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圆柱的表面积(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圆柱的表面积(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圆柱的表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圆柱和圆锥
第二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1) 总第13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22页,练一练1、2题、练习六1-2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推理,发现圆柱侧面展开的形状,并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2、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探究计算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1、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意义。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具准备:圆柱形状的罐头,外面有可以展开的商标纸。
预习作业:
1、预习课本第21-22页的例2、例3。
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在作业本上完成第22页练一练第1题、第2题。
教学过程:
一、预习效果检测
1、圆柱的侧面积=
2、什么叫做圆柱的表面积?
3、圆柱的表面积=
4、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是6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二、合作探究
(一)、教学例1
1、出示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罐头的侧面贴了一张商标纸。
问:你能想办法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
⑴拿出圆柱形的罐头,量出相关数据,在小组中讨论。
⑵交流:你们是怎么算的?
沿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商标纸,量出它的长和宽,再算出它的面积。
⑶讨论:商标纸的面积就是圆柱中哪个面的面积?
观察一下,展开后的长方形商标纸的长与宽,与圆柱中的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2、出示例1中的罐头。
⑴师:这个罐头的侧面也有一张商标纸,如果不展开,能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测量什么数据比较方便?
⑵出示数据:底面直径11厘米高:15厘米
⑶学生算出商标纸的面积。
⑷交流: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如果知道的是底面半径,怎么算呢?
3、小结:算商标纸的面积,实际上就是算圆柱的侧面积。
追问:怎么算圆柱的侧面积?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4、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中的圆柱。
⑴问:如果将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⑵让学生算一算后交流。师板书:
长:3.14×2=6.28(厘米)宽:2厘米
⑶圆柱的两个底面的直径和半径分别是多少厘米?
板书:直径2厘米半径1厘米
2、引导画出圆柱的展开图。
⑴这个圆柱有几个面?分别是什么?
⑵如果要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要画哪几个图形?分别画多大?
⑶在书上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
⑷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3、认识圆柱的表面积。
⑴讨论:什么是圆柱的表面?怎么算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圆的面积×2+圆柱侧面积
⑵算出这个圆柱的表面积。
算后交流,提醒学生分步计算。
4、练习:完成“练一练”第2题。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三、当堂达标检测
1、完成练习六第1题。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篇2:圆柱的表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练习六第3~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生活情况解决有关圆柱
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深理解表面积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密切数学与生活中联系,能够初步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能根据实际生活情况解决有关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与练习六中的练习相关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个部分?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其中圆柱的底面积怎么算?侧面积呢?
2、揭示要求:这节课,我们要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希望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加深对圆柱表面积的认识。
二、基本练习
1、出示练习六第3题,理解表格意思。
2、第一行中,已知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各自计算,算后填写在书中表格里,再交流方法和得数。
3、第二行中,已知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各自计算,算后填写在书中表格里,再交流方法和得数。
4、如果已知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6.28分米,高是3分米,怎么算出这个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各自计算,算后交流方法和得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4题。
⑴讨论:求做这个通风管要多大的铁皮,实际上是算哪个面的面积?为什么?
⑵各自练习后交流算法。
2、完成练习六第5题。
⑴讨论:需要糊彩纸的面是什么?要求彩纸的面积就是算圆柱的哪几个面积?为什么?
⑵各自练习后交流算法和结果。
3、讨论练习六第7题。
⑴出示“博士帽”问:认识它吗?什么样的人可以拥有博士帽?
⑵看看,这个博士帽是怎么做成的,包括哪几个部分?
⑶出示条件:这个博士帽上面是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下面的底面直径16厘米,高为10厘米的圆柱。
你能算出,做一顶这样的博士帽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黑色卡纸?
⑷各自计算,算后交流算法和结果。
⑸如果要做10顶呢?怎么算?
3、讨论练习六第8题。
⑴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⑵讨论:塑料花分布在这个花柱的哪几个面上?
要算这根花柱上有多少朵花,需要先算出哪几个面的面积?分别怎么算?
算出上面和侧面的面积后,怎么算?为什么?
4、讨论解答练习六第9题。
⑴出示题目,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⑵尝试列式。
⑶交流算法:
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怎么算一根柱子的侧面积的?为什么不要算底面积?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25~26页的例4、“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
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怎么算?
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教学例4
1、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提问:
⑴这三个立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⑶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
2、实验操作
⑴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⑵提出要求: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
⑶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
引导想像: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
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3、推出公式
⑴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
指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⑵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⑶引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三、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列式解答后交流算法。
⑵讨论:知道什么条件就一定能算出圆柱的体积了?分别怎么算?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⑴说一说:这两个圆柱中都是已知什么?能算出圆柱的体积吗?
