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寒山石径斜”的下一句是“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全诗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秋日山行图,意境深远,情感细腻,千百年来被无数读者吟咏传诵。它不仅是一首写景诗,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一种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悟。

在秋日清晨,诗人独自驱车前往山中。山路蜿蜒,由远及近,由低到高,仿佛一条细长的丝带缠绕在青黄交错的山体之上。石径斜,是视觉的倾斜,也是心境的延伸。寒山并非指山名,而是形容秋日山林的清冷与萧瑟。此时万物凋零,草木渐枯,山风凛冽,然而正是这样的时节,才更显出山行的独特韵味。诗人没有因寒而退缩,反而被这清冷中的宁静所吸引,一步步向上攀登。石径虽斜,却通向高处,通向视野的开阔,也通向心灵的澄明。这种不畏艰险、向高处前行的精神,正是诗人内心坚韧与超脱的写照。

随着山势渐高,视野豁然开朗。抬头望去,白云缭绕,层层叠叠,仿佛从山腰深处缓缓升起,又似从天际垂落。就在这云雾缭绕的深处,隐约可见几处人家。炊烟袅袅,屋舍隐现,虽不清晰,却透出人间烟火的气息。这“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意境深远。它打破了前句“寒山”的冷寂,为画面注入了一丝温暖与生机。白云本是虚无缥缈之物,而“有人家”则将其拉回现实,使仙境与人间交融。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妙之处。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人家的模样,而是通过“生处”二字,暗示其藏于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引人遐想。这不仅是空间的描写,更是一种哲学意味的表达——在看似空无的境地中,依然有人间生活的痕迹,有生命的存在。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孤寂、最清冷的环境中,也未必是荒芜的,或许正有最朴素、最真实的生活在悄然进行。

更令人动容的是,诗人在此情此景中停下了脚步。他并非为赶路而来,而是为欣赏而来。“停车坐爱枫林晚”,一个“坐”字,道出了诗人内心的从容与沉醉。他不急于抵达山顶,也不急于归家,而是愿意为眼前的美景驻足。枫林在夕阳的映照下,如火焰般燃烧,霜染的叶子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这种“红于二月花”的赞叹,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礼赞,更是对生命力的肯定。春花虽美,却短暂;而秋叶虽经霜寒,却更显绚烂。诗人从一片落叶中看到了比春天更动人的色彩,这是一种超越季节、超越表象的审美境界。他不以悲秋为意,反以秋为乐,这种豁达与乐观,正是杜牧诗风的精髓所在。

整首诗从“远上寒山”到“停车爱枫”,从“石径斜”到“霜叶红”,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投射。在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之间,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执着,以及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他不追逐繁华,不沉溺于喧嚣,而是愿意在寂静的山林中,发现最动人的风景。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的审美能力,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珍贵的品质。

“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不仅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生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在看似荒远、清冷的地方,也可能藏着最温暖的人间烟火;在看似无路的绝境中,也可能有通往心灵深处的小径。人生的旅途,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常常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忽略了沿途的风景,而真正的诗意,往往就在那一次不经意的驻足、一次无意的凝望之中。杜牧的这首诗,穿越千年,依然在提醒我们:慢下来,看一看,听一听,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美好。或许,就在那白云深处,正有一盏灯火,为懂得欣赏的人而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