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Aaro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唐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唐诗,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唐诗

篇1: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唐诗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唐诗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这是一首和诗,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注解】

①和:指用诗应答。晋陵:现江苏省常州市。

②宦游人:离家作官的人。

③物候:指自然界的气象和季节变化.

④淑气:和暖的天气。

⑤古调:指陆丞相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

【韵译】

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

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

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晴朗的阳光下绿苹颜色转深。

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

【讲解】

晋陵,唐郡名,即今江苏省常州市。陆丞相,名元方,晋陵人,武则天时期为相,与杜审言颇有交往。陆元方有《早春游望》诗寄给他。因有感于陆元方能够在宦游中赏玩春光,而自己却在异乡为“归思”所苦,于是杜审言将自己的感想结构成篇,作《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一诗以和原唱。

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起笔就从同为“宦游人”的角度来应和陆元方《早春游望》的心理感受,说明只有宦游他乡的人,才对自然界的物象和气候的变化特别敏感。而诗人与陆元方都同为客居异乡的人,“独”字和“偏”字,既是对陆元方诗中感受的充分肯定,又表现了“宦游人”对于岁月流走的特殊敏感性,显得警拔有力;一个“新”字紧扣题中的“早”字,这两句主要是写情,以共同的感受拉近两人间的`距离,但也概括地显示了早春“物候新”的非凡景象,为下文粗笔勾勒了总体画面轮廓。

颔联和颈联,是“物候新”的具体化,展示了题中“游望”的详细内容。颔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是说清晨太阳从东海海面升起,曙光乍现,云气被朝阳折射,变成绚烂的彩霞,布满东方天际,从江北来到江南,忽见早春的江南梅树已经开花,杨柳也遍抽新绿,仿佛梅柳一过长江就染上了迷人的春色一般。这幅画面紧扣了题中的“望”字。颈联“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是说江南那温暖的春的气息,似乎在催促着黄莺婉转早啼;江南那明媚的阳光,也使水中的萍草颜色愈染愈绿。这幅画面紧扣了题中的“游”字。这两联中,“云霞”、“梅柳”,“黄鸟”、“绿苹”、“曙”、“春”、“淑气”、“晴光”色彩鲜明,给人春光明媚春意盎然之感,而“出”、“渡”、“催”、“转”四个动词,尤具传神之妙,它们赋予“云霞”等四“物”人格化的性灵,从而使诗歌画面呈现着一种流动的美感,把江南早春的气候变化描摹得淋漓尽致。

中间这两联在细致生动的景物描写中融注了诗人对江南春光的无比惊慕、喜悦之情。江南春景越美,但在“宦游人”眼中,越容易引起令人触景伤情的“归思”。因为更容易引起对故乡春色的回忆,从而也就更能加重身在异乡的客游感。从诗的总体上加以考察,这两联铺衬“归思”宕然而生,有了它的渲染,才使尾联的“归思”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四句诗二十个字已穷形尽意地绘制出一张江南早春游望图,图中的远景近景层次分明,大景小景相映衬,格局匀称优美,着色明丽和谐。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过:“诗在意远,固不以词语丰约为拘。状景物,则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似此之类,词贵多乎哉?”他所称赞杜审言的是能“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词约而意丰。这也正是中间两联诗的精彩所在。长期“载笔下寮”的诗人,宦游千里之外,置身于良辰美景之中,“虽信美而非吾土”的情思便油然而生。他以写景来寄情,异乡的景物写得愈美好,怀乡的情思表现得愈沉挚。诗人善于化景物为情思,为尾联的直抒胸臆作好准备。

尾联“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诗人正陶醉于江南佳景,忽然读到陆元方寄来的格调古朴的游春诗,乡思不禁油然而生,几乎要潸然泪下。这里一个“忽”字,在突兀中寓有对陆诗表示惊喜的感情,又使上文对江南美景留连忘返的诗情陡转,由兴发而转感伤,由眼前景而勾起归乡情,从而给画面景物进一步浸染了感情的色彩,增强了诗歌的容量和深沉感。

