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菜煎饺恰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中外民间故事,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中外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篇1:中外民间故事
猪八戒这角色,早先在民间流传:传的唐僧取经故事里,连个影子也没有。吴承恩写《西游记》的时候,开初也没有想到老猪,是后来加进去的,他为啥要写猪八戒呢?有几个说法蛮有趣,给大伙讲讲。
第一个说法:有人逼他写,吴承恩有个表侄,住在淮安乡下,擅长种西瓜,大家叫他“西瓜状元。”
有一天,表侄像个红脸关公似的闯到吴承恩家里,怒气冲冲地说:“表叔,帮我写!”吴承恩奇怪了:你冒冒失失要我帮你写,写什么呵?就问情由,表侄说一气,骂一气,连说带骂讲了老大会儿,吴承恩才知底细。
原来是这么回事:表侄种的西瓜,个大、味甜、子少、红瓤,在四乡八镇出了名,人人都想买,不料因此得罪了一个人。哪个呢?这人姓朱名八,是个又懒又馋的二流子。朱八见“西瓜状元”的瓜好,想吃,可腰里又没有钱,就今天偷一个,明天偷一个,天天都来偷。有一次被“西瓜状元”逮到了,“西瓜状元”当场训了朱八一顿。哪晓得,没两天,朱八又犯老毛病,一偷偷了半口袋。“西瓜状元”逮住他,气愤不过,照他腚上狠狠踢了一脚。这一脚可踢出仇来了!不知朱八怎么捣鼓的,一会儿把十几头猪赶到“西瓜状元”的瓜地里。猪见西瓜还能老实吗?“呱嗒,呱嗒”,连吃加拱,把两亩好好的西瓜给糟蹋了一半多。“西瓜状元”正在瓜棚里困觉哪,听见响声出来一看,差点没气死!他赶紧托人看着瓜地,跑来找表叔帮他写状纸,告朱八。
吴承恩对表侄说:“帮你写可以,不过,打官司非同儿戏,我不能光听一面之词,得查证查证再说。”“西瓜状元”知道吴承恩一向葫芦抠籽子,不做玄事,也就没说别的,只求表叔早点查证,快点写。
当天下午,吴承恩出了淮安城,来到表侄的西瓜地里,他一看,瓜秧子乱七八糟,满地都是西瓜皮、西瓜瓤和猪蹄印子。吴承恩点点头,没吱声,走出瓜地,绕着田埂察看。他忽然发现一样东西,拾起来瞧瞧,原来是只死蝼蛄,蝼蛄身上缠着好多道细麻线,麻线解开来,有五尺多长,一头拴在蝼蛄的腰上。吴承恩觉得蹊跷,忙问表侄:“你看这是什么玩艺?”“西瓜状元”瞅了瞅死蝼蛄,说:“这是偷鸡贼在蝼蛄肚子里戳进一根铁钉,扔到鸡跟前,鸡一吞、一咽、线一拌、一拽,铁钉卡在鸡嗓子里出不来,偷鸡贼就神不知,鬼不觉地把鸡偷到手了。”
吴承恩点点头,没吱声。他离开西瓜地,朝村子里走,来到朱八的住处。进门一看,只见院子里挤着许多人,正围着一个黑脸汉子,指指戳戳骂个不停。有的骂:“你朱八太缺德啦,把俺家的猪赶出去,糟蹋人家‘西瓜状元’的好西瓜!”有的骂:“你朱八太孬啦,俺家里几只下蛋的老母鸡,都让你偷来了!”骂的全是朱八好吃懒做、偷偷摸摸的丑事。有几个娘们从朱八的屋里抱出几只鸡,鸡嘴里都有一根细麻线。
吴承恩点点头,还是没吱声。临走,他找到几个证人,在一块合计合计,没费多大事儿,就把状纸写好了。
第二天清早,“西瓜状元”来找吴承恩,拿到了状纸,非常高兴,直奔县衙,去告朱八。哪知一顿早饭工夫,朱八突然窜到吴承恩家里,凶神恶煞地说:“吴先生,听说你帮人写状纸告我?”吴承恩说:“不错。”朱八眼一瞪:“姓吴的,我与你往日无冤,近日无仇,凭什么乱插杠子捣我的蛋!这事你看着办吧,想‘文了’还是想‘武了’?”“‘文了’怎说?”“撕掉状纸,各走各路。”“‘武了’怎讲?”“白的进去,红的出来!”吴承恩笑笑,说:“朱老弟,依我看,这事一不用文了,二不用武了,好办得很。”朱八忙问“怎么办?”吴承恩把指头一叉“八个字。”“哪八个字?”“投案自首,改邪归正!”
