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教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教案

篇1:《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课文。

2、了解“序”这种文体特点。

3、熟读成诵。

导入:

唐代初期,各藩镇仅统领所属各州的甲兵。旋并兼按察、安抚、度支各使,州刺史也为所属,掌握境内全部军政大权。安史之乱后,中央力量大为削弱,唐王朝被迫以魏博、成德、幽州三镇分授安史旧将为节度使。他们在辖区内扩充军队,委派官吏,征收赋税,形成河朔三镇的割据形势。节度使职位,往往父子相继,或为部将承袭。其后,山东、江淮之间也多仿效,列镇相望。九世纪初叶,藩镇发展到四十几个,形成所谓“自国门以外,皆分裂于方镇”(《新唐书兵志》)的局面。藩镇间或互相攻战,或联合反唐。唐王朝虽屡图削弱藩镇势力,但收效甚微。

本篇大约作于贞元十八或十九年。作者的朋友董邵南怀抱杰出才能,却屡试不第,只好到河北找出路。作者韩愈不赞成董投奔河北蕃镇,故作此序。本文语言简炼,精确、鲜明、生动、为说教文中的名篇。

介绍文体知识:

送……序:是赠序,是古代含有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内容多表示安慰、劝勉、赞许之意。

正音,解释重点词句。

译文:

燕赵两地古时候号称(出了)许多感慨悲歌的有志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屡次都没有受到主管官员的选拔,满腹的才学无法施展,在抑郁中到那个地方去。我料定你和那边的这类人会意气相投的。董生啊,你好自为之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凡是是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感到惋惜的,更何况是那仁义出乎本性的燕赵之士呢!可是我曾听说社会风俗总要随着教化而改变,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候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凭你这次前往(的所见)来测定一下吧。董生啊,你好自为之吧!

我因你此行而有所感慨。请代我去凭吊望诸君乐毅的坟墓,并且看看市井之中,是否还有像从前那种隐居屠狗的志士?(如果有),请代我向他们致意:“现在有圣明火天子在上,可以出来做官了。”

概括本文各段大意:

1、以古代河北来看,董生北去定合得来。

2、风俗教化古今不一定相同,董生此去合得来与否还不一定。

3、要董生去吊乐毅坟,劝“屠狗者”出来做官,道出本文真意,即挽留之意。

问题:文中两处“董生勉乎哉!”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含义不同。前一句表祝愿,后一句则是语重心长地告诉董生应有所警惕。

文中作者不欲董生助藩镇,为什么?

作者本文之意在于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他对董生此去河北前途未卜担心。所以劝勉他小心从事。

本文三段话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三段话,作者用意一层深一层,层层相连,一转再转,步步深入,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多变,委婉,含蓄,巧妙地表情达意

比较“说”和“序”两种文体的不同:

说――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发表议论时,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序――是赠序,是古代含有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内容多表示安慰、劝勉、赞许之意。

篇2:《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教案

教学目标

1、 钻研本文深意,把握作者意旨。

2、 比较《马说》与此文的异同。

3、 了解语气对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

教学设想

1、 以研读的方式,探究文章深意,把握作者意旨。

2、 探究文章语气的表达,以达到了解作者意图的目的。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4、 主要教学板块朗读――研读――比读。

5、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序――恳切而意长。

古代以“序”名篇的文章,有赠序一类,是为送别亲友而写的,内容多为颂赞勉励之辞。唐代赠序之作,以韩愈为最多。韩愈扩大了赠序的`内容,不仅一般地叙友谊,话别情,而且述主张,议时事,咏怀抱,劝德行等。

二、朗读

1、 学生朗读课文。

⑴初读,正音正调:

兹(zī)矧(shěn)恶(wū)仕(shì)

⑵再读,识别词语:

有司,这里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锐利的武器,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郁郁,忧郁的样子。

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

适,往。

兹,这。

苟,如果。

矧,何况。

慕义强仁,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

屠狗者,泛指高渐离一类埋没在草野的志士。

⑶请生结合课文注释,读译课文,读懂文章大意。并请生在阅读中思考文章包含几层语意?

(师提示:读出三层语意,鼓励送行----提出忠告----规劝顺从朝廷。)

2、 诵读,读出语气。

(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加以指导。)

董生勉乎哉!――第一段读出鼓励、慰藉的语气;第二段读出勉励、提醒的语气。(因为前者表示作者对董生的期望――要跟有抱负的人一道为国家排忧解难,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后者则表示了警戒之意――希望董生谨慎小心,知所进退,要珍惜自己的前程,切勿为叛逆之臣效力。)

吾知其必有合也。――读出肯定的语气。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读出感叹的语气。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读出反问的语气。

三、研读

1、 教师介绍燕赵地区的形势。

唐代中期,“安史之乱”虽已平息,藩镇名义上也仍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但他们凭借自己的军事力量割据一方,专横跋扈,无所不用其极,势力日渐强大,并且父子相传,不服从朝廷调遣。当时的河北是地方藩镇割据一方的局面,有些不得志之士则寄身于地方藩镇,以谋求个人出路。

2、 理解董生的处境。

教师引导:董生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去往燕赵地区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搜寻有关语句,用“董生是……的,他……”的句式说话。如:“董生是失意的,他举进士,连不得志。”“董生是忧郁的,他‘怀抱利器’而无所施展。”……

