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亭枕上看潮头的下一句,是“万顷琉璃碎月光”。这句诗出自明代诗人高启的《夜泊钱塘》,原诗为:“江流宛转绕孤城,月色苍茫接太清。群亭枕上看潮头,万顷琉璃碎月光。”这短短四句,勾勒出一幅静谧而壮阔的江南夜景图。群亭临水而立,人卧于亭中,目光随潮水起伏,心绪随月光流转。潮声如诉,月影如织,仿佛天地间只剩下这一方亭台、一片江流与一颗静观万象的心。这句“万顷琉璃碎月光”,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凝练描摹,更是一种心境的外化,是人在浩瀚自然面前的凝神与顿悟。

潮水自远方奔涌而来,带着东海的呼吸与江河的脉动,在钱塘江口的喇叭形地形中汇聚成势,形成举世闻名的钱塘大潮。而“群亭”则如静默的守望者,沿江而建,或隐于柳岸,或立于矶头,是观潮者最佳的驻足之所。当人斜倚亭栏,或干脆卧于亭中,目光投向江面,便进入了一种近乎冥想的姿态。此时,潮水尚未抵达,江面如镜,倒映着天光云影,也倒映着亭台楼阁。月光洒落,如银如练,铺展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仿佛整条江都化作了流动的琉璃。而当潮头终于逼近,那万顷琉璃便在瞬间被击碎,月光如星屑般四散飞溅,随波逐流,又似被潮水揉碎、吞没,再于下一波涌起时重新凝聚。这种“碎”,并非破坏,而是一种动态的重组,是自然在瞬息万变中展现的秩序与美感。诗人以“碎”字点睛,既写出了潮水冲击月光时视觉上的破碎感,又暗含了人心在宏大景象前的震颤与澄明。

这种观潮的体验,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视觉享受,而成为一种精神仪式。古人观潮,常怀敬畏。潮来如万马奔腾,声震天地,其势不可挡,其力不可测。人在群亭之中,虽静卧不动,却仿佛置身于天地洪流的中心。潮水每前进一步,人的心也随之起伏。而当潮头过尽,江面复归平静,月光重新铺展,琉璃般的江面再次完整,人便在这“碎”与“复”的循环中,体悟到一种超越个体生命的永恒节奏。这种节奏,是自然的呼吸,是时间的律动,也是诗人笔下“万顷琉璃碎月光”所承载的深层意蕴。它提醒我们,美往往诞生于破碎与重建之间,正如潮水碎月,却在破碎中完成了对月光的重新诠释。人在自然面前,不应只是旁观者,更应是参与者与共感者。当我们在群亭中静观潮起潮落,其实是在与天地对话,与时间共舞。

更进一步,这句诗也折射出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理想——“静中见动,动中守静”。群亭是静的,枕卧是静的,看潮的动作也是静的;而潮水是动的,月光是动的,万顷琉璃的破碎更是动的。正是在这动静之间,诗人捕捉到了宇宙最微妙的平衡。现代人生活节奏急促,常被信息洪流裹挟,难得片刻安宁。而“群亭枕上看潮头”所描绘的,正是一种“慢下来”的生存姿态。它不追求效率,不追逐结果,只专注于当下的感受,专注于自然与心灵的共振。当潮水涌来,我们不必惊慌,不必逃避,只需如诗人一般,静卧观之,任月光碎于眼前,任心绪随波荡漾。这种姿态,是对浮躁世风的一种温柔抵抗,也是对生命本真的一种回归。

“万顷琉璃碎月光”,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告诉我们,世界的美,往往藏在那些看似破碎的瞬间里。潮水碎月,是自然之力的展现;人心碎梦,是成长必经的阵痛;时光碎影,是记忆的斑驳拼图。正是这些“碎”,让完整显得更加珍贵。正如月光虽被潮水击碎,却在水波中流转不息,最终仍归于澄澈。人在面对生活的波澜时,也应如观潮者一般,保持一份静观与从容。不必强求圆满,不必畏惧破碎,只需在每一次“碎”中,看见光的存在,听见潮的呼吸。

群亭依旧临水而立,潮水年年如期而至。当月光再次洒满江面,当万顷琉璃在潮头下碎而复聚,我们或许会想起那句诗,想起那个静卧于亭中的身影。他看的不只是潮,不只是月,而是天地之间最朴素也最深刻的真理:在破碎中见完整,在流动中见永恒。这,或许就是“群亭枕上看潮头”的真正下一句——不是字词的接续,而是心境的延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