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hrbzx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北池阅读训练及答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北池阅读训练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北池阅读训练及答案

篇1:北池阅读训练及答案

北池阅读训练及答案

(三五)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4题。

北池,当冻土浮露黑色,微微有一些潮湿的时候,土仍然坚硬,而草芽已经钻了出来。

人实在无法想象,柔软像纸一样的草,怎么能钻透泥土的封锁?想不出像水洗过一样新鲜的草,怎样渡过漫长的冬天。

草在出生的时候,抱紧身体,宛如一根针,像对土地恳求:我不会占太多的地方。而它出生的土地,总是黑黑的,这是它的产床。黑色总是令人感动,如同泪水盈满了土地的眼眶。草是绿色的火,在风和雨水里蔓延。一丛、一丛的,不觉中连成一片。在草的生命辞典里,没有孤独、自杀、清高、颓唐这些词语,它们尽最大的努力活着,日日夜夜,长长的绿袖子密密麻麻写的全是:生长。

青草出生的土地,散发着草的汗香。惠特曼说,草“是一种统一的象形文字,它的意思乃是:在宽广的地方和狭窄的地方都一样发芽,在黑人和白人中都一样生长。”面对着草,能体会着谦卑的力量、贫贱的力量、民主的力量。这些观念像草一样,在静默中,分分秒秒生长。“现在,它对于我,好像是坟墓中的未曾修剪的美丽的头发。”(惠特曼)齐白石在晚年也说过:让我的坟头青草茂盛。这句话也如一句诗。他们——这些洞悉人生的大师,都穿越了死亡之门,看到草的生生不息。,

坟上青草,是生与死的美丽的结合。齐白石平静地说出这话的时候,仿佛看到了自己墓庐的绿意绵绵,而把死忘记了。如惠特曼说的.“这最小的幼芽显示出实际上并无所谓死……生一出现,死就不复存在了”惠特曼的诗中无数次出现过草,而且他的“话语像草一样朴实”。在他笔下,在密西西比、黑奴、巴门洛克、精神、流动、气概这些汹涌的词汇中,草叶蓬勃地长出来,缠绕着这些词,如同花坏,散发芳香。(3月29日〈深圳都市报〉作者陈祖芬)

1.第一第二自然段描写了草的哪两种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草的生命辞典里,没有孤独、自杀、清高、颓唐这些词语,那么,你认为阅读全文后草应该有哪些与这些词语相对应的词语?请把它们写出来(3个以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宽广的地方和狭窄的地方都一样发芽,在黑人和白人中都一样生长”中的两个“一

样”表明了草的什么特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第二部分(第四第五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三五)

1、坚强与坚韧。

2、亲和/团结、自强/自立、谦卑/平易、勤勉/奋斗/努力、朴素。

3、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能够顽强地生长。

4、草越过了生与死的界限获得了永生。

篇2:池北书库记阅读理解及答案

朱彝尊

池北书库者,今少詹事新城王先生聚书之室也。新城王氏,门望甲齐东,先世遗书不少矣,然兵火后散佚者半。先生自始仕迄今,目耕肘书,借观辄录其副。每以月之朔望玩慈仁寺,日中集奉钱所入,悉以购书,盖三十年而书库尚未充也。

自唐以前,书多藏之于官。刘歆之《七略》,郑默、荀勖之《中经》、《新簿》,其后四部、《七录》,代有消长。民间所藏,赐书之外,无多焉耳!自雕本盛行而书籍易得,民间镂版,未贡天府者且十之九,由是官书反不若民间之多。古之拥万卷者,自诩比南面百城①,今则操一囊金,入江浙之市,万卷可立致。然自博览者观之,若无所睹也。夫宋元雕本日就泯灭,幸而仅存于水火劫夺之余,藉钞本流传。顾士之勤于钞写,百人之中,一二人而已。习举子业者,诵四子书,治一经,不过四五十卷,可立取科第。而贾人牟利,亦惟近乎举子业者是求,非是则不顾,至以覆酱,裹面,糊蚕箔。古之人竭心力为之者,今人全不之惜,任其湮没,此士君子衋伤②于心,而先生书库之设,藏之惟恐不亟也。

彝尊经乱,先世之遗书莫有存者。及壮,糊口四方,经过都市,残编断帙,至典衣予直,积之二十年矣。以验藏书家目录,则仅有其十之二三焉,然未尝无出于藏书家目录之外者。譬之于海,九川四渎无不趋焉。而滮池瀱汋 ③之水,聚而勿涸,鸟见之饮啄,鱼得之泳游,亦可自乐其乐,而忘其身世之穷焉。明年归矣,将寻先生之书库,借钞所未有者。奉先生之命,遂为先生记之。

(选自《四库全书》集部卷六十六)