⑵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⑶对照板演,说说计算过程。
2、做“练一练”第2题。
说说为什么要从里面量?如果从外面量算出的是什么?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交流
六、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篇3:圆柱的表面积(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圆柱和圆锥
第三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2) 总第14课时
教材内容:教科书第23-24页,练习六3-9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圆柱侧面积、底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这些计算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柱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与练习六中的练习相关的图片。
预习作业:
完成练习六的3-8题。
2、如果已知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6.28分米,高是3分米,怎么算出这个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过程:
一、预习效果检测
1、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个部分?
2、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
3、其中圆柱的底面积怎么算?侧面积呢?
二、合作探究
1、出示练习六第3题,理解表格意思。
2、第一行中,已知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各自计算,算后填写在书中表格里,再交流方法和得数。
3、第二行中,已知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各自计算,算后填写在书中表格里,再交流方法和得数。
4、完成练习六第4题。
⑴讨论:求做这个通风管要多大的铁皮,实际上是算哪个面的面积?为什么?
⑵各自练习后交流算法。
5、完成练习六第5题。
⑴讨论:需要糊彩纸的面是什么?要求彩纸的面积就是算圆柱的哪几个面积?为什么?
⑵各自练习后交流算法和结果。
6、讨论练习六第7题。
⑴出示“博士帽”问:认识它吗?什么样的人可以拥有博士帽?
⑵看看,这个博士帽是怎么做成的,包括哪几个部分?
⑶出示条件:这个博士帽上面是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下面的底面直径16厘米,高为10厘米的圆柱。
你能算出,做一顶这样的博士帽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黑色卡纸?
⑷各自计算,算后交流算法和结果。
⑸如果要做10顶呢?怎么算?
7、讨论练习六第8题。
⑴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⑵讨论:塑料花分布在这个花柱的哪几个面上?
要算这根花柱上有多少朵花,需要先算出哪几个面的面积?分别怎么算?
算出上面和侧面的面积后,怎么算?为什么?
8、讨论解答练习六第9题。
⑴出示题目,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⑵尝试列式。
⑶交流算法:
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怎么算一根柱子的侧面积的?为什么不要算底面积?
三、当堂达标检测
1、完成练习六第6题。
2、完成练习六第7题。
3、完成练习六第8题。
4、完成练习六第9题。
篇4:圆柱的表面积1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21-P22中的例2、例3,完成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增强数学在生活中的体验,培养热爱数学、学好学生的兴趣。
教具准备:
圆柱形的物体,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重点: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来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设计理念: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在引导中发现与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通过操作、观察与推理,理解商标纸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利用表象来尝试归纳计算方法。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自主概括是本课的基本特征。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复习回忆 一、复习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回忆特征,口答。
二.自主探索, 一、认识侧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出示例2的情景图,引导学生思考:商标纸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就是求圆柱的什么?
2.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类似例2的物体,摸一摸,看一看,理解得出商标纸的面积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
师板书:圆柱的侧面积
3.操作实验,认识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请学生先想一想,如果把圆柱侧面的商标纸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
(2)学生拿出贴有商标纸的学具饮料罐,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开,观察是什么形状。
(3)引导生观察,进一步思考得到的商标纸的长和宽跟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如何计算商标纸的面积?
(4)概括提升:根据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算?为什么?
师板书: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 高
长方形的面积=长昂 × 宽.
4.发散提高: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是求圆柱的侧面积?
5.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认识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出示例3。让学生对照直观图,说说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的位置,同座互相用学具指一指。
2.思考:沿高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两个底面分别是多大的圆?
3.要求:闭上眼睛想一想,圆柱的展开图是什么形状?
4.试一试,在书中的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再将学生所画的展开图进行交流与展示。
5.观察展开图,想一想圆柱表面有哪些部分组成?
6.教师小结,指出圆柱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叫做圆柱的表面积。
师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7.引导学生概括: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有什么关系?
师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8.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然后算一算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答题格式。
生独立思考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联想
动手操作
仔细观察、归纳、概括
学生联想,师相机指导。
独立练习
学生用学具指
借助学具独立思考
学生进行空间想象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
学生进行归纳、概括
先讨论,再独立算,然后交流汇报
三. 巩固应用
1.完成“练一练”第2题
可以先让学生分别算出有关圆柱的侧面积和底面积,再算出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大和。
2.完成练习六第1题。
注意指导学生思考问题要求的是圆柱的哪个面。
3.完成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用铁皮做油桶时,需要做圆柱的哪几个面? 学生独立练习
小交流,再练习
四.总结反思 1.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清楚的问题?
