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cit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陌生的世界原文鉴赏,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陌生的世界原文鉴赏,欢迎阅读!

篇1:灰色的世界原文鉴赏
灰色的世界原文鉴赏
今天,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或许我应该习惯了。
室友总是喜欢因为一些小事情而闹脾气,其实,或许我一开始就不应该开口。
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亦或许,应该说,宽容才是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总会有一些矛盾。只是需要你的些许宽容,谦让,很多事情就不会那么复杂。
捉月亮
早晨,明媚的阳光透气过窗户照过来,我静静的坐在写字台上看我自己写的是日记书。
月亮!月亮!忽然,有一个邻居家的小姑娘 叫了起来,她拉拉我是衣服说;我要看月亮,这时,太阳已经升起来了,怎么会有月亮呢?我有点疑惑了,一边低声嘀咕着,一边朝小姑娘指的墙上看了一眼,唉呀呀!什么月亮啊!分明是我的手表表面上的玻璃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一个个小光点。哈哈,哈哈,我忍不住的笑了起来。
我把手表甩了几下,月亮,一会儿跳到地上,一会儿看下面,一会儿瞧上面 .她想伸出手去捉捉月亮,可怎么也捉月捉月不到,只好呆呆看着。
我轻轻的把手一弯,月亮一下子蹦到了墙上了,这下小姑娘眼疾手快,猛然用手悟住了月亮。连忙说;捉到了!捉到了!那个小姑娘高兴的手舞足蹈,还小心翼翼的松开手给我看。我趁机手一甩,月亮就跌倒在地上,可小姑娘没有在意,怎么,月亮呢?我这是就要控制自己不发出笑声来,我故意疑惑的问,怎么回事,刚刚还被我捉住了,怎么月亮逃了呀!那个小姑娘把脑袋一歪,有点垂头丧气的说;
这时,我又把月亮一下子跳到写子台上,一下子跳到椅子上,而那个小姑娘也跳到了椅子上,还差点把的墨水给弄翻了呢?
晚上了,也给睡觉了。可是那个小姑娘始终也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还绕着头皮,自言自语的说;这月亮从那里来,我怎么捉不住它呢?!哎!真是的。
作者活泼的凤儿的文集
灵魂何时能相遇
孽海茫茫,你我孑然而行,各奔前程……
哪管前路有无知己?
你背着沉沉的包裹,我挑着重重的行囊,我们不说累,只哼着自己能懂的小曲,壮大自己的灵魂。
我过我的独木桥,你走你的阳关道。
我们极少相遇。纵然相逢,也往往擦肩而过。如果你不在意,我也疏忽,我们就连打招呼的可能都很小。
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我们习惯着日子的拖沓,风云的变幻,四季的流转,人世的漠然……
生命如此短暂。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在飘忽,有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在坠落。
何时,能有一缕阳光,照耀执着的行程,灿烂一次生动的梦想?
何时,能有一袭春风,拂荡于翠绿的生命荷塘,泛起醉人的粼粼波光?
我可能看见,而且经常看见,你虚悬于物质层面上的繁华与荣耀,你虚设于生命城廓内的广大与坚牢……但我何时能撞见,你生命灵光不期然的灼灼闪现?你不朽灵魂超然事物外的自在与逍遥?
你高贵身影的卓然独立,没有影响我卑若草芥的安静呈现;你桀傲不训的狂放心性,没有影响我夜以继日的谦恭作为;你躁动浮泛的炫目人生,没有影响我寂然清凉的悲悯情怀……
许多时候,我们画地为牢,各行其事;许多时候,我们各怀境界,置之漠然;更多的时候,我们身不由己,心不在焉,言不由衷,茫然四顾……
灵魂何时能相遇?
那高山流水的依依惜惜,那琴瑟和鸣的绕绕缠缠,那金风玉露一相逢时的无限欣悦……难道只是一个故事的起源,一场梦境的`盅惑?
无知与害怕
有人说,害怕是因为无知。
其实,害怕更多是因为是因为知道得太多。
医生说,一个农民与一个教授都患病了,但是往往农民会痊愈得快一点,因为农民只听医生的话,吃了药就该干嘛就干嘛。而教授往往还要想很多,在担心这些要的效果到底怎样?那医生的技术过硬不?自然就痊愈得慢一点。
一个人如果无知,就不会有理由去想象事情会怎么样。因为对事情一点头绪都没有,根本就没法想像。
一个人了解太多,反而会害怕。正因为了解太深,觉得事情都会按自己的推测而进行,但是想象的结局却是不好的。
有些事情不应该想得太多。随遇而安就好了……
最记得就是冬天洗冷水的时候。
有些人满口说着这没什么的。却磨磨蹭蹭的过了半天都不去洗。
而我从来不会去想象那冷水淋下来的感觉。盛了几大桶水之后就举起倒下来。
冷,但还是要洗吖……
不敢把水倒下来,因为你知道它是冷的,你知道它倒下来之后的感觉。
假如你知道那是一桶热水,你还会这样吗?