篇2:唐诗《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鉴赏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注解】:

1、和:指用诗应答。

2、晋陵:现江苏省常州市。

3、淑气:和暖的天气。

4、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

【韵译】:

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

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

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

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

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

晴朗的阳光下绿苹颜色转深。

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

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

【评析】:

因物感兴,即景生情。诗人写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写江南新春景色,诗人怀念中原故土的情意。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

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

篇3:《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唐诗鉴赏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唐诗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 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 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 归思欲沾襟。

这是一首和诗。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象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

中间二联即写“惊新”。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

“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而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所以诗人突出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象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

“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诗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酺》中所形容的:“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所以这句说梅柳渡过江来,江南就完全是花发木荣的春天了。

接着,写春鸟。“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仲春二月“仓庚鸣”(《礼记·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西晋诗人陆机说:“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悲哉行》)“淑气催黄鸟”,便是化用陆诗,而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

然后,写水草。“晴光”即谓春光。“绿蘋”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礼记·月令》);在江南,梁代诗人江淹说:“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蘋。”(《咏美人春游》)这句说“晴光转绿苹”,便是化用江诗,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个月。

总之,新因旧而见奇,景因情而方惊。惊新由于怀旧,思乡情切,更觉异乡新奇。这两联写眼中所见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末联。

“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反过来看,正因为诗人本来思乡情切,所以一经触发,便伤心流泪。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结构谨严缜密。

前人欣赏这首诗,往往偏爱首、尾二联,而略过中间二联。其实,它的构思是完整而有独创的。起结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情景描写,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满、贯通而别有情趣,也不切题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精采处,恰在中间二联。

(倪其心)

梅花诗话

梅画(网络)

国人对梅花的认识,有一个从实用到审美的发展过程。《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可知盐和梅是当时饮食中的主要调味品:盐主咸,梅主酸,只有盐梅结合方能成为美味的羹。在国人眼里,梅的果实不仅食用,还可以制酱、酿酒,甚至还可以入药,有收敛止痢、解热、镇咳和驱蚊虫的功效。《诗经召南摽有梅》写道:“摽(biào,落)有梅,其实七兮”;“摽有梅,顷筐塈(jì,取)之”。很明显,这里的梅是指实而不指花。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大约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人们才将梅作为一种“花”来欣赏。到南朝刘宋,一种独立的诗歌品种——咏梅(花)诗,才正式出现。南朝梁元帝萧绎《咏梅诗》说:“人怀前岁忆,花发故年枝。”将梅花作为歌咏的对象。后来沿唐及宋,咏梅花的诗不止千首。南宋彭克(号玉壶)有《玉壶梅花三百咏》一卷,一人竟写了300首梅花诗。而南宋刘克庄也一人创作了123首咏梅诗和8首咏梅词。可见当时咏梅花诗之盛行,以至于有人埋怨诗人“弃实求花”是失了“梅真”。宋末方回《瀛奎律髓》(卷20)驳之云:“夫草木之花,三百五篇(指《诗经》)已或取之,至楚骚而特盛。后世以花咏梅亦比兴之,不容已者也,似未可贬。特陈腐袭蹈,则可鄙尔。”这是很有见地的看法。梅花,不容不写,重要的问题是看你怎么写,“陈腐袭蹈”,缺乏创意,是最没出息的,不如不写。

那么古人写梅花,创造了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呢?

