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oyif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顾城《回归》原文赏析,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顾城《回归》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顾城《回归》原文赏析
顾城《回归》原文赏析
《回归》
不要睡去,不要
亲爱的,路还很长
不要靠近森林的诱惑
不要失掉希望
请用凉凉的雪水
把地址写在手上
或是靠在我的肩膀
度过朦胧的晨光
撩开透明的暴风雨
我们就能到达家乡
一片圆形的绿地
铺在古塔近旁
我将在那儿
守护你疲倦的梦想
赶走一群群黑夜
只留下铜鼓和太阳
在古塔的另一边
有许多细小的海浪
悄悄爬上沙岸
收集着颤动的音响……
——1981年1月
赏析过程:
在顾城的作品中,这首《回归》可谓神来之作,是我很喜欢的一首(我不知道算不算得上最喜欢)。
这样的一首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说”出来的。其对口语的运用相当有效,已经达到了让语词符号隐形的程度。节奏和韵脚都很好,好就好在这些节奏和韵脚不会引起你的注意。(可与前面那首《别》对照一下。)你的最大感受不会是这首诗写得很精彩或很成功,而是感到,有一个人“正在”(注意这个词)对另一个人讲话,会感到这种水流一样的诉说很动人,甚至已经打动了你这个旁听者。整首诗就像电影中的一个长镜头。始终吸引着你、召唤着你,唤醒你内心的细微触角……
不要睡去,不要
亲爱的,路还很长
不要靠近森林的诱惑
不要失掉希望
全诗从第一行开始就反复地呼唤。这是灵魂对灵魂的呼唤。
“不要”一词毫无征兆地出现,瞬间就吸聚了读者的注意力,自热而然地启动了读者的情感机制。
“亲爱的”这一行本来应该是在第一行,但作者把它放在第二行,是形式上一个极其自然而又巧妙的安排。节奏和情感一下子就产生了回环往返的动人效果。
后面三行、四行是对第一行的强化和深化:
一、三、四行加起来,构成第二行的注脚:因为,路还很长,所以,不要……在形式上,四个“不要”是逐渐递进的(注意每一句的字数):不要\不要睡去\不要失掉希望\不要靠近森林的诱惑。所以,这一节,其原始结构应该是这样:
亲爱的,路还很长
不要,不要睡去
不要失掉希望
不要靠近森林的诱惑
经过这样还原,就可以窥见诗人在语词调用方面的实操力和形式感方面的直觉力。漫长的黑夜里,黑色森林的诱惑,看不到尽头的跋涉,黎明显得如此遥远……这一切,很容易让人失掉希望,很容易让人“入睡”。所以,诗一开始就在“召唤”。这种召唤,是全诗的关键所在。是全诗的内在节奏和情感交流的开端和基调。
请用凉凉的雪水
把地址写在手上
或是靠在我的`肩膀
度过朦胧的晨光
第二节,是对第一节的落实:“呼唤”还只是语言上的提醒和干预,而把“凉凉的雪水”涂在手上并且“靠在我的肩膀”,就是一种行动上的指引了。其目的和第一节一样:让亲爱的人“不要入睡”。在这里,“入睡”意味着放弃,意味着沉入黑暗,意味着失败和死亡。森林的诱惑让人忍不住要放弃,让人想“入睡”,所以,需要“凉凉”的雪水来激醒。另外,雪之白色纯洁是对森林之黑色邪恶的有力反照。晨光虽然朦胧难料,但明亮、不屈的信念就在心中。在这黎明前的黑暗时刻,虽然世界一片冰冷,但还可以互相倚靠。
撩开透明的暴风雨
我们就能到达家乡
一片圆形的绿地
铺在古塔近旁
篇2:顾城诗歌《回归》赏析
顾城诗歌《回归》赏析
不要睡去,不要
亲爱的,路还很长
不要靠近森林的诱惑
不要失掉希望
请用凉凉的雪水
把地址写在手上
或是靠着我的肩膀
度过朦胧的晨光
撩开透明的暴风雨
我们就会到达家乡
一片圆形的绿地
铺在古塔近旁
我将在那儿
守护你疲倦的梦想
赶开一群群黑夜
只留下铜鼓和太陽
在古塔的另一边
有许多细小的海浪
悄悄爬上沙岸
收集着颤动的音响……
回归到哪儿去呢?
