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茵重”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六年级上册《美术》 11、《乡村发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一些民间的艺术文化,做到善于学习、勇于创作。 2、巧妙选择,利用材料,运用捆扎、编织等简单方法制作一件工艺品。 过程与方法 1、理料。将所备草料略加理顺使其整齐 2、捆扎。可先尝试捆,确定后再紧捆。一般先主体,后枝节。 3、辅助。利用弯曲、搓捻、剪切、削割等手段完成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精心制作的良好习惯,善于珍惜并利用自然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尝试体验捆扎、编织等方法制作一件生活品或工艺品。 难点:相互学习,解决形态不美、松散不稳等问题,使作品精美。 三、自学指导 1、收集本课的学习资料。 2、将叶圣陶《稻草人》的故事,勾起学生的想象与回忆。 3、互相学习共同探究,解决学习中的难题。 4、学会欣赏与评价作品。 四、教学准备 1、师生收集稻草、树皮等材料。 2、课件:幻灯片绘制与编织示意图等。 五、教学课时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境与导入 1、(师):教师将叶圣陶爷爷《稻草人》的故事,勾起学生的想象与回忆。 2、学生自由交流自己见过的稻草人的形象。 二、尝试与发现 1、教师提出学习主题。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尝试捆扎一个稻草人(时间为5分钟)。 2、学生分组动手尝试捆扎。 3、讨论作品与发现问题。 教师预设问题: ①、形态不美。(身体高矮比例失调,头重脚轻分配不匀。) ②、松散不稳。(轻轻一碰即倒下,部分结构松散未扎紧。) ③、没有完成。(合作部愉快、顺利,分配不公正合理。) 三、学习与释疑 1、师生讨论,解决问题。 (1)、形态不美怎么办? ①、应大致确定人物的身高比例,找准脖子、腰部、肩部的捆扎位置。 ②、稻草的分量要做到心中有数。代表手部的稻草分量明显少于身体部分(包括腿部)。稻草量少的情况下,有时可将稻草整束弯曲后再捆扎,头部显得精致一些;有时也可将代表手部的'稻草挽回进行捆扎。 (2)、松散不稳怎么办? ①、稻草人各部分的分量合理,重心稳定。也可适当添加工具使稻草人稳定且动态有趣。 ②、注意捆扎的松紧要合理:扎得松则稻草显得体量大,一般在关节转折处扎紧。 (3)、没有做完怎么办?用最短的时间做出精品就有效率。 2、优秀组学生代表介绍经验。 3、课件出示:稻草人捆扎示意图。 4、教师示范并介绍制作步骤。 课件:(1)、试扎。用手比划人物的关键位置, (2)、分扎。捆扎做出人物的大体形。 (3)、装饰。最后修剪、装饰、整理。 四、制作与评价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完成、完善、或者重新制作稻草人。 2、教师巡视个别指点。 3、欣赏与评价。 (1)、自评。介绍自作的稻草人的特点。 (2)、互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整的建议。 (3)、师评。肯定成绩,提出希望。 五、总结与拓展 1、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给你的作品起个名字。 3、教师总结语:同学们,乡村是材料的聚宝盆,文化的沉积带,其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将培植我们美术朴素、率真的品性。让我们进行美术创作,感受艺术与生活的趣味吧! 当堂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稻草人形象。 附:板书设计篇2: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课题:第一课 远近的奥秘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2、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具学具:范图、作业纸、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观察到了什么规律? 生:近大远小。 2、新授: (1)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2)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3)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4)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学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5)师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3、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 讲解临摹作画的基本过程 (1)先观察图片中事物的特征,寻找出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构图(考虑安排主体物的'合理位置); (3)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 (4)整理画面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作业展示 五、拓展阶段:可以进行现场写生或者默写体现透视变化的作业 教学随笔:学生以前已经接触过写生课,所以对于静物写生已经不陌生了,主要看学生对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掌握得如何,从作业的总体看来,学生还需加强练习。 课题:第二课风景写生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利用所学的透视和构图知识进行风景写生。 2、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提高造型能力与构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2、如何把透视和构图知识运用到绘画实践中。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引导阶段 1、欣赏、分析课本图例,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师:同学们学习了基本的透视知识。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看看他们是如何运用哪些透视方法的。 2、了解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 欣赏课本第2页下方的图片,了解白色方框的作用 师:这些方框我们称之为取景框,在风景写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就象照相机的镜头,照出来的景色美不美和拍摄者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所以画面的美不美和你们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 师展示“回”字形的取景框。并介绍其使用方法。