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径人归萝归上的下一句,是“山深月出鹤归迟”。这句诗出自明代诗人高启的《寻胡隐君》,全诗为:“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药径人归萝归上,山深月出鹤归迟。”原诗描绘的是诗人寻访隐士途中所见之景,语言简淡而意境深远。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寻常的山野探访,实则蕴含着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然之美的体悟,以及对人生归宿的深层思考。这句“山深月出鹤归迟”,不仅是对前句“药径人归萝归上”的自然承接,更在时空、意象与情感上形成递进,构成一幅完整的归隐图景。

药径蜿蜒,人影渐远,萝蔓攀附于石壁之上,随人影缓缓上升,仿佛自然与人同行。此处的“药径”并非实指采药之路,而是象征通往心灵净土的路径。古人常将采药与修道、养生、避世相联系,药草生长于幽谷深林,其采集过程本身便是一种与天地对话的仪式。而“人归萝归上”,则巧妙地将人的行踪与藤萝的生长轨迹融为一体——人走,萝亦随之攀援,仿佛自然在回应人的脚步,人与山、与草木、与天地之间,形成一种无声的默契。这种“归”,既是身体的归返,更是心灵的归依。人从喧嚣尘世步入山林,脚步轻缓,心亦随之沉静,仿佛每一步都在剥离俗世的尘埃。

而“山深月出鹤归迟”则进一步将画面从白昼的行走,转入夜晚的静谧。山愈深,月愈显清冷,它不似城郭中的灯火那般喧闹,而是悄然升起,洒下银辉,照亮幽谷。此时,鹤归迟——白鹤本为高洁之鸟,常与隐士、仙人相伴,其归巢之“迟”,并非迟误,而是一种从容,一种超脱时间束缚的自由。鹤不急于归巢,正如隐士不急于回应世俗的召唤。它盘旋于林间,或立于溪畔,或低飞于松影之间,仿佛在享受这无边的夜色与寂静。这“迟”字,正是诗人心境的投射:他不急于抵达,也不急于归去,只愿沉浸于此刻的山水之间,与月、与鹤、与清风共呼吸。

更深一层看,这句诗还暗含了时间的双重性。白昼的药径行走,是空间的移动;而夜晚的月出鹤归,则是时间的沉淀。人在山中,时间仿佛被拉长,白日的喧嚣被过滤,只剩下月光与鹤影。这种“迟”,是对现代性“快”的反拨,是对效率至上、功利追逐的疏离。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总在追赶时间,而诗人却在山中等待月亮升起,等待鹤归,等待内心的安宁。这种“迟”,不是拖延,而是一种对生命节奏的重新校准。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归,不在于抵达某个地点,而在于心灵是否真正安顿。

“山深”与“月出”也构成一种空间与光明的隐喻。山深,象征远离尘嚣,是精神上的退守;月出,则是内在光明的显现。当外在喧嚣退去,内心之光才得以浮现。正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并非刻意寻找,而是在放下执念后,自然与心灵不期而遇。高启此诗,亦是在表达这样一种境界:真正的隐逸,不是逃避,而是回归本真;不是与世隔绝,而是与天地共在。

整首诗从“渡水”“看花”的轻快,到“药径”“萝上”的静谧,再到“山深”“月出”的深邃,层层递进,最终归于“鹤归迟”的从容。这不仅是诗人寻访隐士的旅程,更是一次心灵的朝圣。药径是入口,山深是过程,月出是顿悟,鹤归是归宿。而“鹤归迟”三字,正是对“归”这一终极命题的温柔注解——归,不必匆忙;归,可以缓慢;归,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心境。

在今天,我们虽未必能真正隐居山林,但“药径人归萝归上,山深月出鹤归迟”所传达的意境,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纷繁世界中,不妨偶尔停下脚步,走进内心的“药径”,让思绪如萝蔓般攀援而上,让灵魂如白鹤般在月光下缓缓归巢。真正的归,不在远方,而在每一次对喧嚣的疏离、对寂静的接纳、对自我的凝视之中。山深月出,鹤归虽迟,然心已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