“一片圆形的绿地/铺在古塔近旁”,没有烟尘的污染,没有噪声的侵袭,没有冰雪的覆盖,没有狂风的席卷。
人类本是从那儿来的,由于“靠近森林的诱惑”而失掉了希望,由于“一群群黑夜”纠缠而失去了明丽的太陽。
渴望回归,需要回归。于是,就有了告诫:“不要睡去,不要/亲爱的,路还很长”。
于是,就有了互勉:“请用凉凉的雪水/把地址写在手上/或是靠着我的肩膀/度过朦胧的晨光”。
于是,就有了希望:“我将在那儿/守护你疲倦的梦想/赶开一群群黑夜/只留下铜鼓和太陽”。
呵,回归。
回归到自然美与人性*美结合在一起的“家乡”;回归到摆脱了尘俗与市侩的“家乡”;回归到透明的晶莹的一览无余的“家乡”。
这是诗人披肝沥胆的愿望呵!顾城单纯的孩子般的声音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追求。
不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不是历史简单的重复。
赏析
在回归的旅途上,一对恋人互相依偎,度过了沉沉的黑夜。周围是陌生、荒凉而不无诱惑的环境,在遥远的地方,熟悉而又可爱的家乡在招唤。他们疲倦、困顿、孤独,心上留下了一路的坎坷和过去的-阴-影。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满怀着信念和梦想,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这就是本诗所创造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它通过情人间倾诉衷肠的抒情方式,写得情意真切、浓郁,似耳畔的喁喁情话;又含蓄蕴藉,隐示着人生的内涵和真义。
全诗共五节。第一节连用四个 “不要”,因为“路还很长”,从而奏出了全诗的一个主旋律,即回归的艰难。我们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不知道他们沿途经历过怎样的困苦曲折,但几个“不要” 的具体内容却透露了他们此时此地的心境,从反面表现了他们的疲倦、失望和动摇,并暗示出一路风尘和坎坷。这不是一次轻松的旅行,一次寻常的回归。正由于此,才突现了回归主题的人生意义。第二节总写他们回归路上的两大精神支柱,即理想的力量和爱情的力量。“把地址写在手上”,“地址”是理想的隐喻,“写在手上”则是不要丢失理想的形象而婉转的表示;“靠在我的肩膀”,意指爱情力量的互相汲取。面对艰难而又漫长的人生旅程,唯有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爱情的.信念才是他们遇难而进、取之不尽的心理动力。这也是本诗主题的聚焦。最后三节对理想和爱情作了具体升华和铺写,表现得不仅诗意浓烈,而且富有层次。先写家乡的理想境界:“一片圆形的绿地/铺在古塔近旁”,这幅优美的画面,是由象征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古塔与象征着充满生机、青春活力的绿地相映而成,显示了一种历史感与现代感交融的文化选择和理想。其次,描写理想与爱情的双重叠合:“我将在那儿/守护你疲倦的梦想”,梦想的实现离不开爱情的力量,爱情本身包容着为所爱的人扫清理想障碍的意义。这一节是理想之歌,也是爱情心曲。再次,专写爱情甜蜜的境界:海滩上,海浪“悄悄爬上沙岸/收集着颤动的音响……”虽然画面中没有正面描写这一对热恋中的主人公,但我们却能感受到与大海的辽阔、沙滩的寂静融为一体的爱情的气息,能想象到海浪收集的正是他们心灵的颤动和情语缠绵的声响。本诗前两节主要写回归路上的现实,后三节侧重于表现回归路上的想象。因此,旅途与目的地、困难与光明、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对比和结合,构成了作品艺术构思上的内在张力。
这首诗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象征和多种感觉的交融渗透。森林、地址、家乡、绿地、古塔、黑夜、铜鼓和太陽等意象,都具有本义之外的象征意蕴,它们交织成全诗的象征网络,并表现了理想和爱情作为人生精神力量之源的永恒价值。语言的形象化是诗歌的普遍要求,但本诗的特点在于调动人的多方面的感觉,不仅诉诸于视觉形象,如圆形的绿地、细小的海浪,而且还诉诸于听觉形象和触觉形象,如凉凉的雪水、颤动的音响。此外,作者还善于化抽象为具体,将拟人化的修饰语与较为空泛的意象嵌合在一起,起到出人意料的强化形象性*的效果,如“疲倦的梦想”,“一群群黑夜”,当它们与人的主体性*动作“守护”、“赶开”联在一起时,更突现了其形象的人格化。
