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及其早期历史行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及其早期历史行程,希望大家喜欢!

篇1: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及其早期历史行程
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及其早期历史行程
中国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它的传承、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古代知识阶层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关于古代知识阶层的研究,虽然已经有了不少可喜的成果,但这个课题涉及社会史、政治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许多领域,有些问题见仁见智,还有大片空间留待我们深入探讨。
“知识阶层”一词来源于西方近代学界,它本指对社会现实持一种批判态度和人文关怀的近代知识分子群体。余英时先生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认为,知识阶层并不是近代独有的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其知识阶层,因而也各有其特殊的知识分子的问题”。他指出“知识阶层在中国古代的名称是‘士’,但‘士’却不是一开始就可以被称作知识阶层。‘士’之变为知识阶层,其间有一个重要的过程”。春秋战国时代社会阶级的流动,“导使士阶层在社会性格上发生了基本的改变”。①这些意见都是很正确的。《士与中国文化》还有不少富有启发性的见解,它堪称是研究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一部力作,因而在海内外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但我们拜读全书之后也发现,由于作者对儒家的道统情有独钟,使得他对若干重要问题的论述有失偏颇,甚至远离了历史实际。本文拟就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崛起及其早期行程作一些考察,并对余英时先生的有关论点提出商榷意见,以求正于余先生和各位方家。
一、春秋战国时代新兴知识阶层的形成及其性格特征
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士”。“士”的称呼由来已久,论者从文字训诂的角度对“士”的原始含义和指称作过种种解释。不管“士”的原意究竟何所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在西周和春秋前期,文献中的“士”主要是指下级贵族。《左传》桓公二年:“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隶子弟。”《国语・晋语》:“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足以说明士属于低层贵族。所谓“士食田”,是指士享有禄田,与庶人受田耕作的性质不同。西周时代礼不下庶人。《仪礼》记载先秦名物制度甚详,其《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士丧礼》、《士虞礼》五篇,皆冠以“士”。姚际恒指出:“其实多通大夫以上而言,盖下而为民,上而为君卿大夫,士居其中也。”①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士是处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的一个低层贵族等级。
作为贵族,士要具备当时贵族所必需的一些专门知识。学习的科目是所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顾颉刚认为古代之士皆武士,士之学“表面固为礼节,为娱乐,而其主要之作用则为战事之训练。故六艺之中,惟书与数二者乃治民之专具耳”②。强调士之训练以射、御为主是对的,但认为礼、乐训练是表面文章,“惟书与数二者乃治民之专具”,这个说法似难以成立。作为低层贵族,礼、乐训练也是治民必备之知识。《国语・周语》:“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礼记・王制》说:“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士之所以是士,身份地位高于“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这些“执技以事上者”,除了因为他属于低级贵族之外,他的文化素养也远非后者所能比拟。如果只会射御而不懂礼乐书数这些道艺,那就不成其为合格的士了。