【注】①南面百城:南面而坐,统辖百城,指做侯王。②衋伤:伤痛。③滮池瀱汋 :泛指小水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门望甲齐东 甲:居……首位

B. 万卷可立致 致:到达

C.藉钞本流传 藉:借助

D.至典衣予直 直:通“值”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顾士之勤于钞写 B.今则操一囊金

积之二十年矣 非是则不顾

C.日中集奉钱所入 D.每以月之朔望玩慈仁寺

民间所藏 悉以购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虽名为“记”,却以议论为主,这种写法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脉相承。

B.作者认为古代应付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只有读通四五十卷书,才能考取功名。

C.本文还具有文化史的意义,它提供了明清时代有关记录、版本的一些历史情况。

D.抄本流传到雕本流传是文化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作者却加以批评,未免有失偏颇。

7.翻译

1)古之人竭心力为之者,今人全不之惜,任其湮没。(4分)

译文:

2)以验藏书家目录,则仅有其十之二三焉。(3分)

译文:

3)明年归矣,将寻先生之书库,借钞所未有者。(3分)

译文:

试题答案:

4.B 得到、买到

5.C“所”字结构。(A.前“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后“之”,代词,书。B.前“则”,连词,表转折,却;后“则”,连词,表承接,就。D.前“以”,介词,引介时间,在;后“以”,介词,用、用来)

6.B“一定可以考取功名”的说法绝对化。(D项是对作者的贬抑,是干扰项,应仔细辨析。)

7.①古代的人竭心尽力去做的事情,今天的人全不珍惜它们,任由它们湮没消逝。(“为”,宾语前置,句意。)

②把(这些书)(和)藏书家的目录查验一下,(我这些书)仅仅只有藏书家目录的十分之二三。(“以”,补出省略,句意。)

【参考译文】

池北书库,是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新城人王渔阳先生聚集书籍的屋子。新城的王氏家族,名望在齐东数第一,先辈留传下来的书籍不少啊,但是,战争和火灾之后流散遗失了一半。先生从开始做官到现在,阅读手抄,借读的书总是根据原本抄录一个副本。每月初一、十五游逛慈仁寺,整天拿着自己的俸禄,全部用来买书,但三十年了书库也没有填满。

唐代以前,书籍大多藏在官府。刘歆的《七略》,郑默、荀勖的《中经》、《新簿》,以后的经史子集、《七录》,历朝都有增减。民间的藏书,除皇帝所赐的书以外,并不多啊!自从雕版印刷盛行,因而书籍容易得到,民间雕镂的版本,没有进贡朝廷的将近十分之九,因此官府的藏书反而不如民间多。古代拥有万卷书的人,自夸超过做侯王,现在却(只需要)拿一袋钱,到江浙的书市,万卷书籍可以立刻到手。但是在博览群书的人看来,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到。宋、元的雕本一天天地接近消失,幸好在水灾火灾、战乱劫夺之后还有仅存的,借助抄本得以流传下来。只是勤于抄写的读书人,一百人中也只有一二人罢了。应付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专攻四书,任选五经中的一经,不过四五十卷,就可以考取一定的科别和第等。而书商牟利,也只谋求像应付科举考试的读书人(那样急功近利),不是这一类(科举考试用书)就不经营,以至于很多书只好用来盖酱坛子、裹面条、糊养蚕用的竹席。古代的人竭心尽力去做的事情,今天的.人全不珍惜它们,任由它们湮没消逝,这是令有道德修为的读书人伤心的事情,但是王先生设书库(收藏好书),(很多人)想留住好书惟恐还来不及呢。

我经历了乱世,没有先辈留传下来的书籍。等到壮年,到处找饭吃,经过都城市镇,断简残编(无所不搜),乃至典当衣物来付书款,积累书籍有二十年了。把(这些书)(和)藏书家的目录查验一下,(我这些书)仅仅只有藏书家目录的十分之二三,但是未尝没有超出藏书家目录之外的书。用大海来打比方,(藏书家的目录)就像许多大江大河无不百川归海。但(我的藏书也像)小河流汇聚起来而不干涸,鸟儿见了它喝一喝,鱼儿得到它游一游,也可以以自己的乐趣为乐,而忘记自己身世的困厄。我明年就要回去,将寻访王先生的书库,借抄我没有的藏书。尊奉先生的命令,于是我替先生写了这篇书库记。

篇3:阅读《冬日北国鸟》阅读训练答案

⑴冬日里,北方的麻雀是值得我们把它当作鹰来看待的。

⑵数九寒天,麻雀用一抹褐色,氤氲着不屈的情怀,在枝头曼妙地摇曳,温暖我们的心情。它们是寒风中光秃秃的枝梢上印象派的花朵,用小小的身姿,俯仰间点缀着清冷的时光。

⑶麻雀原本是再普通不过的鸟儿,它形不惊人,声不迷人,平凡得像坊间的小狗小猫和一大片叫狗蛋的孩子。

⑷但麻雀又是值得我们敬重的。冬日麻雀最值得称颂的是它的坚守,与生它养它的土地不离不弃。麻雀是孤独的舞者,在北方冬日的天幕下,跳着并不优美但还算灵动的舞。

⑸麻雀的聒噪,源于它们严寒中坚守的孤独。此时,鸟儿们都在冬日里噤了声,除了麻雀,谁还会来活跃冬日的气氛?

