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roslaw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岳阳楼记的通假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岳阳楼记的通假字,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岳阳楼记通假字
岳阳楼记通假字整理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文章通过对洞庭湖的侧面描写衬托岳阳楼。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淫雨 通:霪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通假字】
[百废具兴]
“具”同“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
【《岳阳楼记》其他解词】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若夫:像那。(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语)
至若:至于,又如。(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论述)
薄暮冥冥:迫近。
嗟夫:唉。
胜状:胜景,好景色。
会:集中,会集。
极:尽。
际涯:边际。
览:观看,欣赏。
霪雨:连绵的雨。
耀:光辉。
集:栖止。
微:无,没有。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
春和景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景,日光。
气象万千: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百废具兴: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心旷神怡:胸怀开阔,精神愉快。
篇2:岳阳楼记通假字
岳阳楼记通假字
通假字
1.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托付)
2.百废具兴(通“俱”,全,都)
古今异义
越[明年]{古议:第二年。今译:今年的下一年}
属予[作文]{古议:写一篇文章。今译: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
[去国]怀乡{古议:离开 国都 今译:前往 国家}
[进]亦忧,[退]亦忧{古议:入朝为官 隐居乡野 今译:向前移动 向后移动}
沙鸥翔[集]{古议;鸟停息在树上 今译:聚集}
[微]斯人{古议:没有 今译:微小}
[气象]万千{古议:景象 今译: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南极]潇湘{古议:向南到达 今译:地球的最南端}
浊浪[排空]{古议:冲向天空 今译:全部去除掉}
[宠]辱偕忘{古议:荣耀 今译:偏爱}
一词多义
夫: 1)予观夫巴陵胜 那 2)夫环而攻之 发语词,不译 3)未几,夫鼾声起 丈夫
观: 1)予观夫巴陵胜状 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雄伟景象
极: 1)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尽 2)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此乐何极 穷尽 3)感极而悲者矣 十分
去: 1)去国怀乡 离开 2)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 3)委而去之 逃离,逃亡
或: 1.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 2.或以钱币乞之《伤仲永》有人
空: 1。浊浪排空 天空 2. 长烟一空 消散
通: 1.政通人和 顺利 2 ,北通巫峡 通向
词类活用
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作郡的长官)
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说别人坏话)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篇3:岳阳楼记通假字
岳阳楼记通假字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文章通过对洞庭湖的侧面描写衬托岳阳楼。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通假字
【百废具兴】
“具”同“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
篇4:岳阳楼记的通假字
⒈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⒉百废具兴(通“俱”,全,皆,都)
句式分析
⒈倒装句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疑问代词“谁”作宾语,宾语前置。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⒉判断句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语气。)
⒊省略句
例: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省略主语“滕子京”。)
⒋状语后置
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⒌定语后置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宾语前置句
例:吾谁与归?
篇5:岳阳楼记的通假字
(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流水,水波浩荡,无边无际,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气象千变万化。
(2)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像那阴雨连绵繁密,接连几个月都不放晴,阴冷的风呼啸着,浑浊的水浪冲向天空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篇6:通假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通假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初中常用通假字
七年级上
1、昂首观之,向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童趣》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论语十则》
4、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山市》
5、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不,通“否”,表疑问。《陈太丘与期》
七年级下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木兰诗》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坐,通“座”,座位。《口技》
4、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两小儿辩日》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副词,通“只”。《狼》
八年级上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核舟记》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4、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核舟记》
5、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多赋予字之后。《核舟记》
6、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通“举”。《大道之行也》
