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扉页上写下一句

人生如同一本尚未装订的书,我们每个人都是执笔的作者。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生命的篇章便悄然翻开,而第一页,便是那空白的扉页。它不承载情节,不记录事件,却承载着最原始的期待与最纯粹的愿景。它像一张素净的宣纸,等待墨迹落下,等待一句足以概括一生方向的话。这句话,或许在童年时由父母代为写下,或许在青年时由自己郑重题写,又或许在暮年时才在回望中浮现。但无论如何,它都将成为整本书的灵魂,是贯穿始终的注脚,是我们在风雨中前行的灯塔。

我们常以为人生是由无数个选择构成的,是职业、婚姻、成败、得失的叠加。若没有一句核心的箴言作为指引,这些选择便如散落的珠子,即便再珍贵,也难以串成一条完整的项链。有人将“不负此生”写在扉页,于是无论遭遇多少困顿,都坚持追寻内心的声音;有人写下“与人为善”,于是哪怕身处逆境,也始终以温暖待人;还有人写下“探索未知”,于是年过六旬仍踏上异国求学之路。这些句子并非口号,而是信念的凝练,是面对诱惑、迷茫、挫折时,内心最坚定的回响。它们不随时间褪色,反而在岁月的打磨中愈发清晰。

在现实生活的洪流中,我们极易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社会的节奏催促我们奔跑,他人的标准定义我们的价值,信息的爆炸让我们不断比较、焦虑、怀疑。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句写在扉页的话,便成了我们抵御浮躁的锚点。它提醒我们:你不是为别人的眼光而活,不是为数字的增减而动,而是为那个最初写下的信念而存在。我曾遇见一位年逾七旬的陶艺匠人,他一生只做一件事——用陶土烧制带有裂纹的器皿。别人问他为何不追求更畅销的款式,他笑着说:“我扉页上写的是‘残缺即美’。我烧的不是碗,是时间,是裂痕里的光。”这句话,让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窑火旁,不为名利所动。他的陶器如今被收藏于博物馆,而那句“残缺即美”,也随着每一件作品,传递给了无数人。

也有人终其一生未能找到那句属于自己的话。他们随波逐流,在别人的期待中完成学业、工作、婚姻,却在某个寂静的夜晚,突然感到一种深切的虚无。他们翻遍记忆,找不到一句能代表“我为何而来”的句子。这种空白,比失败更令人恐惧。因为失败尚有痕迹,而空白,意味着从未真正出发。寻找并写下这句话,不应是人生的附加题,而应是必修课。它需要勇气,需要自省,需要敢于直面内心最真实的渴望。它可能不是一句华丽的辞藻,而是一句朴素的“我想好好爱一个人”,或“我想为这片土地做点事”。重要的是,它必须出自本心,而非模仿或迎合。

当我们在扉页上写下那句话,便意味着我们已为自己设定了坐标。此后的人生,无论曲折或平坦,都将成为这句话的注解。我们会在选择中靠近它,在坚持中实现它,在失败中理解它。它不会让我们免于痛苦,却会让我们在痛苦中保持清醒;它不会保证成功,却会让我们在失败中不失尊严。它像一颗种子,埋入心田,随着年岁生长,最终成为支撑我们站立的精神枝干。

终有一天,当我们合上这本人生之书,回望扉页,那句话依然清晰如初。它不因年华老去而模糊,不因世事变迁而褪色。它见证了我们的欢笑与泪水,记录了我们的坚持与放弃,也定义了“我们是谁”。在翻开人生新篇章之前,不妨静下心来,问自己:你想在扉页上写一句什么?这句话,将是你灵魂的底色,是你穿越风雨的底气,是你留给世界最真实的回响。写下一句,然后,坚定地走下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