⑹忘记说一句,麻雀也叫北国鸟。

⑺不管首肯与否,我们都不得不承认,麻雀是城乡冬日里最活泼的意象,夸张一点说,麻雀几乎是冬日天空中惟一活跃的意象。

⑻冬日,皑皑白雪覆盖了一切,麻雀们如何寻找果腹的东西呢?冬日的麻雀是素食主义者,只能以草籽果腹。这个时候,人,乘虚而入,在雪地里,支上一只箩筐,下面撒上点谷粒,就等着麻雀上钩。那些不幸落入人手中的麻雀,任你威逼利诱,不吃不喝,目不斜视,视死如归。

⑼有人说:麻雀是动物界中最后的烈女。此话不假,麻雀不媚人,特立独行,是公认的惟一不向人类屈服的鸟儿。

⑽今天上午,我正在书房里写字,听到阳台上麻雀们欢快的叫声。抬头,隔了窗上的玻璃,就见十几只麻雀拥拥挤挤地站在窗台上,你挤我挨,像一串跃动的音符。间或,有几只自得地梳理着羽毛,还会忙中偷闲地给伙伴们整理妆容。

⑾饭后外出,走在路上,就有一群麻雀落在我的身前,我往前走,它们就往后退,等到我前进的'速度足以大过它们跳跃着后退的速度时,它们便旋风般地飞起来,然后降落,再次在前面迎候着我。

⑿想起去法国巴黎旅游时,在广场上,那几只站在我手上的麻雀。我便惆怅:如果这群麻雀也会站在我的手上,哪怕只有一只,只有短短的一秒,那该多好啊!

⒀它们会站在我的手上吗?

⒁鸟类学家亨德森说:如果没有鸟类的作用,人类就不能在地球上生存!

⒂仿佛是突然间,我心里打一冷战:某一天,没有麻雀陪伴,我们的生活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我有些惶恐。

【问题】

1.为什么说麻雀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2.说说第⑿段中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我便惆怅:如果这群麻雀也会站在我的手上,哪怕只有一只,只有短短的一秒,那该多好啊!

3.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体会其表达特点及效果。

4.为什么作者直到第⑹段才交待麻雀也叫北国鸟?

5.结合本文和下面一则或多则材料,对它们会站在我的手上吗?这一问题,作出你的回答。(不超出所给字格)

材料一:大连有60多种湿地鸟类享誉中外。近年来大连市环保志愿者协会组织了一系列保护湿地的公益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材料二:至,大连市共完成植树8068万株,造林3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1.5%。

材料三:长期以来,一些人为了自己的私欲,完全不把鸟类当成地球生态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直至目前,猎杀鸟类的恶性案件仍然时常在国内许多地方发生。

【答案】

1.严寒中它仍坚守在生它养它的土地上;(2)它是冬日天空中惟一活跃的意象;(3)它是惟一不向人类屈服的鸟儿。

2.表达了我对人与鸟类不和谐关系的失望和遗憾;也表达了我对人与鸟类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渴望和向往。

3.本段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拥拥挤挤的麻雀比喻成一串音符,又赋予麻雀以人的神态、动作,如自得整理妆容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麻雀的活泼可爱以及它们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4.前文介绍了麻雀虽然是平凡的,但它们是北国冬天惟一的坚守者。这正是它们被称为北国鸟的原因。有了这样的铺垫,第⑥段的交待就显得自然,易于被读者接受。

篇4:《池口》诗词拓展阅读训练及答案

《池口》诗词拓展阅读训练及答案

池口

黄庭坚

①风雨留三日,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②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③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注:①池口:地名,今安徽贵池。黄庭坚在做官赴任途中因风雨而留滞池口时写下本诗。②属玉:水鸟名。③舂锄:水鸟名,即白鹭。

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首联描绘一座孤城在风雨中已经三日,市井之中的人家只能以菜蔬度日。

B.“水远”二句写诗人放眼四顾看见的景象,暗示作者貌似平静内心却充满矛盾。

C.颈联写渔翁从屋舍来水边收拾渔网,恰巧在此的'诗人却因满怀心事无意观看。

D.“俯仰”二句写出诗人心志:既然世事变化无常,还不如到书中去寻找乐趣。

北池阅读训练及答案(合集12篇)2. 在诗文中反用典故成语,将常见的典故成语翻出新意,古人称为“翻案法”。宋代诗人杨万里曾说:“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是如何运用“翻案法”的。

