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鹿快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郭沫若《咏梅》鉴赏,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郭沫若《咏梅》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郭沫若《咏梅》鉴赏
郭沫若《咏梅》鉴赏
郭沫若《咏梅》主要描写了什么样的内容?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咏梅
郭沫若
漫道侬心真如铁,只缘冬日冷于冰。
后来桃李皆兄弟,直把毒苔作股脓。
幸克和羹增效益,敢因胜雪露骄矜?
甘为薪炭膺斤斧,不愿人间再有僧。
这是一首出色咏物抒怀诗.诗人通过咏梅,揭露黑暗,鞭挞丑类,歌烦敢于斗争,规劝逃避斗争的人们。
咏梅,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宋代陈从古编过一部书,收录古今梅花诗八百首。他在序里说:在汉晋时期还没有人写梅花诗。从南朝鲍照以下,只有十七人写过,共二十一首。唐人写的渐多,杜甫有十二首。白居易有四首,元镇、韩愈、柳宗元、杜牧各有一首,而李白、孟郊等却一首也不见留-r,梅花诗到宋代才大为盛行。那么,最早写梅花诗的是谁呢?据说,约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晋宋时代,有个名叫陆凯的人,他从江南寄了一枝梅花给在长安的好友范哗,并附诗说: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脚赠一枝春。
一般人都认为,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写梅花的诗。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写出了无数佳作名篇,或咏风姿,或颂神韵,直到现代,诗人对它的咏吟有增无减,“梅花”有“国花”之称了。
郭沫若是现代诗人中咏梅的能手,早在19就写下《咏腊梅》。“五四”时期,更是放声歌唱梅花,他那脍炙人口的《梅花树下醉歌》是新诗中写梅花最早,也是最有名的佳作之一。以‘后,又用古体式写下了二十余首吟咏梅花的诗歌,均有所翻新。这首诗便是他咏梅诗中有代表性的一首。诗以比拟的手法,将梅比成人,将情溶入梅。
“漫道侬心真如铁,只缘冬日冷于冰”,诗一开头就把梅人格化了。并以反驳的因果句式,突出梅的战风斗雪的必要性。不要说我的心狠,那完全是因为冬天的天气比冰还要冷酷。诗人用了一个先果后因的句式,又以“漫道”对“只缘”,“侬心”对“冬日”,“真如铁”对“冷于冰”,主要的还是为了抒发作者自己白憾情。 1945年2月8日,郭沫若针对蒋中正政府的倒行逆施起草了一个《文化界对时局进言》的宣言,签名者达三百三十五人,包括了当时在重庆的.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教授、学者。“进言”于2月24日在《新华日报》发表后,引起巨大的震动,弄得国*党惊惶失措,气得蒋中正大发雷霆,痛骂手下人的无能.哄吸们吓昏了,疯狂地施行着各种卑劣伎俩:认胁、绑架、捕杀、分化、收买……于是,一些善良天真的人们觉得发表“进言”太狠了,一些投机钻营的小人趁机投靠蒋中正国*党,所以诗的开头就用了论辩的口吻。
“后来桃李皆兄弟,直把莓苔作股肱”,继续用论辩的口气写下去。“桃李”,本是喻子弟之多,也有喻小人得势。如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永贞元年(805)由屯田员外郎滴贬为连州刺史,再贬朗州司马。到了元和十年(815)朝廷中有人想起用他们,和柳宗元等一同被召还京。某日,在长安玄都观看桃花后作了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中就用点缀春光的桃花以影射趋时得势的朝中新贵,富有嘲讽之意。李商隐简直把桃花当作忘恩负义者加以描写。他在《嘲桃》诗里说道:“无赖夭桃面,平明露井东。春风为开了,却拟笑春风。”这里用 “兄弟”、“股肪”,比喻小人拉邦结伙,为虎作怅,从而,进一步批驳那些认为发表“进言”太狠心了的人的议论,形象贴切,通俗生动。
“幸克和羹增效益,敢因胜爵露骄矜?”如果说上联从反面加以论辩,那么,这一联则从正面加以阐述。“和羹”,为羹汤,即用不同的调味品配制而成。后月以比喻大臣辅佐君上,和心合力,治理国家。这里指治理国家大事,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句意是说,幸好我们具有参预政治、为人民做一些好事的能力。“敢因胜雪露骄矜?”唐宋咏梅诗,常将梅雪同时入诗而构成一种浑融的境界。如戎显的《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应缘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消”,给人似雪非雪之感。又如宋卢梅坡的《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敢因句是从二句而来,说梅能在冷于冰的冬日盛开一怒放,岂敢因些骄傲呢?极力写出梅的另一种品德。
“甘为薪炭膺斤斧,不愿人间再有僧。”诗用林通的典故作结,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林通是种b?i梅花、饲养白鹤为乐趣的隐士,人们称之为“梅妻鹤子”。他写了不少咏梅诗,特别是《山园小梅二首》更是被视为上乘之作,梅花因林通的吟咏而身价倍增。王琪竟然说:“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梅》)。全句是说,心甘情愿被刀斧砍下用来作柴火,也不愿人间再有林和蜻那样的隐士。这是对那些妄图逃避现实、逃避斗争的善良人的规劝。
这首咏梅诗确实翻了新。一、立意新:诗人着意渲染梅的品格,为的是规劝人们投入现实的斗争;二、手法新:诗人将梅花人格化,并且以独白论辩的口吻,又用多种对比,多方面地描绘、议论与形象融合,新鲜、生动!
