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志在圣贤上的下一句是:“为官心存君国。”这句话出自清代学者王永彬所著的《围炉夜话》,原文为:“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短短十个字,道出了中国传统士人精神的核心追求——读书不仅为求知,更为修身立德、济世安民;为官不仅为权位,更应心怀家国、忠君爱民。这副对联式的格言,凝练了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也揭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自我价值与社会责任的深刻认知。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读书从来不是单纯的学术行为,而是一种人格塑造与道德实践的过程。古人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并非强调读书的功利性,而是认为读书是通向“圣贤”境界的唯一正途。圣贤,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极致,是道德完满、智慧通达、心怀天下的典范。孔子周游列国,孟子倡言仁政,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皆是以圣贤为楷模,以天下为己任。“读书志在圣贤”并非空谈理想,而是将知识学习与道德修养紧密结合,使学问成为自我完善、服务社会的力量。这种读书观,强调的是“为己之学”——学习不是为了炫耀才学,而是为了成就德性。在古人看来,若读书只为科举功名、升官发财,便已偏离了读书的本意,沦为“小人儒”,而非“君子儒”。
读书若止于个人修养,仍不足以实现其全部价值。儒家讲究“修齐治平”,修身之后,便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官心存君国”正是对读书人社会责任的进一步要求。这里的“君国”,并非狭隘地指君主或朝廷,而是泛指国家、社稷、百姓。古代士人一旦入仕,便肩负起治理国家、安定百姓的重任。他们不仅要通晓经史,更要以仁心行仁政,以公心断是非。历史上,包拯铁面无私,海瑞冒死直谏,林则徐虎门销烟,无不是“心存君国”的典范。他们虽身处官场,却始终不忘读书时的初心,将圣贤之道落实于治国理政之中。这种精神,正是“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的现实体现。这种“心存君国”并非盲从君主,而是以道义为准则,以民生为依归。当君命与道义冲突时,真正的士人宁可辞官归隐,也不愿同流合污。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正是对“心存君国”而非“心存权位”的坚守。
在当代社会,这句话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今天的教育体系虽已高度专业化、技术化,但“读书志在圣贤”的精神不应被遗忘。我们鼓励学生学习科学、掌握技能,但更应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意义、社会的责任。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良知、有担当。同样,“为官心存君国”在今日可理解为“为公心存人民”。无论是公务员、企业管理者,还是社会组织的领导者,都应具备服务公众、造福社会的意识。权力不是私器,而是责任。若为官者只知谋私利、争权位,便与“心存君国”背道而驰。近年来,一些官员因贪腐落马,正是因为他们将权力视为个人资本,背离了读书时的理想,也辜负了人民的信任。反观那些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干部,如焦裕禄、孔繁森,他们虽无显赫功名,却真正践行了“为官心存君国”的誓言。
读书与为官,看似是两个阶段,实则是一体两面。读书是准备,为官是实践;读书是内修,为官是外行。二者统一于“以天下为己任”的士人精神。这种精神,不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在社会复杂、价值多元的今天更显珍贵。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圣贤,但应人人追求圣贤之志;不必人人身居高位,但应人人怀有家国情怀。当每一个读书人都能以圣贤为榜样,每一个掌权者都能以君国为念,社会才会真正走向清明与进步。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这不仅是古代士人的座右铭,也应成为现代人精神世界的指南。它提醒我们:知识的终极目的,是提升人格;权力的真正意义,是服务人民。唯有如此,读书才不流于空谈,为官才不沦为私欲。在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长河中,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