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乘钓碧溪上的下一句是“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原诗为:“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乘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看似写景抒怀的诗句,实则蕴含着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深刻体悟与不屈的精神追求。而“闲来乘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更如一幅流动的画卷,将现实与理想、隐逸与抱负、失意与希望交织在一起,展现出李白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

在“闲来乘钓碧溪上”中,诗人以“闲来”二字开篇,仿佛是在喧嚣尘世中寻得一方宁静。碧溪潺潺,柳影婆娑,一人独坐溪畔,手持钓竿,看似悠然自得,实则是一种对现实的暂时逃避。这种“闲”并非真正的闲适,而是一种被动的退守。李白此时正经历仕途的挫败,理想受挫,抱负难展,面对“冰塞川”“雪满山”的艰难处境,他不得不退而求寄情山水,以垂钓为伴。这“碧溪”并非寻常溪流,它暗合了姜太公钓鱼的典故——姜尚在渭水之滨垂钓,终遇文王,成就大业。李白借此暗示自己虽暂隐山林,却并未放弃对明君的期待与对功业的渴望。他的“闲”,是静待时机的蛰伏,是韬光养晦的智慧,而非彻底的归隐。

而“忽复乘舟梦日边”则如一道闪电,划破沉寂的夜空。从“闲来”到“忽复”,情绪骤然转折,由静入动,由现实跃入梦境。“乘舟”是行动的象征,是主动出击的姿态;“梦日边”则更具象征意味。日,代表君王、朝廷、权力中心;“梦日边”即梦见自己接近帝王,获得重用。这一句化用了伊尹的典故——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用前,曾梦乘舟过日月之边。李白借此表达自己虽身处江湖,却始终心系庙堂,渴望有朝一日能被明主识拔,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宏愿。这种从“垂钓”到“乘舟”的转变,不仅是空间上的移动,更是心理上的跃迁:从被动等待到主动追求,从隐逸退守到积极进取。梦境虽虚,志向却真,正是这种“梦”,支撑着他在现实的重重困境中始终不放弃希望。

这两句诗之所以动人,正在于它真实地反映了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坚持。李白一生追求功名,却屡遭排挤,他既不愿屈从权贵,又不甘埋没才华,于是只能在“碧溪”与“日边”之间来回徘徊。这种徘徊不是软弱,而是一种精神的韧性。他用“闲来”来安顿疲惫的心灵,用“忽复”来唤醒沉睡的志向。在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是一颗始终燃烧着的赤子之心。他不是真的想归隐,而是以隐为进;他不是真的甘于平凡,而是以梦为马。这种“闲”与“梦”的交替,构成了他生命节奏的主旋律。

今天读来,这两句诗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感压力重重,理想被现实挤压,梦想被琐事消磨。我们何尝不是常常在“碧溪”与“日边”之间徘徊?有时想放下一切,归隐田园,追求内心的宁静;有时又心有不甘,渴望突破,实现自我价值。李白的这两句诗,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彻底放弃,也不在于盲目追逐,而在于在“闲”中积蓄力量,在“梦”中保持方向。当我们在生活的低谷中感到迷茫时,不妨学一学李白——暂时停下脚步,静心垂钓,让心灵回归本真;但不要忘记,那“乘舟梦日边”的豪情,才是支撑我们继续前行的根本动力。

人生之路,从来不是坦途。冰塞川、雪满山,歧路重重,今安在?但正如李白所坚信的那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心中那叶扁舟未曾沉没,只要梦中那轮红日依然照耀,我们就永远有出发的勇气。闲来乘钓碧溪上,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忽复乘舟梦日边,不是幻想,而是信念。在这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李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