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清白人,作风上的正派人,群众中的贴心人。
这句广为流传的表述,源自对党员干部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具备的综合素养的高度凝练。它不仅是一种价值倡导,更是一种实践标准,深刻揭示了从政者在复杂社会环境中应有的认知、操守与担当。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今天,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已不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每一位公职人员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根本要求。而紧随其后的“经济上的清白人,作风上的正派人,群众中的贴心人”,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格画像,描绘出新时代合格干部的多维标准。
政治上的明白人,首要之义在于对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的清醒认知与坚定坚守。这种“明白”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日常决策、言行举止中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员干部必须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深刻理解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战略意图,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是否真正理解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在基层治理中,是否能够将中央政策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避免“一刀切”或“层层加码”?这些都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治立场和认知水平的体现。一个真正“明白”的干部,不会在重大问题上左右摇摆,不会在关键时刻退缩逃避,更不会在利益诱惑面前丧失原则。他们懂得,政治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贯穿于每一项具体工作的红线与底线。
经济上的清白人,是对干部廉洁自律的直接要求。权力与资源相伴而行,干部手中掌握的政策、项目、资金等公共资源,既是服务人民的工具,也可能成为腐败的温床。清白,意味着不贪不占、不搞权钱交易、不利用职权为亲友谋私利。这不仅关乎个人声誉,更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现实中,一些干部起初也是“明白人”,却在长期工作中放松警惕,逐渐滑向腐败深渊。究其原因,往往是理想信念动摇,对“小恩小惠”失去警惕,最终在“温水煮青蛙”中失守底线。清白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制度约束与自我修养共同塑造的。一方面,需要健全监督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另一方面,干部自身必须常怀敬畏之心,时刻以党纪国法为镜,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清白不是“不干事”,而是在干事中守住底线,在服务中保持纯粹。
作风上的正派人与群众中的贴心人,则是对干部外在行为与内在情感的双重要求。正派,意味着光明磊落、公道正派、不拉帮结派、不搞形式主义。在组织生活中,敢于坚持原则,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工作中,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而“贴心人”则要求干部真正走进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群众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困难有期盼的个体。一个贴心的干部,会主动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冷暖,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来办。无论是解决邻里纠纷,还是推动老旧小区改造,亦或是帮助困难家庭申请救助,都需要干部放下架子、沉下身子,用真情实感赢得群众信任。这种“贴心”不是表演式的走访,而是建立在长期联系、深入了解基础上的情感共鸣与责任担当。
这四句话,层层递进,互为支撑。政治上的明白是前提,经济上的清白是底线,作风上的正派是表现,群众中的贴心是归宿。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完整、可操作的干部评价体系。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唯有将这四者融为一体,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这不仅是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殷切期待。当越来越多的干部成为“四有”之人,社会的正气才能不断上扬,治理的效能才能持续提升,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坚实保障。
“政治上的明白人”之后,不是简单的排比修辞,而是一套价值坐标、一种行为准则、一份时代答卷。它提醒每一位从政者:在追求事业发展的同时,必须时刻校准自己的政治方向、道德底线与人民立场。唯有如此,才能在风云变幻中不迷失,在利益诱惑前不动摇,在服务群众中不褪色,真正成为党和人民可以信赖的坚强脊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