梅花的形象有四大亮点:色、香、姿、韵,只要紧紧地围绕着这四个方面去写,就“入门须正”了。

梅花色淡,不以艳胜。宋卢梅坡《雪梅》诗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所以诗人往往将雪与梅一并书写,以突出它的色淡。梁简文帝《雪里不见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南宋杨万里更是将梅、雪浑融来写,创造了是梅是雪、亦梅亦雪的绝妙诗境:“小树梅花彻夜开,侵晨雪片趁花回。即非雪片催梅发,却是梅花唤雪来。……世间除却梅梢雪,便是冰霜也带埃。”(《至日后十日,雪中观梅》)方回十分赞赏,情不自禁地批道:“千变万化,横说直说,学者未至乎此。”(《瀛奎律髓》卷20)

以雪衬梅,更显其“清”、“洁”、“寒”的特色。宋张道洽《梅花》诗说:“质淡全身白,香寒到骨清。”正是此意。骨清,香寒,质淡,是为梅色的内涵。

为了加强梅色淡雅特征的表达,诗人往往以桃李之浓艳反衬之。

在中国文人传统的视界里,有一种极顽固的审美趣尚,就是桃艳(浓)梅淡,桃肥梅瘦,桃俗梅雅。宋韩漉《春山看红梅》说:“点缀初非桃有艳”,否定桃之艳,从而隐含对梅淡的赞誉,方回称为“殊佳”(同上)。南宋尤袤《梅》说:“桃李真肥婢”,竟至将桃李之浓艳比作肥胖而不堪入目的“肥婢”。宋李子正《减兰十梅》说:“不同桃李之繁枝,自有雪霜之素质。”桃李之艳只是俗中之物,哪里能与高雅的梅花相提并论呢?“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元王冕《白梅》),一高一低,一雅一俗,非常分明。

北宋林和靖《山园小梅》写出了梅花神韵的绝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初以欧阳文忠公极赏之,而天下无异辞。后来有人却认为此两句“杏与桃李皆可用也”,混淆了桃李与梅花的界限。对此,苏东坡给予极严厉的驳斥,认为“彼杏桃李者,影能疏乎?香能暗乎?繁秾之花又与月黄昏、水清浅有何交涉”?结论是“但恐杏桃李不敢承担耳”(《评诗人写物》),从而维护了梅花的崇高地位。

其次是梅花的香。

张道洽说:“根老香全古,花疏格转清。”(《梅花》)梅花的香是“古香”,而“古”是说“雅”,就是林和靖所说的“暗香”。这个“暗”,这个“古”,雅而不俗。不是贵妇人的艳抹浓妆,脂粉味太足令人生厌,而是在夜色中轻轻“浮动”的“清香”。吕居仁《蜡梅》说:“不将供俗鼻,愈更觉清香。”这种清、淡之香,只有雅士方可共赏,那些俗客是没有资格享受的。宋潘良贵《梅花》曰:“冷淡自能驱俗客,风骚端合付幽人。”清香、冷淡,是“幽人”的专利。韩淲《梅花》更进一步说:“本来淡薄难从俗,纵入纷华亦绝尘。”入了纷华。亦与尘俗绝缘,这就是梅花的“香”。

第三是梅花的姿。

梅花的姿,主要指梅树的枝干,亦自有其特点。林逋可谓是写梅姿的第一能手,他的“疏影横斜”(《山园小梅》)几乎成了梅的代名词。他还有两联写梅花的姿也同样出名,一联是《梅花》“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一联是另一首《梅花》“湖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均将梅树特有的姿态:老干、疏影、横枝写得人木三分,无以复加。范成大《梅谱》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可知“瘦”梅,乃为宋人欣赏趣味之共识。东坡《红梅三首》之一:“故作小红桃杏色,尚馀孤瘦雪霜姿。”可见“瘦”正是梅之高雅处,也是梅之脱俗处:“风流无俗韵,恬淡出天姿。”(张道洽《梅花》)树枝横斜自如,花期没有树叶,花朵干瘦色淡,这是上苍赋予的“天姿”,其他任何植物都无与伦比。石曼卿说:“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红梅》)虽被东坡讥为“村学堂中语”,但确实写出了梅树姿态的个性特征。