西周和春秋前期,车乘甲兵由城邦的国人组成,野人只能当徒兵,而士则是这支军事力量的重要骨干。《国语・鲁语》说:大夫有“贰车”,士有“陪乘”。所谓“乘马之法”是“兵车一乘,牛十二头,甲士三人,卒七十二人,干戈备具”③,甲士即由士担任。执干戈以卫社稷,是士必须履行的义务。《礼记・王制》云:“有发,则命大司徒教士以车甲。”士除了担任军事力量的骨干之外,还是城邦国家选拔官吏的重要来源。《礼记・王制》有一套司徒、司马选拔士之贤俊“以告于王,而定其论”的制度。“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礼记》成书时代虽在战国或秦汉之际,但《王制》所载的一些制度当有历史根据。《国语・周语》载内史过谈到西周的制度时说:“诸侯春秋受职于王以临其民,大夫、士日恪位著以儆其官,庶人、工、商各守其业以共其上。”可见士虽然是低于大夫的贵族等级,也和大夫一样可以担任官职,但多数情况下是公卿大夫的属官或其家宰。《国语・鲁语》说,卿大夫“序业”,士则“受业”,反映了他们之间的上下关系。士作为基层官吏,除了管理税收府库这类工作之外,还要承担执法的任务。《周礼・秋官・小司徒》:“岁终,则令群士计狱弊讼,登中于天府。正岁,帅其属而观刑象,令以木铎,曰不用法者,国有常刑。令群士乃宣布于四方,宪刑禁。”“小司寇”属官有“士师”、“乡士”、“遂士”、“县士”、“方士”、“朝士”,职责都是听讼断狱。执法之吏多由士承担,这大概与古代兵刑不分的传统有关。
先秦文献中的“君子”,是贵族的通称,而“士君子”则专指有官职的士。《墨子・非乐上》:“王公大人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此其分事也;士君子竭股肱之力,其思虑之智,内治官府,外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仓廪府库,此其分事也。”同书《尚贤下》:“今天下之士君子,居处言语皆尚贤,逮至其临众发政而治民,莫知尚贤而使能,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由于士的贵族身份是城邦国家各级官吏必须具备的起码条件,所以文献中有时也用“多士”来泛称各级官吏。如《诗经・周颂・清庙》就有“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的诗句。
但是无论在西周或春秋,并非所有的士都担任官职。《管子・乘马》:“士f见、博学、意察,而不为君臣者,与功而不与分焉。”孙诒让云:“谓不为君臣,则与民同受九职之功,而不得受分颁之赐给也。”①“不为君臣”的士,即不担任官职者,他们不得享受“分颁之赐给”,但仍要服兵役。《诗经・国风・标有梅》:“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氓》:“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野有蔓》:“士与女,方秉兮。”所咏之“士”应多是不任官职的士。
《管子・小匡》记齐桓公问“定民之居,成民之事”,管仲说:“圣人之处士必于f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主张士农工商四民“不可使杂处”。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认为“谓之士者,大抵皆有职之人矣,恶有所谓群萃而州处、四民各自为乡之法哉”②。其实,士农工商四民之说虽属后起,但他们原先确实是各有居处而不得混杂的。在国野畛域尚未消失之前,住在国中的士农工商,“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③,各有固定的居住区。《国语・齐语》有同样的记载:“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f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所谓“昔圣王”之时,当指先前的西周时代。这种依身份划分和带有封闭性的`居住区的布局,是由当时阶级关系别贵贱的需要所决定的。士是低层贵族和有职之人;农是具有国人身份的农民;工商食官,劳动者大多是奴隶。他们各有居处,不相往来,“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①。论文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及其早期历史行程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2[ M ? *yT[- a@}Nys O H wgBl “{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C$t%Jh=/%N 0 N|(Y!Qe R_t^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生激烈变动的时代。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事物共生而混杂,“奇辞起,名实乱”,“贵贱不明,同异不别”②。阶级和等级关系都出现了巨大变化,士的成份随之也就不再限于低层贵族了。③春秋时期,不少士已丧失了贵族身份而沦为平民,而一些有一技之长的平民则脱颖而出,加入到士的行列中来。《管子・问》:“人之开田而耕者几何家?士之身耕者几何家?”“士之有田而不耕者几何人?身何事?”“贫士之受责于大夫者几何人?”这些士或亲自耕田,或因贫困而借债,显然都已非享有禄田的贵族。前引《国语・齐语》和《管子・小匡》载管仲建议恢复“昔圣王”之时让士农工商分区居住的制度,也说明到了齐桓公之时,士已经被视为和农工商并列的“四民”。值得注意的是,并非贵族出身的管仲,由于家庭贫困,曾和鲍叔牙一起做过生意,“分财利多自与”④。管仲没有受过系统的六艺教育,但他凭借自己的才能,却因缘际会,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成为春秋时代最杰出的士的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先世虽是贵族,但他少时也“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⑤;亦即在季孙氏手下当过管理仓库和畜牧的小吏。墨子出身不详,学者或疑“墨”为刑徒之称⑥,从墨子的言行来看,说他出身微贱当不为过。孔墨这春秋时期的两大学派,其门徒很能说明士的成份之复杂。《吕氏春秋・尊师》说:“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z也,学于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钜狡也,学于禽滑黎。”这些村夫、牙商、盗贼和骗子,都得以成为显学名士,在贵贱有别、等级森严的制度没有崩溃之前,是完全不可想像的。士作为新兴知识阶层的崛起,是春秋时代阶级关系变动最重要的历史内容之一。