参考答案:

1. C

2. 渔翁刚从屋舍来水边收网,这一极偶然的景象却触动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他由网而联想到鱼,于是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汉书·董仲舒传》),这个成语本来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作者反用其意,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黄庭坚此联从生活琐事中激发联想,于寻常事物中获得妙悟。

篇5:小品文山南水北阅读训练及答案

小品文山南水北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耳醒之地

八溪乡只有四千多人,却一把撒向了极目难尽的广阔山地,于是很多地方见山不见人,任雀噪和蝉鸣填满空空山谷。

近些年,青壮年又大多外出打工,去了广东、浙江、福建等以前很少听说的地方,过年也不一定回家,留下的人便日渐稀少。山里更显得寂静和冷清了。很多屋场只剩下几个闲坐的老人,还有在学校里周末才回家的孩子。更有些屋场家家闭户,野草封掩了道路,野藤爬上了木柱,忙碌的老鼠和兔子见人也不躲避。

外来人看到路边有一堆牛粪,或者田边的一个稻草人,会有一种发现珍稀物品时的惊喜:这里有人!

寂静使任何声音都突然膨胀了好多倍。外来人低语一声,或咳嗽一声,也许会被自己的声音所惊吓。他们不知是谁的大嗓门在替自己说话,不知是何种声音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闯下这一惊天大祸。

很多虫声和草声也都从寂静中浮出来。一双从城市喧嚣中抽出来的耳朵,是一双苏醒的耳朵,再生的耳朵,失而复得的耳朵,突然发现了耳穴里的巨大空洞与辽阔,还有各种天籁的纤细、脆弱、精微以及丰富。只要停止说话,只要压下呼吸,遥远之处墙根下的一声虫鸣也可洪亮如雷,急切如鼓,延绵如潮,其音头和音尾所组成的漫长弧线,其清音声部和浊音声部的两相呼应,都朝着我的耳膜全线展开,扑打而来。

我得赶快捂住双耳。

二 .笑脸

下乡的一大收获,是看到很多特别的笑脸,天然而且多样。每一朵笑几乎都是爆出来的,爆在小店里,村路上,渡船上,以及马帮里。描述这些笑较为困难。我在常用词汇里找不出合适的词,只能想象一只老虎的笑,一只青蛙的笑,一只山羊的笑,一只鲢鱼的笑,一头骡子的笑……对了,很多山民的笑就是这样乱相迭出,乍看让人有点惊愕,但一种野生的恣意妄为,一种原生的桀骜不驯,很快就让我由衷地欢喜。

相比之下,都市里的笑容已经平均化了,具有某种近似性和趋同性。尤其是在流行文化规训之下,电视、校园、街道、杂志封面、社交场所等都成了表情制造模具。哪怕是在一些中小城镇,女生们的飞波流盼都可能有好莱坞的尺寸和风格,总是让人觉得似曾相识。男生们可能咧咧嘴,把姆指和食指往下巴一卡,模拟某个港台明星的代表动作——有一段时间我就好几次见到这种流行把戏。公园里的一个小孩不幸冲着照相机大笑了,旁边的母亲竟急得跺脚:“怎么搞的?五号微笑!五号!”吓得小孩赶快收嘴巴缩鼻子,整顿自己的表情。

山里人远离着“五号”或者“三号”,不常面对照相机的整顿要求,而且平目里聚少散多,缺少笑容的互相感染和互相模仿。各行其是的'表情出自寂寞山谷,大多是对动物、植物以及土地天空的面部反应,而不是交际同类时的肌肉表达,在某种程度上还处于无政府和无权成的状态,尚未被现代社会的“理性化”统一收编,缺乏大众传媒的号令和指导。他们也许没有远行和暴富的自由,但从不缺少表情的自由。一条条奔放无拘的笑纹随时绽开,足以丰富我们对笑容的记忆。

我怀疑,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以后,我在镜中是否也会笑出南瓜或者石碾的味道,让自己大感陌生?

