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上没得好酒菜的下一句是:“如何待得远来宾。”这句出自传统民间俗语,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厚的待人接物之道与人情世故的智慧。它并非仅仅描述一场宴席的简陋,而是借饮食之微,映照出人际交往中的诚意与尊重。在物质丰裕的今天,这句老话依然有其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待客之道,不在于酒菜是否丰盛,而在于是否怀有一颗真诚待人的心。
这句俗语流传于乡间市井,常见于婚丧嫁娶、节庆聚会的场合。当主人家因条件所限,无法备齐山珍海味、琼浆玉液时,便会以这句自嘲又自省的话开场,既化解尴尬,又表达歉意。它不像“粗茶淡饭”那般轻描淡写,也不似“招待不周”那样泛泛而谈,而是以“席上没得好酒菜”为引,引出“如何待得远来宾”的诘问,将物质的匮乏升华为精神的拷问。远道而来的宾客,往往带着情谊、期待甚至托付,若仅以粗食相待,主人心中难免愧疚。这句俗语,正是这种愧疚的朴素表达,也是传统社会中对“礼”的坚守。
在传统社会结构中,人情是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而宴席则是人情表达的重要载体。一场宴席,不只是饮食的聚合,更是关系的确认、身份的确认、情感的确认。主人设宴,宾客赴约,双方都在履行一种无形的契约——主人以款待表达尊重,宾客以出席表达认可。若席上酒菜简陋,这份契约便显得单薄。“席上没得好酒菜”不仅是对现实的陈述,更是一种对契约可能失衡的担忧。而“如何待得远来宾”则进一步将这种担忧推向道德层面:我既不能以厚礼相待,又怎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宾客的远道而来?这种自省,正是传统礼俗中最可贵的部分——它不以物质为唯一标准,而是强调“心到”重于“礼到”。
进一步看,这句俗语也揭示了待客之道的深层逻辑:真正的尊重,不在于形式上的铺张,而在于内心的重视。古语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并非否定宴饮,而是强调交往的本质是精神共鸣,而非物质交换。一个真正重视宾客的主人,即便只能端上一碗清粥、一碟咸菜,也会提前打扫庭院、整理衣冠,以整洁的环境和谦和的态度表达敬意。宾客感受到的,不是菜肴的多少,而是主人的用心。反之,即便满桌珍馐,若主人态度敷衍、言语冷淡,宾客也只会觉得“酒冷心寒”。“席上没得好酒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上也无好情意”。
在现代社会,物质条件极大改善,宴席的规格早已远超往昔,但“如何待得远来宾”的诘问却依然值得深思。快节奏的生活、功利化的社交,让许多人将待客简化为“请客吃饭”——地点越高档越好,菜品越贵越显诚意。这种倾向,恰恰背离了这句俗语的本意。真正的待客,应是放下手机、真诚交流,是倾听、是共情、是分享。一次简单的家庭聚餐,若主人用心准备、全程陪伴,远比一场五星级酒店的商务宴请更令人难忘。尤其在亲情、友情的维系中,情感的温度远比物质的厚度重要。
这句俗语也提醒我们,面对他人的善意,应怀有感恩之心。宾客远道而来,本身就是一种付出。若因酒菜不丰而心生不满,便是以物质衡量情谊,实为舍本逐末。古人讲“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讲的是礼尚往来,但更深层的是“以心换心”。当主人因条件有限而愧疚时,宾客若能以“酒菜虽简,情意最真”回应,便是对这句俗语的最好践行。这种相互体谅、彼此成全,才是人情社会的底色。
回到现实,我们每个人既是“席上”的主人,也是“远来”的宾客。当我们设宴时,应常怀“如何待得远来宾”的自觉,不因条件所限而敷衍,也不因能力所及而炫耀;当我们赴宴时,也应体谅主人的难处,以宽容之心看待形式上的不足,以珍惜之心感受背后的情意。如此,宴席才不只是饮食的场所,而是情感的桥梁、关系的纽带。
席上没得好酒菜,未必是遗憾;若心中也无好情意,才是真正的失礼。这句古老的俗语,穿越岁月,依然在提醒我们:待人接物,贵在真诚。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物质如何丰盈,唯有以心待心,才能不负每一次相遇,不辜负每一份远道而来的情谊。真正的礼,不在杯盘之间,而在人心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