1.阅读郭沫若石榴
2.郭沫若逝世
3.细数郭沫若作品
4.鲁迅为什么骂郭沫若是流氓
5.郭沫若赏评《兰亭集序》
6.郭沫若诗歌《赠达夫》赏析
7.《郭沫若诗两首》同步练习(人教版)
8.回眸郭沫若
9.郭沫若《南京印象》摘抄
10.郭沫若书法介绍
篇2:郭沫若《华清池》鉴赏

郭沫若《华清池》鉴赏
华清池
郭沫若
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
一脉温汤流日夜,几坯荒呆掩皇王;
已驱硕鼠歌麟凤,定复台澎系犬羊;
捉蒋亭边新有路,游春士女乐而康。
华清池,唐代华清宫中的温泉浴池。华清宫,在今映西临渔县南,绷山西北麓,是诗人们爱写的题材。唐代诗人杜牧有五育排律《华清宫三十韵》一首,又七言绝句《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华清宫》一首,吴融有七言绝句《华清宫》,崔格也写过七言绝句《华清宫》三首等。这些诗,或者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或者感叹朝代的盛衰。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春寒踢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可见,华清池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也是一个统治阶级寻欢作乐的地方。
郭沫若于1955年5月初参加亚洲国家会议归来,路过西安游华清池写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诗从骊山风光写起。“骊山”,又称哪山,因山形似骊马,呈纯青色而得名。杜牧曾以“绣成堆”来形容骊山风物之美。《雍大记》云:东绣岭在骊山右,西绣岭在骊山左,唐玄宗时植林木花卉如锦绣,故名。“云树”,形容林木高耸,似入云端。“郁苍苍”,形容树木繁茂。首句极言风光之美。次句写它与帝王的密切关系。 “历”,越过。相传骊山上有烽火台,周幽王曾在这里举烽火戏诸侯,犬戎入侵,杀幽王于山下,秦始皇曾在山上作阁道,死后又葬于此,有秦始皇陵。《长安志》载:汉武故事日:骊山汤、初始皇砌石起宇,至汉武又加修饰焉;唐玄宗时建华清池,供杨贵妃沐浴。这句,一则表明其历史悠久,一则述说其与帝王之密切关系。三句写风光仍旧,四句则写历史已儿经兴衰,追欢作乐的帝王只不过留下几座荒坟而已。这两句既表现了作者对历代帝王的蔑视,又起到由历史向现实描写的过渡作用。
“已驱硕鼠歌麟凤”.由历史的述说转入对现实的描写。“硕鼠”,《诗经·魏风》的篇名。后因以硕鼠指食难自肥的官吏。“麟凤”,麒麟与凤凰,相传为灵兽与神鸟。后常以麟凤比喻德高望重的'人。
尾联,紧接“定复台澎系犬羊”。“捉蒋亭”系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将军和张学良将军率部起义活捉蒋处。“有新路”,是说蒋藏身的石洞原来没有路,解放后修筑了捉蒋亭,供人参观游览,修建的路。全句是说,捉蒋亭已有了新的道路,育年男女到这里春游是多么快乐而显得健康啊!昔日帝王将相寻欢作乐之处,今日成了人民娱乐身心之地:这不但抒发了作者的欢快之情,且呼应了开头骊山风光的美好。
全诗把历史与现实对比起来,以精妙的比喻,写尽了昔日的兴衰,今日的欢畅。有写景,有叙事,也有议论,三者巧妙结合,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境,发人深省的启示。
篇3:郭沫若散文鉴赏
郭沫若散文鉴赏
清晨往松林里去散步。我在林荫路畔发见了一束被人遣弃了的蔷薇。蔷薇的花色还是鲜艳的,一朵紫红,一朵嫩红,一朵是病黄的象牙色中带着几分血晕。
我把蔷薇拾在手里了。
青翠的叶上已经凝集着细密的露珠,这显然是昨夜被人遣弃了的。
这是可怜的少女受了薄幸的男子的欺绐?还是不幸的青年受了疯狂的妇人的玩弄呢?