朱八一听这话,“嗖”地拔出一把匕首,野猫似地逼近吴承恩,说:“把状纸拿出来!”吴承恩说声:“可笑!”“那你快把状纸撕掉!”吴承恩说声:“可耻!”“再犟,要你的老命”吴承恩说声:“可恶!”朱八急了,举起匕首,劈胸就扎。只听“哗啦”,“当啷”,吴承恩纹丝没动,朱八倒被公差锁了起来。朱八蹿蹦想跑,公差把锁链一抖,喝声:“走!”把他带往县衙去了。
为这事,吴承恩考虑了好几天,朱八这人老在他心里转。思来想去,觉得朱八只有戒懒戒馋戒偷摸,经些磨炼才能变成好人。又觉得世人应以朱八为戒,不可做丑事。二五一凑,十分激动,就在《西游记》里写出一个“猪八戒”来!
这是第一个说法。
第二个说法:有人逗他写。吴承恩在云台山上写书的时候,常到东山头转转,看看,算是休息。后来他在东山头转够了,看腻了,就往西山头转。
有一天正转着,迎面走来一个打猎的老人。老猎人见到吴承恩,说:“先生,上山看景哪?”吴承恩顺口回答说:“正是,正是。”老猎人“嗤”地一笑,说:“不会看,满山转,要看景,找人领。”一听这话,吴承恩忙着作揖施礼,请老猎人领路导游。老猎人并不推辞,领着吴承恩,不往东,不奔西,不朝南,不向北,一溜往下面的山洼里走去。吴承恩想:山洼里尽是些石头块、水塘子,有什么景可看呵?正想着,老猎人忽然说:“到啦。”吴承恩急忙停下脚步,老猎人说:“先生,转过身来,顺我手指的方向,朝上头仔细看!”
吴承恩依照老人吩咐,转身一看,果然看到了奇景:在一座说高不高,说矮不矮的岭子尖上,顶着一块好大好大的石头,这块大石头的样子活像一个大猪头,嘴巴撅着,眼睛眯着,大耳朵耷拉着,好像正在困觉。老猎人告诉吴承恩,那大石头有个名字,叫“猪头石”,只有站在这儿看,才像猪头的模样,别处看不像。
吴承恩连声赞叹说:“奇景!奇景!”老猎人又是“嗤”地一笑说:“光看不听,等于白跑。”一听这话,吴承恩忙又作揖施礼,请老猎人讲讲猪头石的传说,老猎人也不推辞,清了清嗓子,马上讲开了。
篇2:中外民间故事
生命的跪拜 一屠户从集市上买来一头牛,这头牛体格健壮,肚大腰圆,屠户欢喜地把牛牵回家,提刀近前准备开始宰杀。
这时,牛的眼睛里已是满含泪水,屠户知道,牛是通人性的,它已经预感到自己的命运了,但屠户还是举起刀子。
突然,牛两条前腿“扑通”跪下,泪如雨下。
屠户从事屠宰业已十多年,倒在他刀下的牛不计其数,在临死前掉泪的牛他也见得多了,但牛下跪还是头一次见到。
屠户来不及多想就手起刀落,鲜红的血顿时从牛的脖子里汩汩流出,然后,将牛剥皮开膛。
当打开牛的腹腔时,屠户一下子惊呆了,手中的刀子“咣当”落地。
——在牛的子宫里,静静地躺着一只刚长成形的牛犊。
屠户这才知道,牛为什么双腿下跪,它是在为自己的孩子苦苦哀求啊!屠户沉思良久,破例没有把牛拉到集市上去卖,而是把母牛和那个还未出生的牛犊,掩埋在旷野之中。
这个故事深深地震撼人们,还有什么语言能够代替那神圣的一跪呢?所有的母爱,其实表达起来都是这样简单,它没有做作,没有张扬,有的只是极其普通却又撼人心魄的细节!