2.生活中的圆柱体表面都是一个侧面加两个底面吗?哪些不是?又该怎样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呢? 畅谈体会。
发散思考
篇5:圆柱的表面积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练习六第3到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生活情况解决有关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2.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深理解表面积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密切数学与生活中联系,能够初步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能根据实际生活情况解决有关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根据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设计一系列有关部门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题型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系统整理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图和圆柱的表面积展开图的形状
2.根据展开图,结合教具,总结出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教师归纳,整理成板书。
底面积=πr r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回忆特征,口答。
二. 基本练习1.出示练习六第3题表格
2.引导学生思考:先填什么?再填什么?最后填什么?然后独立练习。
3.反馈、校对、订正。 学生独立练习
独立思考

个别订正
三. 灵活应用 1.思考:生活中看到过哪些圆柱?它们都有哪些面?如何计算制作圆柱所需要的材料?你能分类整理吗?
2. 分小组,合作完成分类表。
类别 一个侧面 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 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 其他
情况
物体
举例
3.完成练习六的第4~9题.
(1)第4题。
引导生分析需要白铁皮的面积就是求圆柱的什么面?(侧面积)要求学生正确选用公式,认真仔细地计算.
(2)第5题。
借助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弄清灯笼所需要的彩纸分别要计算圆柱的哪几部分?
(3)第6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说出解答这题要注意什么?师提示:注意题目中隐含的“无盖”这个条件。同时,对“结果保留整十平方分米”作说明。
(4)第7题。
具体引导博士帽的结构,使学生认识到博士帽都是由一个无底无盖的圆柱和一个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需要分别计算侧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
(5)第8题。
启发学生思考塑料花分布在花柱的哪些面?要求花柱上有多少朵花应先求哪些面的面积?(侧面和底面)
(6)第9题。
联系生活常识,先理解需要油漆的是哪部分?具体的计算方法是什么?独立练习。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分类整理
小组合作填表
学生独立练习
先分析,再计算
同座交流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用笔圈画隐含的条件,再练习。
观察博士帽结构图
独立计算后组织小组交流
观察插图后独立练习。
先交流,再练习
四.总结延伸 1.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解决圆柱表面积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计算)2.布置思考题:
(1)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个边长9.42厘米的正方形,这个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实践作业拿一个茶叶桶,实际量一下底面直径和高,算出它的表面积
畅谈体会
借助实物或学具发散思考
篇6: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比较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课时) 第21-22页例2、例3,完成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的第1、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求“商标纸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
2, 2、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和推理,自主发现沿圆柱的高把它的侧面展开后的形状,以及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3, 3、在学生列式算出商标纸的面积后,要适当总结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以便于学生把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为一般的理性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难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这些计算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 每人准备一个圆柱形薯片盒,剪刀,教师准备好课件。
教学过程(含板书设计)
一、感知圆柱形包装盒,激发学习兴趣。
1、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圆柱形包装盒,你看:(演示课件)
2、提问:这些物品的包装盒都是什么形状的?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薯片的圆柱形包装盒,(实物出示)仔细观察包装盒的商标纸,想一想:这样一个圆柱形包装盒,商标纸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厘米呢?
(课件:一个实物图,旁标注:商标纸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接头处忽略不计))
提问:求商标纸的面积,就是求…….你想到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顺利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呢?
二、探索新知,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
师: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研究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指名读要求
(1)沿着接缝把商标纸剪开,展开后看看是什么形状。
(2)测量相关数据求出圆柱的侧面积,也就是商标纸的面积。
(3)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2、巡视指导方法。
3、第一层次的交流:指明2组学生汇报交流。
师:这样剪就是沿圆柱的高剪开,发现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
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呢?
4、第二层次的交流:
4, 出示:再次思考要求:长方形的长和宽与这个圆柱有怎样的关系?
课件演示(沿圆柱的高剪开后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课件演示:将商标纸展开后成长方形的动态)
提问:圆柱与这个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呢?
指明回答,板书: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底面周长 圆柱的高
5、师:通过小组间的操作、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你能总结一下我们是怎么得到圆柱侧面积的吗?
6、你能解决关于圆柱形罐头的实际问题吗?
(1)出示例2 ,请人读题
(2)提问: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不用操作,你能直接求出商标纸的面积吗?
(4)生独立计算。指明1人扮演
(5)师:要求商标纸的面积,你是怎样想的?
