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垂钓碧上溪的下一句是: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全句为:“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看似写景,实则寄托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既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又暗含对仕途理想的执着追求。它们如同一条蜿蜒的溪流,将现实与梦境、失意与希望、退隐与进取交织在一起,展现出李白在人生低谷中依然不灭的豪情与信念。

在安史之乱前的天宝年间,李白因才情卓著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一度接近权力中心。他的狂放不羁与直言不讳,使他很快遭到排挤与谗毁,最终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这首《行路难》正是在他离开长安、漫游梁宋之际所作。诗题“行路难”取自乐府旧题,本意是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而李白在此诗中,不仅继承了这一主题,更以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赋予其全新的精神高度。

“闲来垂钓碧溪上”一句,表面写的是闲适的隐居生活。碧溪清澈,水波不兴,一人独坐岸边,手持钓竿,仿佛与世无争。这里的“垂钓”并非单纯的渔猎活动,而是化用了姜太公吕尚的典故。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尚在未遇文王之前,曾垂钓于渭水之滨,后得遇明主,助周灭商,成就一代伟业。李白借此暗示自己虽暂居林下,但心未忘世,仍期待有朝一日能如姜尚般被明君识拔,施展抱负。这种“闲来”并非真正的闲散,而是一种暂时的蛰伏,是“待时而动”的智慧与从容。诗人以“碧溪”为境,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实则内心波澜未平,志向未改。

紧接着,“忽复乘舟梦日边”如一道闪电划破静谧的夜空。梦境突然而至,乘舟而行,竟至“日边”——太阳升起的地方,象征光明、权力与理想之境。这一句同样用典:伊尹在未遇商汤之前,曾梦乘舟过日月之旁,后果然被商汤重用,辅佐成汤建立商朝。李白将这两个典故并置,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呼应:前句是现实的退守,后句是梦境的进取;前句是静,后句是动;前句是“闲来”,后句是“忽复”——一种突如其来的精神跃动。这种从现实到梦境的跳跃,正是李白内心矛盾与挣扎的写照:他既渴望摆脱尘世的纷扰,又无法真正割舍对理想的追求;他可以在碧溪边垂钓,但灵魂却总在梦中驶向太阳。

这两句诗的精妙之处,不仅在于典故的巧妙运用,更在于情感的层层递进。它们不是简单的并列,而是构成了一种心理的张力结构。垂钓是“闲来”,是暂时的安放;乘舟是“忽复”,是潜意识的觉醒。前者是表面的平静,后者是深层的激荡。李白没有直接抒发愤懑,而是通过意象的转换,将内心的不甘与希望娓娓道来。他告诉我们:真正的隐逸,不是逃避,而是等待;真正的失意,不是绝望,而是积蓄力量。

在整首《行路难》中,这两句承上启下,上承“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苦闷,下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它们如同一个转折点,标志着诗人从沉郁走向昂扬。正是有了“垂钓”的沉淀,才有了“乘舟”的飞跃;正是经历了现实的冷遇,才更坚定了理想的信念。李白没有沉溺于失意的泥潭,而是在梦境中重燃斗志,在想象中重获力量。

这种精神,不仅属于李白,也属于每一个在人生路上遭遇挫折的人。我们或许也会在某个时刻感到前路茫茫,如行于歧路,如困于深谷。但正如李白所启示的:暂时的退隐不是终点,而是蓄势;梦境中的远航不是虚幻,而是希望。真正的勇者,不是从不跌倒,而是在跌倒后依然能梦见太阳,依然能乘舟而上。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人生姿态。它告诉我们:在低谷中保持清醒,在沉默中积蓄力量,在现实中不忘梦想。当碧溪的涟漪映照出内心的宁静,当日边的霞光穿透梦境的迷雾,我们终将明白——行路虽难,但路在脚下,梦在心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