无知,所以无畏。
了解,所以犹豫,所以害怕……
45°角
转脸,用45°角向下看,便可以看到在肩头栖息的阳光,盛满了微笑。
向左,向右,一直都在。
抬头,有45 °角向上看。蓝天,白云,还有几行飞鸟。风夹着蜉蝣的梦,轻轻的掠过发梢。
俯首,同样的45°角。日暮的烟波,在刚洗过的帆布鞋上写满了倦鸟的喃呢。
回眸,45°角,在更远的山的那一边,我闻到了笙箫的余音。
一直回旋。
相对淡定
最近因为工作忙,感觉自己淡定了许多,不再纠结于一些来来往往的小事,也不再去计较过去现在的得失。毕竟现实的生活是最重要的,工作能让人充实,工作能带来收获,工作能使人美丽,工作也能让人成熟。
对于自己所喜欢的人和事,亦没了往日的执着与热情;对于一贯唾弃的人和事,没了一贯的坚持。甚至学会了周旋和处理,还可以相处和共事。人就是得学会与各种不同的人相处,这似乎就是中年成熟的标志吧。
学会和各种人相处,尤其是不喜欢的人和事的相处共事的能力。人生就是这样,喜欢的,要学会淡定相处;不喜欢的,也要学会淡定相处;讨厌的,也要学会找出可以共事的地方。
对于喜欢自己的,对自己支持的,表示感谢和感恩;对于不喜欢自己的,自己保持好心态,展示好自己的价值,也不去尝试如何改变别人。对于本来就没有关系的人,那就是置之度外了。不再去在意别人对自已的感觉。
最近同学的QQ群里,也去得少了。一是工作忙,二是觉得也没有太多可以继续交流的东西。这个平台能帮助找到人,知道彼此的下落,帮着自己回顾整理一下自己的人生,已经很好。
不做情绪的奴隶,不耽情感的困惑。沿着充满希望和理想的发展道路,踏着既定的幸福脉落,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状态,梳理一下后续的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淡定的向未来行进。
看不见得落叶
隔了窗的夜景好美,看着窗外人们疲惫的身影,急急忙忙的赶着回家,突然觉得自己好幸福啊。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别在幻想看不见的落叶,不能逃避,勇敢的面对生活,无论你怎么样地球仍会转生活还得继续。
篇2:陌生世界作文
陌生世界作文
那是个陌生的世界。
我多么希望融入它,哪怕,哪怕我只是一粒尘……
呆呆地倚着大队部的窗口,小小的我用茫然的眼神打量着窗里的那个陌生世界,我不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只见一个个大哥哥大姐姐在那狭小的空间里忙碌着,霎时,那杂乱无章的物品便被堆成一排高大的“围墙”。他们的手高傲地拨弄着衣袖上的勋章,三条红杠!我的眼波旋舞着,叫好生羡慕。
两年后,我上三年级,历经百般辗转入了那个集体,那时我才知道它有个神圣的名字,叫“大队部”。而我,一个懵懂的“小麦麦”,也有个神气的名儿――“大队干部”。
哦,那真是个陌生的世界,不一样的`世界。那么小,容不下当时已规模大至四五十人的我们。门边一个小小广播台,一张圆桌,十余张椅子。我知道,当时的辅导员是周老师,可我不知道大队长是谁,因为我只是这四五十人中的一名小兵,恐怕没福识得他老人家。
我规规矩矩地做事,在大队部里拖地,擦桌,很是殷勤。开会了,我老早坐那儿,还不妨做点儿“义务”劳动。
“辅导员快要来啦――”不知是谁在通风报信。
“碰,碰,碰,”是那些学长学姐的敲门声,我向四周望去,那处堆着一群学姐,嘿,正自顾自地聊着天。我一愣,随即便去开门。“喂,你叫什么?”一个学姐瞥了我一眼。“王―舒―怡”我朗声道。
“唔。”
我看着她,耸了耸肩,向门边走去。
“慢着――”
我傻傻地转过了身,呆滞地注视着她,那人高我一截,也不知窝着什么心。我只那么觉得,怯怯地瞪了她一眼。
“别开啊,一会儿又爬窗好戏。”
我只得闷闷坐下,对于她的话也是只知以然不知所以然。
“轰轰轰――”敲门声如雷,“砰――”果不出所料,手推窗开,一人纵身跃起,在那柜上只一踩,悄然落地。
我如见了上乘轻功,如醉如痴。
……
我在大队部中度过了小学四年,我看到了那些同伴们辛勤劳动的身影,更多的却是他们互相谈笑风生的时候。我走过无数班级,打过无数分,主持过无数场晨会,这个世界,也从陌生到熟悉,向我展现别样的风采。
每个世界,对我而言都曾陌生过,但踏入其中的一刻起,我便注定要融入它,似水一般不留痕迹,直至告别……
我的大队部,我的世界,陌生后是精彩。
篇3:陌生的世界诗词

陌生的世界诗词
不是大家冷漠,
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关心你,
只是每个人都无暇理会身外之事,
总是在不幸时才会想为什么是自己,
幸福时却贪心的要占有全世界的美好,
不是上帝不公平,
不是所有事最后都有完美结局,
顺其自然成为了最尴尬的借口,
只是事事难料我们忘记了内心中的魔鬼,
总是不习惯看到别人都走进了幸福大门,
无数的数不清的起伏跌宕,
你是否还在等待花开花落呢,
没有人天生就知道自己的一生如何,
看到别人都匆匆忙忙奔向可怕的未来,
你是否还会一如既往爱着这疯狂的世界,
穿梭于车流中只为证明自己坚持的动力,
各奔东西在陌生城市继续未完的故事,
空气中的喧哗是否吹散了你的美梦,