同时介绍在没有取景框的情况下,可用双手架成“口”字形进行取景。 以图片或照片资料为例或通过对窗外景物的观察,讲解风景写生的方法和部骤,了解风景写生中的近景、中景、远景的概念。 如何利用取景框进行取景构图。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中房屋的各条棱边会有什么变化。如何在画面中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欣赏一些风景画和学生习作。 步骤:观察――取景――构图――描绘――修改――收拾完成 (二)发展阶段 1、取景构图实地风景写生 选择操场或顶楼阳台先集中引导学生进行取景,观察建筑物的透视变化,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分散开进行实地风景写生。 三、学生写生,教师辅导 四、作业点评。 课题:第三课 心中的风景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和掌握色彩风景画的一般特点和基本画法,提高对色彩的运用能力。 2、在作业过程中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色彩画风景的作画要求和一般方法。 2、色彩的调配和着色运笔。 教具学具:风景挂图、水彩画工具材料、作业纸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观赏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观赏风景画作品。 2、简析画面色彩与构图特点。 3、提出并板书课题:用色彩画风景。 (二)新授 1、选景构图 告诉学生选景不可贪多,应简单、有重点,主次得当,切不可将所见之景都画上去。 当选择好景物之后开始勾画草图。可用铅笔轻轻画出,不要太详细,应大方饱满,注意取舍,可以挪动搬迁有些景物,符合自己的审美需要。 主要的景物应安排在画面视觉中心,占据较大空间。 2、从远到近或从近至远铺画景物色彩。 (1)用蓝色加少许紫色大笔触画天空大体色彩;黄色画地面,接画少许蓝色,使地面有草地之感,也宜用大笔触概括。(见步骤图) (2)用橘黄色画秋树,随意点画,与未干之天空蓝色相交处变黄绿,自然呈现树叶之色 (见步骤图)。 (3)用赭褐色加少许蓝色画树干、树枝和房子,房子阴暗处用浅蓝色稍画,整个画面既有冷暖色对比,又是统一协调的,非常好看。 (4)可点画出人物、门窗等细节,直至完成。 教师小结:刚才老师所画的景物步骤是由远至近画出的,实际上是先画远景再画中景后画近景,同学们画时也可由近到远去画。即近景――中景――远景(天空、远山等物)。 (三)布置学生作业,提出作业要求。 1、或参照挂历照片(若干幅任选其一),或参照书上临画,或自行想象设计。 2、画时应考虑画面总的色彩倾向和冷暖对比,使之既生动又和谐。 3、由近至远或由远到近灵活进行。 4、构图饱满单纯、主次有别,不要贪多。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作业展评 五、课后拓展: 1、可以利用自己拍摄的照片,进行添画、扩展,创作风景画。 2、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风景长卷的绘画。 教学随笔:学生运用以前所学过的色彩知识,创作一幅风景画,本课对学生进行构图的基本练习,作业大部分不错。 课题:第四课 会动的剪影 课堂类型:设计 应用 课时:2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用黑色卡纸制作剪影人物。 2、了解皮影艺术的特点。 3、增强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 教具、学具准备: 1、搜集有关皮影的图片文字资料。 2、准备黑色卡纸、针线、竹条、剪刀、刀片等用于制作剪影的材料。 3、选择几个传统剧目或故事(民间故事成语故事)所选择的剧目或故事,内容和情节应简单易懂。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引导阶段 1、学生之间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皮影的图像和文字资料,谈谈他们所知道的皮影知识。 2、分组讨论皮影戏中人物的造型特点 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3、指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上的图例技法点击栏目中的剪影人物制作过程,想一想皮影该如何制作 (1)第一步:剪出人物造型 (2)第二步:用针线缝上手臂、腿 (3)第三步:装上木棍 (二)发展阶段 1、将学生根据剧目或故事,分小组进行构思合作创作 根据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来考虑人物的造型特点 2、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三、剪影表演 各小组将自己制作的剪影,轮流进行表演展示体验民间皮影艺人的表演技能 四、拓展:用透明胶片等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试着制作彩色的皮影,在课余同小伙伴一起演一演 教学随笔:通过对本地区以及其他地区的皮影进行了解,热爱家乡的民族工艺,通过亲手制作,感受民间艺人的精湛手艺。学生学习热情高,制作精美,有创意。 皮影戏的历史: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据说,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尔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可以说皮影戏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无论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过风雨劫难起落兴衰。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篇3: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感受各类蔬果的外形、色彩、纹理、质感等,展开丰富联想,提高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运用削、切、插、接等基本制作手法,小组创作一组具有情节性的蔬果立体造型。
情感态度目标:体验蔬果造型的乐趣,养成观察联想的好习惯,学会善于发现和表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点:用各种蔬果制作出各种立体造型,体验设计、应用的乐趣。
教学难点: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联想,尝试用发散性的思维创作。
教学准备:
课件、蔬果、牙签、水果刀、垫板等。学生用具:
蔬果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1、今天老师让同学们带了各种各样的蔬菜瓜果,你们看看这些蔬果在平时的生活中用来干什么呢?——(课件展示)
2、你喜欢吃什么蔬菜瓜果?为什么?
3、为了让吃也成为一种美的享受,我们把蔬果拼成了漂亮的图形,雕出各种生动的形象。今天我们也要来为生活创造一份美。
看!现在老师在做什么呢?师边示范边讲解方法是啊老师把蔬果做出了的造型——板书(出示课题)新课小组交流——归结方法及步骤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蔬果还能做出哪些造型?(出示图片)请选择一幅你喜欢的作品和组员说说——板书1)你喜欢它的原因?(这件作品哪里吸引你了?)