7、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8、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通“层”。《望岳》
9、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通“缺”,中断。《三峡》
八年级下
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转,通“啭”,鸟叫声。《与朱元思书》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反,通“返”。《与朱元思书》
3、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见,通“现”,露出。《与朱元思书》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马说》
5、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马说》
6、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马说》
7、其真无马邪 ! 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马说》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送东阳马生序》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送东阳马生序》
10、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岳阳楼记》
11、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托。《岳阳楼记》
1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羞,通“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行路难》
九年级上
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首发。《陈涉世家》
2、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陈涉世家》
3、将军被坚执锐。 被,通“披”。《陈涉世家》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唐雎不辱使命》
5、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唐雎不辱使命》
6、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隆中对》
7、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已,通“以”。《隆中对》
九年级下
1、公输般诎。 诎,通“屈”,理屈。《公输》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梗塞,不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鱼我所欲也》
7、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辩 ,通“辨”,辨别。《鱼我所欲也》
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与,通“欤”,语气助词。《鱼我所欲也》
9、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鱼我所欲也》
10、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愚公移山》
12、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
1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愚公移山》
常用通假字例表
| 通假字与本字 | 例句 | 出处 |
| “坐”通“座” | 先自度其坐,而置之其左 | 《郑人买履》 |
| “反”同“返” | 反归去之。 | 《郑人买履》 |
| “阙”同“缺” |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山峡》 |
| “伏”通“服” | 人皆伏其精练 | 《梦溪笔谈-梦天寺木塔》 |
| “负”通“伏” | 于是燕王负斧质,之阙下谢罪 | 《汉书-文三壬传》 |
| “说”通“悦”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论语》 |
| “止”通“只” |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 《狼》 |
| “强”通“僵” | 昂首观之,项之为强 | 《幼时记趣》 |
| “邱”通“丘” | 以土砾凸着为邱 | 《幼时记趣》 |
| “女”同“汝” | 悔女知之乎? | 《论语》 |
| “陇”通“垄” | 小麦覆陇黄 | 《观刈麦》 |
| “为”同“谓” | 孰为汝多知乎? | 《两小儿辩日》 |
| “帖”通“贴” | 对镜帖花黄 | 《木兰诗》 |
| “火”通“伙” | 出门看火伴 | 《木兰诗》 |
| “熙”通“嬉” | 圣人非所与熙人,寡人反取病焉 | 《晏子使楚》 |
| “曾”通“层”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望岳》 |
| “祗”通“只” |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马说》 |
| “食”通“饲”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马说》 |
| “见”通“现” | 刀美不外见 | 《马说》 |
| “邪”通“耶” | 其真无吗邪,其真不知马也 | 《马说》 |
| “板”通“版” | 活板 | 《活板》 |
| “已”通“以” |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 《活板》 |
| “诎”通“屈” |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 《核舟记》 |
| “衡”通“横” | 左手倚一衡木 | 《核舟记》 |
| “简”通“拣” | 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 | 《核舟记》 |
| “攀”通“扳” | 右手攀右趾 | 《核舟记》 |
| “裁”通“才” | 裁如星点 | 《山市》 |
| “支”通“肢” |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 《送东阳马生序》 |
| “被”通“披” | 同舍生皆被绮绣 | 《送东阳马生序》 |
| “夷”通“怡” | 言和而色夷 | 《送东阳马生序》 |
| “尔”通“耳” | 非死则徙尔 | 《捕蛇者说》 |
| “畔”通“叛” |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 “唱”通“倡” |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 《陈涉世家》 |
| “以”通“已” | 固以怪之矣 | 《陈涉世家》 |
| “指”通“旨” | 卜者知其指意 | 《陈涉世家》 |
| “转”通“啭” | 蝉则千转无穷,猿则百叫无绝 | 《与朱元思书》 |
| “属”通“嘱”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岳阳楼记》 |
| “具”通“俱” | 百废具兴 | 《岳阳楼记》 |
| “辟”通“避” | 患有所不辟也 | 《孟子-鱼我所欲也》 |
| “得”通“德”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孟子-鱼我所欲也》 |
| “惠”通“慧 | 甚矣,汝之不惠 | 《愚公移山》 |
| “亡”通“无”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愚公移山》 |
| “已”通“矣” | 无能为也已 | 《烛之武退秦师》 |
| “共”通“供” |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 《烛之武退秦师》 |
| “知”通“智” | 失其所与,不知 | 《烛之武退秦师》 |
| “句”通“勾” | 句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 《勾践灭吴》 |