要求一个圆柱的侧面积通常需要知道那些条件?
7、练习1:出示P22练一练1
求出它的侧面积,怎样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练习2:方叔叔用一张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围成了一个圆柱形的模具。这个模具的侧面积是( )平方厘米。
8、出示例3,
(1)把右边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长和宽各是几厘米?两个底面分别是多大的圆?
指明生回答。
(2)在方格纸上画出圆柱的表面展开图。
(3)观察所画的圆柱表面展开图,想一想:圆柱的表面展开图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师:圆柱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叫做圆柱的表面积。(课件演示)
板书:表面积
(4)师:如果要用卡纸做一个这样的圆柱,要求需要多大面积的纸就是求圆柱的什么面积?你会求出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吗?
(5)通过刚才的讨论,你能总结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吗?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9、出示P22练一练2
你打算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
可以先求圆柱的侧面积,再求圆柱的两个底面的面积。最后相加。
生独立计算,展示部分学生作业。
三、综合练习,巩固计算方法
师:在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转化成今天我们所学习的求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问题。
(1)仔细理解下面题目的意思,说说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要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1, 出示:练习六题1题2。(只列式,不计算)
提问:要求铝皮的面积就是求什么?羊皮呢?
要求做油桶的铁皮的面积就是求什么?
提问:通过刚才两道题的解答,你认为计算圆柱侧面积和圆柱底面积时,有什么区别?
强调:在计算侧面积时,需要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而计算表面积时,不仅要求出底面周长,还要求出底面积。
(2)出示下图:
下图是一个圆柱侧面的展开图,高是厘米,底面周长是()厘米
你能求出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6.28厘米
3厘米
小结:当已知底面周长,要求底面积时,先要求出底面半径或直径,才能求出底面积。
(3)比较下面两题:(选择一题完成)
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50厘米,底面直径是30厘米,做这个水桶大约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
(想一想,要求做水桶大约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就是求什么?)
做一根2米、管口直径0.15米的白铁皮通风管(如下图),至少需要白铁皮多少平方米?(想一想,要求做通风管需要的铁皮面积就是求什么?
做完上面两题,你在利用求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有哪些启发?
(4)李老师有一个圆柱形教具,如果沿着圆柱的高剪开后,侧面正好是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3.14厘米,你能求出这个圆柱形教具的表面积吗?
(只列式,不计算)
5, 一台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状的(如下图),轮宽1.2米,直径0.6米。如果前轮每分钟转25周,那么这台压路机每分钟压过的路面是多少平方米?
怎样理解轮宽的概念?演示压路机工作的状态。
四、总结提高,深化理解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求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关键是要能把生活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并注意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解题。
篇7: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意义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空 间 与 图 形
第6课时(总第15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105页“整理与反思”和105~106页“练习与实践”1~6题。
【知识要点】
1.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意义。
2.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物体的体积和物体的容积的意义。
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
4.物体的体积和物体的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5.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
6.计量单位换算的方法。
7.几何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何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的认识,明确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体会公式推导过程中的教学方法。
2.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弄清相邻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计量单位换算的方法,促进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
3.运用立体图形表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创新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建议
课本作为浓缩大量前学知识和经验的载体,正是构成学生学会探究与创造的载体。因此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共同完善。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适度、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扶放结合,有意识地进行归类整理,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促进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节课主要完成“练习与实践”的1~6题。
第1~2题:主要练习体积(容积)单位的选择和换算,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面积、体积、容积的联系和区别,巩固有关体积和(容积)实际大小的表象,掌握体积(容积)单位换算的基本思考方法。教学中,第1题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填一填,汇报交流,说说思考的过程。教师相机引导,让学生用体积(容积)单位描述自己身边或熟悉的其他一些事物的体积或容积,进一步加深对相关体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第2题,可以采用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再交流总结不同体积(容积)单位进行换算的方法。
第3题: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分别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的表面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基本方法。提醒学生努力做到:一要在头脑中重现有关几何体的形状;二要注意有序思考。
第4~6题: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不仅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需要学生具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学生在此过程中加深对表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清楚需要计算长方体、圆柱的哪几个面或哪一个面,明确后严谨地列式计算。
三、知识链结
1.认识容积单位(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16)
2.长方体的表面积(教科书六年级上册P15例4)
3.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教科书六年级上册P16例5)
4.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教科书六年级下册P21例2)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表面积计算
1.复习表面积的童义。
提问: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拿出立体图形的教具,观察这些形体,一边用手摸一边说出每个形体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的面积。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是哪些面面积的和?圆柱体表面积是哪些面面积的和?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联系?圆柱的侧面积怎样算?
