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柳上归的下一句是“春雨润花轻”。

这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咸用的《春日》,原诗为:“浩荡东风里,裴回无所亲。危城三面水,古树一边春。衰世难修道,花时不称贫。滔滔天下者,何处问通津。春风柳上归,春雨润花轻。”整首诗以春日为背景,借景抒怀,表达了诗人在动荡时局中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与对理想境界的追寻。而“春风柳上归,春雨润花轻”两句,以其清新自然的意象和细腻温婉的笔触,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不仅描绘了春天生机盎然的图景,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安宁生活的向往。

春风拂面,柳枝抽芽,是春天最典型的象征。柳条柔软,随风轻摆,仿佛在低语着季节的更迭与生命的复苏。当春风吹过,柳絮纷飞,枝条上嫩绿的新芽如音符般点缀其间,仿佛自然在演奏一曲无声的乐章。“柳上归”三字,既写出了春风的动态,又暗含了归来的意味——不仅是季节的回归,更是人心对温暖、希望与安宁的渴望。柳树自古便有“离别”与“重逢”的双重意象,折柳赠别,是古人对远行之人的深情寄托;而柳绿成行,则是家园、故土的象征。“春风柳上归”不仅写景,更蕴含了情感的回环与精神的归依。当春风拂过柳梢,仿佛也吹散了冬日的阴霾,唤醒了沉睡的万物,更唤醒了人们心中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

紧接着的“春雨润花轻”,则从视觉转向触觉,从动态转向静美。春雨不似夏雨那般滂沱激烈,也不似秋雨那般萧瑟凄凉,它细密、绵长、温柔,如丝如缕,悄然洒落于大地。它不惊扰,不喧哗,只是默默浸润着泥土,滋养着花苞。花是春天的灵魂,而春雨则是它的知音。在春雨的轻抚下,花瓣舒展,色彩渐浓,香气氤氲。一个“润”字,道出了春雨的滋养之功;一个“轻”字,则写出了春雨的温柔之态,也暗含了花开的轻盈与含蓄。花本柔弱,经春雨滋润,更显娇嫩动人;而春雨也因花的绽放,获得了存在的意义。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自然画卷。这不仅是季节的律动,更是生命之间无声的对话——春雨不争不抢,却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成全了花的绽放;花也不负所望,在春雨中悄然盛开,回报以芬芳与色彩。

这两句诗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语言的优美与意象的丰富,更在于它们所传递出的一种生命哲学。春风与春雨,看似无形,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它们不张扬,不喧哗,却以温柔的方式改变世界。柳因春风而绿,花因春雨而开,万物因它们的到来而焕发生机。这正如人生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善意与坚持——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无声的陪伴,一份默默的努力,或许不会立刻改变命运,却能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心灵,推动成长。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追求速成与显效,却忽略了“润物细无声”的力量。而这两句诗提醒我们,真正的改变,往往始于温柔的开始;真正的成长,常常源于无声的坚持。春风不会因无人欣赏而停止吹拂,春雨也不会因无人看见而停止洒落。它们只是遵循自然的规律,完成自己的使命。人亦当如此,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在平凡中坚守自己的价值。

春天年年归来,柳绿年年重现,花开花落,周而复始。然而每一次的“春风柳上归”,都是新的开始;每一次的“春雨润花轻”,都是生命的重生。这两句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摹,更是对生命节奏的礼赞。它告诉我们,无论经历多少寒冬,春天终将到来;无论遭遇多少困顿,希望依然存在。只要心中有春风,眼中有春雨,便能在人生的每一个季节里,看见柳绿,闻见花香。

“春风柳上归,春雨润花轻”不仅是一幅春景图,更是一则人生寓言。它用最温柔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生命真谛:温柔自有力量,坚持终见花开。在纷扰世界中,愿我们都能成为那缕春风,那阵春雨,不疾不徐,润物无声,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静静归来,轻轻绽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