| “帅”通“率” |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 《勾践灭吴》 |
| “取”通“娶” | 令壮者无取老妇 | 《勾践灭吴》 |
| “免”通“娩” |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 《勾践灭吴》 |
| “政”通“征” |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 《勾践灭吴》 |
| “摩厉”通“磨砺” | 而摩厉亡于义 | 《勾践灭吴》 |
| “有”通“又” | 衣水犀之甲亿有三千 | 《勾践灭吴》 |
| “孰”同“熟” | 徐公来,孰视之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 “耆”通“嗜” | 日三四里,少益耆食 | 《触龙说赵太后》 |
| “反”同“返” | 必勿使反 | 《触龙说赵太后》 |
| “希”同“稀” | 鼔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 “莫”同“暮” | 莫春者,春服既成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 “无”通“毋” |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寡人之于国也》 |
| “颁”同“斑”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 《寡人之于国也》 |
| “涂”同“途” |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寡人之于国也》 |
| “生”通“性”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劝学》 |
| “辩”同“辨” | 两涘诸崖之间,不辩牛马 | 《秋水》 |
| “从”通“纵” |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 《过秦论》 |
| “景”同“影” | 赢粮而景从 | 《过秦论》 |
| “距”通“拒” | 距关 | 《鸿门宴》 |
| “内”通“纳” | 毋内诸侯 | 《鸿门宴》 |
| “要”同“邀” | 张良出,要项伯 | 《鸿门宴》 |
| “倍”通“背” |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鸿门宴》 |
| “蚤”通“早” |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鸿门宴》 |
| “趣”通“趋” | 趣舍万殊 | 《兰亭集序》 |
| “由”通“犹” |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 《兰亭集序》 |
| “而”通“尔” | 早缫而绪 | 《种树郭橐驼传》 |
| “振”通“震” | 振之以威怒 | 《谏太宗十思疏》 |
| “俨”通“严” | 俨骖騑于上路 | 《滕王阁序》 |
| “销”通“消” |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滕王阁序》 |
| “机”通“几” |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 《滕王阁序》 |
| “受”通“授”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说》 |
| “不”通“否” | 或师焉,或否焉 | 《师说》 |
| “厌”通“餍” | 暴秦之欲无厌 | 《六国论》 |
| “当”通“倘” |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六国论》 |
| “父”通“甫” |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 《游褒禅山记》 |
| “函胡”同“含糊” |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石钟山记》 |
| “莫”同“暮” | 至莫夜月明 | 《石钟山记》 |
| “赀”同“资” | 敛赀财以送其行 | 《五人墓碑记》 |
| “曷”通“何” | 亦曷故哉? | 《五人墓碑记》 |
| “采”同“彩” | 须臾成五采 | 《登泰山记》 |
| “圜”通“圆” |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 《登泰山记》 |
| “匪”通“非” | 匪来贸丝 | 《卫风·氓》 |
| “于”通“吁” |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 《卫风·氓》 |
| “说”通“脱” |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 《卫风·氓》 |
| “泮”通“畔” |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 《卫风·氓》 |
| “归”通“馈” | 自牧归荑,询美且异 | 《邶风·静女》 |
| “错”通“措” | 湎规矩而改错 | 《离骚》 |
| “离”通“罹” | 进不入以离忧兮 | 《离骚》 |
| “道”通“导” | 来吾道夫先路也 | 《离骚》 |
| “帘”通“奁” | 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 《孔雀东南飞》 |
| “纫”通“韧” | 蒲苇纫如丝 | 《孔雀东南飞》 |
| “垂”通“陲” | 扬声沙漠垂 | 《白马篇》 |
| “狡”通“娇” | 狡捷过猿猱 | 《白马篇》 |
| “中”通“衷” | 不得中顾私 | 《白马篇》 |
| “尊”通“樽” | 一尊还酹江月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 “闵”通“悯” |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陈情表》 |
| “零丁”通“伶仃” |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陈情表》 |
| “蓐”通“褥” | 常在床蓐 | 《陈情表》 |
| “羞”通“馐” |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 《祭十二朗文》 |
| “世”通“逝 | 皆不幸早世 | 《祭十二朗文》 |
| “敛”通“殓” | 敛不凭其棺 | 《祭十二朗文》 |
| “冯”通“凭”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赤壁赋》 |
| “纽”通“扭” | 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 | 《窦娥冤》 |
| “突”通“涂” |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 《窦娥冤》 |
| “那”通“哪” | 那有这等话说 | 《窦娥冤》 |
| “每”通“们” |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 | 《窦娥冤》 |
| “却”通“恰” | 却告了相思回避 | 《长亭送别》 |
| “阁”通“搁” | 阁泪汪汪不赶垂 | 《长亭送别》 |
| “绰”通“戳” | 这招风嘴把香头来绰疤 | 《闺垫》 |
| “冥”通“溟” |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逍遥游》 |
| “知”通“智” |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 《逍遥游》 |
| “辩”通“辨” | 此小大之辩也 | 《逍遥游》 |
| “而”通“耐” |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 《逍遥游》 |
| “辩”通“变”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 《逍遥游》 |
| “阖”通“合” | 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 《虎丘记》 |
| “直”通“值” | 昂其直,居为奇货 | 《促织》 |
| “裁”通“才” | 手裁举,则又趋忽而跃 | 《促织》 |
| “翼”通“翌” |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 《促织》 |
| “飨”通“享” | 飨德怀恩 | 《促织》 |
| “沽”通“酤” | 径须沽取对君酌 | 《将进酒》 |
| “耶”通“爷” | 耶娘妻子走相送 | 《兵车行》 |
| “刑”通“型” | 刑于寡妻 | 《齐桓晋文之事》 |