3.归纳表面积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根据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围成立体图形所有面的面积的和这个意义,用字母表示出计算每个图形表面积的方法。指名学生依次口答归纳出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引导思考圆柱表面积有没有其它计算方法?结合圆柱表面展开图和圆的面积推导过程,学习小组展开讨论。
教师概括:表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与半径的和。
5.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三道题的算式。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
(二)复习体积(容积)知识
1. 复习体积(容积)的意义。
提问: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体积和容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物体的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物体的容积就是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弄清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有容积。
2. 复习体积(容积单位)。
提问: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让学生用结合实际生活比画出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师:你能说一说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吗?
3. 完成“练习与实践”1~2两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小老师批阅。
教师说明单位换算的方法:在名数换算时,要先看是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再想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然后用相应的方法求出结果。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让学生独立审题。提问;这三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都要求什么问题?(底面铁皮部分不同:第(1)题有两个底面部分,第(2)题只有一个底面部分,第(3)题没有底面部分)在解答这三道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别列出综合算式。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并要求说一说解题的每一步求的什么,三道题解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做“练习与实践”4题。
提问:配上的这块玻璃是什么形状?它的长、宽各是长方体的哪条棱?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3. 做“练习与实践”5题。
要求学生合作小组讨论,加工空调的外包装纸盒需要的硬纸板包括哪几个部分?然后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注重反馈。
四、全课小结(略)
篇8:复习表面积和体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05-106页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掌握常见几何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加深对相关体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常见几何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常见几何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经历“回顾整理--实践运用--总结反思”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巩固有关面积、体积单位的表象,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完善认知结构。最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回忆生活经验,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复习表面积和体积
二、回顾与整理
三、练习与实践
1.提问: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
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计算方法)
2.提问: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它们有什么区别?
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你能说一说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吗?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间卧室的地面面积是15( )。
(2)一瓶牛奶大约有250( )。
(3)我们教室的空间大约是144( )。
2.提问:你能用学过的体积单位描述自己身边物体的体积吗?
3.填空:
0.5立方米=( )立方分米
1.04升=( )毫升
6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75毫升=( )立方厘米
学生完成后,追问换算方法
4. 看图口答求表面积的算式。
5.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长方体金鱼缸,长40厘米,宽40厘米,高35厘米。它左侧面的玻璃打碎了,要重新配一块。重新配上的玻璃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2)一种圆柱形的易拉罐,底面直径7厘米,高12厘米。在它的侧面贴一圈包装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
(3)制作下面圆柱形状的物体,至少各需要多少铁皮?
A.油桶底面半径4分米,高12厘米
B.水桶底面直径40厘米,高50厘米
C.通风管横截面周长0.628米,高1.2米
提问:分别需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为什么? 结合实物说说表面积的含义
学生回答。
学生举例说说含义及区别
学生各自填一填
举例说说一些物体的体积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填空,说说换算方法
看图口答算式
学生独立解答,
并根据题意说清楚理由
做一做,比一比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布置作业 1.一个圆柱形状的铁皮水桶,底面直径4分米,高5分米.制作两个这样的水桶,至少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2.压路机滚筒的形状是一个圆柱,底面直径1米,长1.5米.如果每分钟流动20圈,每分钟可压路面多少平方米?
3.用一根长2.4米的铁丝,焊接一个正方体框架。在这个正方体框架的表面糊上彩纸,至少要用彩纸多少平方米? 学生独立解答
篇9:复习表面积和体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06-107页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常见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体会相关体积公式的内在联系,感受探索几何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一般策略;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灵活地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正确选用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回忆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完善认知结构,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奥妙;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二、回顾与整理 1.提问:你能说一说各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板书公式)
2.请大家回忆一下各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想一想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3.提问:你认为这些计算公式哪一个是最基础的?为什么?
能不能用一个公式统一表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你是怎样想的? 口答计算公式
回忆推导过程,
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
三、练习与实践 1.求下面各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
(1)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
(2) 长方体的长是6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1.2米
(3) 底面半径3分米、高5分米的圆柱
(4)底面周长12.56厘米,高0.3分米
2.学生解答后提问:
“第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你能说说表面积和体积的区别吗?(含义、计算方法、计量单位)
学生独立解答
判断说理
进一步比较表面积和体积
解题以后你还有什么体会?