2)在制作过程中作者使用了哪些方法?(板书)生汇报
小结:除了插、切、削、挖、接几种常见的方法,还有很多的方法,同学们在做的时候可以去尝试。
引导启发——激发创新思维(走到学生中间,拿出学生准备的蔬果)老师看到??这儿有老师最喜欢吃的菠萝!你想用这菠萝来做什么呢?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做?(这材料还能做什么?)师小结:同学们都观察的很仔细,不仅通过蔬果的形状、颜色来联想蔬果造型,还关注到了蔬果的纹理和质感。大胆创新——制作造型
想做的同学还得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注意用刀安全,在切、削的时候要慢点,不用的话把刀收起来要讲卫生
小组合作完成一组有情节的蔬果立体造型,明白的同学已经开始了。
展示欣赏——评价作品
创作完的小组把作品放到展示区各组的作品都已经精彩亮相了,哪个组想先自荐一下的?其他同学有想补充的吗?你喜欢哪组作品,给它取个名字吧。课后延伸同学们收获的快乐还真不少,老师这里还有一些蔬果的图片?这些图片很传神,只要我们平时细心观察和积累,积极尝试,我们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
篇4: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陶艺的历史和欣赏陶艺的艺术美。
2、尝试自己在老师的辅导下感受制作陶艺的快。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欣赏陶艺和亲手制作一个陶艺作品。
难点是在制作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兴趣不用担心,学生的想象在这堂课也会自然的很丰富,关键是学生可能遇到技术问题而失去信心。课前准备: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前一天的傍晚到附近田里采集黏土。(抛去上面有杂质的部分,挖取下面黄色的土。然后仔细捣,去出小石子和渣滓。然后象揉面一样揉。注意泥的湿度。最后用塑料布包裹起来备用。)还要准备水粉颜料和毛笔。老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易转盘。就是用一快直径20CM的圆形三夹板在圆心的下面丁一棵图钉。然后是每人一把泥塑小刀。还有老师用的课件(有原始人制作陶器和近代制作陶艺的视频,还有丰富的陶艺作品图片。)。再有老师用的陶艺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首先播放原始人制作陶器的视频。一边视频播放一边老师生动的讲解原始人是怎样发明陶器,进而自己也生动的参与表演。营造氛围,调动学生对陶艺的兴趣和制作陶艺的冲动。
二、老师给大家示范陶器的制作,叫上几个学生上来帮忙。情景设计是一群原始人在给自己制作生活用品。
先分工。由一个学生捣土,另外一个学生准备颜料和水,而现在老师故意做出在思考的样子等待。
然后老师开始制作。做好叫这俩学生给陶器彩绘和做装饰。
三、课件展示近代成熟的陶艺制作工艺。展示丰富的陶艺作品。指导阅读课本。
四、学生作业:预设两个方案。
1、可以根据老师刚才的作品制作,然后在其基础上做自己的装饰,包括雕塑上的装饰和色彩装饰。
2、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制作一件自己的陶艺作品。老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技术问题。
五、展示讨论作品:
1、学生自由讨论。
2老师建议性发言。
六、作品陈列,后期处理。
篇5: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德育纲要要求
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爱美情趣。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阶段目标(第三学段)
造型表现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设计应用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欣赏评述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扽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综合探索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课题1、凝固的音乐——建筑
课时2课时
课业类型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显性目标应知:通过欣赏、比较,初步了解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认识到不同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能够发现并简单总结古今中外建筑在材质、造型方面的特点。
应会:能够搜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在学习中加以运用。能够初步分析建筑的造型、材料以及其中蕴涵的文化精神。学习用绘画或文字的方式将自己对建筑的了解与认识表达出来。
隐性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引发学生对建筑的关注、认识和兴趣。
2、通过欣赏风格各异的建筑,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与包容。
重点:欣赏北京故宫建筑风格,初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比较古今中外代表性建筑,认识不同的建筑风格。发现时代发展与建筑材料变化的关系。
难点:认识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教学方法:
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导入新课
1、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悠扬的乐曲放松放松身心。
2、边听边欣赏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
3、说说自己欣赏到了什么?有哪些感受?
4、你记住了哪些印象最深刻的建筑?
5、德国诗人歌德把建筑比喻成凝固的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凝固的音乐――建筑。
6、板书课题《凝固的音乐――建筑》学生闭上眼睛聆听。
欣赏古建筑图片。
回答问题。
三、讲授新课
(一)、中国古代建筑欣赏
1、出示故宫的系列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分析。
A、故宫外景:黄色屋顶与红色墙面带给我们一种金碧辉煌的感觉。
篇6: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果壳箱的内外结构和功能,初步学习果壳箱设计的基本知识
2:能够设计出实用美观的果壳箱,并运用立体纸工的形式来表现
3:通过果壳箱的设计与制作,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创新精神
2学情分析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身心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思维形式由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也在增强,他们力求表现更真实、更深刻,表现能力有所加强。能运用一些造型方式,表现自己的所观察到的对象,有的学生对材料进一步的拓展,寻求技法和表现方法的创新,也有的学生眼高手低,对表现缺乏信心。
3重点难点
重点:用纸张等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造型新颖的果壳箱;
难点:学生动手设计制作果壳箱模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想认识他吗?生想,现在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吧!老师把他请出来好吗?师出示范作,学生认识,他是谁呀!用来干嘛呢!揭示课题《小小果壳箱》。课件出示课题
活动2【导入】欣赏比较,启发想象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学习如何设计制作小小的果壳箱好吗?
