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我阅读了《论语》这本书。 论语,作者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 论语,创编它的意义就是在于教人们如何做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就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
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强调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并鼓励我们在每次温习中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虽然“温故知新”表面上看起来困难,但只要我们换个角度思考,总会有新的领悟。这种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通过仔细阅读《论语》,我们仅仅从两句话中就可以领悟到这一学习方法,这难道不足以让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重新审视吗? 《论语》中还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孔子的至理名言,虽然不及老子的深邃,不及庄子的逍遥,但却如一剂朴素的灵丹妙*,短短几句,便能使人受益终身。 在《论语》中,有几则让我印象深刻。其中最令人动容的便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其中的第一则描述了孔子想要居住在九夷那片荒芜之地,而当人们感到奇怪时,他却回答道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
篇一: 首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使用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文学作品的成败。其次,谈到塑造人物形象,《论语》虽非小说或传记,却以其记述生活小片段的方式从侧面描绘人物形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后,《论语》在叙事方面或许稍显不足,受限于其采用的文体结构。然而,正是这种精炼的叙事风格使得《论语》显得更加精彩。 篇二: 读完《论语》中的“学而第一”,我深感慨万分:时常温习知识是一种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