(认真审题、正确选择方法、细心计算)
3.填一填。
(1)小明用小正方体魔方搭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 )个魔方。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原来小正方体的( )倍。
(2)将1立方分米的大正方体切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块,并将这些小块拼成一排,能摆( )米长。
A、10 B、 100 C、1000 D、1
(3)圆锥体的底面积缩小3倍,高扩大3倍,体积( )。
A、缩小3倍 B、不变 C、缩小9倍 D、无法确定
(4)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6立方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米。
A、16 B、48 C、32 D、24
4.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长方体沙坑,长5米,宽1.8米。要填40厘米厚的沙,每立方米沙重1.5吨。这个沙坑大约要填沙多少吨?
(2)学校有一个圆柱形状的储水箱,它的侧面由一块边长6.28分米的正方形铁皮围成。这个储水箱最多能储水多少升?(接缝略去不计)
(3)一种计算机包装箱,标明的尺寸是380×266×530。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做这个包装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硬纸板?(用计算器计算,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提问:第1题求需要沙子的重量,先要求出什么?第2题呢? 第3题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解决这些问题,你认为要注意什么问题?
谈谈解题体会
学生填空后说说想的过程。
学生独立解答后,
分组交流解题方法。
四、课堂总结。 表面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在复习过程中,你觉得还有哪些困难?
五、布置作业。 P.106-107第9、11题 学生独立解答,
反馈思路及方法
篇10:圆柱的体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七第1~5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巩固圆柱的体积公式。
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积或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我们是怎么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的?
3、知道哪些条件,我们就能算出圆柱的体积?
二、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七第1题。
各自算了填在书上,然后校对。
2、算出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⑴底面积0.8平方米,高1.2米
⑵半径5厘米,高15厘米
⑶直径6分米,高8分米
练习并指名板演,然后对照板演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三、讨论实际问题
1、讨论练习七第2题。
⑴猜猜看,哪个杯子里的饮料最多?
⑵算一算,看到底是哪个杯子里的饮料多?
2、讨论练习七第3题。
怎么知道这个保温茶桶能不能盛150千克的水呢?
3、讨论练习七第4题:怎么算一枚硬币的体积?
4、出示一个圆柱形茶杯,讨论:要知道它的容积,需要量出什么数据,怎么量?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七的第6~9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难点:
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⑴底面积0.6平方米,高0.5米
⑵半径4厘米,高12厘米
⑶直径5分米,高6分米
2、做练习七第6题。
⑴各自练习。
⑵交流:怎么算这个油桶的容积?要注意什么?
提醒学生要看清单位。
怎么算这个油桶能装柴油多少千克?为什么?
二、综合练习
1、讨论练习七第7题。
⑴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⑵小组中讨论:要求一年里每个人大约要比原来多用去多少立方厘米的牙膏,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求什么?
⑶说说怎样算一天里,每个人大约比原来多用多少立方厘米的牙膏?
2、讨论练习七第9题。
⑴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⑵讨论:塑料薄膜的面积相当于什么?
大棚内的空间相当于什么?
⑶分别怎么算?
三、讨论思考题
⑴把圆钢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水面下降4厘米,你能想到什么?
⑵全部浸入,水面上升9厘米,你又能想到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钢的体积?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篇11:圆柱的体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25例4、相关的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设计理念:
从生活情境入手,通过组织猜测、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建构圆柱体积计算公式,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情境引入:某玩具厂厂长,他们厂新近开发了一种积木玩具,这三个积木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他想比较一下这三个积木的体积的大小,同学们有什么方法?
小组学生讨论、思考。
二、动手实验, 探索公式 1.观察、比较,建立猜想
引导生观察例4中的三个几何体,提问:
(1)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这三个几何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实验操作,验证猜想
让学生自主探究(材料:圆柱体积木、圆柱体插拼教学具、师准备课件),想办法验证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
教师提示: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圆是如何转化成长方形的?可以模仿这样的方法来转化。
(1)小组合作研究怎样将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
(2)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3) 演示操作
a请一名学生演示用切插拼的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其他学生模仿操作。
b思考:这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吗?为什么?如果分割得份数越多,你会有什么发现?