(两篇小品文都选自韩少功的《山南水北》)

1.下列对这两篇小品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耳醒之地》开篇并不直写醒耳之声,而是先写八溪乡地阔山空,极其寂静,再写人声、虫声和草声,让入耳醒,既突出了对“醒耳”之声的赞美,又表露了对“耳醒”之地的喜爱。

B.“我得赶快捂住双耳。”是因为“全线展开扑打而来”的喧闹之声让“我”的双耳不适应,体现了“我”在城市与乡村生活中无法选择的矛盾心理。

C.作者在《笑脸》中描写“小孩照相”的细节,旨在说明小孩的大笑有山里人的天然,而母亲的笑脸有都市的近似性和趋同性。

D.《笑脸》以小见大,从都市与乡村的笑脸的不同特点中挖掘出其形成的社会原因,客观反映了都市人被现代社会的“理性化”统一收编,被大众传媒号令指导的现实。

E.两文中的山里人甚安于现状,笑容天然,经常模仿动物植物,追求自由的生活。

2.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理解。 (4分)

(1)一双从城市喧嚣中抽出来的耳朵,是一双苏醒的耳朵,再生的耳朵,失而复得的耳朵。 (2分)

(2)他们也许没有远行和暴富的自由,但从不缺少表情的自由。(2分)

3.两文在构思技巧上有何相同之处?而在其相关内容的详略处理和行文方式上又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AD(B“喧闹之声让‘我’的双耳不适应,体现了‘我’在城市与乡村生活中无法选择的矛盾心理”错;C文中并没讲到母亲的笑脸;E“两文中的山里人甚安于现状”“经常模仿动物植物”在文没有依据。答

对1项记2分,答对2项记4分)

2.(1)城市的喧嚣曾让耳朵受到严重的堵塞,乡村的虫声和草声,让耳朵获得了新生,重新变得灵通、精敏。表达了作者回归自然的惊喜。(2分)

(2)山里人也许很少与外界交流,无法追求到富裕 的物质生活,但从不缺少对内心情感的奔放无拘地自然表露。表达了作者对纯真的赞美。(2分)

3.相同点: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构思技巧,《耳》文拿城市的喧嚣与乡村的寂静进行对比,《笑》文拿都市的笑脸与乡村的笑脸进行对比,(1分)都以小见大,表达了对城市生活的批判,对乡村生活的喜爱。(1分)

不同点:《耳》文的对比,详写乡村的寂静,并以虫声和草声反衬、突出乡村的寂静,从而间接反映城市的喧嚣;(2分)《笑》文的对比,对城市和乡村的笑脸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平均使用笔墨,直接批判了城市笑脸的平均化,抒发了对乡村笑脸的由衷喜 欢之情。(2分)

篇6:《北史·列传第五十二》阅读训练及答案

《北史·列传第五十二》阅读训练及答案

柳庆字更兴。幼聪敏有气量。博涉群书,不为章句,好饮酒,闲于占对。年十三,因暴书 ,父僧习试令于杂赋集中取赋一篇千余言,诵之,庆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

大统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寻以本官领雍州别驾。广陵王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 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

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寄人居止。每欲出,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谓主人所窃。郡县询问,主人自诬服。庆疑之,乃召贾人曰:“ 卿钥恒置何处?”对曰:“ 恒自带之。” 庆曰 :“颇与人同宿乎?”曰:“ 无。”“与同饮乎?”“日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 ,醉而昼寝。” 庆曰:“沙门乃真盗耳。” 即遣捕沙门 ,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金。

又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多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 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 庆乃复施免罪之牒。 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羽。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 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其乎!”

4、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好饮酒, 闲于占对 闲空闲

B.卿钥恒置何处 恒 长久

C.昔于公断狱无私 狱 监狱

D.辟高门以待封 辟 开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或有告其盗牛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缄闭不异而并失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庆疑之乃召贾人曰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

D.郡县按察 莫知贼所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 )

A.柳庆十三岁时 ,父亲柳僧习让他从杂赋集中抽出一篇文章 ,长达一千多字 ,柳庆读了三遍 ,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B.广陵王元欣的外甥孟氏横行霸道,偷盗人家的牛,还口出狂言,广陵王也派人为他辩解开脱,柳庆当众宣布了孟氏的罪状,当即下令将他打死。

C.一个商人在京城金子被窃,柳庆经过了解,断定盗贼是一个与商人两次一同喝酒的和尚,后来抓到了畏罪潜逃的和尚 追回全部金子。

D.柳庆用“ 攻心法” 让抢劫胡家的盗贼自己写匿名信,提出先自首者可免罪的要求,并假装表示同意,终于捕获了广陵王家奴,将其党羽一网打尽。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2)

(1)若加以桎梏 ,后独何以脱之?

