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顶峨眉山难于上青天”这一说法,源自古人对蜀地山川险峻的敬畏与慨叹。峨眉山高耸入云,自古便是道教与佛教圣地,其山势陡峭、云雾缭绕、路径崎岖,令无数行人望而却步。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蜀地交通之艰险推向极致。后人将这一意象延伸至峨眉山,用“登顶峨眉山难于上青天”来形容攀登之艰难,既是对自然地貌的写实描绘,也蕴含着对精神意志的考验。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其下一句却鲜有人知,甚至常被忽略。它并非简单的对仗或押韵,而是一句饱含哲理、揭示攀登本质的回应——“一步一叩首,方得见佛光”。
这句“一步一叩首,方得见佛光”,并非出自某部古籍或名篇,而是千百年来登山者、修行者、朝圣者口耳相传的智慧结晶。它既是对前一句“难于上青天”的承接,也是对攀登意义的升华。峨眉山不仅是地理上的高峰,更是精神上的高峰。在古人看来,真正的“登顶”并非仅指双脚踏上金顶,而是心志历经磨砺后,终得顿悟与光明的过程。每一步都需脚踏实地,每一次喘息都需坚定信念,而“叩首”不仅是身体上的动作,更是心灵上的谦卑与虔诚。唯有如此,方能在云开雾散之际,得见金顶之上那轮破云而出的佛光——那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内心澄明、信念通达的象征。
攀登峨眉山,是一场身心的双重修行。从山脚的报国寺出发,经清音阁、一线天、洪椿坪,至九十九道拐、洗象池,最后抵达海拔3077米的金顶,全程数十公里,垂直落差近三千米。沿途山势陡峭,石阶层层叠叠,有的路段仅容一人侧身通过,两侧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尤其在“九十九道拐”一带,山路呈“之”字形盘旋而上,坡度超过六十度,每走一步都需手脚并用,呼吸急促,汗水浸透衣衫。许多游客在半途便已力竭,不得不放弃登顶。正是这种艰难,才让“一步一叩首”有了真实的重量。那些坚持到底的人,往往不是体力最强者,而是意志最坚定者。他们或许走得慢,但每一步都带着对目标的敬畏与执着。在洪椿坪的晨钟暮鼓中,在洗象池的月影松风里,他们逐渐放下浮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这种“叩首”,不是对神佛的盲目跪拜,而是对生命、对自然、对自我的深刻省思。
而“佛光”的出现,则成为这场修行的高潮。峨眉金顶的佛光,是一种罕见的光学现象,当阳光从观察者背后照射,穿过云雾中的水滴,形成一圈彩色的光环,仿佛菩萨显灵。佛光的出现条件极为苛刻:需特定的时间、角度、湿度和能见度。许多游客千里迢迢而来,却屡屡失望而归。但那些真正“一步一叩首”走到金顶的人,往往能在最不经意间得见佛光。这并非巧合,而是心诚所致。当一个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站在云海之上,心无杂念,只余敬畏与宁静,那一刻,天地仿佛回应了他的虔诚。佛光不是偶然的奇迹,而是坚持与信念的必然显现。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看见”,不仅依赖眼睛,更依赖心灵。那些在半途放弃的人,即便站在金顶,也可能错过佛光,因为他们未曾真正“叩首”——未曾真正放下自我,投入过程。
从更深层看,“一步一叩首,方得见佛光”不仅适用于攀登峨眉山,更是一种普适的人生哲学。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常追求速成、捷径与结果,却忽视了过程的积累与内心的沉淀。升学、求职、创业、修行,无一不需要“一步一叩首”的坚持。那些看似轻松的成就背后,往往藏着无数个不为人知的清晨与深夜。正如攀登峨眉山,真正的“登顶”不是到达终点,而是在途中不断超越自我、净化心灵的过程。每一次跌倒后的站起,每一次疲惫中的坚持,都是对意志的锤炼。而“佛光”,则是对这种坚持的奖赏——它可能是一次顿悟,一次突破,一次内心的平静与喜悦。
回望历史,无数文人墨客、高僧大德曾登临峨眉,留下诗篇与禅语。他们并非只为征服山峰,而是借山势之高,照见内心之深。苏轼曾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登峨眉山者,恰恰要“身在山中”,才能“走出迷障”。当云雾散尽,金顶在望,那一刻的豁然开朗,正是“佛光”照进现实的瞬间。它告诉我们:艰难不是终点,而是通往光明的必经之路。
“登顶峨眉山难于上青天”的下一句,不应被遗忘,而应被铭记——“一步一叩首,方得见佛光”。这不仅是对自然险峻的回应,更是对生命意义的诠释。在人生的长路上,我们或许无法避免艰难,但可以选择以何种姿态面对。是轻言放弃,还是步步为营?是心浮气躁,还是虔诚前行?答案,早已藏在那一阶一阶的石板路上,藏在每一次呼吸与心跳之间。唯有脚踏实地,心怀敬畏,才能在云开雾散时,得见属于自己的那轮佛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