c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从16等份到32等份再到64等份)
3.观察比较,推导公式
a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b 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高
c你的猜想正确吗?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d小结: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e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师板书公式:v=sh 观察、比较,猜想
学生分小组实验操作,验证猜想
小组汇报、交流
学生展示插拼的方法
模仿操作
学生闭眼独立联想
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推理、分析
验证猜想
口答条件
学生自学书本,概括公式
三、巩固练习, 拓展应用
1.出示第26页试一试,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一说每一步列式的根据是什么?使学生明确应用体积公式求圆柱的体积一般需要两个条件,即底面积和高。
2.完成第26页的“练一练”的第1题。
先看图说说每个圆柱中的已知条件,再各自计算,计算后,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强调: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要先算出底面积。
3.完成第26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
读题后强调说说为什么电饭煲要从里面量底面直径和高,然后列式解答。
4、把直尺绕着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圈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它的体积你会计算吗? 先独立完成,在交流
先说条件,在计算,然后说计算的过程和方法
先思考里外的区别,再独立练习。
先想象,再计算
四、总结回顾 评价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会的? 交流学习的方法
篇12:复习表面积和体积(3)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07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设计不同的长方体选配方案及长方体物体的包装方案,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2.在探索不同方案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探究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设计不同的长方体选配方案及长方体物体的包装方案。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组配方案或包装方案。
设计理念:本节课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安排了有一定难度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自主操作、自主设计,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审视现实生活, 并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宣布活动内容
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复习,我们进一步掌握了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
这节课,请大家当一回设计师,你们有信心吗?
二、组织实践活动。
(一)选一选,填一填
1.出示问题(一)
仓库里以下四种规格的长方形、正方形铁皮各有若干张。
①长0.6米,宽0.4米
②长0.6米,宽0.5米
③长0.5米,宽0.4米
④边长0.4米
张师傅从中选5张铁皮,焊接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水箱,可以选哪几种规格的铁皮,各要选几张?你能找到多少种不同的选法?在表格中填一填。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1)“每种规格的铁皮各有若干张”这条信息给我们什么提示?
(2)为什么只要选5张铁皮?
3.请大家根据要求,分组进行设计,并把不同的选法填在表格里。
教师巡视小组活动情况,并参与个别小组的活动,适时给予帮助。
4.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1)选出的铁皮最多有几种规格?至少呢?为什么?
(2)你们找到了哪些选法?你们是怎样考虑的?怎样才能知道每种选法对不对呢?(引导学生画图检验)
(3)比一比不同的选法,你发现了什么?
(若选择了正方形的铁皮作为底面,其余4个面为相同的长方形;最多只能选择2张正方形的铁皮;不能选择5块相同的长方形;……)
5.提问:刚刚体验了一次设计师的角色,你有什么体会?(熟练掌握特征,学会空间想象……)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分组讨论如何选择
在表格中做好记录
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口答
小结活动体会
(二)画一画,选一选
1.某香皂厂打算邀请你们参加香皂包装箱设计方案的比赛,想不想试一试?
2.出示:24块香皂装一箱,设计一款包装箱。
3.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一块长方体香皂(同种型号)包装盒,分组讨论设计方案。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画一画示意图,也可以适当使用计算器。
4.引导学生交流:
(1)设计之前,你们做了什么工作?
(2)你们是怎样设计的?
(3)你们认为哪种方案比较合理?为什么?
学生分组活动
量量、画画、算算
汇报交流活动过程
评价方案
三、总结与反思
参加了今天的活动,你能说说自己的收获吗?
你觉得这个小设计师当得怎么样? 谈谈收获与体会,
进行自我评价
篇13: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8-19,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五的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设计理念: 本课努力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中学,在“测”中学,在“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1.教师出示一组相关的几何体的实物图,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也有圆柱和圆锥形状的,提问:上面哪些是圆柱体? 哪些是圆锥体?哪些不是?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和圆锥体?
2. 揭示课题,板书:圆柱和圆锥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直直的直圆柱和直圆锥. 观察、辨别
举例、交流
二、动手实践 探索特征 (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你怎样证明这两个底面大小的关系?
(3)用双手摸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交流、总结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并板书:
底面 2个平面 完全相同 圆
圆柱
侧面 1个 曲面
4.圆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1)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2)让学生找一找圆柱的高,然后教师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教师先画出一条高,再让学生画高,教师提问:刚才大家从不同位置画了高,说明高有多少条?
(二)圆锥形状的认识。
1.引导观察
(1)请学生从课前准备的物体中挑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让一生上来边指边说,回答后师板书:
顶点:1个
侧面(曲面)
面:2个
底面(圆)
(3)师指导透视图,示范画。
画透视图的时候应该先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的正上方画上顶点,最后把顶点与底面连起来。
2、圆锥高的认识
(1)高在哪里?师指母线,问: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为什么不是?你能举个例子驳倒他吗?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
(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 (教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1条)
(4)在下发的练习纸上的立体图上画高,标上字母h。
学生先在小组内活动、研究、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画高,思考高的条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交流
观察、思考
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自己尝试概括
独立比较
独立画高
三、巩固练习,评价反馈
1.做“练一练”,说出下列物体的形状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引导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2.找一个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3.
