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亲岭上花,蝶舞水边霞。

这句诗出自一位不知名的山野隐士之手,最初见于一本泛黄的旧诗稿,夹在一本民国时期的县志扉页之间。诗虽短,却意境深远,仿佛一幅水墨画徐徐展开:山岭之上,野蜂穿梭于花丛,亲昵如归;水岸之畔,彩蝶翩跹,与晚霞共舞。它不似宫廷诗那般工整雕琢,也不似边塞诗那般苍凉悲壮,却以自然之笔,写尽天地间的温柔与生机。人们初见此句,往往被“蜂亲”二字打动——蜂本无情,何来“亲”?可正因这“亲”字,才显出人与自然的交融,显出万物有灵的古老哲思。

蜂亲岭上花,并非蜂对花的占有,而是蜂在花间劳作时,所流露出的那种近乎亲情的依恋。它们不因花谢而离去,不因风雨而退缩,日复一日,在花蕊间穿梭,采蜜传粉,默默维系着山野的生态循环。这“亲”,是生命对生命的尊重,是微小生灵对自然的回应。在蜂的眼中,花不是装饰,不是点缀,而是家园,是生存的根基。而花也因蜂的来访,得以繁衍,得以在春风中延续血脉。这种关系,不靠言语维系,不靠契约约束,只凭一种本能,一种深植于自然法则中的默契。蜂亲花,花养蜂,彼此成全,互为因果。这何尝不是一种最朴素的共生哲学?

而“蝶舞水边霞”,则更添一层空灵之美。蝶是自由的象征,它不似蜂那般勤恳,却以轻盈之姿,将生命演绎成一场流动的舞蹈。水边的霞光,是夕阳的余晖,是天地交接处的温柔晕染。蝶在霞光中起舞,仿佛不是在飞行,而是在与光嬉戏,与影共舞。它的翅膀上沾染了花粉,也沾染了霞色,飞过时,仿佛将整片天空的色彩都带入了人间。这画面,不是人为设计的景观,而是自然在某一瞬的即兴创作。它提醒我们:美,往往诞生于无意的瞬间,存在于最平凡的角落。蝶不因无人观赏而停止舞动,霞也不因无人凝望而收敛光芒。它们的存在,本就是一种自足,一种无需证明的价值。

这两句诗,看似写景,实则写心。蜂的“亲”,是专注与投入;蝶的“舞”,是自由与超脱。一静一动,一实一虚,构成了自然的完整图景。在蜂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责任与坚守;在蝶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轻盈与超越。人若能兼得二者,便可在纷繁世界中,既脚踏实地,又心怀远方。现代社会节奏飞快,人们常感疲惫,焦虑于得失,迷失于功利。而当我们回望这句诗,便仿佛听见了山野的低语:不必事事争先,不必处处算计。像蜂那样,专注于当下的一花一蜜;像蝶那样,在忙碌之余,抬头看看天边的霞光。生活不必非此即彼,可以在耕耘中保持诗意,在奔忙中不忘仰望。

蜂亲岭上花,蝶舞水边霞——这不仅是自然之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否在平凡中看见美,在劳作中感受爱,在喧嚣中守住内心的宁静。山野无言,却以蜂蝶之动,霞光之静,教会我们如何与这个世界温柔相处。当我们学会像蜂那样亲近一朵花,像蝶那样追逐一片霞,我们便不再是被时间驱赶的过客,而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这天地间,最真实、最动人的存在。

多年后,那本旧县志早已尘封,但这两句诗却在民间口耳相传,被刻在村口的石碑上,被写进小学的乡土教材,也被一位画家绘成挂画,挂在城市公寓的客厅。它不再只是诗句,而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提醒着每一个行色匆匆的人:别忘了,蜂还在岭上采花,蝶还在水边舞霞。而你,也该停下脚步,看看那朵为你而开的花,和那片为你而红的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