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花渐欲迷人眼的下一句是“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全诗为:“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句诗描绘的是早春时节西湖畔的生机与美景,诗人信步而行,目光所及,皆是自然之趣。而“上花渐欲迷人眼”与“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一上一下,一繁一简,构成了一幅立体的春景图,既写景,也抒情,更蕴含哲理。

“上花渐欲迷人眼”写的是视觉的繁盛。春日里,百花次第开放,色彩斑斓,层层叠叠,仿佛要夺走行人的心神。这里的“渐欲”二字尤为精妙,它不是瞬间的惊艳,而是一种缓慢的、渐进的渗透,如同春意的蔓延,悄无声息却势不可挡。诗人并未直接赞叹花的美丽,而是通过“迷人眼”这一主观感受,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花本无意,却因人的凝视而有了意义。这种“渐欲”的状态,恰如人生中许多美好的事物——它们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时间的积累中悄然显现,待你察觉时,早已深入心扉。比如一段友情的深化,一个理想的萌芽,或是一次自我认知的觉醒,都如这“渐欲”之花,在不知不觉中占据心灵。

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转向了触觉与空间的细腻描写。与繁花的高调张扬不同,春草初生,低矮柔弱,刚刚能够覆盖马蹄,不张扬,不喧哗,却以坚韧的姿态宣告着生命的存在。这里的“才能”二字,既写出了草的稚嫩,也暗含了诗人对生命初始阶段的珍视。马蹄轻踏,草叶微陷,是一种温柔的接触,也是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在繁华之外,诗人注意到这细微的、几乎被忽略的生命迹象,正体现了他对万物平等的观照。这种“浅”与“没”的对比,形成了一种张力:上者繁盛,下者卑微;上者夺目,下者含蓄。正是这“浅草”,为大地铺就了最温柔的底色,为马蹄提供了最踏实的依托。它不争不抢,却不可或缺。

这两句诗,一高一低,一浓一淡,构成了春日的完整图景,也映射出人生的两种境界。繁花似锦固然令人向往,但真正支撑起这繁华的,是脚下那片默默生长的浅草。社会之中,总有人如“乱花”般耀眼夺目,站在聚光灯下,被众人瞩目;而更多的人,则如“浅草”,在平凡的岗位上耕耘,在无声处坚守。前者固然值得赞美,但后者才是社会运转的基石。正如一座城市的美丽,不仅在于高楼林立、霓虹闪烁,更在于那些清洁工、教师、医护、工匠的日常付出。他们或许不被“迷眼”,却让生活得以“没马蹄”般平稳前行。

更进一步看,这两句诗也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人是被动的,被美所俘获,被感官所牵引;而在“浅草才能没马蹄”中,人则是主动的,以脚步丈量土地,以行动感知生命。前者是欣赏,后者是参与。真正的春天,不仅在于眼睛所见,更在于身体所感、心灵所悟。白居易之所以“最爱湖东行不足”,正是因为他在行走中,既看见了花,也踏过了草,既被美震撼,也被生命打动。这种“行”的姿态,是一种谦卑的亲近,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

回到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视觉刺激无处不在的时代。屏幕上的图像、短视频的冲击、社交媒体的喧嚣,无不像“乱花”一般“渐欲迷人眼”。我们被各种内容吸引,被算法牵引,渐渐失去了对真实世界的感知。我们习惯了快速浏览,却忘记了慢步行走;我们追求瞬间的快感,却忽略了细微的感动。在这样的语境下,“浅草才能没马蹄”更像是一句提醒:在追逐繁华的同时,别忘了低头看看脚下,感受那些被忽略的、却真实存在的生命痕迹。也许是一株墙角的野花,也许是一段安静的独处,也许是一次与陌生人的微笑。

白居易的这首诗,写的是景,也是心。他在钱塘湖畔的行走,不仅是一次身体的移动,更是一次心灵的回归。他告诉我们,美不仅存在于高处,也存在于低处;不仅存在于喧嚣中,也存在于寂静里。人生亦当如此:不必一味追逐“迷人眼”的繁华,也该珍惜“没马蹄”的平凡。真正的丰富,是既能欣赏繁花似锦,也能俯身轻触春草;既能仰望星空,也能脚踏实地。

“上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仅是一幅春景的写照,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它提醒我们:在纷繁世界中保持清醒,在平凡生活中发现意义。花会开,也会谢;草虽浅,却年年重生。人生如行春,重要的不是被什么迷住,而是能走多远,又能留下怎样的足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