刘克庄的《梅花》诗曾以芍药和海棠比梅花:“真可婿芍药,未妨妃海棠。”方回以为尽管以芍药、海棠为“妻妾”,而以梅花为“丈夫”这一巧喻“自得趣味”,但“梅诗不贵流丽”,无论色、香、姿,决不同于其它花的“富艳”,因此认为“后村诗细味之,极俗亦颇冗也”(《瀛奎律髓》卷20)。陆游《梅花》诗概括说:“清癯难遣俗人看。”“清癯”绝俗,是梅花姿态的最大特征。方回批刘克庄《赵礼部和予梅诗十绝……》指出,梅花诗一定要写得“清瘦潇洒”,必须做到戒除“浮肥”而不要“太脂粉”,要如樵歌牧唱,淡然出之(同上)。这是很到位的。

第四是梅花的“韵”。

范成大《梅谱》所说的“梅以韵胜,以格高”,其“韵”其“格”,就是陆游《梅花绝句》所说的“高标逸韵”。陆游解释说,这个“韵”、这个“格”、这个“标”,就是梅花的形象特征所折射的高尚人格的'精神世界:“人中商略谁堪比,千载夷齐伯仲间。”(《梅》)伯夷、叔齐作为商王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在父王死后争相让位。后来又因为耻食周粟,采薇而食,宁饿死在首阳山上,也绝不做征服者的子民,因此被作为封建社会士人尊奉的守节高尚的典型,道德品行的模范。陆游在这里,是将梅花化为士人人格理想的集大成者,即余观复《梅花》所说的“自是孤芳集大成”。作为物的梅花被彻底地虚化了,它完全变成了诗人申诉理想人格的一种符号和载体,因此清人潘德舆盛赞陆游的梅花诗“实能为此花写出性情气魄者”(《养一斋诗话》),挖掘到了梅花诗的神韵。

那么,为什么梅花能够与人格如此胶合为一体呢?因为梅花的形象特征与某种道德评价的思想价值完全吻合。

首先是梅花的色淡气清。清淡是对浓艳的否定。浓艳为俗,清淡超俗,高雅。而高雅脱俗,是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质素,所标榜的气度。宋熊禾《涌翠亭梅花》言:“此花不必相香色,凛凛大节何峥嵘!”梅花之神,在峥嵘之“大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放翁《梅》诗也说:“逢时决非桃李辈,得道自得冰雪颜。”颜色的清淡正与高士之“得道”泊合了。

其次是梅姿的疏影瘦身。戴昺说:“精神全向疏中足,标格端于瘦处真。”(《初冬梅花偷放颇多》)梅花之影疏,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而梅花之瘦姿,则凸现了人的一种倔强,因而是人格坚贞不屈的象征。清恽寿平《梅图》说:“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顽劲的树干,横斜不羁的枝条,历经沧桑而铸就的苍皮,是士人那种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决不向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环境作丝毫妥协的人格力量和斗争精神的象征。

也正因为梅花具有此种不屈的品格,它才冲寒而发,“也学松筠耐岁寒”(李觏《雪中见梅花》)。为了将美好的春天的信息,尽早报告给人间,梅花心甘情愿被雪礼葬,在所不惜:“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为传春消息,不惜雪埋藏。”(陈亮《梅花》)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真可感天地,泣鬼神!

再次是梅花的景物陪衬。梅花色淡,姿瘦,神韵高雅,而配合其环境的是月光、烟影、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这就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烘衬出梅花的“高标逸韵”,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宋扬无咎《柳梢青》云:“雪月光中,烟溪影里,松竹梢头。”这就是梅花的陪衬意象群:寒雪、淡月、清流、薄(疏)雾、劲松、瘦竹。其清一贯,其骨相通。清汪士慎《题梅花》诗说:“冰华化水月添白,一日东风一日香。”金农《画梅》诗说:“清到十分寒满地,始知明月是前身。”前者写月光为梅色添白,东风送梅香悠远;后者说梅花形象清寒,乃因它的前身是更加清寒的明月。张道洽《梅花》诗云:“雅淡久无兰作伴,孤高惟有竹为朋。”梅品之“雅淡”,梅格之“孤高”,惟有虚心、有节、耐寒、清淡的竹是它的友朋,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

