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带晴虹上的下一句,是“风回暮霭间”。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虹》,原诗为:“日带晴虹上,风回暮霭间。凝光分翠黛,炫色若朱颜。影落明湖净,辉浮玉宇闲。何当凌绝顶,一览众山环。”整首诗以虹为意象,描绘出自然天象的壮美与变幻,借景抒情,寄托了诗人对高远境界的向往。而“日带晴虹上,风回暮霭间”这两句,尤为精妙,不仅对仗工整,意境开阔,更将光与影、动与静、天与地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气象万千的山水画卷。
虹,自古以来便是天地间最富诗意的自然现象之一。它不常出现,却总在雨后初晴时悄然现身,横跨天际,如桥似弓,七彩分明,令人心驰神往。古人视虹为祥瑞之兆,《礼记》中有“虹见则雨止”之说,《淮南子》亦载“虹霓者,阴阳交也”,认为虹是天地阴阳之气交融的产物。而李峤此诗,正是站在这一文化积淀之上,以文人特有的细腻笔触,捕捉虹出现时的瞬间之美。首句“日带晴虹上”,写的是阳光穿透云层,将虹托举于天幕之上,仿佛太阳牵引着虹缓缓升起,赋予其动态的生命力。一个“带”字,既写出光与虹的依存关系,又暗含自然之力的牵引与引导,极具画面感与哲思意味。
紧接着的“风回暮霭间”,则从视觉转向气流与氛围的描写。风本无形,却通过“回”字呈现出一种回旋、流转的态势,仿佛天地间有一股无形的气流,将傍晚的薄雾轻轻拨动,使虹影在霭色中若隐若现。暮霭本为朦胧之象,而虹却清晰可辨,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虹的明丽与超然。这一句不仅延续了前句的空间感,更拓展了时间维度——由日暮到黄昏,由晴明到微茫,营造出一种渐入佳境的审美节奏。风与霭的流动,与虹的静立形成动静相生的格局,使整幅画面既有凝固的瞬间,又有绵延的余韵。这种对自然节奏的精准把握,正是唐诗之所以能“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关键所在。
从诗学角度看,这两句还体现了唐代诗人对“气象”与“气韵”的深刻理解。所谓“气象”,是指诗歌所呈现的整体格局与精神风貌;“气韵”则指语言流动中的节奏与生命力。李峤此诗,气象恢弘,不局限于虹之形貌,而是将其置于天地大化之中,与日光、风霭、湖影、玉宇共构一个完整的宇宙图景。虹不再是孤立的自然奇观,而是天地运行中的一环,是阴阳调和、风雨止歇后的宁静象征。而“风回暮霭间”一句,正是这一宇宙秩序的听觉与触觉延伸——风在流动,雾在弥漫,虹在静观,人在凝望。诗人虽未直接抒情,却通过景物的安排,传达出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顺应。这种“以景载道”的手法,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精妙之处。
进一步看,这两句诗也暗含了诗人对人生境界的隐喻。虹的出现,需有雨后的澄澈与阳光的普照,正如人的成长,需经历风雨的洗礼与内心的清明。而“日带晴虹上”,可理解为理想在光明中升起;“风回暮霭间”,则象征着在纷扰与迷雾中保持清醒与定力。虹虽美,却短暂,正如人生中的高光时刻,稍纵即逝。正是这瞬间的辉煌,足以照亮整个生命。诗人通过虹的意象,提醒人们珍惜当下,在喧嚣尘世中保持内心的澄明与高远。这种超越物象的哲思,使诗歌从单纯的写景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观照。
在当代社会,人们被快节奏的生活裹挟,常常忽略了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我们抬头看天的次数越来越少,对虹的惊叹也日渐稀薄。虹依然存在,它不因人的忽视而消失,反而在某些清晨或黄昏,悄然出现在天际,提醒我们:世界依然有奇迹,生活依然有诗意。重读“日带晴虹上,风回暮霭间”,不仅是重温一句古诗,更是重拾一种与自然对话的能力。它告诉我们,美不在远方,而在抬头的一瞬;道不在书中,而在风拂面、光洒肩的当下。
这句诗的深远意义,早已超越了其文学形式本身。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一声低语,唤醒沉睡的感知;它更是一把钥匙,开启通往内心宁静与精神高远的大门。当我们再次看见虹横跨天际,不妨默念这句诗,让心灵随之升腾,在喧嚣世界中寻得片刻澄明。日带晴虹上,是希望的开始;风回暮霭间,是宁静的归处。人生如斯,亦当如此——在光明中前行,在迷雾中自持,终能抵达“一览众山环”的至高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