篇3:中外民间故事

智抓生死条 以前,西欧有个国家的法庭:对犯人进行宣判时,不是仔细审问后引用法律给予裁决,而是由法官写好两张字条,一张写“生”字,一张写“死”字,然后把这两张字条塞入一只瓶中。
在大庭广众之下,由犯人从瓶中任意抽出一张字条,抽出写有“生”字的被当众释放;抽出写有“死”字的就立即被处死。
法官居然还认为这种审判是“神意裁判”,是最最公正的。
有个叫阿里亚的人带头反对这条法律,认为用抓字条的办法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根本是不公正的,总有一部分不该死的人因此死去,一部分该死的却逃脱了应得的惩罚。
阿里亚平时一向反对宗教。
于是,宗教裁判所就勾结政府当局,逮捕了阿里亚,并要想方设法处死他。
这一天,法庭公开审判阿里亚。
因为阿里亚很有名声,所以来看审判的人把法庭挤得水泄不通。
审判结束后,法官宣布按既定的法律判决,然后把两张预先写好的字条塞进瓶里,叫阿里亚去抓。
法官向阿里亚投去幸灾乐祸的目光。
他想:“今天你阿里亚是死定了!” 原来宗教裁判所和政府当局是一个鼻孔出气,他们想谋害阿里亚,就在两张字条上都写上“死”字,无论阿里亚取出哪一张都会被处死。
不过,阿里亚有一个朋友得知了这个消息,他连夜告诉了阿里亚,让阿里亚想办法对付。
此刻,在法庭上,死神已悄然来到阿里亚的面前,只待阿里亚从瓶中取出一张纸条打开,就会被送上绞刑架。
阿里亚毫不畏惧地走近瓶子,从里面随便取出一张字条,还没打开就吃进了肚里。
人们不知道阿里亚取出的字条写的是“生”还是“死”。
那么,惟一的办法就是把瓶中剩下的那张字条打开验看。
在人们的催促下,法官只得把瓶中那张字条打开——毫无疑问写的是“死”字。
那么按照“法律”规定来推理,另一张必定是写的“生”字,那么应该宣布阿里亚自由。
阿里亚用聪明和智慧战胜了法官,告别了死神。
篇4:中外民间故事
孩子,你那边有雨 一天夜里,就要熄灯睡觉时,我突然有些想家,想念千里之外年迈的父母。
我拨通了那串解密思念的号码,接电话的是父亲,他着实为我的深夜来电吃了一惊:“出了什么事儿?”我赶紧说没事,刚才突然想家,想说说话。
“说什么话,深更半夜的,你妈睡着了。
威呢?是不是也睡了?”父亲肯定还是怪我的来电不合时宜,但言语中掩饰不住意外的惊喜。
其实我的妻威也已甜甜地睡了。
我和父亲怕惊动各自的妻子,像两个淘气的孩子,小声小气地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
父亲说家里很好,他和母亲身体都挺好,要我别惦记这边,好好照顾威,好好工作。
我说我俩也很好,都比刚结婚时胖了,过几天我们打算照张相寄回去。
最后我说:“时间不早了,爸,你撂了电话,睡觉吧。
”父亲停顿了一会儿,我猜一定是抬头望了一眼那座老钟。
“是不早了,你也歇吧,对了,你明天上班带上伞,你那边有雨。
”“你怎么知道呢?”“偶然从电视上看的,说你那边有雨。
” 放下电话,我怎么也无法睡着。
千里之外,父亲却时刻关注着我这边的阴晴冷暖。
记得我上大学临行前,母亲放心不下,又是棉衣又是药物地往包里给我塞。
父亲说,不用挂念他,他不是孩子了。
说归说,我走以后,父亲却每天都要到车站转上一圈。
结婚后,我和妻住在一间平房里,有一天卧室钻进了很多煤烟,妻子反应强烈,住进了医院。
父亲得知后没几天,居然一个人拄着手杖背着包,坐了一天一宿的火车来了。
我接过包感觉很重,打开一看,竟装满了斧子、瓦刀、泥板子之类的工具。
父亲说,我来给你们拾掇拾掇暖气和炉子,总冒烟哪儿能行。