找不到与世界交融的世俗的生活,
没有人一路走来不迷茫伤心,
屡战屡败的.教训教会了你总擅长离开,
一路经历的风雨彩虹告诉自己还活着,
心中的灯塔总是能指引到航行的方向,
自我放逐于所谓的独自旅行去寻找意义,
很多事情不是我们唾弃愤怒就会改变消失,
孤独的灵魂随海风一同肆意起舞,
心中的黑暗阴影总是舍不得抛弃,
不去说不去想曾经的伤疤多痛,
眼泪的味道最适合独自品尝,
清晨的黎明之光多么璀璨,
想把记忆像撕书一样一片一片扔到风中,
想告别与自己格格不入的世界去隐居深林,
想遇见潘多拉抢走他宝贝箱子改写自己结局,
陌生的世界教会了我们每分钟戴不同的面具,
看到别人的欢乐自己的神经就被深深地刺痛,
做个自己都不认识的陌生人与陌生的世界分手。
篇4:陌生的世界作文
关于陌生的世界作文
我同宇航员到太空旅游,突然发现宇航员不见了,我只身一人在太空中漫游,这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瞧!身体拉着长长光辉的是慧星,他多想一个扫帚呀!还有火星.木星.土星。。。。。。平常在书本上看到的星球没有生命,没有生机,今天看到的星球是多美丽,多富有生机呀!我被千千万万个星球吸引住了,还看到了流星体了呢!宇宙就像一幅美丽而又无边无际的画卷。。。。。。这是,我看到了一个奇异的星球:它的体积和地球差不多,还有大气层呢!这是,我被一股很强的.气流吸了进去。紧接着我看到了一个异样生物,他用数字语言来互相沟通:他告诉我他所居住的这一个星球叫‘dakex’,意思是搭客星球。这个星球和地球的生存环境差不多。我到处走了走,这个星球的地方有海也有陆地。令我吃惊的是他们吃啥呢?又杂生存呢?他对我说:“我们吃的是从一种植物升上提炼出来的食物,我们都是靠劳动生存的,如果不劳动的人就会被淘汰。”我在往那边走,呀!多美丽呀!有山也有水就像仙境一般。我告诉他我来自地球,并对他讲了关于地球的情况,他说他去过地球,ufo就是他们留下的标志,我恋恋不舍的离开了dakex星球,又来到宇宙中。。。。。。
宇宙是无限的,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需要我们探讨。宇宙对于我而言是陌生的,但是我坚信只要好好学习,就一定能了解宇宙的。。。。。。
篇5:陋室铭原文鉴赏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⑤。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①铭:古代文体的一种。陆机《文赋》:“铭博约而温润。”陋室:简陋的房子。德馨:品德美好。馨,能散布至远处的香气。
②鸿儒:大儒,博学者。白丁:白衣,即平民。这里指缺少文化的人。
③素琴:朴实无华的琴。素,无饰曰“素”。金经:古时用泥金书写佛经,后泛指佛经。
④丝竹:泛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指官场文书。
⑤西蜀子云亭:扬雄字子云,成都人,故称“西蜀子云”。扬雄长于辞赋,在成都少城西南筑有扬雄宅,亦称草玄堂,即其著《太玄》之处。
◇鉴赏
这是一篇历来传诵的名作,构思新颖,表达精灵,巧妙运用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凸显陋室“不陋”。
文章以山水引起陋室,以仙龙引出主人,主人的馨德是全篇主题。“苔痕”二句描室中景,“谈笑”二句写室中人,调、阅、丝竹、案牍叙室中事。扯出诸葛庐、子云亭,为的是熔古铸今;引孔夫子“何陋”之言,还有潜藏未出的“君子居之”的一层意思包含其中,与开头“惟吾德馨”前后呼应。小小篇幅,无法不备,完美地表现了陋室主人志行高洁、安贫乐道的志趣,也反映了主人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思想。全文仅81字,短小精练,清新别致,极有特点。
◇妙评
陋室之可铭,在德之馨,不在室之陋也。惟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之中,触目皆成佳趣。末以“何陋”结之,饶有逸韵。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
小小短章无法不备。凡铭多自警,此却自得自夸,体格稍变。起以山水喻引,则来不突;末引古结,则去不尽;中间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布置层次。末引“何陋”之言,隐藏“君子居之”四字在内,若全引便著迹,尤见其巧处。
——清·李扶九原编、黄仁黼重订《古文笔法百篇》卷三
篇6:一剪梅原文及鉴赏
有关一剪梅原文及鉴赏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以下是“一剪梅原文及鉴赏 ”,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