(学生讨论后回答。)

3、 研读作者的心意。

⑴请学生摘录文中寄托作者心意的句子研读,教师加以提问。如:

吾知其必有合也。――为安慰、勉励而加以肯定,言不由衷。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反问中昭示着担心,委婉地提醒。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用心良苦,本意是想让董生从中受到启发。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用意深刻,正是作者向董生致意,同时也希望寄语燕赵才智之士同为朝廷效力,巩固国家统一。

(学生分小组讨论。师在鼓励性、肯定性的原则下,让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⑵师生共同小结。(师引导,生作答。)

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作为临别赠言,先是表示同情、慰藉,勉励董生有所遇合,而主旨所在,却是用委婉方式,规劝他为朝廷效力,建功立业。正如前人所言:“送之,所以留之。”

4、 研读本文写法。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指导并提问。)

明确:本文文字简洁而寓意深刻,措辞曲折,含蓄有致,正所谓“深微屈曲”。

四、比读

与《马说》比较写法上的异同。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问、作结。)

明确:

同:都是含蓄深刻,都是开篇定下基调,分三层陈述,多有转折。

异:《马说》托物寄意,用“千里马”比喻贤能人才,抒发了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的愤懑;《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特点是名送实劝,反话正说,既规劝董生归顺朝廷,又尊重、爱惜人才,表达了复杂的感情。

五、作业

请以《给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横线处可填爸爸、妈妈、老师等称呼。2、在写作中,要注意语气的表达。通过合适、得体的语气的运用,以向对方表达出你写这封信的目的。3、字数不少于600字。

附:板书设计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韩愈

序:恳切而意长

怀抱利器

鼓励、慰藉→必有合也

郁郁适兹土

风俗与化移易

勉励、提醒→能否如愿未卜

今不异于古所云

吊望诸君

启发、致意→为天子效力

观屠狗者

实质:名送实劝

【说明】

由于韩愈一向维护朝廷的统治,视藩镇为叛逆,因而极不赞同董邵南此行,希望他将来仍然回到长安来,为天子效力,但这个意图表达得委婉含蓄,须仔细品味才能读得出来。所以,本方案的教学角度拟为:研读――探究文章深意,把握作者意旨。具体就是通过对文章语气的探讨,达到把握作者意旨的目的。

通过朗读,使学生达到了解主要字词、理解文章语意、初步读出文章语气的目的;通过研读,使学生达到研语气、明主旨的目的;通过比读,使学生达到会比较、知异同的目的。教学中的这三个具体步骤是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的,是递进式的。

设想能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语气对文章主旨的表现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能够重视语气的表达(因为学生一向轻视语气的作用),并使学生以后能在自己的写作中充分发挥好语气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设想能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教会学生一种自主学习的方法(朗读――研读――比读),为研究性学习夯实基础。

篇3: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译文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译文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译文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要到这个地方去(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过去时代屠狗者(高渐离)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篇4: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及翻译

原文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译文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要到这个地方去(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过去时代屠狗者(高渐离)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篇5: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及赏析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及赏析

原文: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译文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想去燕赵地区(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像过去的屠狗者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注释

1.燕、赵:借指的河北一带。

2.慷慨悲歌之士: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多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

3.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4.利器:锐利的武器,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5.郁郁适兹土:忧郁地到那个地方去。意思是董生想去燕赵地区谋职。适,到……去。兹,这。兹土,指燕赵之地,当时受地方割据势力统治。

6.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和重用。

7.夫以子之不遇时:像你这样不走运的人。

8.慕义强(qiǎng)仁者: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

9.矧(shěn):何况。

10.出乎其性:(仰慕正义)来自他们的本性。这句意思是,燕赵之士由于有这样的本性而更加同情董生。

11.风俗与化移易:风俗随着教化而改变。与,跟随。易,改变。

12.吾恶(wū)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的风气跟古时说得有什么不同呢?恶,怎么。

13.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聊:姑且。卜:测验、判断。

14.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后因政治失意,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望诸,古泽名,在河南东北部,又称“孟诸”。

15.屠狗者:凡指高渐离一类埋没在草野的志士。高渐离,荆轲的朋友,他的职业是屠狗。荆轲死后,他也曾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被杀。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时燕国有以屠狗为业的义士,这里泛指隐于市廛暂不得志的侠义之士。

16.谢:告诉。

17.出而仕:出来做官。

赏析:

从文章的题目看,韩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应是为送董邵南游河北作的送别赠序,但细思之,又有不同情味。

其一,当时的河北是藩镇割据的地方,韩愈坚决主张削藩平镇,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因而在他看来,若有人跑到河北去投靠藩镇,那就是“从贼”,必须鸣鼓而攻之。

其二,韩愈为了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很希望朝廷能够招揽人才,但在这一点上朝廷使他大失所望。所以他在许多诗文中,都替自己与他人抒发过怀才不遇的感慨。他有一篇《嗟哉董生行》的诗,也是为董邵南写的,诗中小序有这样的语句:“县人董生邵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刺史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全诗在赞扬董生“隐居行义”的同时,也对“刺史不能荐”表示遗憾。这位董生隐居了一段时间,大约不安于“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的现状,终于主动出山了,选择了去河北投靠藩镇。对于董生的“郁郁不得志”,韩愈自然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