年届七旬、胃被切除四分之三的父亲可能一路也没舍得吃一片面包,坐下来一口气吃了两大碗面条。
妻在厨房看着那堆粗糙的维修工具禁不住落泪。
我安慰妻说,老爷子一辈子了,就这样。
去打个电话告诉家里,爸平安到了。
与父亲深夜通话的第二天,原本晴朗的天空,转眼乌云密布,果真下起了雨。
全单位只有我一个人带伞,大家感到非常惊奇。
我站在窗前,窗外大雨如注,我不知道父亲那边下雨还是天晴,但我知道,他一定站在老屋窗前翘首望着我这边。
父亲老了,不能再为儿子撑起一片天空,但千山之远,万水之隔,父亲仍能为我和妻送来一把温暖的伞,在这个宽厚如昔日父亲臂膀的伞下,我们的每一个日子都晴空万里,灿烂如花。
1.中外民间故事
2.中外民间故事精选
3.外国经典民间故事
4.外国的民间故事
5.英国民间故事
篇5:中外民间故事精选
吕洞宾与绍兴香糕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以前,杭州西湖边的城隍山下住着一个姓孟的绍兴人。由于他年纪轻,大家便叫他小绍兴。小绍兴每天半夜就起床,磨米粉,蒸松糕,天亮后再挑起糕担沿衔叫卖,以此来养活自己和瞎眼的母亲。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由于杭州有春节登山的习惯,以讨“步步登高”的吉利,城隍山上山下,游人如织。小绍兴的松糕卖得很快,不大一会儿功夫,就卖得仅剩了一小块破碎的松糕了。小绍兴想起母亲还未吃饭,便留下了这块破角糕,准备带回去给母亲吃。当他走到城隍庙时,只见一个白发银须的老人,头枕在口对口地对在一起的两只破碗上,伸手向他乞讨。原来这是上八洞仙吕洞宾,因见人间闹,便下凡来看看。当时,小绍兴并不知道这就是吕洞宾。他见老人衣衫褴褛,瘦骨嶙峋,非常同情,便摸出几文铜钱给老人。谁知老人不要铜钱,却要讨块松糕吃。小绍兴便拿出留给母亲的破角糕,递给了老人。老人不客气地吃了下去。
小绍兴回到家里以后,把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十分赞许。从此,小绍兴天天走过庙门口,只要看见那老人,便送给他一块松糕。
有一天,老人见小绍兴愁眉不展地递给他一块糕,便问道:“你有什么不如意的事吗?”
小绍兴答道:“连日阴雨,生意清淡,松糕卖不出去。我娘吃了卖剩的糕,得了重病,茶饭不思。”
老头听了哈哈大笑:“别着急,要吃的没有,良药我可有。”说着,从怀里掏出个葫芦,交给小绍兴。吩咐他做松糕时,将葫芦里的药放到松糕里,他娘吃了这种糕病就会好。说完话,一阵风起,老人就不见了。小绍兴方知遇到了神仙,想到老人那口对口对在一起的破碗,猛然醒悟到这就是吕洞宾。于是高高兴兴地回到家,按照吕洞宾指点的方法制松糕。他先把葫芦里的药倒出一点儿,放进糕粉里,制成糕胚,放到旺火上蒸熟蒸透。待糕冷却后再一块一块地排放在炭火上,烘成金黄色。烘烤出来的松糕散发出一股奇香。三天三夜水米末进的老母亲闻到这股异香,顿时觉得腹中饥饿,即叫小绍兴把糕拿来吃。老母亲吃下糕后,第二天病就好了。从此,小绍兴就一直用这个办法制糕。由于这种糕奇香扑鼻,食之松甜可口,大家都赞不绝日。于是改松糕名为“香糕”。因为香糕是小绍兴做出来的,又被称做“绍兴香糕”。
后来,人们才明白,香糕里放进去的药,原来是中药里的砂仁。砂仁性温,能理气宽胸,健脾和胃,增进食欲,适用于脾胃气滞以及消化不良等症。作为一种疗效食品,香糕更受人欢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