作者简介
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1956年生于诗人之家,父亲是著名诗人顾工。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
篇3:顾城作品《回归》赏析
不要睡去,不要
亲爱的,路还很长
不要靠近森林的诱惑
不要失掉希望
请用凉凉的雪水
把地址写在手上
或是靠着我的肩膀
度过朦胧的晨光
撩开透明的暴风雨
我们就会到达家乡
一片圆形的绿地
铺在古塔近旁
我将在那儿
守护你疲倦的梦想
赶开一群群黑夜
只留下铜鼓和太阳
在古塔的另一边
有许多细小的海浪
悄悄爬上沙岸
篇4:顾城作品《回归》赏析
在回归的旅途上,一对恋人互相依偎,度过了沉沉的黑夜。周围是陌生、荒凉而不无诱惑的环境,在遥远的地方,熟悉而又可爱的家乡在招唤。他们疲倦、困顿、孤独,心上留下了一路的坎坷和过去的阴影。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满怀着信念和梦想,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这就是本诗所创造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它通过情人间倾诉衷肠的抒情方式,写得情意真切、浓郁,似耳畔的喁喁情话;又含蓄蕴藉,隐示着人生的内涵和真义。
全诗共五节。第一节连用四个“不要”,因为“路还很长”,从而奏出了全诗的一个主旋律,即回归的艰难。我们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不知道他们沿途经历过怎样的困苦曲折,但几个“不要”的具体内容却透露了他们此时此地的心境,从反面表现了他们的疲倦、失望和动摇,并暗示出一路风尘和坎坷。这不是一次轻松的旅行,一次寻常的回归。正由于此,才突现了回归主题的人生意义。第二节总写他们回归路上的两大精神支柱,即理想的力量和爱情的力量。“把地址写在手上”,“地址”是理想的隐喻,“写在手上”则是不要丢失理想的形象而婉转的表示;“靠在我的肩膀”,意指爱情力量的互相汲取。面对艰难而又漫长的人生旅程,唯有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爱情的信念才是他们遇难而进、取之不尽的心理动力。这也是本诗主题的聚焦。最后三节对理想和爱情作了具体升华和铺写,表现得不仅诗意浓烈,而且富有层次。先写家乡的理想境界:“一片圆形的绿地/铺在古塔近旁”,这幅优美的画面,是由象征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古塔与象征着充满生机、青春活力的绿地相映而成,显示了一种历史感与现代感交融的文化选择和理想。其次,描写理想与爱情的双重叠合:“我将在那儿/守护你疲倦的梦想”,梦想的实现离不开爱情的力量,爱情本身包容着为所爱的人扫清理想障碍的意义。这一节是理想之歌,也是爱情心曲。再次,专写爱情甜蜜的境界:海滩上,海浪“悄悄爬上沙岸/收集着颤动的音响……”虽然画面中没有正面描写这一对热恋中的主人公,但我们却能感受到与大海的辽阔、沙滩的寂静融为一体的爱情的气息,能想象到海浪收集的正是他们心灵的颤动和情语缠绵的声响。本诗前两节主要写回归路上的现实,后三节侧重于表现回归路上的想象。因此,旅途与目的地、困难与光明、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对比和结合,构成了作品艺术构思上的.内在张力。
这首诗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象征和多种感觉的交融渗透。森林、地址、家乡、绿地、古塔、黑夜、铜鼓和太阳等意象,都具有本义之外的象征意蕴,它们交织成全诗的象征网络,并表现了理想和爱情作为人生精神力量之源的永恒价值。语言的形象化是诗歌的普遍要求,但本诗的特点在于调动人的多方面的感觉,不仅诉诸于视觉形象,如圆形的绿地、细小的海浪,而且还诉诸于听觉形象和触觉形象,如凉凉的雪水、颤动的音响。此外,作者还善于化抽象为具体,将拟人化的修饰语与较为空泛的意象嵌合在一起,起到出人意料的强化形象性的效果,如“疲倦的梦想”,“一群群黑夜”,当它们与人的主体性动作“守护”、“赶开”联在一起时,更突现了其形象的人格化。
篇5:顾城《雪人》原文赏析
顾城《雪人》原文赏析
雪人
顾城
在你的门前
我堆起一个雪人
代表笨拙的我,
把你久等。
你拿出一块棒糖,
一颗甜甜的心,
埋进雪里,
说这样就会高兴。
雪人没有笑,
一直没作声。
直到春天的骄阳,
把它溶化干净……
人在哪呢?