在董生临行之前,韩愈要送一篇序文给他。但这样的序文是很难措辞的。赞成他去吗?固然如此,因对他有一定的同情,但若赞成,则违背了韩愈自己的政治主张;阻止他去吗?说明那是“从贼”,那就是变成了“留行”,而不是送别,也不合“赠序”的要求,更何况对于“怀抱利器”的董生去求发展(藩镇名义上还是唐王朝的一部分)提出反对意见,毕竟是说不通的,作者毕竟对董生怀有一定的同情。由此看来,这篇“赠序”实在是难以下笔了。

但韩愈毕竟是文章大家,倡导“惟陈言之务去”的他,写文章常常因难见巧,以巧取胜。这篇赠序的构思、用语就颇为精巧。

文章一上来就先赞美河北“多感慨悲歌之士”;接着即叙述董生“怀抱利器”而“不得志于有司”,因而要到河北去,“吾知其必有合也”,这很有点为董生预贺的味道。再加上一句:“董生勉乎哉!”仿佛是说:你就要找到出路了,努力争取吧!除此外,作者还深入一层:像你这样怀才不遇的人,只要是“慕义强仁”的人都会爱惜的,何况那些“仁义出乎其性”的“燕赵之士”呢?又将河北赞美一通,为董生贺。意思仿佛是:你的出路的确找对了!

这其实都是些反话,所谓的“心否而词唯”。

作者在赞美河北时有意识地埋伏了一个“古”字。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作者特意在“古”字后面用了一个“称”,使“古”隐藏其中,不那么引人注目。“古称”云云,即历史上如何如何。历史上说,“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那呢?还是那样,或许已不是那样了。后文用一个“然”突转,将笔锋从“古称”移向现实,现实怎样,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文章写“古”正是为了衬“今”,为下文写“今”蓄势。

如今之燕赵是不是还多“感慨悲歌之士”呢?在作者心中,这个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作者并不立刻否定,也不明确否定,而是提了一个原则:“风俗与化移易”。既然是“风俗与化移易”,那言外之意不言自明。既然河北已被“反叛朝廷”的藩镇“化”了好多年,其风俗怎么能不变呢?既然变了,那也就不再多“感慨悲歌之士”了,那么你董生到那里去,就不能“有合”。

当时的藩镇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竞引豪杰为谋主”。董生到河北去,“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他将会受到藩镇的重用。果如此,岂不证明了“今”之燕赵“不异于古所云”了吗?但是作者是早有埋伏的.。他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又说“感慨悲歌”的“燕赵之士”“仁义出乎其性”。预言董生与“仁义出乎其性”的人“必有合”,这是褒奖董生的话,但也是作者埋下的伏笔:如果你能同如今的“风俗与化移易”的藩镇们相合,那只能证明你已经丧失了“仁义”。前面的“扬”是为了后面的“抑”。“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的“邪”和“卜”,与其说是卜燕赵,毋宁说是卜董生此行的正确与错误,使语气婉转,又暗含警戒之意。“董生勉乎哉!”此处当为“好自为之”讲,勉其不可“从贼”也。

最后一段,作者借原燕国大将乐毅被迫逃到赵国去的故事,来暗示董生。“为我吊望诸君之墓”,是提醒董生应妥善处理他和唐王朝的关系。还进一步照应前面的“古”字,委托他到燕市上去看看还有没有高渐离那样的“屠狗者”;如果有的话,就劝其入朝廷效忠。连河北的“屠狗者”都要劝他入朝,则对董生投奔河北依附藩镇之举所抱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文章表面上一直是送董生游河北。开头就预言前去“必有合”,是送他去;第二段虽怀疑燕赵的风俗可能变了,但要“以吾子之行卜之”,还是要送他去;结尾托他去吊望诸君之墓、劝谕燕赵之士归顺朝廷,仍然是送他去。总之,的确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

创作背景

韩愈为送董邵南游河北作的送别赠序。

篇6: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及译文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及译文

原文: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欲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译文: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要到这个地方去(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过去时代屠狗者(高渐离)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篇7:《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和翻译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教案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译文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要到这个地方去(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过去时代屠狗者(高渐离)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注释

00、燕、赵:借指现在的河北一带。 01、感慨悲歌之士: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多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 02、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03、利器:锐利的武器,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04、郁郁适兹土:忧郁地到那个地方去。意思是董生想去燕赵地区谋职。适,到……去。兹,这。兹土,指燕赵之地,当时受地方割据势力统治。 05、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和重用。 06、夫以子之不遇时:像你这样不走运的人。 07、慕义强(qiǎng)仁者: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 08、矧(shěn):何况。 09、出乎其性:(仰慕正义)来自他们的本性。这句意思是,燕赵之士由于有这样的本性而更加同情董生。 10、风俗与化移易:风俗随着教化而改变。与,跟随。易,改变。 11、吾恶(wū)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得有什么不同呢?恶,怎么。 12、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聊:姑且。卜:测验、判断。 13、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后因政治失意,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望诸,古泽名,在现在河南东北部,又称“孟诸”。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1 4、屠狗者:凡指高渐离一类埋没在草野的志士。高渐离,荆轲的朋友,他的职业是屠狗。荆轲死后,他也曾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被杀。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时燕国有以屠狗为业的义士,这里泛指隐于市廛暂不得志的侠义之士。 1 5、谢:告诉。 1 6、出而仕:出来做官。

