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鱼虾休上钓,莫教鳞甲染尘泥。

这句诗出自清代文人笔下,原意是劝诫世人勿以渔猎为乐,更不可因贪欲而伤及无辜生灵。鱼虾本自在江湖,悠然自得,若因人之贪念而遭网罟之祸,则不仅损其性命,亦污其清灵。鳞甲本是自然之华,若为尘泥所染,便失其本真。此句以物喻人,以景寓理,表面写渔钓之戒,实则暗含对人性贪欲的警醒,对自然秩序的敬畏。它提醒我们:万物有灵,各得其所,人若妄加干预,终将自食其果。

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如丝如缕,缠绕不休。农耕文明时期,人们尚知“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春禁渔、秋禁猎,顺应天时,尊重物候。渔夫捕鱼,不过度捕捞,留幼鱼以续后脉;樵夫伐木,择老枝而舍新芽,护林以养气。那时的人们懂得,天地之间,非人独尊,万物皆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人类逐渐以“征服自然”为荣,视山川湖海为资源库,将飞禽走兽作盘中餐。电鱼、毒鱼、炸鱼等极端手段层出不穷,江河湖泊满目疮痍,鱼虾几近绝迹。昔日“鱼跃于渊”的生机,如今只剩“水涸石出”的荒凉。寄语鱼虾休上钓,实则是对人类自身行为的反思:我们是否已忘记了与自然共处的古老智慧?是否将“索取”当成了“权利”?

更深层地看,这句诗还映射出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鱼虾不上钓,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逃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脱。在道家思想中,鱼游于水,鸟翔于天,皆因其“无为”而自在。若鱼贪饵而上钩,便失其天性,沦为囚徒。人亦如此。当一个人被名利、权势、欲望所牵引,便如鱼见饵而趋之,终被“钓”入尘网。古之隐士,如严子陵钓台拒仕,宁与烟波为伴,不与庙堂同尘,正是“休上钓”的典范。他们深知,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否守住内心的澄明。现代社会节奏飞快,信息爆炸,人心浮躁,多少人如鱼逐饵,奔波于职场、名利场、社交场,疲于奔命,却忘了为何出发。寄语鱼虾休上钓,实则是劝人莫为外物所役,莫为虚名所困,当如清水之鱼,守其本心,游于无何有之乡。

这句诗还蕴含着生态伦理的现代启示。当代环境危机日益严峻,生物多样性锐减,气候异常频发,皆与人对自然的无度索取密切相关。我们不能再以“发展”为名,行破坏之实。寄语鱼虾休上钓,不应只是文学中的浪漫情怀,更应成为现实中的行动准则。设立禁渔期、保护湿地、恢复生态链、推广可持续渔业,都是对这句诗的现实回应。每一个普通人,也可以从拒绝食用濒危物种、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参与环保志愿活动做起,以实际行动守护江河湖海中的每一尾生灵。当人类学会尊重其他生命的生存权利,自然才会回馈以丰饶与安宁。

回望这句诗,其意深远,其情真挚。它不只是对鱼虾的怜悯,更是对人性的叩问,对文明的审视。在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中,我们始终需要一种“休上钓”的智慧——不贪、不执、不妄为。唯有如此,才能重建与自然的和谐,找回内心的宁静,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寄语鱼虾休上钓,莫教鳞甲染尘泥。愿我们都能听懂这句古老的劝诫,在纷繁世界中,守住一方清净,护住一片生机。鱼虾自在,人亦心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我们只需静心聆听,顺应自然,便可得其道,得其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