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上塘殿戏台的下一句,是“瓯越遗风今犹在”。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实则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记忆。它不仅仅是对一座古戏台的描述,更是对浙南地区传统戏曲、民俗信仰与乡土社会结构的一种凝练表达。上塘殿位于温州市永嘉县上塘镇,始建于明代,历经数百年风雨,至今仍保存完好,是浙南地区现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古戏台之一。每当夜幕降临,鼓乐声起,戏台上的灯火映照出斑驳的梁柱与雕花,仿佛将人拉回那个戏文传唱、乡民齐聚的年代。而“瓯越遗风今犹在”,正是对这种文化延续最动人的注解。

永嘉地处瓯江下游,古称“永嘉郡”,自古文风鼎盛,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誉。上塘殿作为地方信仰与公共文化活动的中心,其戏台不仅是演出场所,更是连接神与人、官与民、传统与现代的纽带。每逢农历节庆,如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等,当地百姓都会举行“迎神赛会”,戏台便成为仪式的核心。戏班登台献演,剧目多为高腔、乱弹、和剧等地方戏曲,内容涵盖忠孝节义、因果报应、历史演义等,既满足娱乐需求,也承担着教化功能。戏台两侧常悬挂对联,如“一曲笙歌春似海,千门灯火夜如年”,而“永嘉上塘殿戏台”的下一句“瓯越遗风今犹在”,正是对这种文化生态的精准概括。瓯越,是古代对浙南闽北一带原住民的称谓,其文化以农耕、渔猎、宗族、信仰为核心,而“遗风”则指代那些在现代化浪潮中依然顽强存续的传统习俗。这句对仗工整的续句,既是对历史的回望,也是对现实的确认——那些看似陈旧的仪式、唱腔与建筑,并未随时间湮灭,反而在民间土壤中生根发芽,持续生长。

更深层地看,“瓯越遗风今犹在”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的陈述,更是一种精神认同的体现。在当代社会,城市化进程加速,传统村落逐渐空心化,许多古戏台沦为废墟或被改作他用。而上塘殿戏台之所以能保存至今,离不开当地民众的自发守护与地方政府的文化自觉。每逢修缮,村民集资出力,老匠人亲自操刀,力求“修旧如旧”;每逢演出,年轻人返乡参演,老人端坐台下,孩童穿梭其间,形成一种代际传承的生动图景。这种文化延续,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一种动态的再创造。传统剧目《白兔记》《琵琶记》在保留原词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舞台技术,灯光、音响、服装均有所革新,但核心精神——对家庭伦理的坚守、对命运抗争的礼赞——始终未变。戏台还成为社区公共事务的议事场所,村民在此商议村规民约、调解邻里纠纷,使戏台的功能从“娱神”转向“育人”,从“表演”延伸至“治理”。这种文化空间的活化,正是“遗风”得以延续的关键。

“瓯越遗风今犹在”中的“今”字,赋予了这句续语强烈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传统并非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活在当下、参与现实的文化力量。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上塘殿戏台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相关戏曲项目也进入非遗名录。但真正的保护,不在于挂牌立碑,而在于让文化继续“被使用”。当一位老艺人教孩子唱高腔,当一场庙会吸引游客驻足,当戏台前的空地上跳起广场舞,传统便不再是遥远的回响,而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这种“活态传承”,正是“遗风”最真实的体现。

“永嘉上塘殿戏台的下一句”之所以是“瓯越遗风今犹在”,不仅因为它在语言上对仗工整、意境深远,更因为它精准地捕捉了地方文化在时间洪流中的韧性与活力。一座戏台,一段唱腔,一场庙会,背后是千百年来乡民对生活的热爱、对信仰的坚守、对传统的敬畏。在快速变迁的时代,这样的“遗风”不是负担,而是根脉;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告诉我们,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而在于适应与再生。当我们在上塘殿的夜色中听一曲乱弹,看一出《荆钗记》,我们不仅是在欣赏艺术,更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祖先对话,与土地对话,也与未来的自己对话。而这一切,正是“瓯越遗风今犹在”最深层的意义所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