到了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公室和私门争相养士,士的流品就更加五花八门了。范文澜把战国时代的士分为四类:一类是学士,如儒、墨、道、名、法、农等专门家,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在文化上有巨大贡献。一类是策士,即所谓纵横家,长于政论,凭口舌辩说猎取富贵。一类是方士或术士,可分两等,一等是天文、历算、地理、医药、农业、技艺等学科的专门家,在文化上也有巨大的贡献;一等是阴阳、卜筮、占梦、神仙、房中术等骗取衣食的游客。最下一类是食客,数量最大,流品最杂,其中包括鸡鸣狗盗之徒,任侠刺客、奸人犯罪、赌徒屠夫和市井无赖等。①范文澜上述分类中的某些人虽然并不属于知识阶层,但他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战国时代士的职业分途和社会属性,为我们理解士作为新兴知识阶层的构成和整合提供了一个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切入点。
由于士的流品复杂,其称呼的覆盖面非常广泛,因而战国时代的士并不能和知识阶层划等号。那些没有掌握文化知识的武士、游侠和食客之类,显然是不能列入知识阶层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把古代知识阶层原型的士,看成仅限于先秦诸子各学派的道术之士。不同时代的文化有其不同的历史内容。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发生深刻变化和迅速发展的时代,新兴知识阶层在从其先辈那里继承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不但会舍弃一些不符合时代需要的旧的文化知识,还会创造一些时代所需要的新的文化知识。就总体而言,春秋战国时代的新兴知识阶层不但在知识结构方面比西周的贵族阶级合理,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且其队伍的规模也要比西周的士庞大得多。
篇2:小学行程知识练习题
小学行程知识练习题
1.一艘每小时行25千米的客轮,在大运河中顺水航行140千米,水速是每小时3千米,需要行几个小时?
2. 一只小船静水中速度为每小时 30 千米 . 在 176 千米长河中逆水而行用了 11 个小时 . 求返回原处需用几个小时。
3. 一只船每小时行 14 千米,水流速度为每小时 6 千米,问这只船逆水航行 112 千米,需要几小时?
4. 一只船顺水每小时航行 12 千米,逆水每小时航行 8 千米,问这只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和水流速度各是多少?
5.甲、乙两港相距360千米,一轮船往返两港需35小时,逆流航行比顺流航行多花了5小时.现在有一机帆船,静水中速度是每小时12千米,这机帆船往返两港要多少小时?
6.小刚和小强租一条小船,向上游划去,不慎把水壶掉进江中,当他们发现并调过船头时,水壶与船已经相距2千米,假定小船的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水流速度是每小时2千米,那么他们追上水壶需要多少时间?
7.甲、乙两船在静水中速度分别为每小时24千米和每小时32千米,两船从某河相距336千米的两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如果同向而行,甲船在前,乙船在后,几小时后乙船追上甲船?
8.A、B两码头间河流长为90千米,甲、乙两船分别从A、B码头同时启航.如果相向而行3小时相遇,如果同向而行15小时甲船追上乙船,求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9.甲河是乙河的支流,甲河水流速度为每小时 3 千米,乙河水流速度为每小时 2 千米,一艘船沿乙河逆水航行 6 小时,行了 84 千米到达甲河,在甲河还要顺水航行 133 千米,这艘船一共航行多少小时?
10. 一条小河流过 A 、B 、C 三镇。 A 、B 两镇间有汽船来往,汽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每小时 11 千米。 B 、C 两镇间有木船摆渡,木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每小时 3.5 千米。已知 A 、C 两地水路相距 50 千米,水流速度为每小时 1.5 千米。某人从 A 镇顺流而下去 B 镇,吃午饭用了 1 个小时,接着又顺流而下去 C 镇,共用 8 个小时,那么 A 、B 两镇间的距离是多少?
11.甲、乙两船分别在一条河的. A 、B 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顺流而下,乙逆流而上。相遇时,甲乙两船行了相等的航程,相遇后继续前进。甲到达 B ,乙到达 A 后,都按照原路返航,两船第二次相遇时,甲船比乙船少行 1000 米。如果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时间间隔 1 小时 20 分,则河水的流速是多少?