(1)师问:同学们,平日里我们见过的果壳箱有很多种,造型,样式上都有很多的不一样。那谁能说说生活中你们都见过什么形状的果壳箱,用什么材质做的果壳箱?
学生:有方的,有圆的。有金属的,有塑料的,有木质的……(教师小结:出示课件图片,学生欣赏)
问:那么果壳箱具有什么作用呢?所属的环境有那些呢?
生:……
教师小结。但是他们的基本结构都差不多,谁能通过这些图片说说一只果壳箱需要哪些结构?
生作答。师总结箱盖,开口,箱体,标示,基座等基本结构。
学习果壳箱上常见的几种标识。(课件展示)
(3)简易示范
通过多媒体课件简易示范果壳箱的制作步骤:
活动3【导入】范作欣赏
课件出示,让学生们看看学生的作品,说说这些果壳箱的优缺点。学生讨论回答。
师:通过刚才对各种果壳箱的欣赏,你们都对果壳箱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想法。现在就动手做一只果壳箱吧!
活动4【导入】布置作业及学生制作
(1)个人或合作用纸张等材料设计制作一个造型新颖、功能独特、装饰美观的果壳箱。
(2)提醒学生果壳箱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3)提醒学生制作过程中的安全性。
(4)学生动手制作(课件显示作业要求和注意事项,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学生制作,适当指导并鼓励学生创新)
活动5【导入】作业展示
(1)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展示自己的作业,并介绍作品最得意或不足之处。学生之间相互参观交流,选出最喜欢的作业,并说说理由。
(2)教师评价。
篇7: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认识我国的世界遗产,并用自己的语言谈谈感受。
2、通过思考、比较、学习与讨论,使学生感知中国世界遗产的独特艺术美感。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3、通过学习培养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在今后的生活中做世界遗产的保护者、宣传者。
二、重点、难点
重点:能欣赏、了解、感悟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独特价值。
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对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感受。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课件等。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1)欣赏几幅图片:皖南古村落西递、甘肃敦煌莫高窟、四川乐山大佛。教师提问:你认识这些地方吗?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提示:这里欣赏比较的世界遗产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2)讨论交流:
①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在内涵上有什么不同?
②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③你更喜欢哪一张?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各自的发现。
(3)学生汇报。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2、讨论交流,师生互动。
(1)讨论一:“什么是世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的标准是什么?世界遗产分哪几类?”
(2)讨论二:“看看自己带来的材料哪些是属于自然遗产?哪些是属于文化遗产?哪些是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3)交流:教师和学生代表一起来汇报、欣赏中国的世界遗产。(提示:在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活动中,建议教师结合学生的资料进行适当的补充。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欣赏体会,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
3、小组合作,表达感受。
(1)教师出示课件《神州风采》,学生欣赏。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欣赏感受。(四人小组合作进行,并将感受写下来。)(提示:在活动中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尽量尊重小组同伴的意见,增强小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4、展示作品,师生评价。
(1)每一组把写好的感受进行汇报交流。
(2)全班评选出印象最深刻的作业,教师小结。
5、小结谈话,课后拓展。
(1)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简单地了解了中国的`世界遗产,并且写了自己的欣赏感受。今后我们要更加关心身边的事物,也许更多更美的世界遗产就在你的身边。
(2)学生课外的活动拓展:寻找家乡可以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源。
第二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现状资料以及家乡可以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源。
(教师)课件。教学过程
1、欣赏比较,启发谈话。
(1)出示黄山申报时的图片以及现在黄山游客人满为患的图片。谈话:这两幅图片看了有什么感受?
(2)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觉得人们在饱览世界遗产风光的同时应该怎样保护它们?
2、结合教材,激发创意。
(1)看书讨论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①你最喜欢哪一处世界遗产?准备给它取个什么保护口号?
②你认为小组内哪位同学的口号提得特别好?为什么?
(2)结合课件中的作品,深入探讨保护与开发的问题和方法。
3、构思主题,深入探讨。
(1)交流课前收集的家乡可以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料,集体讨论是否具有申报的价值。
(2)针对讨论结果议一议怎样来申报世界遗产?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争取?