赏析二 其二,韩愈为了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很希望朝廷能够招揽人才,但在这一点上朝廷使他大失所望。所以他在许多诗文中,都替自己与他人抒发过怀才不遇的感慨。他有一篇《嗟哉董生行》的诗,也是为董邵南写的,诗中小序有这样的语句:“县人董生邵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刺史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全诗在赞扬董生“隐居行义”的同时,也对“刺史不能荐”表示遗憾。这位董生隐居了一段时间,大约不安于“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的'现状,终于主动出山了,选择了去河北投靠藩镇。对于董生的“郁郁不得志”,韩愈自然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

在董生临行之前,韩愈要送一篇序文给他。但这样的序文是很难措辞的。赞成他去吗?固然如此,因对他有一定的同情,但若赞成,则违背了韩愈自己的政治主张;阻止他去吗?说明那是“从贼”,那就是变成了“留行”,而不是送别,也不合“赠序”的要求,更何况对于“怀抱利器”的董生去求发展(藩镇名义上还是唐王朝的一部分)提出反对意见,毕竟是说不通的,作者毕竟对董生怀有一定的同情。由此看来,这篇“赠序”实在是难以下笔了。

但韩愈毕竟是文章大家,倡导“惟陈言之务去”的他,写文章常常因难见巧,以巧取胜。这篇赠序的构思、用语就颇为精巧。

文章一上来就先赞美河北“多感慨悲歌之士”;接着即叙述董生“怀抱利器”而“不得志于有司”,因而要到河北去,“吾知其必有合也”,这很有点为董生预贺的味道。再加上一句:“董生勉乎哉!”仿佛是说:你就要找到出路了,努力争取吧!除此外,作者还深入一层:像你这样怀才不遇的人,只要是“慕义强仁”的人都会爱惜的,何况那些“仁义出乎其性”的“燕赵之士”呢?又将河北赞美一通,为董生贺。意思仿佛是:你的出路的确找对了!

这其实都是些反话,所谓的“心否而词唯”。

篇8: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阅读答案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于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聊以吾予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现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10分)

【问题】

7.在原文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8.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篇9: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阅读答案

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9.首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它与第二段的句子【 】,第三段的词语【 】相照应。

10.作者在第一段提出的看法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11.作者写本文的主要意图是

【参考答案】

7.怀抱利器 吾因子(之)有所感矣

8.黄河 同情

9.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 昔时屠狗者(或“望诸君”)

10.A类:你和那边的有志之士会意气相投的

B类:你到河北定会受到赏识

11.A类:劝阻董邵南游河北

B类:希望董邵南能为天子效力

篇10: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及现代文翻译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及现代文翻译

【原文】: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1]。董生举进士[2],连不得志于有司[3],怀抱利器[4],郁郁适兹土[5]。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8],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9]?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翻译】:

自古就说燕、赵一带有很多慷慨激昂的豪侠义士。董生考进士,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怀抱杰出的'才能,心情抑郁地要到那个地方去。我知道董生此行一定会有所遇合,董生,努力吧!

象你这样不遇于时,如果是仰慕而勉力实行仁义的人,都会同情怜惜你的。何况燕、赵一带的豪侠之士奉行仁义是出于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哪能料想现在比起古时候所说的没有什么两样呢?姑且以你此行去证实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此行而产生了一些感想。请你为我到望诸君乐毅的墓上去凭吊一番,并且到那里的街市上看看,还有过去的屠狗者一类的豪侠义士吗?替我向他们殷勤致意:“圣明天子在上执政,可以出来任职效忠了!”

篇11: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原文及翻译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阅读: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欲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翻译译文或注释: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要到这个地方去(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过去时代屠狗者(高渐离)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篇12:《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注释】

00、燕、赵:借指现在的河北一带。

01、感慨悲歌之士: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多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

02、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03、利器:锐利的武器,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04、郁郁适兹土:忧郁地到那个地方去。意思是董生想去燕赵地区谋职。适,到……去。兹,这。兹土,指燕赵之地,当时受地方割据势力统治。

05、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和重用。

06、夫以子之不遇时:像你这样不走运的人。

07、慕义强(qiǎng)仁者: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

08、矧(shěn):何况。

09、出乎其性:(仰慕正义)来自他们的本性。这句意思是,燕赵之士由于有这样的本性而更加同情董生。

10、风俗与化移易:风俗随着教化而改变。与,跟随。易,改变。

11、吾恶(wū)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得有什么不同呢?恶,怎么。

12、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聊:姑且。卜:测验、判断。

13、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后因政治失意,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望诸,古泽名,在现在河南东北部,又称“孟诸”。

14、屠狗者:凡指高渐离一类埋没在草野的志士。高渐离,荆轲的朋友,他的职业是屠狗。荆轲死后,他也曾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被杀。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时燕国有以屠狗为业的义士,这里泛指隐于市廛暂不得志的侠义之士。

15、谢:告诉。

16、出而仕:出来做官。

【译文】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要到这个地方去(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过去时代屠狗者(高渐离)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赏析】