12.甲、乙两港间的水路长208千米,一只船从甲港开往乙港,顺水8小时到达,从乙港返回甲港,逆水13小时到达,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和水流速度。
13.某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它从上游甲地开往下游乙地共花去了8小时,水速每小时3千米,问从乙地返回甲地需要多少时间?
篇3:中国古代历史故事
宋太祖稳定了内部,雄心勃勃,准备出兵统一全国。当时,五代时期的“十国”,留下来的北方有北汉,南方还有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等。要统一全国,该先从哪里下手呢?先打北汉,还是先打南方呢?宋太祖想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一天夜里,风雪交加。赵普正在家里烤火取暖,忽然听得门外一阵敲门声。赵普心里奇怪,这么寒冷的夜里,还有谁会来找他?他打开门一看,只见一个人披着斗篷,在雪地里站着。赵普定睛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来的竟是宋太祖。
赵普连忙把宋太祖请进屋里,拨红了炭火,在炭火上炖上肉,叫他老妻拿出酒来招待。
赵普问:“雪下得这么大,陛下为什么还要出来?”
宋太祖说:“我想起一件事,反正睡不着,就来找你商量一下”
赵普想了一会,说:“如果我们先打下北汉,就会受到辽朝的威胁。还不如先削平南方,回过头来再打北汉。小小北汉,不过像弹丸一样大,晚一点收拾也跑不了。”
宋太祖笑着说:“我们想到一起去了。”
宋太祖和赵普决定了先南后北的计划以后,约摸花了十年时间,先后出兵消灭了南平、后蜀、南汉。这样,南方的割据政权只留下南唐和吴越两国。
南唐是“十国”中的一个割据政权,那里土地肥沃,没有像中原那样遭到战争的破坏,所以经济繁荣,国力富裕。但是,南唐的国主都是政治上十分昏庸无能的人,后来弄得国力渐渐衰弱下来。
最后的一个国主李煜(音yù),历称南唐后主,是一个的词人,对诗词、音乐、书画,十分精通,可就是不懂得处理国事。北宋建国后,李煜每年向北宋进贡大量金银财宝,想维持他的地位。后来,他看到宋太祖接连消灭了周围三个小国,才着慌起来,赶快派使者给宋太祖送去一封信,表示愿意取消南唐国号,自己改称“江南国主”。但是这一点小小让步,怎么能改变宋太祖统一中国的决心呢。
公元974年九月,宋太祖派大将曹彬、潘美带领十万大军分水陆两路攻打南唐。曹彬从荆南带领水军沿江东下,很快就占领了池州(今安徽贵池),进驻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市)。潘美带领的步兵到了江北,被辽阔的江面挡住了进军的道路。
有人向宋军献计,如果用竹筏和大船搭成浮桥,步兵就可以全部顺利过江。潘美听了这个计策,马上赶造浮桥。这个消息传到南唐的国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南唐君臣正在喝酒。李后主问周围大臣该怎么办?大臣说:“自古以来,没听说搭浮桥过江的,一定办不成!”
后主听了,哈哈大笑说:“我早说他们是小孩子闹着玩罢了。”
过了三天,宋军搭好浮桥,潘美的步兵像在陆地上行军一样,跨过长江。南唐的守将败的败,投降的投降。十万宋军很快就打到金陵城边。
那时候,李后主还正在宫里跟一批和尚道士诵经讲道,宋军到了城外,他还蒙在鼓里呢。有一天,他到城头上巡视,发现城外到处飘扬着宋军旗帜,这才大吃一惊,回宫以后,派大臣徐铉(音xuàn)到东京去求和。
徐铉见了宋太祖说:“李煜待陛下,就像儿子待父亲一样孝顺,为什么还要讨伐他?”
宋太祖反问说:“那么你倒说说,父亲和儿子能分成两家吗?”
徐铉没话说,回到金陵向李后主回报。过了一个月,末军围城越来越紧,李后主又派徐铉到东京去。
徐铉苦苦恳求宋太祖不要进攻金陵,宋太祖听得不耐烦,一手按住利剑,怒气冲冲地说:“你不要多说了。李煜并没有什么罪。但是现在天下一家,我的床边,怎么能让别人睡着打呼噜呢!”
