意见,修改你的习作。二次创新行文:二月春风似剪刀。 设计意图:习作修改是习作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的一环。这样的教学设计,大家在相互的学习中,以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带动表达能力弱的同学,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同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培养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品质。 (三)佳作展览,评选最佳: 1.小组评选最佳:最佳开头、结尾、句子、想象等等,越多越好。 2.班级展览最佳。举办“班级人才展览会”,展览优秀习作。 (四)变格创新,自由表达: 课外拓展,用第三人称的`口气,重新写一篇,介绍自己的特点。 特别建议习作指导教学《介绍一个真是的自己》,建议老师在操作中注意以下几点: ・ 三年级习作教学,首要的任务是拓宽学生的思路,调动生活的积累,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课前可以引导学生看看有关写自己的文章,以启发思路。 ・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向大家介绍一个真实的自己,不要胡编乱造。 ・ 本次习作和口语交际的训练可以紧密结合。在口语交际课学生听、说、评的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一两篇写自己的佳作,从读中学写。然后选择最能反映自己特点的某一方面,将它们写下来。 ・ 教材里列举的三方面的内容,提示了习作的不同角度,教师可指导学生注意选取合适的角度来表现自己。可以是突出个人的某一方面特点,如《爱笑的女孩》;也可以是多角度介绍自己,如《这就是我》。 ・ 为了增强口语交际的趣味性和目的性,老师要努力创设一些生动活泼的交流形式。如,模拟课余兴趣活动小组招收新成员,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主考官或应试者,进行一场竞聘面试,引导学生在对答交流中展现自己的风采。    

篇9: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看拼音,填汉字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hǎiyánɡchìjiǎoshénxiānɡēɡepāishuǐmèimei

()()()()()

xíjīɡǔlìkūqìbúxìnhǎotuǐtànxī

()()()()()()

bōsīmāojuédìnɡwēnnuǎnruǎnmiánmiɑnjìsuàn

()()()()()

qīnɡwābǎowèizháyúlíshùshīféijiānɡlái

()()()()()()

wūyābádiàodùjuānchánɡduǎnyīsībùɡǒu

()()()()()

jùjīnɡhuìshénshǒubúshìjuànfèiqǐnwànɡshí

()()()

xúxùjiànjìnshēnrùqiǎnchūrìjīyuèlěiwēnɡùzhīxīn

()()()()

二、多音字组词。

兴xīnɡ()种zhǒnɡ()结jiē()炸zhá()

xìnɡ()zhònɡ()jié()zhà()

三、填一填。

()地踩水()地跟在后面

()地跑()地叫起来

()地()()地()

四、给句子补充上合适的标点。

波斯猫非常失望边走边叹气:“唉到哪儿才能找到快乐呢”

五、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梨要等五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

六、读一读,说一说,填一填。

例:小猫在睡觉。

漂亮的小猫在屋子里睡觉。

漂亮的小猫在屋子里睡觉,睡得好香好香。

1.小白兔在捉迷藏。

小白兔在捉迷藏。

小白兔在捉迷藏,。

2.小猴子在荡秋千。

小猴子在荡秋千。

小猴子在荡秋千,。

篇10: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这些运动还是平移现象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现象。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题3,观察这些游乐项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它们都是围着中心转动。

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扇叶的转动是旋转现象。

旋转门是旋转现象。

请伸出你的手,模仿一下这些旋转现象。

三、知识应用

1.下面的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2.用教材第121页中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

陀螺上的每个点转出来是什么形状呢?想象一下,再转一转。

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不同的陀螺,看看能转出什么美丽的图案。

4. 我们冬天看到的美丽雪花,也和今天认识的旋转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3.你能利用这一片花瓣,通过旋转,制作出一朵美丽的花吗?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34页练习七,第8题。

第35页练习七,第9题。

教学反思:

篇11: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练习,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折纸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数学

今天,我们要用这些知识来帮我们解决问题。

旋转平移 对称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

你能剪出像右面这样手拉手的4个小人吗?

2.你想到了什么?

