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以和为上的下一句,是“战以止为功”。这句古语出自中国古代兵家思想,是对“兵者,国之大事”的深刻补充与升华。它并非简单地否定战争,而是强调军事行动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扩张、掠夺或炫耀武力,而在于实现和平、恢复秩序、制止进一步的冲突。兵,作为一种极端手段,其最高境界不是胜利的辉煌,而是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最持久的和平。“兵以和为上,战以止为功”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军事哲学体系,既体现了对战争的审慎态度,也彰显了中华文化中“止戈为武”的智慧。

在古代中国,兵家思想并非鼓吹穷兵黩武,而是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将“谋胜”置于“战胜”之上。《孙子兵法》开篇即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正说明战争牵涉国运民生,必须慎之又慎。而“兵以和为上”正是这种审慎态度的集中体现——军队的存在,不是为了挑起争端,而是为了威慑、调解、恢复平衡。历史上,许多成功的军事行动并非以大规模杀伤为标志,而是以迅速平定局势、恢复秩序、促成和解为最终成果。汉代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虽屡建战功,但汉武帝晚年仍颁布《轮台罪己诏》,反思连年用兵对民生的损耗,体现出对“以和为上”理念的回归。唐代安西都护府的设立,并非为了长期占领,而是通过驻军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各族交流,实现边疆的长期稳定。这些案例都说明,真正的军事智慧,不在于打得赢,而在于为何打、何时停、如何收。

进一步看,“战以止为功”强调的是战争的工具性而非目的性。战争如同手术刀,其价值不在于使用本身,而在于能否精准切除病灶,使身体恢复健康。若一场战争未能实现和平,反而陷入长期拉锯、仇恨循环,即便军事上“胜利”,也难称“有功”。历史上不乏此类教训:拿破仑横扫欧洲,一度建立庞大帝国,但其战争未能带来持久和平,反而激起民族主义反抗,最终导致帝国崩塌;二战后美国在越南的军事介入,虽投入巨大,却未能实现政治稳定,反而造成巨大人道灾难。反观二战后德国与日本的重建,盟军虽以武力结束战争,但随后通过政治改革、经济援助、文化融合等方式,推动两国融入国际社会,实现了长期和平。这正是“战以止为功”的现代体现——战争结束不是终点,而是重建与和解的起点。军事行动必须与政治、外交、经济手段协同,才能真正实现“止战”的目标。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与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深,战争的成本与风险远超以往。核武器的存在使全面战争几乎成为不可承受之重,而网络战、信息战、代理人战争等新形态冲突,更凸显了传统军事手段的局限性。在此背景下,“兵以和为上,战以止为功”的理念愈发具有现实意义。各国军队的建设,不应以“打赢下一场战争”为唯一目标,而应服务于国家安全、地区稳定与人类共同福祉。维和行动、人道救援、联合军演、危机管控等非传统安全任务,正成为现代军事力量的重要职能。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强调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争端,反对以强凌弱、以战谋利,这与“兵以和为上”的思想一脉相承。

“兵以和为上,战以止为功”不仅是一句古语,更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战略智慧。它提醒我们,军事力量的价值不在于其破坏力,而在于其维护和平的能力;战争的胜利不在于消灭敌人,而在于消除敌对的根源。真正的强者,不是以武力压服他人,而是以理性与克制赢得尊重。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国家间的互动,也适用于组织、社群乃至个人之间的冲突解决。唯有将“和”置于“战”之上,将“止”视为“功”之始,人类才能真正走出暴力循环,走向持久安宁的未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