徐铉眼看再恳求也没用,只好再回到金陵。李后主听了回报,知道求和没有希望,连忙调动驻守上江的十五万大军来救。兵到皖口,受到宋军两路夹攻。南唐军放火烧宋军。哪知正碰到起北风,火反烧了自己。南唐军全军覆没。
曹彬派人进城告诉李后主,劝他趁早投降,免得城里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到毁灭。后主还想拖下去,曹彬就下令攻城。
第二天,城被攻破了。曹彬率领宋军整队进城,秩序井然。李后主叫人在宫里堆了柴草,准备放火自杀,但是毕竟没有这个勇气。最后还是带着大臣出宫门,向曹彬投降。
李后主被押到东京,宋太祖对他还比较优待。但是李后主从一个尽情享乐的国君变成一个亡国的俘虏,心里十分辛酸,每天流着眼泪过日子。他本来是写词的能手,在这段时期里,写了一些感情忧伤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他这段时期词作中的名句。
篇4:中国古代历史故事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是顺应时势而生的,时势造英雄,齐桓公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时间追溯到公元前7,齐桓公诞生的时候。作为家里庶出的幼子,齐桓公在王位继承上是没有任何优势的,而他的身份和地位也是没为他赢得足够多的尊敬。但后来,他却成为了一国之君,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的成功可以说令大多数人都惊叹,他是天子骄子,是春秋时期的一匹黑马。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他被称为姜小白又被称为吕小白,或是公子小白,他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也是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齐桓公的母亲为卫国人。单单从公子小白的出生背景来说,小白是王位继承者中最弱的一个,因为他是家族的幼子,根据周朝的嫡长子制度,小白是没有机会接触到王位的。那么他为何又能够走到今天的这个地步,并且最后成功问鼎中原?
时势造英雄,齐襄公的去世,给小白一个极大的机会。因为这是齐桓公小白第一次这么正式地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在齐襄公还在位时,刻薄寡恩,生活奢侈腐败,恐怕是他的臣民对他最深的印象。齐襄公生活在安逸的日子里,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来临,就在他的一次偶然的外出打猎,被人突然袭击了,这一个袭击对于齐襄公来说是致命的,受伤很严重,很快就不治身亡,齐襄公一死,齐国很快就内乱。此时的齐桓公,他的老师是鲍叔牙,鲍叔牙早就看出了齐襄公去世之后的情况,他跟齐桓公讲齐国应该不久就会发生大的**,公子小白应该尽早奔赴国外逃亡,公子小白一向都很听鲍叔牙的话,这次也由鲍叔牙带着自己逃奔到了莒国,莒国是嬴姓诸侯,位于齐国东南、鲁国以东,也是东方一个大邦。
而齐桓公的另一位兄弟公子纠,也在管仲的带领下逃到了鲁国。两兄弟在这两个国家一直没有消息和动静,齐国的政坛此时正被攥在公孙无知的手里,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对公子纠的掌权并不以为然,他们依旧没有行动只是默默关注着齐国的新动向。他们都很清楚一点:公孙无知不会在国君的位子上坐得太久。作为幼子,公子小白当然没有能力挑战二哥公子纠的继承权,但是这一次他决定试试。
齐桓公敢和兄长争夺王位,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在他背后一个强大的政治势力,这些暗中支持公子小白的人,绝非泛泛之辈。公子小白在年幼时期就喜好结交贤才,高氏、国氏都是周天子亲封的卿大夫,“高敬仲,国之世臣,素有才望,为人情服”,高氏、国氏是牢不可破的同盟,因而囯氏家族也成为公子小白的支持者,小小年纪的齐桓公就知道要笼络德才兼备的人,作为自己强大的政治后盾。公孙无知没有自己稳固的党羽,也不怎么受到国家上下的欢迎,他所主导的政坛被也是迟早的事情。
在公孙无知死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迅速地赶回齐国,两个公子的信使都在争取最后的入场券,上演了一场春秋时期的“速度与激情”,正当两位公子马不停蹄赶往王位的路上,公子纠的老师管仲心里生发出了一个主意。他想公子小白是个祸患不能留下来,与其与时间赛跑,还不如将他杀了,永绝后患。于是,在中途他和公子纠埋伏在半道,管仲见到公子小白的车一出现,便举起弓箭径直射向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应声倒在车里,惊魂未定的鲍叔牙慌忙将公子小白扶起,见到小白并无大碍,这一箭在他的腰带上,鲍叔牙将计就计,伪装成小白已死的假象。公子纠便信以为真,以为高枕无忧还放慢了前行的速度,甚至还在途中大摆庆功宴。没想到,来到齐国后,小白早已经登上了王位。
齐桓公小白,在经历内乱回国之后,不仅没有受到阻力,反而迅速就登基即位,进行齐国的拨乱反正,从而开启了齐国的新 篇章。而在即位后不仅没有计较管仲“一箭之仇”,反而对他予以信任和重用,之后管仲尽全力辅助齐桓公整顿军队,发展生产,促进外交,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知人善任、胸有大志、励精图治这是公子小白能够最终登上王位的原因,也是他最后成为霸主的原因。
