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之易时失之易,这句话常被用来形容世间许多事物在获取与失去之间的微妙平衡。它并非出自某部经典古籍的固定对仗句式,而是后人根据生活经验提炼出的一句哲理箴言,其背后蕴含着对人性、命运与得失规律的深刻洞察。若追溯其语境,其上一句常为“得之难时失之难”,下一句则多接“唯有惜之,方得久长”。这两句补全之后,整段话便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得之难,故失之难;得之易,故失之易;唯有珍惜,方能长久。这不仅是对得失规律的总结,更是对人心态与行为的劝诫。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来之不易的事物往往格外珍视。比如,一位创业者历经数年艰辛,从白手起家到企业初具规模,期间遭遇资金断裂、团队离散、市场冷遇等重重困难,最终成功。这样的“得”,是汗水与坚持的结晶,自然不会轻易放弃。即便面临危机,他也会倾尽全力去挽救,因为他深知每一步都来之不易。同样,一位学生寒窗苦读十余载,通过激烈竞争考入理想学府,这份成就背后是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夜晚,是父母省吃俭用的支持。这样的“得”,自然不会轻言放弃,更不会在取得之后肆意挥霍。正因为“得之难”,所以“失之难”——失去的代价太高,人们本能地抗拒。

当一件事物得来全不费工夫时,人的态度便容易发生转变。比如,一个年轻人因偶然机遇获得一笔意外之财,或是在社交平台上因一条短视频迅速走红,粉丝暴涨。这种“得”几乎不费吹灰之力,既无长期积累,也无深刻体验。于是,他容易将这份“得”视为理所甚至认为这是命运的恩赐,理应持续不断。在这种心态下,他不会去思考如何维护、如何深耕,反而可能挥霍资源、透支信誉、忽视风险。当热度褪去、粉丝流失、财富缩水时,他才猛然惊醒,却发现为时已晚。这便是“得之易时失之易”的现实写照。来得快,去得也快;不费心力,自然也不懂珍惜。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人性中对“努力—回报”关系的认知偏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获得的东西,会产生更强的归属感与价值认同,这种现象被称为“宜家效应”——即亲手组装的家具,即便粗糙,也会被认为更有价值。相反,轻易获得的东西,即便客观上更优质,主观上也难以产生同等的情感依附。这解释了为何有些人对祖传的老物件视若珍宝,而对新款手机却随意更换;为何有人对亲手种出的果实充满喜悦,而对超市买来的水果却毫无感情。“得之易”不仅意味着获取成本低,更意味着心理投入少,自然也更容易失去。

但并非所有“得之易”的事物都注定短暂。关键在于人的态度与选择。若能在获得之后,主动赋予其意义,投入精力去维护、去深化,便有可能将“易得”转化为“长存”。一位因短视频走红的创作者,若能持续学习、打磨内容、与观众建立真实连接,便可能将流量转化为品牌,将热度沉淀为影响力。反之,若只依赖平台算法与短暂热点,终将被时代淘汰。同样的,一个因继承家业而轻松获得财富的人,若能保持敬畏、持续经营、回馈社会,也能将“易得”转化为“久享”。“得之易时失之易”并非宿命,而是一种警示:它提醒我们,无论得之难易,都需以“惜之”为前提。

唯有珍惜,才能延长拥有的期限。珍惜不是被动地保存,而是主动地投入、维护与升华。它意味着对时间的敬畏、对资源的节制、对未来的规划。一个珍惜感情的人,不会因关系稳定而忽视沟通;一个珍惜健康的人,不会因身体尚好而放纵生活;一个珍惜声誉的人,不会因一时得意而口无遮拦。珍惜,是一种持续的心理行为,是将“拥有”转化为“归属”的关键桥梁。当一个人真正珍惜某物时,他会主动规避风险,主动付出努力,主动承担责任——而这,正是对抗“失之易”的最有力武器。

“得之难时失之难,得之易时失之易,唯有惜之,方得久长”这三句话,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得失哲学。它不鼓吹苦行,也不否定机遇,而是提醒人们:无论命运给予你什么,无论你是历经艰辛还是机缘巧合,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对待它。得之难者,勿骄;得之易者,勿怠。唯有以珍惜为底色,以行动为支撑,才能让短暂的拥有化为长久的陪伴。人生在世,得失无常,但人心可定。当我们学会在“得”时保持清醒,在“易”中不忘珍惜,才能真正走出“来得快、去得也快”的循环,走向更加稳健与丰盈的人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