(2)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

答案:

4、D(闲 同 娴 熟练 熟悉 狱 案件 恒 经常)

5、B(连词 表转折 连词 表递进)

6、D(匿名信为柳庆所写, 终于捕获了广陵王家奴也与原文不符)

7、(1)如果给我带上镣铐 ,难道(不想想)以后怎样脱掉它吗?(“若”“桎梏”“独”“脱”各1分,大意1分)

(2)现在想要自首伏罪, 又怕难免一死, 如果允许自首的免罪,就愿意来告发。(“首”“伏”“听”“告”各1分,大意1分)

【译文】

柳庆字更兴。 小时候就聪明灵活有气度 ,博览群书 ,不咬文嚼字,喜欢饮酒 ,擅长应对 。在他十三岁时 ,趁着家里晒书 ,父亲柳僧习试着让他从杂赋集中找出一篇千字多的文章来背诵,柳庆立即读三遍就能背出来 一字不漏。

大统十年 ,柳庆被任命为尚书都兵郎中, 并代理记室,不久以本官身份兼任雍州别驾。 广陵王元欣是魏帝的至亲 ,他的外甥孟氏常常横行霸道 。有人告他盗牛, 柳庆查获:实情,即刻下令把他关押起来。 孟氏一点也不害, 竟对柳庆说 :“如果把我带上镣铐,难道(不想想)以后怎样脱掉它吗?”元欣也派人来申辩孟氏无罪 。孟氏因此更加骄横。 柳庆就召集僚佐属吏,充分地揭露孟氏依仗权势欺压残害百姓的`罪状, 话一说定, 就下令将他打死。 从此以后,权贵之家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有一个商人带着二十斤金子到京城, 寄居在别人家里 。他每次要外出,常自己拿着钥匙。不久 ,锁还是好好的 ,金子却全部不见了。 商人认为是房东偷窃 。郡县审讯拷问 ,房东被迫认了罪。柳庆对这个案子有怀疑 ,于是把商人叫来询问 :“你的钥匙经常放在哪里?”回答说:“常常自己带着。” 柳庆问:“ 你曾与人同住吗?”回答说:“ 没有。” 又问:“ 曾与人一起饮酒吗?”回答说:“ 有一天曾经与一个和尚两次饮酒, 喝醉后白天就睡了。”柳庆说:“ 那和尚才是真正的盗贼啊 。”立即派人捉拿和尚 ,那和尚竟带着金子逃跑了。 后来抓住和尚,追回了那些金子。

又有一家姓胡的被抢劫 ,郡县官吏审问追查,没有人知道强盗藏身的地方 ,邻居中被拘禁了许多人 。柳庆认为盗贼是乌合之众, 可以通过诱骗来捕捉他们。 于是他写了一些匿信,贴好些在官府门上, 信上说 :“我等合伙抢劫胡家,同伴各种人都有, 恐怕终究要泄露出来。 现在想要自首伏罪 ,又怕难免一死。如果允许自首的免罪 ,就愿意来告发 。”接着柳庆又张了一道免罪的文牒 ,过了两天, 广陵王元欣的一个家奴反缚双手到文牒前自首因此将盗贼一网打尽。柳庆主持公道明察秋毫的事迹, 都是类似这样。他常感叹地说 :“汉代的于公自称办案无私,开了一道高门等待子孙封高官、坐高车时用 ,倘若他这话有应验 ,我大概也差不多吧!”

篇7:《池鹤》阅读答案

鹤群变换队形为螺旋形长队,有如盘蚊香拉长的形状,静静地飞上高空。不久,一只鹤慢慢地落后于伙伴,这引起我强烈的注意。

这只鹤可能因为在方才的战斗中受了重伤的缘故,愈来愈落在伙伴的后面,似乎已丧失继续飞翔的力量。几次缓慢地扑打翅膀,迅速脱离开队列,身体飘飘摇摇,一直向下方落去。

此刻鹤群又一齐发出了悲痛的啼鸣。静静飞翔的队列又陷入混乱之中。

队列最前方很快翻身飞出两只健壮的大鹤,旋即降到看来已精疲力竭、缓缓下坠的伙伴身旁,引吭高鸣,盘旋周围,好像为伙伴加油打气。然而无济于事。伤鹤虚弱地扑打着翅膀,愈来愈向下落去。

于是,竟然发生了意料之外的事。来救的两只大鹤,伸出长长的翅膀,从左右两侧紧紧靠近伤鹤身旁。将伤鹤扶上翅膀后,各自奋力扇动单翅,静静地飞回高空的队列。

题目: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2分)

2、作者在地面上观察鹤群,他怎么知道那只鹤受了重伤“似乎已丧失继续飞翔的力量”?请结合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3、“于是,竟然发生了意料之外的事”在这句话中“意料之外的事”指的是什么?(2分)

4、“此刻鹤群又一齐发出了悲痛的啼鸣”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5、作者在这个故事中寄托了什么深意?