(3)将申报项目的设计稿写下来。
4、讲述作品,集体评价。
(1)学生互评作业,教师对有趣味、有独创性的作业予以表扬与肯定。
(2)启发评价方法:可从形式上、内容上等方面进行评价。
(3)活动过程:
①讲述自己的作品。
②四人小组讨论。
③班级交流。
5、联系生活,欣赏拓展。
(1)总结本课内容。
(2)欣赏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
篇8: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观察,感受各类蔬果的外形、色彩、纹理、质感等,展开丰富联想,提高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
运用削、切、插、接等基本制作手法,小组创作一组具有情节性的蔬果立体造型。
情感态度目标:
体验蔬果造型的乐趣,养成观察联想的好习惯,学会善于发现和表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点:
用各种蔬果制作出各种立体造型,体验设计、应用的乐趣。
教学难点:
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联想,尝试用发散性的思维创作。
教学准备:
课件、蔬果、牙签、水果刀、垫板等。
学生用具:蔬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1、今天老师让同学们带了各种各样的蔬菜瓜果,你们看看这些蔬果在平时的生活中用来干什么呢?——(课件展示)
2、你喜欢吃什么蔬菜瓜果?为什么?
3、为了让吃也成为一种美的享受,我们把蔬果拼成了漂亮的图形,雕出各种生动的形象。今天我们也要来为生活创造一份美。
看!现在老师在做什么呢?师边示范边讲解方法是啊老师把蔬果做出了的造型——板书(出示课题)新课
二、小组交流——归结方法及步骤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蔬果还能做出哪些造型?(出示图片)请选择一幅你喜欢的作品和组员说说——板书
1、你喜欢它的原因?(这件作品哪里吸引你了?)
2、在制作过程中作者使用了哪些方法?(板书)生汇报
小结:除了插、切、削、挖、接几种常见的方法,还有很多的方法,同学们在做的时候可以去尝试。
引导启发——激发创新思维(走到学生中间,拿出学生准备的蔬果)老师看到……这儿有老师最喜欢吃的菠萝!你想用这菠萝来做什么呢?
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做?(这材料还能做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都观察的很仔细,不仅通过蔬果的形状、颜色来联想蔬果造型,还关注到了蔬果的纹理和质感。
三、大胆创新——制作造型
想做的同学还得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注意用刀安全,在切、削的时候要慢点,不用的话把刀收起来要讲卫生
小组合作完成一组有情节的蔬果立体造型,明白的同学已经开始了。
四、展示欣赏——评价作品
创作完的小组把作品放到展示区各组的作品都已经精彩亮相了,哪个组想先自荐一下的?其他同学有想补充的吗?
你喜欢哪组作品,给它取个名字吧。
篇9: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画家林风眠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初步学习彩墨画的表现方法。
2、通过对比欣赏、递进式体验感知作品的独特韵味,尝试彩墨画的用笔、用墨、用色技巧。
3、感悟画家的人格魅力和坚持不懈的艺术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林风眠作品的艺术特点难点:彩墨画技法的运用。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生宣纸、水彩或国画颜料、墨、水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毛笔、生宣纸、水彩或国画颜料、墨、水等。
教学过程:
1、设疑激趣
(1)出示课件。
有一个人,被称为中国现代画坛接触的艺术大师,当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以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启蒙者,开创了彩墨画的新纪元,至今仍极深远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辈画家。
(2)提问:猜一猜,他是谁?教师揭题并板书:画家林风眠。
2、讲授新课。
(1)初步了解。(画家林风眠生平介绍)
①了解林风眠生平。
②教师介绍林风眠的艺术人生。
(2)作品初赏。
①教师一起欣赏教科书中《三月梨》、《琵琶侍女》、《秋之湖》、《秋鹤》等作品(教科书第10、11页),了解林风眠其人其画。
②教师提问。(说一说)
问题一:画家林风眠的作品表现了哪些内容?(静物、仕女、芦苇、鲜花等)问题二:你能感受到作品中彩墨交融的独特效果吗?③学生欣赏、讨论。)
(3)对比欣赏。(比一比)
①教师提问:为什么林风眠的画那么有名?作品与齐白石、徐悲鸿的作品有何不同?
