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暮年的上一下一句是“壮心不已”。

这句出自曹操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整首诗以老马为喻,抒发了诗人虽至晚年,仍怀有奋发进取、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面上看,这是对生命有限性的感叹,实则是一种超越年龄、超越衰颓的精神宣言。它不因岁月流逝而消沉,反而在暮色苍茫中点燃了不灭的火焰。这句诗穿越千年,至今仍能叩击人心,因为它所承载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豪情,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缩影——在逆境中不低头,在衰老中不认命。

“烈士暮年”四字,勾勒出一幅苍凉而庄严的画面:一位曾披甲执锐、驰骋疆场的老者,如今白发苍苍,步履蹒跚,却仍立于高岗之上,凝望远方。他不是寻常意义上的老人,而是曾为理想、为家国、为道义而战的志士。他的暮年,不是生命的退场,而是精神的沉淀与升华。而“壮心不已”,正是这种沉淀后的回响——那是一颗从未停止跳动的心,一种永不熄灭的意志。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衰老,不在于年岁的增长,而在于心灵的枯竭。只要心还在燃烧,人就永远年轻。

在历史长河中,这样的“烈士”并不少见。屈原放逐江南,行吟泽畔,仍作《离骚》以明志;杜甫漂泊西南,贫病交加,却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陆游晚年卧病在床,仍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们无一不是“烈士暮年”,却无一不是“壮心不已”。他们的身体被时间侵蚀,但精神却如松柏经霜,愈发苍劲。这种精神,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理想的坚守;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回应。他们用行动证明:人可以老,但志不能衰;身可以疲,但心不能倦。

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同样具有深远的启示。现代社会节奏飞快,人们常将“中年危机”与“老年无用”视为理所当然。年轻人焦虑未来,中年人疲于奔命,老年人则往往被边缘化,被视为“被照顾者”而非“贡献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提醒我们,年龄不应成为价值的标尺。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社会,应当尊重并激发每一个年龄段的人的价值。许多科学家在晚年仍坚持研究,如屠呦呦在80多岁高龄仍致力于青蒿素的深入研究;许多艺术家在白发苍苍时仍登台演出,如京剧大师梅葆玖年过古稀仍登台献艺;许多普通老人退休后投身公益、教育、社区服务,用余热温暖他人。他们或许不再年轻,但他们的“壮心”从未停止跳动。这种“不已”的壮心,正是社会持续进步的内在动力。

更进一步看,“壮心不已”不仅是对个人生命的肯定,更是对生命意义的重构。它打破了“年轻即价值,年老即负担”的狭隘观念,提出了一种更为深邃的生命哲学:人的价值不在于生理年龄,而在于精神高度;不在于是否处于巅峰,而在于是否始终向前。这种精神,是中华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延续,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家风骨,也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道义担当。它不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在每一次危机与挑战中,焕发出新的光芒。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短短六字,如一道光,照亮了生命的黄昏。它告诉我们,人生不是一条直线,从起点奔向终点,而是一条螺旋上升的轨迹,在经历起伏后,仍能回归初心,再度出发。暮年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衰老不是退场,而是沉淀后的再出发。只要心中那团火不灭,人就永远走在路上。

当我们面对岁月流逝,面对身体衰微,面对社会对“年龄”的刻板定义时,不妨回望这句诗。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千百年来的精神传承。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衰老,是放弃追求;真正的死亡,是心先死去。而只要“壮心不已”,暮年亦可如朝阳,烈士亦能再出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