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清明上河图,今见盛世烟火图。
这幅诞生于北宋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幅描绘汴京繁华市井的长卷,更是一扇穿越时空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千年前中国社会的真实肌理。画中五百余人、数十艘舟船、百余家店铺、八百余匹牲畜,无一不细致入微,生动再现了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在清明时节的市井百态。它不仅是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这幅画的意义远不止于“记录”——它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一种对“人间烟火”的深情礼赞。正因如此,当我们回望这幅千年画卷,不禁要问:古有清明上河图,今当何以为继?
在当代社会,我们是否还能找到与之相呼应的“盛世图景”?答案并非简单复制,而应是一种精神与内涵的延续。今天的“清明上河图”,不再是纸绢上的静态描绘,而是流动在高铁飞驰的钢轨上、穿梭于城市天际线的地铁中、闪烁在数字屏幕里的直播画面里。它存在于清晨菜市场摊主熟练地切肉、叫卖声中,存在于傍晚校园门口接孩子的家长群聊里,存在于深夜外卖骑手在风雨中疾驰的电瓶车上。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正是今日“人间烟火”的真实写照。我们不再需要一位画家耗费数年去描绘一座城市的细节,因为每一部手机、每一个摄像头、每一条社交媒体的动态,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记录着这个时代的“上河图”。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我们,正生活在一幅由无数个体共同绘制的动态长卷之中。
更进一步,这幅“今之上河图”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丰富,更体现在精神文化的多元与包容。北宋的汴京虽繁华,但社会结构相对单一,市民阶层虽活跃,却仍受等级制度束缚。而今日的中国,城乡融合加速,文化表达自由,个体价值被前所未有地尊重。在短视频平台上,一位乡村教师可以讲述乡土教育的故事,一位非遗传承人可以展示濒临失传的技艺,一位城市青年可以分享对哲学与艺术的思考。这些内容看似碎片,实则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多元、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图景。正如《清明上河图》中既有达官显贵,也有贩夫走卒,今天的“盛世烟火图”也容纳了不同阶层、不同背景、不同声音的共存与对话。这种包容性,正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也是“上河图”精神在当代的升华。
这幅“今之上河图”并非只属于城市,也属于广袤的乡村。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无数村庄通了公路、通了网络,建起了民宿、发展了产业。昔日的田野如今成了“网红打卡地”,传统的农耕文化通过直播走向全国。一位云南的绣娘,可以通过电商平台将民族刺绣销往海外;一位甘肃的果农,可以用短视频展示苹果的采摘过程,赢得消费者信任。这些变化,让“烟火气”不再局限于都市的喧嚣,而是蔓延至山岭之间、江河之畔,形成一幅幅“城乡共荣”的生动画卷。这正是对《清明上河图》中“市井繁华”的现代诠释——繁华不再只是物质的堆砌,而是人民生活的真实改善与尊严的提升。
回望历史,张择端以画笔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温度;而今天,我们以科技、文化、制度与人心,共同书写着新的时代篇章。古有清明上河图,今见盛世烟火图——这“烟火”,是万家灯火的温暖,是市井街巷的生机,是每一个普通人努力生活的身影。它不靠一人之力完成,而是由亿万人民共同绘就。它不再局限于纸绢,而是流淌在现实与虚拟交织的广阔天地中。
当我们谈论“古有清明上河图”的下一句时,不必拘泥于对仗或典故,而应看到其背后深层的延续:那是对人间生活的珍视,是对社会百态的凝视,是对平凡伟大的致敬。真正的“上河图”,从来不是静止的画卷,而是流动的时代。只要我们依然热爱生活、记录生活、创造生活,这幅图景就会不断延展,绵延不绝,直至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