②比较欣赏:欣赏林风眠与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的作品(鸟、风景、侍女、芦苇等),学生通过对比欣赏找出独特表现形式。
A.构图:以正方形为主。
B.造型:不是纯写生,有装饰意味。C.用笔:随意、干脆、简练、迅疾。
d.用色:以墨色为主,以墨显色,以色助墨。色彩浓重,彩墨交融。
E.落款:落款简单,基本只有姓名与印章。
③笔墨体验:仔细观察林风眠作品的用笔、用墨和用色,并尝试用笔蘸上颜料或墨,结合水在宣纸上临摹林风眠的作品局部,感受其用笔用墨。
④教师总结。
什么是彩墨画?在中国画里,以“水墨画”为基底,在其上敷色、点彩,使画面在色彩上比水墨画更丰富、明快、鲜亮。林风眠独特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其他水墨画,他的作品被大家成为“风眠体”的彩墨画。
(4)尝试实践。(试一试)
①临摹林风眠彩墨静物画一幅。要求:构图饱满、形体概括;用笔简练、设色明快、鲜亮。PPT掩饰作画步骤:
第一步:勾线打形;第二步:淡墨敷色;第三步:添加重彩;第四步:深入调整。
②学生作业。
③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作画,敢于用墨、用色、敢于下笔。
(5)作业评价。(评一评)
①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并加以鼓励。
②同龄人作品欣赏、林风眠作品再欣赏。
3、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林风眠作品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在于他一生勤奋笔耕和“融会中西”的创新思想。我们做任何事情,只有不断努力,不断创新,才会有生命力。
4、课后扩展。
(1)尝试以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为对象,用彩墨画的艺术形式去表现。
(2)手机林风眠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艺术对其学生及后世的影响。
篇10: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秋天的收获与色彩缤纷之美,掌握用秋天植物材料造型的方法。
2、利用植物的原始形状或纹理来造型或运用一些简单的美术形式表达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让学生懂得“美”无处不在,要善于发现美、表现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树叶拼画的基本方法技巧,用树叶拼贴出美丽的画面。
教学难点:
怎样合理的利用树叶的形状、颜色去摆出各种不同的图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树叶拼贴的范画,课件。
学生准备:
白纸、彩笔,剪刀,各种树叶,双面胶或固体胶。
教学理念:
1、注重对学生的观察探究的培养,把课内外知识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注重学生的全员参与,真正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给学生说、做、画、评的空间。
3、注重学科整合,整节课融入了语文、自然、音乐等学科的内容,突出了综合性。
4、注重把“美”贯穿整节课,通过对美的观察、美的发现,从而发展到对美的表现和创造。教师的板书设计、范画和课件的制作也努力做到“美”,让学生从不仅从视觉上更是从听觉上感受到秋的“美”。
教学过程:
创境引入:
1、课前播放歌曲《秋天多么美》,让学生初步感知秋天的美。
2、图片欣赏——体会秋的颜色。
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最美的季节。秋天的阳光下,殷红的,翠绿的,橙黄的,金灿灿的,各色树叶格外的艳丽,多招人喜爱呀!(多媒体播放秋的图片)
秋天的确是绚丽的,然而秋天的美景依然不会留恋,黄叶像蝴蝶一样和要我们潇洒的说“再见”了,如果我们能把秋天留住那该有多好!
3、同学们,你有哪些方法把秋天的多姿多彩留住呢?(照相、写作文)
4、小结:是的,当我们踏着满地堆积的落叶时,只要动动我们的`小脑筋就会想出好办法,老师用自己的方法留住了秋天(出示范作及各种树叶拼图),说说看是用什么做的?今天我们来做一幅树叶拼贴画来把秋天留住,好吗?(板书课题)
先学后教:
1、出示导学案,学生独立拼贴。学习指南:
(1)运用你手中的树叶,开动脑筋,拼一拼,摆一摆,贴一贴,制作一幅有趣的树叶拼贴画。
(2)拼好后给你的作品想个好听的名字,根据自己拼贴的画,适当增加一些背景画面,使整幅拼贴画更完美。做好向全班同学交流、展示的准备。
温馨提示:拼贴过程中注意不要乱丢垃圾,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
2、学生对照导学案独立拼贴,教师参与指导。
展示反馈:
1、小组推荐学生展示作品,进行介绍。
2、学生进行点评:你认为他创作的怎么样?你对他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3、教师出示作品,指名进行评价:你认为别人拼贴的画与你的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谁拼贴的更有创意?
4、总结方法: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树叶拼贴画,你认为在制作过程中有哪些步骤?你认为哪一个环节最重要?
教师送儿歌:片片树叶真可爱,我来把它巧设计,选叶联想再拼摆,粘贴成画更可爱。
5、现在请你根据你刚才欣赏的作品或是同学给你提的建议,请你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拼贴画。
6、秋景升华:
我们可以把自己拼贴的作品装裱,装饰在教室里或家中,让我们可以时时看到,时时想起美丽的秋景。我们把秋景留在了心里,把美丽常驻心间。
篇11: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马的资料,培养幼儿细心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2、激发学生对美 的整体感受,学习用体态、动作表现奔马的激昂情绪;
3、欣赏徐悲鸿用灰、浓、焦墨色和线条画出的奔马,感受奔马的气势和力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感悟徐悲鸿奔马作品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马的图片、图书及其他;
2、录像带《群马奔腾》;
3、徐悲鸿图片《奔马》、《群马》;
4、水墨、毛笔、纸等。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马,丰富知识。
1、看录像《群马奔腾》,激发兴趣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这些马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马的外形特征,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的具体结构)
2、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思考
①你们知道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千里识途的马吗?人们为什么这样叫马呢?
②你们知道吗,为什么马是善奔快跑的呢?
③你还在哪里看见过马?它是什么样的?
3、鼓励学生在成人的帮助下,从图书、图片、电视、广播、电脑网络中查找,收集马的各种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与信息。
活动二: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培养审美情趣。
1、组织幼儿将收集到的马的信息、知识进行交流(图片、图书等) 2 、提问:你喜欢马吗?为什么?
(不仅同学们喜欢马,有一位叫徐悲鸿的先生也爱马,他不但喜欢观察马,还喜欢画马。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讲他的故事)
3、以故事的形式简述徐悲鸿先生爱马,观察马,画马的故事:
4、出示作品:《奔马》
(1)提问:
①画面上的马在干什么?