唐朱庆余《早梅》诗更是将雪、露、松、竹与梅打并一起写,让人们受到最清幽、最高雅的浑融境界的视觉冲击:“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艳寒宜雨露,香冷隔尘埃。堪把依松竹,良涂一处栽。”万物难陪,只有雪、露、松、竹,堪与“一处栽”也。唐温庭皓《梅》:“晓觉霜添白,寒迷月借开。馀香低惹袖,堕蕊逐流杯。”“霜”为梅花添白,“月”为梅花借开,就连堕蕊的香气也是伴着清“流”一起漫延。众多的意象,将梅花的形象衬托得愈发幽雅、高贵。

《孤本元明杂剧》中有《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三友”。其实在中国文化史上,正式出现“岁寒三友”的说法,还是在南宋期间,如陆游《小园竹间得梅一枝》云:“如今不怕桃李嗔,更因竹君得梅友。”梅与竹,不仅为“友”,而且同属于“君”。林景熙《五云梅舍记》说:“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因为这三种植物,它们所象征的中国士人的那种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完全一致的。

篇4:《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阅读题答案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8.分析诗中催、转二字的妙处。(5分)

9.第二三两联诗句对全诗有哪些作用?(6分)

参考答案:

8.(5分)

催,催促,温和美好的春气催促着黄鸟鸣唱,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气的美好黄鸟鸣叫的悦耳动听。转,转动,明媚的阳光在绿苹上欢快地跳转着,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阳光写成动态,体现了水面上绿苹在阳光下轻微晃动的情景。

构思新颖,避免了平铺直叙,给读者新奇的感受。

9.(6分)

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早春万物新生富有生机的.景象。

承接上联的物候新三字,是对物候新的具体展开;又对下联中的归思做铺垫。

对题目早春游望做了具体的描述,点了诗题。

篇5:《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的杜审言唐诗鉴赏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

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

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

归思欲沾巾。

杜审言诗鉴赏

晋陵,唐郡名,即今江苏省常州市。陆丞相,名元方,晋陵人,武则天时期为相,与杜审言颇有交往。陆元方有《早春游望》诗寄给他。因有感于陆元方能够在宦游中赏玩春光,而自己却在异乡为“归思”所苦,于是杜审言将自己的感想结构成篇,作《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一诗以和原唱。

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起笔就从同为“宦游人”的角度来应和陆元方《早春游望》的心理感受,说明只有宦游他乡的人,才对自然界的物象和气候的变化特别敏感。而诗人与陆元方都同为客居异乡的人,“独”字和“偏”字,既是对陆元方诗中感受的充分肯定,又表现了“宦游人”对于岁月流走的特殊敏感性,显得警拔有力;一个“新”字紧扣题中的“早”字,这两句主要是写情,以共同的感受拉近两人间的距离,但也概括地显示了早春“物候新”的非凡景象,为下文粗笔勾勒了总体画面轮廓。

颔联和颈联,是“物候新”的具体化,展示了题中“游望”的详细内容。颔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是说清晨太阳从东海海面升起,曙光乍现,云气被朝阳折射,变成绚烂的彩霞,布满东方天际,从江北来到江南,忽见早春的江南梅树已经开花,杨柳也遍抽新绿,仿佛梅柳一过长江就染上了迷人的春色一般。这幅画面紧扣了题中的“望”字。颈联“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是说江南那温暖的春的气息,似乎在催促着黄莺婉转早啼;江南那明媚的阳光,也使水中的萍草颜色愈染愈绿。这幅画面紧扣了题中的“游”字。这两联中,“云霞”、“梅柳”,“黄鸟”、“绿蘋”、“曙”、“春”、“淑气”、“晴光”色彩鲜明,给人春光明媚春意盎然之感,而“出”、“渡”、“催”、“转”四个动词,尤具传神之妙,它们赋予“云霞”等四“物”人格化的性灵,从而使诗歌画面呈现着一种流动的美感,把江南早春的气候变化描摹得淋漓尽致。