每个小人都是对称图形。

要剪出4个一样的小人,还不能剪断。

3.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1)先试试1个小人怎么剪。

2)画的时候要仔细思考,怎么样既不剪出半个小人,还能让剪出的小人手拉手。

4.尝试解决,汇报交流

看来折纸的方法不止一种,但剪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注意:对折的地方不要剪断,那里是小人身体连接的地方。

5.拓展延伸

想要剪出8个手拉手的小人,需要对折几次?16个手拉手的小人呢?

三、知识应用

你能剪出像下面这样的图形吗?我们还采用对折,再对折的方法,可以吗?那该怎么折呢?动手试一试吧!

仔细观察我们剪出的两组手拉手的小人,这里面藏着我们学习过的对称、平移和旋转吗?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35页练习七,第11题。

第36页练习七,第13题。

教学反思:

篇12: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突破重点。

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好的一些轴对称图形,每名学生准备一些彩纸和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课件,故事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感受对称

(1)引导观察,感知对称。

师: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小蜻蜓、小蝴蝶、树叶都是一家子的呢?

生自由发言。

生1:我认为......

生2:我觉得......

生3:我想......

师:同学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下面,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想法。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我发现......

生2:我发现......

(2)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有道理。下面,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的想法正确吗?我们可以去验证一下。

(让学生用手中的图形对折试一试)

教师小结: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3)剪“轴对称图形”。

师: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小蜻蜓、小蝴蝶、树叶为什么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的了吧。因为它们都是......(学生看板书回答:轴对称图形)

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课件出示)比如:我们穿的衣服、用的剪刀和戴的眼镜,这些东西也是对称的。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用纸剪出来的图形,来看看都是些什么?(出示图片:有衣服、松树、飞机、爱心桃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折折看。

师:看着老师剪出的这些轴对称图形,同学们肯定也想自己动手剪一剪,那么,请同学们商量商量,如果给你一张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生1:我想......

生2:我猜......

生3:我是这样剪的......

播放课件演示: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组织活动: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贴在黑板上)

(4)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虽然,每个人剪出的图案不一样,但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什么?我们把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请同学们动手指一指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好,下面我们就把它画出来吧!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该怎么画?

生讨论交流。

播放课件演示:画对称轴的方法。

学生用铅笔画出自己剪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说“生活中的对称”。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请大家找一找,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互相交流。

师: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轴对称图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播放课件)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下面的数字图案,哪些是轴对称的?

四、全课总结(赏对称)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对称,是一种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只要你留心观察,到处都能找到对称的足迹。

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五、课堂作业

作业:第29页“做一做”。第33页练习七,第1题。

篇13: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

2、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小火车、滑梯等这些运动都是平移现象,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请学生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

推开窗户的动作是平移现象。

拉出拉杆箱拉杆的动作也是平移。

2.请伸出你的手,模仿一下这些平移运动。

3.移一移。

出示例题: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了平移后小房子的方向是不变的。

三、知识应用

1. 用学具画一排小汽车。

2. 下面的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33页练习七,第4题。

教学反思:

篇14: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参考

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参考

一、快乐补缺(20分)

1.将0.2+0.2+0.2改写成乘法算式是,它的积是()。

2.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0倍,积扩大()倍。

3.把10.3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是()。

4.求33.3的百分之八十三是多少?列式是()。

5.0.5×8表示求()。

6.8×b,当b()时,积等于8;当b()时,积小于8;当b()时,积大于8.

7.把0.005变成0.5,小数点向()移动()位,原来的数()倍。

8.5.43×6.05的'积有()位小数,4.8×0.36的积有()位小数。

9.25×1.2×4可以利用()律和()律使计算简便。

10.2.4+2.4+2.4+2.4+2.4+4.5+4.5=()×()+()×()。

二、公正的法官(10分)

1.两数相乘,积一定比任何一个乘数大。()

2.甲×1.2=乙×0.8(甲.乙均不为0),则甲<乙()

3.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4.8.95精确到十分位约是9.0。()

5.0.890和0.89的大小相等,但表示的精确度不同。()

三、对号入座(50分)

1.0.51×2的积是()

A.10.2B.102C.1.02

2.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应让两个乘数的()对齐。

A.末位B.小数点C.首位

3.积大于第一个因数的算式是()

A.85×0.95B.0.01×9.01C.9.6×0.11

4.积是三位小数的是()

A.3.4×2.8B3.4×2.18C.3.4×0.218

5.比2.5大又比2.7小的数有()