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以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词与诗都写了竹席,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更觉非常相似。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篇7:春江花月夜原文鉴赏
《春江花月夜》全诗三十六句,前十句营造了春江花月夜浩瀚幽远、静谧瑰丽、澄澈优美的诗意境界。诗中五至十句写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读者读到这里时,脑中不自觉会出现句中描绘的画面,微波荡漾的河流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在花草丛中就象雪珠一样,眼前一片澄明不觉得空气的流动,水边岸上的沙变成了白色看不见,江水和天色清静得没有一点纤细的灰尘,天空的月亮显得更加明亮。但诗人并不一味营造意境,他在接下来的十一至十八句的追问和感慨虽略带伤感却并不消沉颓废,其中两句 “江畔河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历来为人称道,可以说是全诗的“诗眼”,诗人在这里发出对宇宙奥秘的探求,表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使全诗展现出不同一般的风貌。《春江花月夜》的风貌跟初唐时期诗歌革新的主张是分不开的,初唐诗反对齐梁宫体诗的轻靡浮艳,主张文质并重,开始追求情思浓郁与气势壮大,这种诗歌革新的气象在唐初宫廷诗人身上已初露端倪,等到了“吴中四士”时期,诗人们开始清除南朝诗歌和唐初宫廷诗风的弊病,自此唐诗开始有了篷勃的生命力,而《春江花月夜》正是在这一主张下产生的杰作。
《春江花月夜》整首诗表现的虽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诗句外形鲜明、内蕴丰富,全诗显出一种清丽健康的格调。如果说诗的上半段写的是优美的意境和哲理的思考,那下半段诗人则回归主题,写游子的相思离愁之意,诗中第十七至二十四句写道“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写游子和思妇的离别愁思,游子在外思念爱人,而思妇所住的楼上,可怜只有孤单的月影与梳妆台相映,月光停留室内,使人愈发思念离人,月光来了不去,不是月光不去,是我想念你啊,在外的人。这几句诗人写思妇的心理行为,跟杜甫的《月夜》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月夜》杜甫完全以妻子的口气写出,而张若虚则描绘出一个画面,离人和思妇,思妇居所的月光,借月光赖着不走表达相思之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传统是抒情,而抒情往往要凭借着情和景的联系,才能自然发出。《春江花月夜》在这方面做的很好,先不说整首诗的格调,就游子在如梦如幻的氛围中思念家中爱人来说,便是超越情景交融的“兴象”,“兴象”是中文专业术语,“兴”指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象” 指物象,文学作品里所表现的事物形象,二者结合指诗歌表现上特具的那种言近意远,吞吐不尽的美学属性和艺术情趣。《春江花月夜》由夜间宁静清绝的景色引发出思妇的居所,月光的徘徊映照思妇的孤单,拂不去的月光象征思妇的想念绵绵不绝,进而显出游子对思妇的情思,有情有景且气氛协调,脉络贯通。诗的后八句,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写游子和思妇的相思如此之深,却不知何时才能相聚,只有借月光遥寄思念。而在月光下遥想的情景中,又将发生多少的追忆和回想?诗歌最后以月光和思念之情一起洒落在江水之中、岸边的树上做结,全无一字回忆过去和向往重聚,指向一个“象外”的世界,任读者自己去揣摩和想像。
《春江花月夜》在唐代即为人所激赏,它的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和谐,意境清明澄澈,风貌清丽健康,既包含了丰富广泛的人生哲理,又给人以无穷想象。闻一多先生甚至认为:“在这种诗而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
篇8:桃花源记原文及鉴赏
桃花源记原文及鉴赏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②。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③。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④。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⑤。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⑦。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⑧。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⑨。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⑩。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