篇5:中国古代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大全:李冰父子为什么要修建都江堰
作为伟大的世界遗产之一的都江堰,它的存在是古代中国智慧的象征。从2200多年前它就屹立在这里,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霜雪雨,都江堰依旧以挺拔昂然的姿态,带走世人惊艳的目光。人们惊叹都江堰的鬼斧神工时,又对他的建造者们顶礼膜拜。
众所周知,都江堰是李冰父子的杰作。李冰自己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当初一个造福百姓的小举动,没想到会一直福泽后世子孙,时至今日人们对都江堰都是赞不绝口,都江堰的建成使四川从灾害多发区,一跃变成了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李冰,关于他本人的生平事迹不是特别详细,史书上对他的出生年月和出身地方地没有详细记载。我们知道,他被秦王任命为蜀地的太守,由此开始了李冰的治水之路。
谈到李冰修建都江堰的原因,不难猜到,一定是与蜀地经常遭受水旱灾害有直接原因。蜀地使岷江的发源地,每年到了雨季的时候,岷江的水流大,水势很急,而且水流到这里后因为地形复杂,加之泥沙淤积,使得船舶的航行十分困难。也因此造成了西边洪水肆虐,东边旱灾连连。除了这自然的原因外,还与秦国军事需求有关。
公元前3,秦惠文王采纳了大将司马错的策略:“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矣”,一举发兵灭掉了蜀国。蜀国的地理位置很重要,蜀地紧靠着楚国,而秦国与楚国交战时,战略物资都是通过蜀地的岷江,作为秦军的军事补给站,蜀地不仅给秦国作战提供了很多便利,也让秦国有了一个天然的粮仓。公元前272年,李冰奉秦昭王之命,来到了蜀地,秉承着军事战略为第一的思想,再加上当地的实际情况,李冰决定修建都江堰。
李冰上任之后,听取了民众的呼声,并且亲临实地考察,不久就开始着手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在开始动工之前,李冰召集了当地比较有治水经验的百姓,一起讨论出修建的方案,在开凿都江堰的过程中李冰父子还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战国时期,并没有火药、挖机等设备,只有靠人工挖掘,当遇到一座大山难以挖掘时,李冰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放大火烧山,然后再用水浇,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山体自然崩塌,这个难题也就被李冰解决了。
随后要解决的是,大坝的主体。修筑大坝得先有稳固的地基,在湍急的河流中想要修筑地基显然很困难。而李冰父子又想到了利用石子,向江流中抛掷,最开始这个办法还是行之有效的,但遇到太大的风浪,石子也会随着洪流被冲走。然而,他们又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利用竹子,编成一个个很大的竹笼,然后再将石头投掷在竹笼里沉人江底,费尽周折才建成了都江堰大坝的大堤,人们这个举动的评价有:重而不陷、击而不反、硬而不刚、散而不乱。虽然不知道此举是否为李冰的首创,不管是他首创还是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教训,这个做法都是简便又高效的方法,实在是不得不令人钦佩古人的智慧。
宝瓶口、鱼嘴与金刚堤、飞沙堰等都有采用竹笼的方法,夏秋洪水季节,江水到了都江堰便自动调节,内江进水四成,外江进水六成,“分四六,平潦旱”。这便是都江堰的工作原理。“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太史公简单几句话概括了都江堰的主人李冰父子的功绩,却道不出这浩大工程后的智慧和艰辛。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大全: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天下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是顺应时势而生的,时势造英雄,齐桓公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时间追溯到公元前716年,齐桓公诞生的时候。作为家里庶出的幼子,齐桓公在王位继承上是没有任何优势的,而他的身份和地位也是没为他赢得足够多的尊敬。但后来,他却成为了一国之君,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的成功可以说令大多数人都惊叹,他是天子骄子,是春秋时期的一匹黑马。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他被称为姜小白又被称为吕小白,或是公子小白,他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也是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齐桓公的母亲为卫国人。单单从公子小白的出生背景来说,小白是王位继承者中最弱的一个,因为他是家族的幼子,根据周朝的嫡长子制度,小白是没有机会接触到王位的。那么他为何又能够走到今天的这个地步,并且最后成功问鼎中原?