作者在赞美河北时有意识地埋伏了一个“古”字。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作者特意在“古”字后面用了一个“称”,使“古”隐藏其中,不那么引人注目。“古称”云云,即历史上如何如何。历史上说,“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那现在呢?现在或许还是那样,或许已不是那样了。后文用一个“然”突转,将笔锋从“古称”移向现实,现实怎样,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文章写“古”正是为了衬“今”,为下文写“今”蓄势。

如今之燕赵是不是还多“感慨悲歌之士”呢?在作者心中,这个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作者并不立刻否定,也不明确否定,而是提了一个原则:“风俗与化移易”。既然是“风俗与化移易”,那言外之意不言自明。既然河北已被“反叛朝廷”的藩镇“化”了好多年,其风俗怎么能不变呢?既然变了,那也就不再多“感慨悲歌之士”了,那么你董生到那里去,就不能“有合”。

当时的藩镇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竞引豪杰为谋主”。董生到河北去,“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他将会受到藩镇的重用。果如此,岂不证明了“今”之燕赵“不异于古所云”了吗?但是作者是早有埋伏的。他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又说“感慨悲歌”的“燕赵之士”“仁义出乎其性”。预言董生与“仁义出乎其性”的人“必有合”,这是褒奖董生的话,但也是作者埋下的伏笔:如果你能同如今的“风俗与化移易”的藩镇们相合,那只能证明你已经丧失了“仁义”。前面的“扬”是为了后面的“抑”。“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的“邪”和“卜”,与其说是卜燕赵,毋宁说是卜董生此行的正确与错误,使语气婉转,又暗含警戒之意。“董生勉乎哉!”此处当为“好自为之”讲,勉其不可“从贼”也。

篇13:《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原文及译文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原文及译文

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注释】

1、燕、赵:借指的河北一带。

2、感慨悲歌之士: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多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

3、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4、利器:锐利的武器,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5、郁郁适兹土:忧郁地到那个地方去。意思是董生想去燕赵地区谋职。适,到……去。兹,这。兹土,指燕赵之地,当时受地方割据势力统治。

6、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和重用。

7、夫以子之不遇时:像你这样不走运的人。

8、慕义强(qiǎng)仁者: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

9、矧(shěn):何况。

10、出乎其性:(仰慕正义)来自他们的本性。这句意思是,燕赵之士由于有这样的本性而更加同情董生。

【译文】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想去燕赵地区(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像过去的屠狗者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篇14: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各题。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得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进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有上可以出而仕矣。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董生举进士。(举:)

(2)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慕义强仁:)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知其必有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因子有所感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用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勾勒出一个失意之士的形象特点。

4.文中两次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深深感到韩愈对朋友的真挚情谊和内心的焦虑。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了古与今的对比。

B.表达了作者对董邵南怀才不遇的同情。

C.本序是为送别而写的。

D.作者坚信董邵南到河北后一定会做大官。

参考答案:

1.(1)考

(2)仰慕正义,力行仁道

2.①我知道(董生)此行一定会有所遇合

②燕赵之士由于有这样的本性而更加同情董生。(意对即可)