A.一个B.两个C.无数个

四、在○里填上“>”“<”或“=”(6分)

①1.2×0.9○1.2②1.2×2.4○1.2

③1.2×1○1.2④0.5×1○0.5

⑤0.5×0.1○0.5⑥0.5×1.6○0.5

五、计算大比拼(45分)

1.直接写得数(9分)

0.8×9=2.6+1.2=1.03×3=

1.6×1.1=1.5÷100=0.125×8=

2.4×0.6=0.43×100=80×0.05=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12分)

60.4×2.52.37×0.40.32×0.8

3.脱式计算(能简便运算的要简便运算)(18分)

①0.25×0.975×40②0.89×4.8+0.89×5.2

③(8+0.8)×1.25④10-0.38-0.62

⑤45.3×101-45.3⑥1.25×0.25×8×0.4

4.列式计算(9分)

①4.6乘5.5与3.4的差,积多少?

②4.35减去4.2与0.5的积,差是多少?

③6.4与1.3的积的十分之一是多少?

六、解决问题(20分)

1.同学们回收废纸,每人收集了1.35千克,四(3)班42名同学一共收集废纸多少千克?

2.一食堂每周要用掉2500双一次性筷子,每双筷子约0.04元,每周用掉的筷子合多少元?一个月(按4周计算)呢?

3.我校舞蹈室长6.5米,宽4.5米,这个舞蹈室占多少平方米?

4.笑笑有10.2元,淘气的钱比笑笑的3倍少8.2元,淘气多少钱?

篇15: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时教案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页例3、第55页课堂活动,练习十一第10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综合应用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某小学五(2)班有个小小图书角,原有图书52本,后又买来20本,当天被同学借去10本。图书馆现有图书多少本?

①让学生独立完成。

②说说你列式的理由。

(2)商店里每天卖出电脑30台,卖出的彩电比电脑少6台,3天卖出彩电多少台?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二、自主探究

1.观察例3的情景图

学生说说从图上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同桌互相交流。

教师:你准备做几根长绳?几根短绳?把你的想法介绍给小组的同学。(4人1小组,组长做好记录)

2.学生介绍做跳绳方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根长绳,1根短绳:4+4+2=10(m)

或4×2+2=10(m)1根长绳,3根短绳:4+2+2+2=10(m)

或2×3+4=10(m)只做5根短绳:10÷2=5(根)

或2×5=10(m)只要学生方案合理,都给予肯定。

3.教师小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实际问题,只要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动脑,一定会想出许多好的、可行的`办法。

教师:这么多的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较合适?说说你的想法。

三、课堂活动

1.完成第55页课堂活动

实物投影仪出示:“逛公园”。

教师: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小利家买门票要多少元?

5+5+3=13(元)

5×2+3=13(元)

教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练习十一第10题

学生独立作业时,教师应关注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排除思维障碍,学会运用分析的方法,树立能解决好实际问题的信心。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学生自己小结。

篇16: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逻辑推理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为打好这个基础,本设计注重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多种推理模式,并学会用语言表述推理过程。

1.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兴趣,经历推理过程,理解推理含义。

低年级的学生对游戏永远充满了兴趣。首先出示双胞胎的照片,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猜想,进而引导学生了解要想猜对必须要有提示,体验所给的提示不同,所猜的结果也不一样,调动学生猜的兴趣和积极性。然后通过猜书活动、填数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判断并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推理过程,并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即推理就是我们根据已知条件获得一个结论的方法。

2.帮助学生建立多种推理模式,并学会用语言表达推理过程。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由于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借助语言表述,因此本设计注重引导他们借助表格来推理,也可以借助连线来推理,简化了推理过程,感受思考问题方式的多样性和简洁性。同时培养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提示,清晰地表述自己在推理过程中的想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有想得清,才能说得明。最后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一部分空间让其交流、表达,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表格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导语:新学期开始,班里来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壮,弟弟叫小壮(课件出示),你能分清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汇报)

生:我分不清,因为他们长得一模一样。

2.过渡:老师帮你们一下。(课件演示)其中的一个说:“我不是哥哥。”现在你们能分清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 说明理由,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3.揭示课题:刚才同学们根据双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话,判断出了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这种推理方法叫排除法。你们能根据老师给出的提示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思维过程叫推理。其实这样的推理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得非常广泛,生活中有许多的事情需要我们根据已知条件来进行推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推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引入,判断哪个人是哥哥,哪个人是弟弟,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教学教材109页例1。