学生交流
同座互相指、说
学生连线,交流连线时的思考过程.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旗,依次将小旗快速旋转,借助观察和想象,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总结回顾 拓展延伸 1.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 布置课后作业: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和圆锥,并量出它的底面和高。 课后剪下教材中材料,独立制作圆柱和圆柱。
篇14:圆柱的体积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练习七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积或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2、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断激发学生以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积或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计算
设计理念:
本节课首先让学生根据圆柱的不同条件来计算体积公式,体验求体积的方法多样性。再利用几个生活情景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猜想、计算、验证,感知公式的简洁、便利和独特作用,感知计算策略,密切联系生活。最后通过测量计算茶杯容积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知识梳理 出示补充题示意图
底面积314平方厘米
提问:
1、这个圆柱的体积怎么求?,师板书公式:V=Sh
2、如果已知的是底面半径和高,该怎么求呢?
3、如果这是一个圆柱体鱼缸。
(1)要计算这个圆柱体鱼缸能装多少水,就是求什么
(2)圆柱体的容积又怎样求呢?与求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区别?
师小结:求圆柱的容积与体积方法一样,容积要从里面量出有关数据
学生观察。
学生回答体积
计算公式。
学生根据题目的条件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
二、基本练习1.完成练习七第一题,填表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出计算的根据,师强调计算体积的两个基本条件。
2.完成练习七第2题。
先让学生看图猜哪个杯子里的饮料最多,再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条件计算,以验证或否定自己的猜想。
3.完成练习七第3题。
独立思考后让学生说题中的数据为什么要强调是从里面量的,再想计算容积的方法。 先独立练习,在交流计算的根据
先猜想、再验证
独立思考、比较里外测量数据的区别
三、综合练习1. 完成练习七第4题。计算1元硬币的体积
(1) 师出示50枚1元硬币用纸卷成圆柱的形状图,引导生观察图中的条件。
(2) 思考:可以怎样计算1元硬币的体积?有什么不同的方法?
(3) 交流:可以先算50枚1元硬币组成的圆柱的体积,再算1枚1元硬币的体积,也可以先算出枚1元硬币的厚度,再用底面积乘高。
2. 算出茶杯大约可盛水多少克
(1) 出示教具,引导生思考:
①你看到水现在是什么形状?(圆柱体)
②如果要你计算水杯里水的体积,就是求水杯容积,必须知道哪些数据?怎样得到这些数据?(从里面量)
③知道了数据以后,算出这茶杯的容积,算容积要注意什么? (计算题中的计量单位要与问题中的计量单位统一)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用学具实际测量、计算
(3) 组织交流,交流时,要让学生分别说说茶杯的形状、测量的方法,以及计算的过程
3.课外延伸,实践作业:
用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进行合理的裁剪,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笔筒。比一比,谁做的笔筒容积最大?
学生独立思考题目中的条件,讨论计算方法
全班交流,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观察教具,独立思考
分组合作,使用教具测量、计算
全班交流,重点说过程
独立思考
四、总结评价 本节课有什么收获?计算体积与容积方法一样吗?要注意什么?
篇15:圆柱的体积(一)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圆柱和圆锥
第一课时 圆柱的体积(一) 总第15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5、26页例4、“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七的1、2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去了解圆柱,让学生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分析和归纳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理解“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圆柱体模具。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检测
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
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R=1厘米求Sd=4分米求Sc=6.28米求S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什么公式来表示?
圆柱 底面积/平方米 高/米 体积/立方米
0.6 1.2
0.25 3
合作探究
你们是怎么知道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的呢?生答预习得知。
课本上是怎么把圆柱体和长方体联系在一起的呢?
生答,同时师相机用课件展示圆柱体和长方体相互转化的画面。
用切拼法把圆柱体切成16等份、32等份、64等份,由此得出结论:
○1等份越多,拼成的物体越接近于长方体。
○2长方体与圆柱体等底等高。
○3长方体体积=圆柱体体积
○4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根据刚才的结论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20平方厘米,高是1.5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生独立完成后,师有选择的找几位学生
的作业进行投影展示,全班交流评价。
○2一个圆柱形状的零件,底面半径5厘米,高8厘米,这
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引导学生读题,思考。指名说出自己想的过程。生独立解
答,展示、交流、评价。
当堂达标检测
1、“练一练”第1题。
2、练习七第2题。
3、“练一练”第2题。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