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上一句是“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两句出自鲁迅先生1932年创作的七言律诗《自嘲》,全诗为:“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这两句诗不仅凝练地概括了鲁迅的人格精神,也成为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象征性表达。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以其强烈的对比与深刻的情感张力,成为鲁迅最具代表性的诗句之一。前一句写的是对敌的刚毅与不屈,后一句则表现了对人民、对下一代的温情与奉献。这种“刚”与“柔”的统一,正是鲁迅精神世界的核心所在。他并非一味地愤怒与批判,而是在冷峻外表下,藏着一颗炽热的心。他敢于直面社会的不公、时代的黑暗,以笔为刀,刺破虚伪与愚昧;同时,他又甘愿低下头来,为青年、为百姓、为民族的未来默默耕耘,不计得失。这种精神,既是一种人格的坚守,也是一种文化使命的担当。
在鲁迅所处的时代,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思想激荡的转型期。旧秩序崩塌,新思潮涌起,各种主义、学说纷至沓来,而社会底层民众却依然困于贫困、愚昧与压迫。鲁迅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姿态,批判那些依附权势、粉饰太平的文人,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痛斥国民的劣根性。他从不回避矛盾,也不畏惧被误解、被攻击。他曾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正是这种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使他无法随波逐流,只能选择以冷眼观察、以冷语批判。他的“横眉”,不是傲慢,而是清醒;他的“冷对”,不是逃避,而是抗争。
而“俯首甘为孺子牛”则展现了鲁迅的另一面。他虽言辞犀利,却始终关注青年成长,扶持文学新人。他亲自校对青年稿件,为无名作者写序,资助生活困顿的学子,甚至在自己病重之时,仍不忘为青年作家修改作品。他曾说:“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这种甘愿做“孺子牛”的精神,体现的是一种无私的奉献与深沉的爱。他不以导师自居,而是以平等之心对待青年,以耐心之态引导后进。他俯首,不是屈服,而是贴近大地,贴近人民。他深知,真正的希望不在庙堂之高,而在民间之深;不在口号之响,而在行动之实。
这两句诗之所以能穿越时空,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正是因为它们超越了个人情感,升华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在当代社会,我们依然需要“横眉冷对”的勇气——面对不公、面对谎言、面对麻木,敢于发声,敢于质疑;同时,也需要“俯首甘为”的胸怀——在专业领域深耕,在平凡岗位坚守,在他人需要时伸出援手。无论是科研工作者、教师、医生,还是普通劳动者,都可以从这两句诗中汲取力量。前者提醒我们保持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后者激励我们脚踏实地,服务他人。
鲁迅的精神,不是供人膜拜的神像,而是可学可践的榜样。他教会我们,真正的知识分子,既要有批判的锋芒,也要有温情的底色;既要敢于直面黑暗,也要愿意为光明铺路。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种“刚柔并济”的人格力量。唯有如此,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在浮躁喧嚣的社会里守住本心。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不仅是一联诗句,更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文化担当,一种民族精神的延续。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真正的脊梁,永远是那些敢于直面挑战、甘于默默奉献的人。而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代代相传,永志不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