①缘:循,沿着。
②夹岸:溪流的两岸。落英:落花。缤纷:盛多貌。
③欲穷其林:想走完这片桃花林。
④俨然:整齐分明的样子。美池:清秀的池塘。属:类。
⑤阡陌:田间小路。南北方向叫“阡”,东西方向叫“陌”。交通:相互通连。
⑥黄发:指老人。因为老年人发色自白转黄。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时儿童的下垂头发。怡然:安适愉快貌。
⑦问所从来:问渔人从哪里来。所,表示住所。
⑧要(yāo):同“邀”。邀请。
⑨咸:都。问讯:打听外界的消息。
⑩先世:先辈。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同县的人。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何世:什么朝代。乃:竟。无论:更不必说。
为具言:为(桃花源中人)详细陈述。所闻:所知道的世间情景。
延:邀请。
语:告诉。不足:不必,不值得。
既:不久之后。扶:顺着。向路:进来时的路。志:记,做标记。
诣:前往拜见。说如此:描述在桃花源中所见到的种种情形。
寻向所志:寻找先前回来时所做的标记。
刘子骥:名驎之,字子骥,好游山泽,为当时隐士,《晋书》有传。高尚士:清高的'读书人。
规往:打算前往。规,计划。
未果:尚未实行。寻:旋即,不久。
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指寻找通达桃花源的道路。
◇鉴赏
这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原题《桃花源诗并序》,大约作于宋武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即永初二年(421)。作品以引人入胜的手法,将人们引进武陵地区一个以桃花林为标志的与世隔绝的山中小村,那里风景优美如画,居民怡然自乐,丝毫没有人世的浮华喧嚣,充满了朴实淳厚的风气,但又令人历而不可复得。其中“先世避秦时乱”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点睛之笔,妙在寄托遥深含而不露。原文本作为《桃花源诗》前的小序,本附属于诗,却因结构完整、形式完美而被人独立成篇,广为传诵,可见其魅力所存,已非诗能比。
作者精心组织故事,引人入胜。明明纯属虚构,却又写得仿佛确有其事。他以丰富的想象、简练的语言,把桃花源描绘得明丽如画,生动逼真,特别是南阳刘子骥的规往,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使人为之神往,让人相信确有其事。但又巧妙安排,使人无法问津。真是匠心别具,隽永无穷。
此外,作者还不忘处处突出重点、反映理想。文章一开头就突出“异”字,大写桃花林美如仙境,作为烘托;接着就突出“绝”字,源口隐蔽而与世隔绝;然后又突出“乐”字,祥和欢乐;最后暗写“情”字,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结尾着重写只有“高尚士”规往,暗寓是理想境界,意蕴深刻。所以后世文学名家纷纷仿作,特别是“世外桃源”一语,千百年来成为我国人民心目中理想国的代名词,至今读来仍令人心旷神怡,悠然神往……
◇妙评
桃源人要自与尘俗相去万里,不必问其为仙为隐。靖节当晋衰乱时,超然有高举之思,故作记以寓志,亦《归去来辞》之意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
设想甚奇,直于污浊世界中另辟一天地,使人神游于黄、农之代。公盖厌尘网而慕淳风,故尝自命为无怀、葛天之民,而此记即其寄托之意。如必求其地之所在而实之,则凿矣。
——清·邱嘉惠《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五
林西仲曰:“……愚以为元亮生于晋、宋之间,遐思治世,不欲作三代以下人物,为此寓言寄兴。犹王绩之醉乡,不必实有是乡;白玉蟾之寂光国,不必实有是国也。且其中皆见道之言,其曰桃花夹岸,非所谓三十六宫都是春乎?其曰山口仿佛有光,非所谓性之初,见圆陀陀,光灼灼乎?其曰童叟怡然自乐,非所谓游心乎?其曰‘不足为外人道’,非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乎?始得之无心,终述于有意,非所谓赤水玄珠,象固得之,离朱不得乎?”
——清·胡怀琛《古文笔法百篇·虚境实写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