中间这两联在细致生动的景物描写中融注了诗人对江南春光的无比惊慕、喜悦之情。江南春景越美,但在“宦游人”眼中,越容易引起令人触景伤情的“归思”。因为更容易引起对故乡春色的回忆,从而也就更能加重身在异乡的客游感。从诗的总体上加以考察,这两联铺衬“归思”宕然而生,有了它的渲染,才使尾联的“归思”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四句诗二十个字已穷形尽意地绘制出一张江南早春游望图,图中的远景近景层次分明,大景小景相映衬,格局匀称优美,着色明丽和谐。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过:“诗在意远,固不以词语丰约为拘。

状景物,则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似此之类,词贵多乎哉?”他所称赞杜审言的是能“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词约而意丰。这也正是中间两联诗的精彩所在。

长期“载笔下寮”的`诗人,宦游千里之外,置身于良辰美景之中,“虽信美而非吾土”的情思便油然而生。他以写景来寄情,异乡的景物写得愈美好,怀乡的情思表现得愈沉挚。诗人善于化景物为情思,为尾联的直抒胸臆作好准备。

尾联“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诗人正陶醉于江南佳景,忽然读到陆元方寄来的格调古朴的游春诗,乡思不禁油然而生,几乎要潸然泪下。这里一个“忽”字,在突兀中寓有对陆诗表示惊喜的感情,又使上文对江南美景留连忘返的诗情陡转,由兴发而转感伤,由眼前景而勾起归乡情,从而给画面景物进一步浸染了感情的色彩,增强了诗歌的容量和深沉感。

这首诗在结构上也富有特色。一般的“和诗”是依循“原唱”的内容或韵脚作诗;唐人的和诗多是和内容,宋代才流行和韵之作。而杜审言的这首诗却二者兼而和之,不仅合原唱“人新春蘋襟”的韵脚,而且也巧妙地合其诗中“早春”之意。首联以“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起句,中间两联紧扣题中的“游望”二字工笔细描“物候新”,末联以“忽闻歌古调”,很自然点明和意,而以“归思欲沾巾”照应篇首“宦游人”作结,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

篇6:《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文言文赏析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①]。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②],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③],归思欲沾巾。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祖籍襄阳,迁居河南巩县,官至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他是杜甫的祖父。原有集散佚,明人辑有《杜审言集》。晋陵:郡名,治所在今江苏常州市。陆丞,作者友人,不详其名,时为晋陵郡丞。《早春游望》是陆丞所作的诗,本篇是唱和之作。

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指出:“近体,梁陈已有,至杜审言而始叶于度”。杜审言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音韵谐美,章法井然,意境深远,语言清丽自然,称得上是这种新兴诗体的典范作品。本诗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

全诗因物兴感,写自己宦游他乡,辜负春光,不能归家的伤痛之情。从通篇来看,作者用的是即景抒情的常格,但开头却不落俗套,偏不从自然景物起笔,而是从自身写起.首句“独有宦游人”突出了诗人作为一个异乡游子与本地欣赏春光者迥然不同,为下文伤春蓄足了势头。《唐诗别裁集》评此句为“警健”。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也引纪昀的话评论说:“起句警拔,入手即撇过一层,擒题乃紧,知此自无通套之病”。所论皆确。次句“偏惊物候新”,高度概括,涵盖全篇,堪称“诗眼”。其中“偏”字呼应首句的“独”字,“惊”字感情色彩更浓,显得生辣而警醒。“偏”、“惊”合用,点明了多情的诗人对自然景物特有的敏感,所谓“伤心人别有怀抱”,诗的主旨,正是抒发这伤心人独特的“惊”春之情。如果把此诗比为一支伤春的乐曲,则这两个字显然起到了为全曲的抒情旋律定调的关键作用。再看“物”字衍出下文的“云霞”、“梅柳”、“黄鸟”、“绿苹”,“候”字关合下文的“海曙”、“江春”、“淑气”、“晴光”等等。而一“新”字则扣住诗题的“早”字,使得诗歌因物兴感的中心内容更加鲜明动人。真是脉络井井,关锁紧密,字字千金。