1.课件出示教材109页例1,整理信息。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把整理出的数学信息进行交流。

(2)学生反馈: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 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问题是小刚拿的是什么书,小丽拿的是什么书。

(3)教师提示:刚才的这段话里包含着一些信息,我们需要把这几句话整理一下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就是整理信息。

2.探究方法。

(1)教师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把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

预设

生1:可以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根据条件连线。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就直接连线,剩下的小丽和小刚就只能连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小丽说她拿的不是数学书,那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把小刚和数学书连上。最后把小丽和品德与生活书连上。

生2:通过分析,我知道小红拿的是语文书,那小丽和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小丽说她没拿数学书,那就是说小丽拿的是品德与生活书,则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3.明确思考关键。

(1)质疑:为什么几位同学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时都从“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开始呢?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明确推理应抓住关键信息,层层分析,最终推导出结论。

(3)师生共同总结:推理时,一般先找到最关键的条件,根据这个条件往往能得到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下一步推理。实际推理时,方法有很多,边读边思考是推理的一种方法。连线法和列表法能让我们的推理过程更简洁、直观,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推理方法。

二、教学教材110页例2。

1.课件出示教材110页例2。

(1)读题思考,然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提示:你们首先能确定哪行哪列的数?

(先看哪一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这样就能确定这个空格应填的数)

A是几?你是怎么想的?B是几?你是怎么想的?接着该怎么填?

2.探究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指名汇报。

(3)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

篇17: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不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数学思考: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能解决乘法进位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

小棒,挂图

教 学 流 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朋友你们有水彩笔吗?有几种颜色?老师这里也有水彩笔。

揭示挂图

提问: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谈话:求2盒一共有多少枝?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48×2

2、教学笔算:

①先让学生并思考:我们已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现在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

谈话:个位乘积超过10怎么办?这节课就是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②学生用小棒摆一摆

a,各人先摆小棒算一算

b,再和同学交流

c,指名学生演示小棒的根数是如何满10变成1捆的。

③列竖式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小组合作练习

4 8

× 2

―――-

1 6……8×2=16

8 ……4×2=8

―――-

9 6……16+80=96

教师示范并讲解一般写法:

4 8

× 2

9 6

3、小结,这节课学习的乘法题与前面学习的乘法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时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共同讨论16×4,十位上满20,如何向百位进位的问题。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做题共同评议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掌握了什么本领?你有哪些经验可以向同学们介绍?

五 作业:

“想想做做”第2.3题

教 后 记

篇18: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69、P71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三位数的组成,学会正确地按照数位顺序读写三位数.为以后理解四则计算做准备.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习认真观察、思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位数和两位数的读写法.

(1)让学生口头各举出一个一位数和两个两位数.(要求两位数应包括末尾是0和末尾不是0这两种情况)

(2)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上面列举的数.

(3)引导学生说出列举的数的组成.

(4)提问式小结.

读数、写数都从什么位开始,末尾的0读不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P69例2

(1)出示计数器

讨论:如何在计数器、数位表上表示1000以内的数。

教师出示计数器并进行如下提问:

①从右起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各表示什么数位?

②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③10个一是()、10个( )是一百、( )个一百是一千.

(2)教师分别在计数器的百位、十位、个位上各拨上两个珠子.

提问:百位、十位、个位上的2个珠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2个珠子所在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意思也不同.

(3)三位数的读写法.

讨论:如何在计数器、数位表上表示1000以内的数。

[1]不带0的三位数.在计数器上表示235.

[2]中间带0的三位数.

[3]末尾带0的三位数.

学生边演示边汇报。总结

2、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234 520 806 721 910 900

(2)写出下面各数

三百六十二 四百零四 六百五十 七百

(3)P69 “做一做”1、2

三、发展练习

(1)最小的三位数是几,最大的三位数呢?

(2)一个三位数,它的百位上是最小的一位数,个位上最大的一位数,十位上是0,这个三位数是多少?

(3)用0、1和3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四、作业 P71 1、2、3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