心在哪呢?
小小的泪潭边
只有蜜蜂
赏析: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含蓄地表达了“甜甜的.心”还在的意思。托物言志,很含蓄,有蕴藉之美。全诗笼罩着童话般的氛围,让我们看到,大诗人也会以清纯的笔调来抒写美丽的青春。诗并不是写得越晦涩越好。
篇6:顾城《一代人》原文赏析
顾城《一代人》原文赏析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赏析】
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在3前干净利索地挥剑截断了诗和哲学的思维联系。然而,300年来,诗人们却广撒物象暗示的种子,培植出一座座“象征的森林”。用对应的手段,成功地将诗和哲学统一了起来。《一代人》似乎就是一个证明,短短两句诗,在黑与光的对立统一中,潇洒地跨越了维柯手制的樊篱,抽象的哲学意蕴切实地通过表象富有魅力地呈现于世。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此中的两个“黑”无疑是“文眼”,颇值玩味。我们知道,“黑”其实不是色彩,所谓的色彩均是物体对各种光波反射的结果,如果不反射,便成了黑。当然,没有光的世界只能是一片漆黑。
因此,“黑”是扼杀光明的结果,黑夜便是光的坟墓,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特定时代象征。然而“黑色的眼睛”却无疑是黑夜的叛逆,它的黑色是黑夜“给”的,是黑夜阻断光明的结果。此外眼睛的黑并不象征着背弃光明,反倒是渴求光明的象征。黑色既然对光不反射也就具备了对光全盘吸收的特性,黑色的眼睛正是这种随时准备吸收光明的“一代人”的眼睛。
换一个角度看,黑色的眼睛也凝聚着批判精神,它以黑对黑,对黑夜的庞大淫威报以深沉的否定。相对色彩缤纷的光明世界来说,黑色是一个终极,它与光明构成了对立。然而物极必反,从黑夜中叛逆出来的`黑色眼睛,对于光明的接受力是绝对超过任何色彩的眼睛的,也就是说:由特定的黑色时代中走来的“一代人”,他们伟大的觉醒是其他无缘于“黑夜”的人们所难以企及的。
短短的两句诗,冠以一个博大的题目,揭示一个庞大的主题,在对立统一中,充分显示了象征的魅力。从作者的生活历程看,“一代人”当然是指在这个特定历史阶段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人。然而,诗毕竟不是历史,诗的容量常能凭借艺术的魔力而无限扩大。如果超越时空的话,我们便很容易在屈原、杜甫、鲁迅等等不同时代的人物身上,看到“一代人”的形象,他们都在“黑夜”中生存,他们都具有特别敏锐的“黑色的眼睛”。
《一代人》干脆的语言,执着的追求意向同样显示了一种性格,可以说,这也是一首“性格诗”。它汇集了思维与表现、形式和内容、标题与诗体之间在大小、深浅、形象抽象等方面的一系列矛盾,最终熔入18个字中,深沉而潇洒地突出了当代人的精神意象。果然引爆了同代人的情感!