诗的中间两联,淋漓尽致地铺写“物候”的“新”。这是两组辞藻清丽、声调谐畅、境界华美的对仗。“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一联,推衍诗题之“望”字,写诗人远眺时的所见,在海阔天空的宏大背景中描画出江南早春瑰丽迷人的风物。这里没有用一个颜色字,然而由红霞、红梅、红日和碧海、蓝天、绿柳,清江织成的五彩缤纷的景色却跃然纸上,色泽感十分鲜明。这一联不但生动地写出了物象,而且更与人观察景物的心理感受密合,因而诗意盎然。动词“出”与“渡”十分传神。破晓时,太阳象是从东海升起,云气被阳光照耀,蔚成绚烂的霞彩,也好象和旭日同时从海中出来,所以说“云霞出海曙”。江南比江北早暖,梅柳透露春意也比江北为早,人过江而南,忽见梅已开花,柳已发绿,似乎梅柳一过长江就变换春装似的,所以说“梅柳渡江春”,颈联“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从南朝江淹《咏美人春游诗》“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二句变化而来。前一联既写“望”中远景,这一联则续写“游”时所见,处处关合题目,针线十分绵密。比起上一联,这一联写景更加深入细致,使人读后如同亲身感受到春天的萌动和春光的和煦。动词“催”与“转”更加传神.温暖的春气使万物复苏,连黄鹂的鸣叫也似乎是由它“催促”所致,晴朗的阳光照射到水面上,使水中的苹草也很快由嫩绿“转”为深绿。物态的变化全由这两个词的巧妙使用而活灵活现,作者文心之细于此可见一斑。

诗的末联“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正面道出自己伤春思归的本意,并以闻“歌古调”缴足题面,点明和诗之旨。这两句说,陆丞的诗好象使作者忽然听到了古人的歌曲,不觉勾起了回乡的念头,以至泪下沾巾了。上文“惊”物候之“新”,叹春光之美,都是为这里引出“归思”而作铺垫陪衬的。春景是触发“归思”的.媒介物,陆丞的早春游望诗更对“归思”的燃烧起了催化作用,故此处以“忽”字作转折,将上文的明媚与欢跃之景突然一下子打入伤感凄怆的气氛之中,达到了抒发伤春之情的目的。这一顿挫,与篇首的“惊”字遥相呼应,愈见此诗婉曲跌宕之妙。

[①]宦游人:离家作官的人。物候:指自然界的气象和季节变化.

[②]淑气:春天和暖的气候。

[③]古调:有古诗格调的作品,指陆丞的原作。

篇7:《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全诗

【意思】只有在外做官的人,才会对 时令变化这样惊诧。宦(huàn)游:在外 地做官。偏:单单。惊:惊诧。物候新: 指四季景物的变化。

【注释】只有宦游他乡的人,才对大自然的景物 和气候的变化特别敏感。表达出诗人思念家乡,盼时光快流,及早回归 的心情。

注: 宦游人,在外为官之人。物候新,自然界所表现的季节变化。

【用法例释】用以说明身在外乡的 人对异地物候生疏而感到新奇,或由于 乡思萦系而对季节景物变化十分敏感。 [例]杜审言说得好:“独有宦游人,偏惊 物候新。”漂泊边城的游子,对时令和景 物的变化特别敏感。(吴小如等《汉魏 六朝诗鉴赏辞典》)