②从什么地方看出马在奔跑呢(注意观察马的身体动作)
③你觉得这匹马的体魄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④这匹狂奔的马心情会是怎样呢?(引出激昂、奔放等心情)
⑤如果你是这匹狂奔的马,在大草原上奔驰,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
(2)配上《群马奔腾》音乐,整体感受作品的气势和力度。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画家徐悲鸿的《奔马》,这是一只非常欢快,
自由奔放的马儿,他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一股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勇敢精神,在中国 人的心目中,把马儿始终作为人才的象征。
5、放录像,学生欢快的随乐表现奔马的激昂情绪。
活动三、绘画《奔马》,感受体验美
1、欣赏作品,徐悲鸿的《群马》《奔马》。
提问:
①徐悲鸿先生画的马好看吗?你喜欢吗?你觉得马的什么地方你最喜欢?为什么?(注意观察用灰墨画的身体,浓墨点的五官,焦墨扫的.马尾)
②你们知道,徐悲鸿先生用什么样的笔墨来画马的吗?为什么能使我们感到马的气势和力度呢?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用大块灰墨摆出马的体态,刚柔并济的几笔写出四肢的主要肌骨,浓墨点五官,焦墨扫马尾。
3、教师小结:徐悲鸿先行画马时很认真,他翻来履去地画马,熟悉马的结构,肌肉,他运用中西方绘画技巧结合,大块的灰墨摆出马的体态,刚柔并济的几笔写出四肢的主要肌骨,浓墨点五官,焦墨扫马尾。徐悲鸿先生画的马很自然,很生动,就像活的一样,非常有气势和力度。
4、学生自由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5、作品展览
学生自由分析绘画产生的不同效果,让学生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
五、课后延伸:
1、用收集来的图片,图书,签到布置宣传窗。
2、鼓励学生控索多种画,进行创作。
六、教学反思
教师要特别强调的是观察、分析以及起清墨稿后的
检查和修改,使学生养成思考、分析后再动笔的习惯,提高绘画表现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通过起稿后的检查和修改,增强学生做事严谨、缜密的能力。
篇12: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欣赏各种有特色的建筑,让学生感受建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2、认知目标:了解模型制作的有关知识,掌握建筑模型的制作技巧。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大胆设计、制作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把自己的设计思想与同伴交流,并选用各种材料进行新家园模型的制作。
二、教学重点:
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现,让学生体验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快乐。
三、教学难点:
学生能设计出高低错落有致、造型生动别致的建筑模型并将它成功制作出来。
四、教学准备:
1、教师:搜集有特色的建筑图片及城乡环境设施,制作成课件。
2、学生:各色彩纹纸、双面胶、剪刀、铅笔、白纸、废弃包装盒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近几年我们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盖起了一栋栋实用美观的新房子。新房子周围的花园、果园,在蓝天下显得格外美丽。这就是我们的新家园。
(二)说一说:请同学们说一说近几年来城市、乡村居住环境的新变化。(学生踊跃发言,教师适时提出表扬)
(三)看一看:欣赏课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各种有特色的建筑,让学生感受建筑之美,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教师:瞧!我们新家园的房子多棒—有几十层高的摩天大厦,也有典雅精致的花园别墅,有欧洲风格的城堡,也有现代化的居民小区。同学们,你想成为一名小小建筑师,为我们的新家园出份力吗?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做一做吧!
(四)想一想:(设计草图)小组合作,讨论、构思并画出理想的建筑外形、结构。
教师提示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房子是什么形状的:方的、圆柱的、三角形或者不规则形?屋顶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平顶、瓦楞形?门窗造型:大玻璃窗、百叶窗、还是方格窗?单扇门、双开门或是旋转门?安装在什么部位,是否打开?其他部分:是否有阳台、阁楼?房子的装饰,周围的绿化及各种设施等。各部分的比例要协调,一组建筑应高低错落有致,色彩搭配和谐生动。
(五)展示草图:哇,同学们设计得真新颖,这是你们合作的成果。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出漂亮的建筑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现在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想动手制作了吧?建筑模型的制作看上去复杂,其实做起来并不困难,让我们赶紧动手试试吧!
(二)做一做:(动手制作)
1、教师示范制作:
(1)制作建筑的形状,画好门窗后剪出,粘贴好建筑的外形。
(2)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做出屋顶。
(3)添加门窗并装饰房屋。
(4)给房屋周围布置小设施及花草树木模型,组成小社区。
2、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做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来。
(三)评一评:开个小小的建筑模型展览会,学生互相评价、发表感想,看哪组的模型最受欢迎。
(四)总结:同学们的作品太精彩了,把我们的新家园制作得真美啊!
篇13: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一:难忘的艺术形像
一、教学目标
1.感受竹秀美、挺拔的自然美,体验竹带给人们的美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2.了解部分竹制乐器(笛、萧、芦笙)的造型、音色和旋律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准确绘画。
三、教学准备
课件、笛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欣赏民乐《紫竹调》进教室入座。
(二)看竹林,感受竹的色彩、形态。
“今天,老师邀请同学们一起跟随我走进竹林去看一看。”
1.你喜欢竹吗,为什么?
