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句出自《新唐书·陆象先传》的古语,历经千年仍如一面明镜,映照出人类心理深处的某种普遍困境。表面上看,它是在劝诫人们不要为无谓的琐事烦恼,但深入探究,却能发现其中蕴含着对人性、认知与存在本质的深刻洞察。我们常以为世界充满危机、矛盾与不确定性,因而焦虑、恐惧、挣扎,殊不知许多困扰并非来自外部现实,而是源于我们内心的投射与放大。世界本身或许并无波澜,真正掀起惊涛骇浪的,往往是人心。
人们之所以“自扰”,首先源于对未知的过度解读与对控制的执念。人类天生渴望秩序与可预测性,当现实偏离预期,或信息不完整时,大脑便会自动填补空白,以维持认知的连贯性。这种机制在进化中曾有助于生存——比如对风吹草动的警觉,能避免潜在危险。然而在现代社会,这种本能却常常被误用。一个未及时回复的微信消息,可能被解读为关系破裂的前兆;一次工作上的小失误,可能被放大为职业危机的开端;社交媒体上他人的光鲜生活,可能引发自我价值的怀疑。这些“事”原本只是中性事件,却因我们的解释框架而变得沉重。我们不断在脑海中预演最坏结果,反复咀嚼他人可能的态度,甚至为尚未发生的“如果”而失眠。这种思维模式,心理学称之为“反刍思维”,它不解决问题,反而制造问题。世界本无风暴,是我们内心的飓风将其点燃。
更深层的“自扰”,则与自我认同的建构方式密切相关。现代人常将自我价值与外在成就、他人评价、社会比较绑定。当外界反馈不如预期,便产生自我怀疑;当看到他人“过得更好”,便陷入比较的焦虑。这种认同机制,使得我们对外界变化异常敏感。一个项目未通过,不只是工作的失败,更被解读为“我不够好”;朋友未出席聚会,不只是偶然缺席,更被理解为“我不被重视”。在这种认知下,世界仿佛处处是评判的镜子,每一道目光都带着审视。这种“被注视”的感知,往往并非现实。多数人忙于自己的生活,并无暇对他人进行持续评判。我们之所以感到被评判,是因为我们先对自己进行了严苛的审视。换言之,是我们先在内心竖起高墙,才觉得世界充满敌意。若能将自我价值从外在成就中剥离,转而建立内在的稳定性,许多“事”便不再成其为“事”。
现代信息环境加剧了“自扰”的倾向。互联网让信息爆炸式增长,新闻、评论、观点如潮水般涌来。我们被鼓励“关注世界”,却很少被教导如何筛选与消化信息。于是,远方的灾难、他人的不幸、社会的动荡,都成了我们情绪的负担。我们为未曾谋面的人担忧,为尚未发生的危机焦虑,为无法改变的系统性难题自责。这种“共情过载”让我们误以为自己必须为一切负责,从而陷入无力感与内耗。真正的关怀应建立在清晰的边界之上。世界本无需要我们立刻解决的“事”,我们却误以为自己必须立刻行动。这种责任感,若缺乏理性与节制,反而会削弱我们应对真正问题的能力。
“世界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并非一句消极的逃避之语,而是一种清醒的生存智慧。它提醒我们:许多困扰并非来自客观现实,而是源于主观认知的扭曲。当我们学会区分“事实”与“解释”,区分“真实威胁”与“想象灾难”,便能从无尽的焦虑中抽身而出。这不是否认问题的存在,而是以更清醒、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问题。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消除所有烦恼,而在于明白哪些烦恼值得投入,哪些只是心魔的幻影。
世界如湖面,本自平静。风起时,涟漪泛起;风止后,复归澄明。我们无法控制风,却可以学会不因涟漪而惊惶。当内心安定,外在的喧嚣便成了背景音。那些曾让我们夜不能寐的“事”,终将在时间的冲刷下显露出本相——大多不过是心念的倒影。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学会在纷繁中保持内在的清明,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无事,并非逃避现实,而是超越表象,抵达更深的平静。如此,方不负那句古语的深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