3.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4.董生勉乎哉

5.D

篇15:送董邵南序教案

送董邵南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感受文中流露出的真诚的友情。 3.认识本文名送实留、含蓄委婉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感受文中流露出的真诚的友情。 教学难点:本文名送实留、含蓄委婉的表达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自读理解文句,结合本文写作背景揣摩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进程: 一、简介 1.作者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以卓越的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董邵南,韩愈的朋友,是当时一个正直而不得志的下层知识分子,多次举进士不第,为谋出路准备到藩镇割据的河北。 2.写作背景: 据史书记载,唐贞元年间,“仕途道塞,奏请难行”,而藩镇又“竞引豪杰为主谋”,因此许多不得志的士人相继去投奔藩镇,使得藩镇势力日益恣横。韩愈坚决反对藩镇割据,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希望统治者能广招贤才。但面对事实,他经常感到失望。处在这种政治背景下的董邵南尽管从小好学苦读,怀抱杰出才能,但几次赴长安应试都落榜。为了谋求出路,他将投奔河北藩镇。作为董邵南的朋友,韩愈不赞成董邵南投奔藩镇,去为不臣于朝廷的割据者效力,但他又同情董生的遭遇,且无力解决他的政治出路,故写此赠序。 3.序――恳切而意长。  古代以“序”名篇的文章,有赠序一类,是为送别亲友而写的,内容多为颂赞勉励之辞。唐代赠序之作,以韩愈为最多。韩愈扩大了赠序的内容,不仅一般地叙友谊,话别情,而且述主张,议时事,咏怀抱,劝德行等。 二、自读、理解文句 1.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夫(fú)以子之不遇时 矧(shěn)燕赵之士 恶知(wū) 慕义强(qiǎng)仁 2.读句子,注意节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连不得志/于有司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3.提示各段重点词句: 第一段:举 利器 合 第二段: 苟 矧 易 恶 第三段:谢 4.翻译全文 三、揣摩文章主旨 思考: 1.对即将远行的朋友,作者韩愈怀有怎样的情感? 2.对朋友将去的河北,作者的态度又怎样? 四、分析文章结构理路 第1段:勉励朋友好好努力。 第2段:对朋友能否“有合”表示担心。 第3段:写自己送别时的感想。 五、研读  1.教师介绍燕赵地区的形势。 唐代中期,“安史之乱”虽已平息,藩镇名义上也仍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但他们凭借自己的.军事力量割据一方,专横跋扈,无所不用其极,势力日渐强大,并且父子相传,不服从朝廷调遣。当时的河北是地方藩镇割据一方的局面,有些不得志之士则寄身于地方藩镇,以谋求个人出路。  2.理解董生的处境。  教师引导:董生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去往燕赵地区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搜寻有关语句,用“董生是……的,他……”的句式说话。如:“董生是失意的,他举进士,连不得志。”“董生是忧郁的,他‘怀抱利器’而无所施展。”……  (学生讨论后回答。)  3.研读作者的心意。  ⑴ 请学生摘录文中寄托作者心意的句子研读,教师加以提问。 如:  吾知其必有合也。――为安慰、勉励而加以肯定,言不由衷。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反问中昭示着担心,委婉地提醒。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用心良苦,本意是想让董生从中受到启发。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用意深刻,正是作者向董生致意,同时也希望寄语燕赵才智之士同为朝廷效力,巩固国家统一。  ⑵ 师生共同小结。(师引导,生作答。)  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作为临别赠言,先是表示同情、慰藉,勉励董生有所遇合,而主旨所在,却是用委婉方式,规劝他为朝廷效力,建功立业。正如前人所言:“送之,所以留之。”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进一步理解课文,认识本文名送实留、含蓄委婉的表达特点。 教学进程: 一、检查习题: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略) 2.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简答:什么是“序”?本文是作者韩愈为什么而作的“序”? 二、探究: 1.“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与“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两处是否矛盾?为什么? 2.由作者对河北的态度可见,文中两处 “董生勉乎哉”所寄寓的感情一样吗? 3.文中第三段更是弦外有音,你能体会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吗? (提示学生结合文章写作背景理解) 三、语言特点 活动设计:如果你就是董邵南,在你读了这篇作为临别赠言的文章后,你会怎么想?怎样做?(形式自由:可用内心独白抒发情怀;可用歌曲表情达意;可选择搭档进行表演) 四、赏析写作技巧 1.结构紧密 2.叙写波澜起伏 3.措词深婉含蓄 五、板书设计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韩愈   序:恳切而意长 怀抱利器 鼓励、慰藉 → 必有合也 郁郁适兹土   风俗与化移易 勉励、提醒 →能否如愿未卜 今不异于古所云   吊望诸君 启发、致意→为天子效力 观屠狗者   实质:名送实劝 (层层转折 含蓄委婉) (名送实留 用心良苦)

篇16:韩愈《送董邵南序》

燕赵00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01。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02,怀抱利器03,郁郁适兹土04。吾知其必有合05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06,苟慕义强仁者07皆爱惜焉。矧08燕赵之士出乎其性09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10,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11?聊以吾子之行卜之12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13之墓,而复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14乎?为我谢15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16矣。”

【注释】

00、燕、赵:借指现在的河北一带。

01、感慨悲歌之士: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多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

02、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03、利器:锐利的武器,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04、郁郁适兹土:忧郁地到那个地方去。意思是董生想去燕赵地区谋职。适,到……去。兹,这。兹土,指燕赵之地,当时受地方割据势力统治。

05、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和重用。 06、夫以子之不遇时:像你这样不走运的人。

07、慕义强(qiǎng)仁者: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

08、矧(shěn):何况。

09、出乎其性:(仰慕正义)来自他们的本性。这句意思是,燕赵之士由于有这样的本性而更加同情董生。

10、风俗与化移易:风俗随着教化而改变。与,跟随。易,改变。

11、吾恶(wū)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得有什么不同呢?恶,怎么。

12、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聊:姑且。卜:测验、判断。

13、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后因政治失意,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望诸,古泽名,在现在河南东北部,又称“孟诸”。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14、屠狗者:凡指高渐离一类埋没在草野的志士。高渐离,荆轲的朋友,他的职业是屠狗。荆轲死后,他也曾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被杀。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时燕国有以屠狗为业的义士,这里泛指隐于市廛暂不得志的侠义之士。

15、谢:告诉。

16、出而仕:出来做官。

【翻译】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要到这个地方去(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过去时代屠狗者(高渐离)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题解】

董邵南,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人,因屡考进士未中,拟去河北托身藩镇幕府。韩愈一贯反对藩镇割据,故作此序赠送他,既同情他仕途的不遇,又劝他不要去为割据的藩镇作不义之事。首段先说此行一定“有合”,是陪笔。次段指出古今风俗不同,故此行未必“有合”,虽不明说而主旨已露。末段借用乐毅和高渐离之事,喻示董邵南生不逢时,应当效法古代的忠臣义士,效力朝廷。全文措辞深婉,意在言外,虽仅百余字,但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刘大櫆评此篇曰:“深微屈曲,读之,觉高情远韵可望而不可及。”

【讲解】

从文章的题目看,韩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应是为送董邵南游河北作的送别赠序,但细思之,又有不同情味。

其一,当时的河北是藩镇割据的地方,韩愈坚决主张削藩平镇,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因而在他看来,若有人跑到河北去投靠藩镇,那就是“从贼”,必须鸣鼓而攻之。

