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7c6461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单元知识点,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单元知识点,欢迎阅读分享。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单元知识点

篇1: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单元知识点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 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注意:一写、二配、三标、四等 )

3、含义:以2H2+O2点燃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 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或原子)个数比 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个水分子

(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元素知识点

1.定义:化学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符号

(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

(3)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

元素化合价口诀

正一铜氢钾钠银,正二铜镁钙钡锌。

三铝四硅四六硫,二四五氮三五磷。

一五七氯二三铁,二四六七锰为正。

碳有正四与正二,再把负价牢记心。

负一溴碘与氟氯,负二氧硫三氮磷。

化学知识点:水和氧化物

1.水、蒸馏水是纯净物、化合物和氧化物。矿泉水、海水、河水、糖水和盐水都属于混合物

2.污染水质的因素: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即“三废”)和生活污水的劝斥排放,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流。

3.电解水实验(水中加少量硫酸或NaOH,增强水的导电性)

①水通电(正极O2负极H2,体积比1:2)2H2O===2H2↑+O2↑

②证实物质里是否含水方法: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

③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水蒸气,通常放在最后除,如除去氢气中含有(HCl、水蒸气、CO2),先通过再通过。

④要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水蒸气,通常应先检验,如证实氢气中含有HCl、水蒸气、CO2,应先让混合气体通过(填仪器和其中的药品),观察到时,则说明含有;再通过,当观察到,则含有,接着通过,当观察到,则说明含有。

篇2: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考点1 分子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单元知识点1.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2.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3)分子在不停运动。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5)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分子的内部结构

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⑵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考点2 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4.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

金属单质,如:铁Fe、铜Cu、金Au等

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固体非金属单质,如:硫S、磷P、硅Si等

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He、氖气Ne等

考点3 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

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⑴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⑵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⒉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⑴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中只含有水分子;

⑵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⒊有些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现象也可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衣服晾晒、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的运动

(2)三态变化、温度计原理是因为分子(原子)的间隔

篇3: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考点4 原子的构成

⒈构成原子的粒子

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不带电

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⒉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原子不显电性。

考点5 相对原子质量

⒈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碳-12原子质量的1/12。

⒉表达式:Ar=其他原子的质量/(碳-12的质量×1/12)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⒊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考点6 元素

⒈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⒉元素的种类由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决定。

⒊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⒋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

5.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

考点7 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

①表示氢元素

H 2H:表示二个氢原子

②表示一个氢原子 注意:元素不讲个数,2H不能说成二个氢元素。

考点8 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

⒈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⒉物质由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构成。例如:

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⑵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

⑶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⒊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篇4: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考点9 元素周期表简介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原子序数———— 8 O————元素符号

(核电荷数) 氧 ———— 元素名称

16.00 ————相对原子质量

⑴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

⑵周期表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3)元素周期表同一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考点10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⒈电子排布——分层排布: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

⒉原子结构示意图:

⑴含义:(以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②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⑶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判断:

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子数

?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考点 11

⒈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⒉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如Na+、Mg2+

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如Cl-、O2-

⒊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

Mg2+——表示镁离子(一个镁离子)

2Mg2+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表示两个镁离子

⑴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

⑵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表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个单位的负电荷,“1”省略不写。如:

阳离子:Na+、Ca2+、Al3+等 阴离子:Cl-、S2-等

⒋有关离子的小结

⑴金属离子带正电荷,非金属离子带负电荷;

⑵离子所带的电荷=该元素的化合价

⑶常见原子团离子:

SO42- 硫酸根离子 CO32- 碳酸根离子 NO3- 硝酸根离子

OH- 氢氧根离子 NH4+ 铵根离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