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上藐视它的下一句,是“战术上重视它”。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刻的哲学智慧与实践指导意义。它源自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总结出的斗争经验,最初用于指导军事斗争,强调在面对强大敌人时,既不能因恐惧而退缩,也不能因轻敌而冒进。战略上的“藐视”,是心理层面的自信与格局,是对事物本质的清醒认知;而战术上的“重视”,则是行动层面的严谨与务实,是对具体细节的精准把控。这种辩证统一的思想,早已超越军事领域,成为指导个人成长、组织管理、国家治理乃至国际竞争的重要原则。
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中,人们常常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是因对手强大而心生畏惧,未战先怯,丧失主动权;另一种则是盲目自信,轻视困难,导致准备不足、功败垂成。战略上藐视,正是为了克服前者。它不是无视对手的存在,而是以全局视角审视局势,认识到任何挑战都有其内在规律,任何困难都有解决的可能。这种“藐视”是一种心理上的超越,是一种“敌人不过是纸老虎”的认知重构。它让人从被动承受转为主动应对,从情绪焦虑转为理性思考。在科技创新领域,面对国际技术封锁,若一味强调“我们落后太多”,只会陷入技术自卑与依赖心理;而若以“技术封锁终将被突破”为战略信念,就能激发自主创新的动力。这种信念并非空谈,而是建立在对科技发展规律、自身积累能力以及历史经验的深刻理解之上。它让人敢于设定远大目标,敢于挑战“不可能”,从而在精神层面占据主动。
仅有战略上的自信远远不够。若将“藐视”误解为“轻视”或“忽略”,便极易在具体执行中遭遇滑铁卢。战术上重视,正是对战略自信的落地与检验。它要求我们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上保持高度警觉与周密准备。以企业竞争为例,一家初创公司若以“颠覆行业巨头”为战略愿景,这是战略上的藐视——它不因巨头强大而放弃创新。但若在产品开发、市场测试、用户反馈、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敷衍了事,缺乏对数据、流程和用户体验的精细打磨,那么再宏大的愿景也终将沦为空中楼阁。战术上的重视,体现在对风险的预判、对资源的优化、对执行节奏的把控,更体现在对失败的快速响应与迭代能力。它要求我们“把每一个小问题当作大挑战来对待”,在细节中积累优势,在过程中夯实根基。正如航天工程,每一次发射的成功,都建立在成千上万次模拟、测试与纠错之上——战略上,我们坚信“星辰大海”可及;战术上,我们敬畏每一个螺丝、每一段代码、每一次数据波动。
这种“战略藐视,战术重视”的思维模式,同样适用于个人成长。面对学业压力、职业发展或人生转折,若因目标遥远而自我怀疑,便难以迈出第一步;但若因目标明确而忽视日常积累,又容易陷入“眼高手低”的困境。真正有效的路径,是先在心中确立“我能行”的信念,不被暂时的挫折吓倒,不被外界的质疑动摇;然后在每一天的学习、每一次的实践中,保持专注与严谨,持续精进。一位学生立志考入顶尖高校,这是战略上的自信;但他必须重视每一门课的复习、每一道题的错因分析、每一次模拟考试的总结,这是战术上的务实。两者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能在长期竞争中稳步前行。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国家治理与文明发展。面对国际竞争中的技术壁垒、舆论压力或地缘挑战,一个国家若缺乏战略定力,便容易被外部干扰打乱节奏;但若缺乏战术执行力,再好的政策也难以落地。中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过程中,正是以“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为战略方向,同时在科研投入、人才培养、产业链协同等方面持续发力,注重每一个技术节点的突破,每一项制度的优化。这种“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路径,正是战略与战术辩证统一的生动体现。
“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方法论,一种面对复杂世界应有的思维方式。它提醒我们:在认知层面,要敢于突破心理障碍,树立远大目标;在行动层面,要甘于沉潜、精于细节、勇于纠错。真正的强者,既能在宏观上把握趋势、坚定信念,又能在微观上严谨务实、步步为营。唯有如此,才能在挑战中成长,在竞争中取胜,在时代洪流中稳立潮头。这不仅是斗争的智慧,更是成长的哲学,是通往成功不可或缺的双轮驱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