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鹰击于殿上的下一句是:“此殿之灾,非天所为,实人致之。”这句话出自一部失传已久的古代政论性典籍《谏庭录》,虽原书已佚,但此句因被后世史家多次引述而得以流传。其字面之意,是说苍鹰本应翱翔于旷野长空,如今却闯入宫殿之上,甚至俯冲扑击,此等异象并非天降灾异,而是人事失序、纲纪崩坏所致。古人观天象、察物变,常将自然现象与人事吉凶相联系,而此句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归于天命,而直指人心与政道,展现出一种理性而深刻的政治哲学。
在历史长河中,宫殿作为权力的象征,向来是秩序与威严的化身。宫墙高耸,守卫森严,飞鸟难入,更遑论猛禽击殿。当仓鹰竟能突破重重屏障,直扑殿宇,其背后所揭示的,远不止是建筑年久失修或守卫懈怠。它更像是一种隐喻:当国家治理失序,法度松弛,权臣弄政,民怨沸腾,连最不可能发生的事也会发生。鹰,本是自由与力量的象征,但在殿上扑击,则成了混乱与失控的征兆。正如《谏庭录》所警示的,真正的灾祸不在鹰,而在鹰之所以能入殿的土壤——人心的涣散、制度的腐朽、权力的滥用。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常有“天象示警”之说。彗星现、地震发、鸟兽异动,皆被解读为上天对君主失德的惩戒。《谏庭录》的作者却提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天象虽异,其根源却在于人。仓鹰击殿,看似是自然之异,实则是政治生态恶化的结果。当朝中奸佞当道,忠良被黜,法令不行,百姓流离,社会便如一座腐朽的大厦,看似巍然,实则摇摇欲坠。此时,连飞鸟也敢闯入禁地,猛禽也敢挑战王权。这不是鹰的胆大妄为,而是权力失能、权威沦丧的必然表现。历史上有不少类似案例:秦始皇末年,有白狐夜入宫门;汉成帝时,有雌鸡化雄,群臣皆以为大凶,唯东方朔言:“此非天变,乃政乱之征。”其理与“仓鹰击于殿上”如出一辙。
进一步看,这句话还蕴含着对统治者的深刻劝诫。它提醒当权者,不应将一切灾异归咎于天命,而应反躬自省。若一味推责于天,便失去了改革与纠错的动力。真正的明君,应从异常现象中洞察制度漏洞,从细微征兆中预见危机。仓鹰入殿,或许只是偶然,但若朝廷上下麻木不仁,视而不见,则偶然终将演变为必然。唐代魏征曾谏唐太宗:“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言与“此殿之灾,非天所为,实人致之”异曲同工,皆强调人事为本,天命为末。一个国家的兴衰,不在于星象吉凶,而在于政通人和与否。
在当代社会,这句话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现代国家虽不再以天象断吉凶,但各种“异常现象”仍不断出现:公共事件频发、舆论失控、制度空转、信任危机……这些现象看似偶然,实则是治理体系长期积弊的集中爆发。某地突发群体性事件,若仅归因于“个别分子煽动”,而不反思政策偏差、民生困苦,便是将“仓鹰击殿”归咎于鹰,而非殿之腐朽。真正的治理智慧,在于从表象中看到深层矛盾,从偶然中看到必然,从自然异象中看到社会病灶。
“仓鹰击于殿上,此殿之灾,非天所为,实人致之”不仅是一句古训,更是一种清醒的治理哲学。它告诉我们:任何异常都不是孤立事件,而是系统失衡的警报。面对危机,逃避与推诿只会加剧混乱,唯有直面问题、反思根源、改革制度,才能重建秩序与信任。历史从不重复,但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当新的“仓鹰”再次盘旋于现代“殿宇”之上时,我们是否还能听见这句古老的警语?是否还能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纷乱中坚守理性?答案,不在天,而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