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山庙上观雪景的下一句,是“万籁无声天地清”。这句诗出自一位无名文人之手,虽未见于正史典籍,却在民间口耳相传,成为冬日登临宋山庙者常吟诵的佳句。每当大雪纷飞,山径覆白,庙宇隐于松林之间,远望如一幅水墨长卷,这句诗便悄然浮现在旅人心中,仿佛天地间唯有此声可与之呼应。它不只是对雪景的描摹,更是一种心境的外化——在寂静中体悟自然之宏大,在素白里照见内心之澄明。
宋山位于江南腹地,虽非名山大川,却因山腰处那座始建于南宋的宋山庙而闻名。庙宇不大,三间正殿,两侧配殿,青瓦覆顶,飞檐微翘,历经风雨仍显古朴。庙前有一方石台,高出林表,视野开阔,正对北方雪岭,是观雪的最佳去处。每逢深冬,雪落三日不止,山径断绝,鸟兽匿迹,唯有庙中老僧扫雪开径,迎八方来客。此时登临石台,但见群山披素,林木凝霜,天地一色,仿佛时间凝固。雪光映照下,庙宇的飞檐、石阶、铜铃皆泛出冷冽的银辉,而远处村落炊烟袅袅,如细线般浮于雪原之上,竟不显杂乱,反添几分人间烟火气。此时若静立良久,耳畔唯有风拂松枝、雪落无声,心也随之沉静下来。万籁无声,并非真无声息,而是喧嚣退场,天地回归本真。此时吟出“万籁无声天地清”,便觉字字如雪,落于心上,清冷而通透。
这句诗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意境之幽远,更在于它揭示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自省。古人观雪,常借物言志。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的是孤高;张岱“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写的是疏离;而“万籁无声天地清”则写的是澄澈与空明。它不强调孤独,也不渲染悲情,而是以“清”字点出雪后世界的本质——尘埃落定,万物归真。雪是自然的净化器,它覆盖污浊,抹平痕迹,使山川重归素朴。人在此境中,亦如被洗过一般,杂念渐消,心绪渐宁。一位曾在此观雪的学者曾言:“雪落时,我听见自己呼吸的节奏;雪停后,我听见自己心跳的回响。”这正是“清”的深层含义:外在之静,引发内在之明。雪景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心灵的涤荡。
更令人深思的是,这句诗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演化为一种生活哲学。每逢雪后,山民便相约登庙,不为祈福,只为观景。他们不吟诗,却懂诗。一位老农曾对访客说:“雪一落,山就干净了,人也该干净了。”这话朴素,却深得“天地清”之精髓。在他们看来,雪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一种提醒——提醒人们放下纷争,回归本心。庙中僧人亦常以此句劝人:“心不清,纵处雪境亦如闹市;心若清,哪怕身处市井,亦如观雪。”久而久之,宋山庙成了“清心之地”,而“万籁无声天地清”也不再只是诗句,而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如今,宋山庙依旧伫立山腰,雪年年来,年年去。游人如织,或拍照,或写生,或静坐,皆能在雪景中寻得片刻安宁。而那“万籁无声天地清”一句,依旧在石台之上、松林之间、雪光之中,悄然回响。它不喧哗,不张扬,却如雪一般,无声地覆盖喧嚣,洗净浮躁。当人们转身下山,回望庙宇,只见雪光映天,庙宇如浮于云端,心中便知:那一句诗,已悄然种下,待春风吹拂,终将生根发芽。
天地有雪,人心有清。宋山庙上观雪景,观的不只是雪,更是自己。万籁无声,是外境的静;天地清,是内心的明。一句诗,一景,一庙,一山,最终都指向同一个归处——在纷扰世界中,寻得一方澄澈之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