【全诗】

篇8:《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全诗

.[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注释】 ①晋陵: 即今江苏常州。晋陵有一位姓陆的郡丞作了一首《早春游望》诗,杜审言依其题韵也作了一首,故云“和”。丞:郡的佐官。②宦游:在异乡做官。③物候:指草木荣枯反映出的季节变化。④梅柳渡江春: 似乎一过了江,梅柳便换上了春装。⑤淑气: 温和的气息。黄鸟:黄莺。⑥转:动摇。蘋:水草名。⑦沾巾:泪水沾湿了手巾。

【鉴赏】

这是杜审言和朋友的一首诗,也是他写得最好的一首诗。

陆丞的原诗已经找不到了,只是从尾联中可以推测出,原诗大概也是 对景思乡之作。

题目中的“晋陵”,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常州,这不是他们相聚写诗的地 方,应该是陆丞的籍贯。这种以籍贯或生地乃至以做官的地方与名字连起 来称呼的习惯,在古人中非常常见。

第一联本来很平常,只是对“偏惊物候新”一句的理解,“物候”,指季 节变化后的景物特征,这不难理解,关键是“惊”字。许多人都把它理解为 对异乡景物的变化感到惊奇,如果是当地人,就不觉得奇怪了。这样的理 解是完全不正确的,因为它和全诗的主旨一点关系都没有。诗人作为宦游 在外的游子,时刻思念着故乡,当季节变化,感觉到“物候新”的时候,才突 然觉得离家又是一年了,这才是诗人“惊”的原因。

律诗的结构,有时和八股文的“起、承、转、合”有点相似。所以接下来 的二三两联,是承接首联,对“物候新”的具体描述。第二联气魄很大,炼字 炼句尤其精彩,是唐诗中的名句。“曙”和“春”在这里都作动词用。两句的 意思是:云霞伴着朝阳从海中升起,给天边抹上了一道曙红。梅花还在绽 放,柳条已经吐绿,春天已经渡过大江,来到我们面前。

“淑气”指温暖的春天气息,它似乎在催着“黄鸟”(黄莺)早早地就在 鸣叫了。“晴光”指阳光,它在“绿”(水草)的摇动中转折变幻。

尾联是“合”,即照应首联,如同散文的首尾呼应。在如此春光中,忽然 听到歌古调,更勾起了思乡之情,不禁泪湿衣襟了。

杜审言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杜甫称“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 兄》),虽然有点夸大其辞,但是在初唐诗人中,杜审言堪称佼佼者,这首 诗,也堪称上乘之作。

【点评】 用一般性的赞词来赏析本诗精巧的构思,严谨的结体,和谐的韵律,工切的'对属,已经显得妥而不当了,因为它独创的艺术特性太鲜明,具有五律定式多方面的典范意义。写出“这一个”宦游人眼中的异地春色,精审地抒发他伤春负春的情感,而能得到历代评论的公认,这需要足够的功力。本诗就达到这样“兴象超妙”不同凡响的高度成就,几乎字字锻炼,句句耐嚼,珠玑满盘诗眼多,通篇皆灵显神奇。起首两句突破常格,不落俗套,抢先标明自己感受特敏的原因,已有意识强调心理描写的新角度,从诗法上讲又紧擒诗题,滴水不漏,难怪前代评诗各家都要对之作一番夸赞。而“偏惊物候新”的高度概括,决定它必然成为表现力极强的主旋律,感情色彩又强烈浓郁,使它起了结构上的总领作用,也成为深深心灵世界的一把钥匙。以下诗句中的“云霞”、“梅柳”、“黄鸟”等都从“物”字派生出来,而“曙”、“春”、“淑气”、“晴光”等全是“候”的具体化。中间写景两联的工整精美,诗意传神,善于融化前人妙句,运用动词精细灵活和用笔的周转多变,可称进入化境,读来美不胜收。这是被偏爱首尾的前人所略过的华彩段落,牵连到全诗的贯通性和丰满程度,似当特为补赏一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