昨晚上甜蜜的私语,今朝的冷清的`露珠……
我把蔷薇拿到家里来了,我想找个花瓶来供养它。
花瓶我没有,我在一只墙角上寻着了一个断了颈子的盛酒的土瓶。
─—蔷薇哟,我虽然不能供养你以春酒,但我要供养你以清洁的流泉,清洁的素心。你在这破土瓶中虽然不免要凄凄寂寂地飘零,但比遣弃在路旁被人践踏了的好吧?
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政府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编组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篇4:陆游《卜算子·咏梅》鉴赏
朝代:宋代
原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注释
①卜(bǔ)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卷二。“卜算子”是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缺月挂疏桐》等。万树《词律》卷三《卜算子》:“毛氏云:‘骆义鸟(骆宾王)
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按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
②驿(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
③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通“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④寂寞:孤单冷清。
⑤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⑥更:副词,又,再。著(zhuó):同“着”,遭受,承受。更著:又遭到。
⑦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
⑧苦:尽力,竭力。
⑨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此指争权。
⑩一任:全任,完全听凭;一:副词,全,完全,没有例外。任:动词,任凭。
⑪群芳:群花、百花。百花,这里借指诗人政敌──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⑫妒(dù):嫉妒。
⑬零落:凋谢,陨落。
⑭碾(niǎn):轧烂,压碎。
⑮作尘:化作灰土。
⑯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
赏析
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词的上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断桥”已失去沟通两岸的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由于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不得与人亲近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而已。“已是黄昏独自愁”是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态,身处荒僻之境的野梅,虽无人栽培,无人关心,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也终于长成开花了。宝剑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野梅不平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响的气质。范成大《梅谱序》说:“野生不经栽接者,……谓之野梅,……香最清。”可是,由于地势使然,野梅虽历经磨难而独具清芬,却无人能会,无人领略其神韵。这犹如“幽居见。那么,野梅为何又偏在黄昏时分独自愁呢?因为白天,它尚残存着一线被人发现的幻想,而一到黄昏,这些微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这也如前人闺怨诗所说:最难消遣是黄昏!不仅如此,黄昏又是阴阳交替,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的时辰,所以;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要有肢体上的折磨,“更著风和雨”。这内外交困、身心俱损的情形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已往人生的写照,倾注了诗人的心血! “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半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可能会被认为“自命清高”、“别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无意苦争春”一样,对他物的侮辱、误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听之任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同时,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我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的升华与纯洁,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我的品格就像我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这精神不正是诗人回首往事不知悔、奋勇向前不动摇的人格宣言吗!“群芳”在这里代指“主和派”小人。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梅花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邪.清真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这首咏梅词.通篇来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比必寄托。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了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篇5:《卜算子 咏梅》诗歌鉴赏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作品赏析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 ,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 ,破败不堪的“ 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
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 。“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 ,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 。“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 ,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 万树寒无色 ,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 ,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 )。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 ,它也的确还有“ 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 :“词有淡远取神 ,只描取景物 ,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 。”(《蕙风词话》)就是说 ,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 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 情景双绘”。让读者化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这着实、妙!
梅花 ,它开得最早 。“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
春天 ,百花怒放 ,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 ,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在这里,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 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 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 ,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读者在此时已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 ,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
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劲节 ”(卓人月《 词统 》)。而这“劲节”得以“ 想见”,正是由于此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此时,已将梅花人格化 。“ 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