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上不取下”的下一句是“宁高勿低”。

这句看似简单的俗语,实则蕴含了深刻的生活智慧与价值取向。它最初源于传统社会中对行为准则的总结,尤其在为人处世、价值判断、目标设定等方面,被广泛引用。其核心思想是:在面对选择时,应优先考虑更高的标准、更优的方向、更远的目标,而不是退而求安于低处。这种“宁高勿低”的态度,并非盲目追求虚高,而是一种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体现。它提醒人们,在人生的诸多岔路口,选择“上”而非“下”,往往意味着更大的成长空间、更强的责任担当,以及更深远的意义。

在传统语境中,“取上不取下”常与“宁高勿低”连用,形成一种完整的价值判断体系。比如,在求学时,有人选择考取顶尖学府,有人满足于普通院校。前者虽面临更大压力,但其视野、资源和成长机会显然更优。再如,在职业发展中,有人愿意从基层做起,但始终瞄准管理层或专业高峰;而有人则安于现状,只求稳定。前者虽起步艰难,但长远来看,其职业轨迹更具上升潜力。这种“取上”的选择,本质上是对自我潜力的信任,是对平庸的拒绝。它不是好高骛远,而是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选择那个更具挑战性、更富成长性的选项。因为“上”意味着更高的标准,而高标准才能催生高质量的结果。正如古人所言:“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若一开始就选择“下”,结果往往连“下”都难以守住。

进一步来看,“宁高勿低”还体现了一种心理机制与精神格局。人天生有惰性,倾向于选择舒适区。而“取上”则是一种主动跳出舒适区的行为。它要求人具备远见、勇气和自律。比如,在人际交往中,选择以诚相待、以德服人,而不是投机取巧、趋炎附势,这便是“取上”;在道德选择上,坚持原则、拒绝妥协,而不是随波逐流、降低底线,这也是“取上”。这种选择短期内可能带来不便甚至损失,但从长远看,它塑造的是一个人的品格、信誉与影响力。一个始终“宁高勿低”的人,往往在无形中建立了更高的社会评价与自我认同。相反,若总是“取下”,久而久之,不仅能力退化,连自我认知也会逐渐滑向平庸。

“取上不取下,宁高勿低”并非鼓励不切实际的冒进或盲目攀比。它的前提是“量力而行”与“理性评估”。所谓“上”,应是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高目标”,而非空中楼阁。比如,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不应幻想立刻成为企业高管,但可以将“三年内成为团队骨干”作为“上”的目标,并为之努力。这种目标既高于现状,又具备实现的可能。真正的“取上”,是建立在自我认知与现实基础上的积极进取,而非脱离实际的幻想。它强调的是方向感,而非一步登天。

这种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在信息爆炸、选择多元的今天,人们更容易陷入“选择疲劳”或“低质满足”。短视频的即时快感、快餐文化的浅层刺激,本质上都是“取下”的表现——追求短期满足,忽视长期积累。而“取上不取下”则提醒我们,要主动选择那些需要投入时间、精力与意志力的“高价值”事物:深度阅读、系统学习、长期关系、健康生活方式等。这些选择虽难,却能带来更持久的满足与成长。

“取上不取下,宁高勿低”不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它告诉我们,人的潜力往往在挑战中被激发,人的价值在坚持中得以彰显。选择“上”,意味着选择成长;选择“高”,意味着选择尊严。它不保证成功,但能确保我们走在一条更有意义的道路上。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只要心中保有这份“取上”的志气,便不会轻易被困境击倒,也不会在安逸中迷失方向。

人生如登山,若只愿走平路,便永远看不到山顶的风景。唯有不断向上攀登,哪怕步伐缓慢,也能在过程中收获力量、视野与自我超越。在面对每一次选择时,不妨多问一句:这是“上”,还是“下”?是“高”,还是“低”?答案,往往决定了我们最终能走多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