6、(2分)“队列最前方很快翻身飞出两只健壮的大鹤,旋即降到看来已精疲力竭、缓缓下坠的伙伴身旁,引吭高鸣,盘旋周围”在这个情景中,三只鹤交流了什么呢?请你来做一下翻译,把他们谈话的内容写到下面。(4分)

7、选文体现了一种团队精神,也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集体观念。在尊重个性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个性发挥与集体荣誉之间的关系?请结合下面这两则消息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案:

1、求助伤鹤。

2、因为作者观察到“一只鹤慢慢地落后于伙伴”“ 几次缓慢地扑打翅膀,迅速脱离开队列,身体飘飘摇摇,一直向下方落去”由此可以得出判断。

3、“来救的两只大鹤,伸出长长的翅膀,从左右两侧紧紧靠近伤鹤身旁。将伤鹤扶上翅膀后,各自奋力扇动单翅,静静地飞回高空的队列”

4、拟人,对鹤群进行生动传神的描写,也为下文求助伤鹤埋下伏笔。

5、在这个故事中,作者着力表现的就是鹤群的团队精神,他希望自己和身边的人都能有很好的团队精神。

6、言之有理,通顺流畅即可。

7、不作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篇8:《池鹤》阅读答案

《池鹤》

【唐】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注】此诗作于白居易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之时。

(1)这首诗既然是“池鹤”为什么还要写“鸬鹚”“鹦鹉”?(2分)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3)文人墨客常用的“托物言志”笔法在这首诗中被巧妙应用,请根据示例从你所学的诗文中再举一例加以阐释。(2分)(本诗内容不再使用)

【示例】:周敦颐以“莲”而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池鹤》阅读答案

⑴ B(2分)

⑵突出了新春或早春特点,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生动形象(或者细腻描绘出柳叶新萌,颜色嫩黄的初春之景)。(2分)

⑶突出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清新景色的喜爱之情和清高脱俗的志趣。(2分)

池鹤 原文:

(一)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其二)

池中此鹤鹤中稀,恐是辽东老令威。

带雪松枝翘膝胫,放花菱片缀毛衣。

低徊且向笼间宿,奋迅终须天外飞。

若问故巢知处在,主人相恋未能归。

池鹤中心思想:

《池鹤》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本诗借物抒怀,以池鹤自喻,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本诗也可以说是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寓人。 这首诗描写了鹤的生活环境和风格的与众不同,突出了它的形态美、色彩美和声音美。以鹤与鸡、鸬鹚、鹦鹉作对比,表现了鹤不事权贵的孤高品格和超凡风姿,同时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沉浮、官场黑暗的厌恶。

池鹤翻译:

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低下头怕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短尾消失。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谄媚。对风鸣唳想的究竟是什么呢?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池鹤字词解释:

①选自朱金成《白居易集笺校》卷二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②风标:风度、品格。

③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的矿物,可以入药。

④鸬鹚(lú cí):水鸟,俗称鱼鹰。

⑤唳(lì):(鹤、鸿雁等)鸣叫。

池鹤赏析:

这是一只被囚的鹤,它的品格和仪表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不会像鸬鹚那样侍奉权贵,也不会像鹦鹉那样讨好别人。鹤的鸣声美。汉以后,诗文中常以“鸣鹤”或“鹤鸣”喻君子。

当时诗人被贬江州司马,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伤感的诗渐多 。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这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鹤立鸡群。在高高的竹笼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鸡群还凸显着自己的风度和节操。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此句,从表面上看,是丹顶鹤害怕低下头,头上象征高贵的标志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忧白色的毛色变得不好看。从意义上理解,应该还有一层: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晒翅常疑白雪消”,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由此,一个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对世俗妥协的丹顶鹤形象便脱颖而出。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转眼四望,觉得鸬鹚毛色污浊,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学舌的鹦鹉太娇弱,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更不要说具备一副铮铮的傲骨了。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的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作者资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篇9:《池鹤》阅读及答案

《池鹤》

【唐】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注】此诗作于白居易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之时。

(1)这首诗既然是“池鹤”为什么还要写“鸬鹚”“鹦鹉”?(2分)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3)文人墨客常用的“托物言志”笔法在这首诗中被巧妙应用,请根据示例从你所学的诗文中再举一例加以阐释。(2分)(本诗内容不再使用)

【示例】:周敦颐以“莲”而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池鹤》阅读答案

⑴ B(2分)

⑵突出了新春或早春特点,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生动形象(或者细腻描绘出柳叶新萌,颜色嫩黄的初春之景)。(2分)

⑶突出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清新景色的喜爱之情和清高脱俗的志趣。(2分)

池鹤 原文:

(一)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其二)

池中此鹤鹤中稀,恐是辽东老令威。

带雪松枝翘膝胫,放花菱片缀毛衣。

低徊且向笼间宿,奋迅终须天外飞。

若问故巢知处在,主人相恋未能归。

池鹤中心思想:

《池鹤》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本诗借物抒怀,以池鹤自喻,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本诗也可以说是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寓人。 这首诗描写了鹤的生活环境和风格的与众不同,突出了它的形态美、色彩美和声音美。以鹤与鸡、鸬鹚、鹦鹉作对比,表现了鹤不事权贵的孤高品格和超凡风姿,同时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沉浮、官场黑暗的厌恶。