2.你能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表达你对竹子的感受?
(三)讨论竹与人们生活的联系。
1.绘画,以国画居多
2.雕刻,竹根雕
小学美术教案二:古建筑的保护
教学目标:
欣赏了解古建筑,正确认识古建筑的价值,整理本地区古建筑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古建筑。
培养学生分析、探索、总结问题及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热爱家乡的自豪感,树立保护身边古建筑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古建筑模型、图片文字资料、制作材料、绘画工具材料。
学生:搜集到的古建筑图文资料、各种制作材料、绘画工具材料。
教学重点:认识古建筑的价值,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古建筑。
教学难点:能比较准确地画出古建筑的外形,思考保护古建筑的措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保护文物》一课,谁还能记得文物有哪些分类?(生答)
古建筑物不仅仅是文物的一个简单的分类,它与当地人们的历史风俗、生活习惯和文明息息相关,中国地大物博,东西南北各地的古建筑都有自己的风格,有很多还被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今天就让我们进入《古建筑的保护》一课,来探究一下我们身边的古建筑,并学习保护古建筑。板书课题。
二、新授阶段
⒈欣赏感知
欣赏图片:中国古代建筑欣赏------北京故宫、贵州地坪风雨桥、北京四合院、江南水乡等。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说出这些古建筑的名称、地理位置,初步感受建筑风貌及艺术价值。
⒉结合图片了解古建筑的分类
宫殿是皇帝的居所,建筑面积庞大。宫殿的建筑有严格的法则,里面雕梁画栋,精美至极。
坛是中国古代用来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地方。主体建筑四周要筑一至二重低矮的围墙,四面开门。
中国园林中水榭的形式是在水边架起平台,平台一部份架在岸上,一部份凌空伸八水面,平台跨水部份以梁,柱凌空架設於水面之上。
塔是佛教建筑中独特的一种形式,用来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像,佛经等,是高耸型点式建筑。塔身每层都砌出额,门,窗的形式。
坊是中國古代具有表彰,纪念,标志等作用的建筑物。在单排立柱上加额枋等而不加屋顶的成为牌坊。
三、整理交流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古建筑资料或相关故事。
谈谈自己对于亲身游历过的古建筑的认识、感想。
欣赏课件中展示的家乡古建筑,感受家乡古建筑的艺术美,如日照革命烈士陵园,丁肇中故居,五莲山和九仙山上的古建筑等。
四、保护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古建筑的保护方法,并以多种形式展现:宣传画、手抄报、古建筑模型等。或尝试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五、展示赏评
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展示、赏评保护古建筑的作品。
六、总结交流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一旦毁坏就不可能复原,我们要重视对古建筑的保护,因为它们是古代文明幸存的见证,我们有责任将它们尽可能完整地保存下来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七、拓展延伸
与家人旅游时注意观察古建筑,将本课的保护方法应用于实践,爱护古建筑。
你对于在古建筑上写字的行为如何评判?遇到这种行为我们该如何做?
小学美术教案三:保护文物
教学目标:
1、调查、了解本地区的文物资源,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2、学会欣赏,绘制文物。
3、了解保护文物的意义,增强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文物,知道保护文物是我们的责任。
教学难点:绘制文物,制作宣传小报。
教具:
教师:课件和图片
学生: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图片中央电视台鉴宝现场,人头攒动、人山人海。
俗话说盛世藏宝,乱世藏金。现在国家安定、人民富足,喜欢收藏的人也多了起来。有人说现在是全民收藏的时代,全国有七千多万藏友,电视上也有众多的鉴宝节目,这里说的宝大多数时候指的都是历朝历代的文物,文物,是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所以我们要保护好自己民族的文物。引出课题——《保护文物》
二、讲授新课:
说到保护文物,你们知道什么是文物吗?
阅读课本P26第一、二两节。了解文物的范围。
1、欣赏收集到的文物图片资料,教师边引导看图,边讲解。
(1)中共一大会址1920年和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谁能举一下我们自己身边的例子?绘画大师李可染的故居,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2)五彩鱼藻纹瓷罐明
(3)黄花梨圈椅明
(4)玉凤商各个时代有价值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5)龙门石窟大佛唐
(6)齐景帝陵墓麒麟南北朝齐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物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
举个身边的例子:狮子山汉墓兵马俑,楚王山千佛洞,东坡黄楼,云龙山放鹤亭,兴化寺北魏佛像,徐州汉画像石……
2、小组讨论,感受文物的美感
3、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教师作适当小结
5、讲解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过程和成就,让学生了解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
三、课堂小结资料
徐州,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十二,尧封彭祖于此,称大彭氏国,春秋有彭城邑,战国时为宋都,项羽亦曾在此建都,三国时为徐州州治,清代为府治。自古兵家必争,是有名的军事战略要地。文物古迹有汉代戏马台遗址、兴化寺、大土岩、淮海战役烈士陵园,还有汉墓多处,出土有汉画象石、兵马俑、银镂玉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