篇7:顾城 远和近原文赏析
《远和近》,是一首非常抽象的诗,它的美就隐含在抽象的线条之中。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却一直看着“你”。“你”和“我”是什么关系,丝毫没有交代,只写了“我”对“你”的主观心理感受。在 “我”的感觉中,“你看我时”,你仿佛和我相距“很远”;“你看云时”,你仿佛和我离得“很近”。这是一种错觉。造成错觉的原因诗人隐去了,有意留下较大的空白,引诱读者去想象,读者的心理因素不同,这种想象图景也会不尽相同。
“云”可能象征自然。“你”在看“云”时,大约流露出象《日出》中陈白露看空玻璃上霜花时那种童稚的天真和热情,而当“你”回到现实中看“我”时,却换成另一种冷漠的表情。所以,“我”觉得,“看云”时的那个“你”,才是真正的“你”,本来面目的“你”,显得很亲近,如近在咫尺;而“看我”时的那个 “你”,显得很陌生,有一种“隔”的感觉,如远在天涯。强烈的感情因素迫使客观物理距离变形,以适应和表达主观心理感受的真实。错觉是在审美的直觉思维中产生的。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中悟出一种深意: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诗不仅表达情感,也可传达经验,《远和近》传达的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感受到的一种经验。
诗似乎是纯理性*的,十分冷静,但细细品味,其中暗暗催动着一股热流:呼唤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远和近》一诗,是诗人对不正常生活的本质发现。此诗初发表时,被视为难懂的怪诗。按照当时僵化的阅读方式,人们已被习惯钝化的思维模式,此诗确实难于解读。因为在目光可视之间,你与我的距离不可能远于你与云的距离。可诗人为什么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呢?原因是诗人所写的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在这扭曲了的关系中,一切都颠倒了。本应相亲相近的人与人的关系,由于心的阻隔而疏远了,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因为人际关系的疏远,人与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显得十分亲近。也许,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的亲切可近,更进一步显示出人的孤寂;也许,正是这孤寂,常使顾城想到梦的天国。可顾城应该知道,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梦的天国是不存在的。
篇8:顾城《昨天,像黑色的蛇》原文赏析
顾城《昨天,像黑色的蛇》原文赏析
昨天
像黑色的蛇
盘在角落
它活着
是那样冷
死了,更不会热
它曾在
许多人的心上
缓缓爬过
留下了青苔
涂去了血色
现在
它死了
压在一座
报纸的山下
难以捉摸
无数铅字
像蚂蚁般聚会
讨论着
怎样预防它复活
一九八O年九月
作者简介
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1956年生于诗人之家,父亲是著名诗人顾工。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
赏析
“昨天/象黑色的蛇”,这么一个有亮度、有色彩、有质感的比喻,一下子令人产生一种难以忍受的感觉。黑色*的蛇,这么一种狰狞、恶毒,让人不寒而栗的动物,与我们昨天那段恶梦般不可思议的历史连接在一起,从感觉上作用读者,以激起读者内在的情绪、情感。深入事物的内质,把两种给人感觉上相近的事物连接在一起,构成新鲜有力的比喻,以达到内在的准确,这是现代诗人所追求的。那么一个疯狂变态达十年之久,兽性战胜人性,假、恶、丑蹂躏真、善、美的昨天,正象一和冰冷的、黑色*的蛇,“它曾在/许多人的心上/缓缓爬过/留下了青苔/涂去了血色”,让人心有余悸,不堪回首。痛定思痛,这条“难以捉摸”的蛇,会不会僵而不死,再度复活?“怎样预防它复活”,光靠“无数的铅字”?对于一个血液里沉淀着过多封建因子的.社会,对于一个头脑容易昏胀、发热而又缺乏民主意识与法制观念的民族,要想防止悲剧重演,假、恶、丑再度横行,力量在哪?措施在哪?诗人在深沉地思考着,也在隐隐地担心着。
用诗的方式处理具有深层反思意义的题材,这首诗是成功的。这主要在于诗人用意象代替情绪的发泄,代替议论。象蛇这样一个意象就暗含着诗人对昨天那段历史的情绪。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主张诗应以客观的准确意象,代替主观情绪发泄,以准确的物质关系象征非物质关系。这首诗正有这样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