池鹤翻译:

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低下头怕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短尾消失。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谄媚。对风鸣唳想的究竟是什么呢?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池鹤字词解释:

①选自朱金成《白居易集笺校》卷二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②风标:风度、品格。

③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的矿物,可以入药。

④鸬鹚(lú cí):水鸟,俗称鱼鹰。

⑤唳(lì):(鹤、鸿雁等)鸣叫。

池鹤赏析:

这是一只被囚的鹤,它的品格和仪表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不会像鸬鹚那样侍奉权贵,也不会像鹦鹉那样讨好别人。鹤的鸣声美。汉以后,诗文中常以“鸣鹤”或“鹤鸣”喻君子。

当时诗人被贬江州司马,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伤感的诗渐多 。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这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鹤立鸡群。在高高的竹笼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鸡群还凸显着自己的风度和节操。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此句,从表面上看,是丹顶鹤害怕低下头,头上象征高贵的标志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忧白色的毛色变得不好看。从意义上理解,应该还有一层: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晒翅常疑白雪消”,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由此,一个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对世俗妥协的丹顶鹤形象便脱颖而出。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转眼四望,觉得鸬鹚毛色污浊,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学舌的鹦鹉太娇弱,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更不要说具备一副铮铮的傲骨了。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的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作者资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1.有关汪曾祺《鹤 》阅读答案

2.萧萧池塘暮阅读答案

3.选择阅读答案

4.往事阅读答案

5.英雄阅读答案

6.《海燕》阅读答案

7.轻放阅读答案

8.《石榴》阅读答案

9.《英雄》阅读答案

10.《告别》阅读答案

篇10:《池鹤》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池鹤》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鹤群翔空

鹤群变换队形为螺旋形长队,有如盘蚊香拉长的形状,静静地飞上高空。不久,一只鹤慢慢地落后于伙伴,这引起我强烈的注意。

这只鹤可能因为在方才的战斗中受了重伤的缘故,愈来愈落在伙伴的后面,似乎已丧失继续飞翔的力量。几次缓慢地扑打翅膀,迅速脱离开队列,身体飘飘摇摇,一直向下方落去。

此刻鹤群又一齐发出了悲痛的啼鸣。静静飞翔的队列又陷入混乱之中。

队列最前方很快翻身飞出两只健壮的大鹤,旋即降到看来已精疲力竭、缓缓下坠的伙伴身旁,引吭高鸣,盘旋周围,好像为伙伴加油打气。然而无济于事。伤鹤虚弱地扑打着翅膀,愈来愈向下落去。

于是,竟然发生了意料之外的事。来救的两只大鹤,伸出长长的翅膀,从左右两侧紧紧靠近伤鹤身旁。将伤鹤扶上翅膀后,各自奋力扇动单翅,静静地飞回高空的队列。

题目: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2分)

2.作者在地面上观察鹤群,他怎么知道那只鹤受了重伤“似乎已丧失继续飞翔的力量”?请结合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3.“于是,竟然发生了意料之外的事”在这句话中“意料之外的事”指的是什么?(2分)

4.“此刻鹤群又一齐发出了悲痛的啼鸣”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5.作者在这个故事中寄托了什么深意?

6.(2分)“队列最前方很快翻身飞出两只健壮的大鹤,旋即降到看来已精疲力竭、缓缓下坠的伙伴身旁,引吭高鸣,盘旋周围”在这个情景中,三只鹤交流了什么呢?请你来做一下翻译,把他们谈话的内容写到下面。(4分)

7.选文体现了一种团队精神,也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集体观念。在尊重个性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个性发挥与集体荣誉之间的关系?请结合下面这两则消息谈谈你的看法。(5分)

篇11:《池鹤》阅读答案

1.求助伤鹤。

2.因为作者观察到“一只鹤慢慢地落后于伙伴”“ 几次缓慢地扑打翅膀,迅速脱离开队列,身体飘飘摇摇,一直向下方落去”由此可以得出判断。

3.“来救的两只大鹤,伸出长长的翅膀,从左右两侧紧紧靠近伤鹤身旁。将伤鹤扶上翅膀后,各自奋力扇动单翅,静静地飞回高空的队列”

4.拟人,对鹤群进行生动传神的描写,也为下文求助伤鹤埋下伏笔。

5.在这个故事中,作者着力表现的就是鹤群的团队精神,他希望自己和身边的人都能有很好的团队精神。

6.言之有理,通顺流畅即可。

7.不作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篇12:盆池阅读答案

杜牧

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

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注】“盆池”,即挖地成盆或埋盆于地,引水灌注,种养鱼类与水生花草以供观赏。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思想?(2 分)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2 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