其二,韩愈为了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很希望朝廷能够招揽人才,但在这一点上朝廷使他大失所望。所以他在许多诗文中,都替自己与他人抒发过怀才不遇的感慨。他有一篇《嗟哉董生行》的诗,也是为董邵南写的,诗中小序有这样的语句:“县人董生邵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刺史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全诗在赞扬董生“隐居行义”的同时,也对“刺史不能荐”表示遗憾。这位董生隐居了一段时间,大约不安于“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的现状,终于主动出山了,选择了去河北投靠藩镇。对于董生的“郁郁不得志”,韩愈自然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

在董生临行之前,韩愈要送一篇序文给他。但这样的序文是很难措辞的。赞成他去吗?固然如此,因对他有一定的同情,但若赞成,则违背了韩愈自己的政治主张;阻止他去吗?说明那是“从贼”,那就是变成了“留行”,而不是送别,也不合“赠序”的要求,更何况对于“怀抱利器”的董生去求发展(藩镇名义上还是唐王朝的一部分)提出反对意见,毕竟是说不通的,作者毕竟对董生怀有一定的同情。由此看来,这篇“赠序”实在是难以下笔了。

但韩愈毕竟是文章大家,倡导“惟陈言之务去”的他,写文章常常因难见巧,以巧取胜。这篇赠序的构思、用语就颇为精巧。

篇17:选修语文《送董邵南序》教案

选修语文《送董邵南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语气对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

(2)、 钻研本文深意,把握作者意旨

2、能力目标: 比较《马说》与此文的异同。

3、情感目标:为古人才不得用鸣不平,珍惜今天才尽其能的好时机

教学设想

1、 以研读的方式,探究文章深意,把握作者意旨。

2、 探究文章语气的表达,以达到了解作者意图的目的。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4、 主要教学板块 朗读——研读——比读。

5、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序——恳切而意长。

(师提示:读出三层语意,鼓励送行----提出忠告----规劝顺从朝廷。)

2、 诵读,读出语气。

(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加以指导。)

董生勉乎哉!——第一段读出鼓励、慰藉的语气;第二段读出勉励、提醒的语气。(因为前者表示作者对董生的期望——要跟有抱负的人一道为国家排忧解难,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后者则表示了警戒之意——希望董生谨慎小心,知所进退,要珍惜自己的前程,切勿为叛逆之臣效力。)

吾知其必有合也。——读出肯定的语气。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读出感叹的语气。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读出反问的语气。

三、研读

1、 教师介绍燕赵地区的形势。

唐代中期,“安史之乱”虽已平息,藩镇名义上也仍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但他们凭借自己的军事力量割据一方,专横跋扈,无所不用其极,势力日渐强大,并且父子相传,不服从朝廷调遣。当时的河北是地方藩镇割据一方的局面,有些不得志之士则寄身于地方藩镇,以谋求个人出路。

2、 理解董生的处境。

教师引导:董生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去往燕赵地区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搜寻有关语句,用“董生是……的,他……”的句式说话。如:“董生是失意的,他举进士,连不得志。”“董生是忧郁的,他‘怀抱利器’而无所施展。”……

(学生讨论后回答。)

3、 研读作者的心意。

⑴ 请学生摘录文中寄托作者心意的句子研读,教师加以提问。如:

吾知其必有合也。——为安慰、勉励而加以肯定,言不由衷。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反问中昭示着担心,委婉地提醒。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用心良苦,本意是想让董生从中受到启发。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用意深刻,正是作者向董生致意,同时也希望寄语燕赵才智之士同为朝廷效力,巩固国家统一。

(学生分小组讨论。师在鼓励性、肯定性的原则下,让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⑵ 师生共同小结。(师引导,生作答。)

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作为临别赠言,先是表示同情、慰藉,勉励董生有所遇合,而主旨所在,却是用委婉方式,规劝他为朝廷效力,建功立业。正如前人所言:“送之,所以留之。”

4、 研读本文写法。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指导并提问。)

明确:本文文字简洁而寓意深刻,措辞曲折,含蓄有致,正所谓“深微屈曲”。

四、比读

与《马说》比较写法上的异同。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问、作结。)

明确:

同:都是含蓄深刻,都是开篇定下基调,分三层陈述,多有转折。

异:《马说》托物寄意,用“千里马”比喻贤能人才,抒发了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的愤懑;《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特点是名送实劝,反话正说,既规劝董生归顺朝廷,又尊重、爱惜人才,表达了复杂的感情。

五、作业

请以《给 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横线处可填爸爸、妈妈、老师等称呼。

2、在写作中,要注意语气的表达。通过合适、得体的语气的运用,以向对方表达出你写这封信的目的。

3、字数不少于600字。

《送董邵南序》译文

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②,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③仁者,皆爱惜焉。矧④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⑤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⑥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注:①董邵南,韩愈的朋友,因屡考进士未中,拟去河北托身藩镇幕府。韩愈一贯反对藩镇割据,故作此序赠之,既同情他仕途的不遇,又劝他不要去为割据的藩镇作不义之事。 ②有司:这里指主持进士考试的礼部官。 ③读“ qiǎng”,勉力。④读“ shěn ”,况且。 ⑤望诸君:即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辅佐燕昭王击破齐国,成就霸业,后被诬陷,离燕归赵,被赵王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⑥屠狗者,指高渐离一类风尘豪侠,这里喻不得志的豪士

《送董邵南序》同步练习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识记文中重要词语。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寓意。

3、感受文章语气的委婉美。

一、积累整合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燕赵( )强仁( ) 矧( ) 吾恶知( ) 郁郁( ) 苟( )

感慨( )

2、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郁郁适兹土

(2)、董生举进士

(3)、矧燕赵之土出于其性者哉

(4)、为我谢曰

3、 翻译下列句子。

1)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失引燕赵之士出于其性者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石异于古所云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思考与探究

1、“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董生想去燕赵谋职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提到了哪几个“燕赵之士”他们共同特点是什么?