| “盖”通“盍 | 盖亦反其本也 | 《齐桓晋文之事》 |
| “田”通“畋” | 今王田猎于此 | 《庄暴见孟子》 |
| “由”通“犹” | 民归之,由水之归下也 | 《孟子见梁襄王》 |
| “施”通“迤” |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 《孟子.离娄下》 |
| “剔”通“剃” | 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 《报任安书》 |
| “枪”通“抢” | 见狱吏则头枪地 | 《报任安书》 |
| “罔”通“网” | 及罪至罔加 | 《报任安书》 |
| “摩”通“磨” |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 《报任安书》 |
| “底”通“抵” | 大底圣贤发愤直之所为作也 | 《报任安书》 |
| “失”通“佚 |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 《报任安书》 |
| “责”通“债” | 则仆偿前辱之责 | 《报任安书》 |
| “不”通“否” |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可予不?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庭”通“廷” | 拜送书于庭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案”通“按” | 召有司案图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缪”通“穆” |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指”通“旨” |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屈原列传》 |
| “濯”通“浊” |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 《屈原列传》 |
| “质”通“贽” | 厚币委质事楚 | 《屈原列传》 |
| “决”通“块” | 辞决而行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 “乡”通“向” | 北乡自刭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 “没”通“冒” | 没死以闻 | 《触龙说赵太后》 |
| “县”通“悬” |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 《伐檀》 |
| “干”通“岸” | 置之河之干兮 | 《伐檀》 |
| “屈”通“缺” |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 《论积贮疏》 |
| “齐”通“剂” |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 《扁鹊见蔡桓公》 |
| “信”通“伸” | 孤不度德量力,信大义于天下 | 《隆中对》 |
| “还”通“旋” | 居十日,扁鹊见桓侯而还走 | 《扁鹊见蔡桓公》 |
| “见”通“现” | 横河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 《与朱元思书》 |
| “识”通“志” | 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 《记王忠肃公翱事》 |
| “炎”通“焰” |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 《赤壁之战》 |
| “衡”通“横” | 有勇力者聚徒而蘅击 | 《论积贮疏》 |
| “录”通“碌” |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 《毛遂自荐》 |
| “还”通“环” | 秦王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 《荆轲刺秦王》 |
| “振”通“震” |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 《荆轲刺秦王》 |
| “阳”通“佯” | 皆阳应曰:“诺” | 《记王忠肃公翱事》 |
| “陵”通“凌” |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 《〈指南录〉后序》 |
| “灌”通“盥” | 媵人持汤沃灌 | 《送东阳马生序》 |
| “逝”通“誓” |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硕鼠》 |
篇7:通假字是什么意思
通假字的含义
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别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篇8:桃花源记通假字
古今异义
(1)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2)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3)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
(5)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6)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
(7)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8)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9)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10)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11)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12)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13)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14)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15)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16)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17)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
(18)悉(古义:都;今义:熟悉)
(19)咸(古义:全;今义:一种味道)
(20)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21)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22)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
(23)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一词多义
为 1.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2.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之 1.助词,的:忘路之远近
2.代词,它,带所看到的景象:渔人甚异之
3.代词,这件事:闻之.欣然规往
4.助词,不译
舍 1.动词,丢弃:便舍船
2.名词,房屋:屋舍俨然
志 1.动词,做记号:处处志之
2.名词,记号:寻向所志
寻 1.动词,寻找:寻向所志
2.副词,不久:寻病终
遂 1.于是,就:遂于外人间隔
2.终于:遂迷,不复得路
向:1,以前 寻向所志
2,对着 眈眈相向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志”通“记”,做标记
“缘”通“沿”,沿着.
“具”通“俱”,完全,详尽.
词类活用
才通人 通:使动用法 使人通过
处处志之 志:名词-动词 做标记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复前行 前:名词-状语 向前
以上内容为应届毕业生网分享给大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