篇18:《送董邵南序》同步练习题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识记文中重要词语。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寓意。

3、感受文章语气的委婉美。

一、积累整合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燕赵( )强仁( ) 矧( )吾恶知( ) 郁郁( ) 苟( )感慨( )

2、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郁郁适兹土

(2)、董生举进士

(3)、矧燕赵之土出于其性者哉

(4)、为我谢曰

3、 翻译下列句子。

1)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失引燕赵之士出于其性者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石异于古所云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思考与探究

1、“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董生想去燕赵谋职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提到了哪几个“燕赵之士”他们共同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是否赞同董邵南去燕赵?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篇19:《送董邵南序》同步练习题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和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易移,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之有所感也。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1、 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人,_______家______家,是________之一。

2、 标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3、 解释加点词

怀抱利器 利器-------- 必有合也 有合--------

皆爱惜焉 爱惜---------

4、 翻译下列句子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猜测一下当时董生读了这篇序之后,还会去燕赵之地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0:送董邵南序原文及鉴赏

送董邵南序原文及鉴赏

送董邵南序(韩愈) ◇原文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①。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②。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彊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③!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④?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⑤。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⑥?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⑦”

◇注释 ①董邵南: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西南)人。贞元年间应进士试未中,不得志,将游燕、赵,韩愈作此序赠他。序:《送李愿归盘谷序》有诗有序,此文只有序没有诗,是文章的变体。燕、赵:今河北一带。感慨悲歌之土:指战国时荆轲、高渐离等一类豪侠。

②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这里指主持科考的官员。利器:比喻杰出才能。郁郁:形容心情意气不舒畅。适:往。有合:有所遇合。

③慕义彊仁:彊,同“强”,勉强。谓仰慕仁义并勉力实行。矧(shěn):况且。出乎其性:谓燕、赵之士实行仁义是出于他们的本性。

④化:教化。移易:改变,变易。恶(wū)知:焉知,哪能料定。

⑤聊:姑且。卜:卜卦,古时有“卜以决疑”的.习俗,这里卜是决凝、判断的意思。

⑥望诸君:战国时乐毅。燕昭王封乐毅为上将军,破齐国七十余城,还有两城未攻下,昭王去世,他的儿子惠王不信任乐毅,乐毅奔赵,赵王封他为望诸君。屠狗者:古燕、赵人喜吃狗肉,故有以屠狗为业的人。《史记·刺客列传》作“狗屠”,是荆轲、高渐离的朋友,未说姓名。此处借指隐于市井的有为之士。

⑦谢:殷勤致意。包括问候、致敬和传达意见。明天子:圣明的皇帝。指唐宪宗李纯。

◇鉴赏 翰愈的朋友董邵南在长安不得志,打算北游,前往当时在藩镇势力割据下的河北,托身藩镇幕府,寻找出路。翰愈便写了这篇序文赠给他,委婉地劝阻他不要前去,不要走上歧途,因为时过境迁,那里或许已不再是施展抱负的理想场所。从吊念乐毅,致意高渐离的话中,含蓄地指出有才能的人应该留下来为朝廷效力。

本篇立意超迈,在表达上也很有特色。一开头便笔落天外,叫出燕、赵,以古今相呼应,熔古铸今,又围绕“风俗与化移易”这一文章关节,曲尽吞吐。既送行,又规讽,劝其往又似劝其不往。始言“必有合”,又言“恶知”“聊卜”,言其相合却又似未必能合。措辞委婉,寄兴无端。特别是连用两个“董生勉乎哉”句,或劝勉?或警告?情深深,意切切,波澜跌宕。又提及忠臣乐毅、义士屠狗,豪杰英雄,悲歌慨慷,俯仰于时代之中,伸缩于贤愚之间,是激?是劝?用意深刻,笔墨绝妙。

序文仅百五十字,篇幅短小而含蕴丰厚;层澜迭波,曲尽变化;感情真挚,自然流畅,非胸无丘壑、笔不生花,不能写出,充分体现出了韩愈散文的高度艺术技巧。

◇妙评 妙在转折,意在言外。

——明·郭正域《韩文杜律》

送董邵南之燕赵,却反托董邵南谕燕赵归朝廷。命意既自沉痛,用笔又极顿折。看他只是百数十余字,即作几反几复。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一

劝其往又似劝其不必往,言必有合又似恐其未必合。语意一半是爱惜邵南,一半是不满藩镇。通篇只以“风俗与化移易”句为上下过脉,而以“古”“今”二字呼应,含蓄不露,曲尽吞吐之妙。唐文惟韩奇,此又为韩中之奇。

——清·过珙《古文评注》卷七

沉郁往复,去肤存液。

——清·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卷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