时势造英雄,齐襄公的去世,给小白一个极大的机会。因为这是齐桓公小白第一次这么正式地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在齐襄公还在位时,刻薄寡恩,生活奢侈腐败,恐怕是他的臣民对他最深的印象。齐襄公生活在安逸的日子里,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来临,就在他的一次偶然的外出打猎,被人突然袭击了,这一个袭击对于齐襄公来说是致命的,受伤很严重,很快就不治身亡,齐襄公一死,齐国很快就内乱。此时的齐桓公,他的老师是鲍叔牙,鲍叔牙早就看出了齐襄公去世之后的情况,他跟齐桓公讲齐国应该不久就会发生大的**,公子小白应该尽早奔赴国外逃亡,公子小白一向都很听鲍叔牙的话,这次也由鲍叔牙带着自己逃奔到了莒国,莒国是嬴姓诸侯,位于齐国东南、鲁国以东,也是东方一个大邦。
而齐桓公的另一位兄弟公子纠,也在管仲的带领下逃到了鲁国。两兄弟在这两个国家一直没有消息和动静,齐国的政坛此时正被攥在公孙无知的手里,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对公子纠的掌权并不以为然,他们依旧没有行动只是默默关注着齐国的新动向。他们都很清楚一点:公孙无知不会在国君的位子上坐得太久。作为幼子,公子小白当然没有能力挑战二哥公子纠的继承权,但是这一次他决定试试。
齐桓公敢和兄长争夺王位,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在他背后一个强大的政治势力,这些暗中支持公子小白的人,绝非泛泛之辈。公子小白在年幼时期就喜好结交贤才,高氏、国氏都是周天子亲封的卿大夫,“高敬仲,国之世臣,素有才望,为人情服”,高氏、国氏是牢不可破的同盟,因而囯氏家族也成为公子小白的支持者,小小年纪的齐桓公就知道要笼络德才兼备的人,作为自己强大的政治后盾。公孙无知没有自己稳固的党羽,也不怎么受到国家上下的欢迎,他所主导的政坛被推翻也是迟早的事情。
在公孙无知死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迅速地赶回齐国,两个公子的信使都在争取最后的入场券,上演了一场春秋时期的“速度与激情”,正当两位公子马不停蹄赶往王位的路上,公子纠的老师管仲心里生发出了一个主意。他想公子小白是个祸患不能留下来,与其与时间赛跑,还不如将他杀了,永绝后患。于是,在中途他和公子纠埋伏在半道,管仲见到公子小白的车一出现,便举起弓箭径直射向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应声倒在车里,惊魂未定的鲍叔牙慌忙将公子小白扶起,见到小白并无大碍,这一箭在他的腰带上,鲍叔牙将计就计,伪装成小白已死的假象。公子纠便信以为真,以为高枕无忧还放慢了前行的速度,甚至还在途中大摆庆功宴。没想到,来到齐国后,小白早已经登上了王位。
齐桓公小白,在经历内乱回国之后,不仅没有受到阻力,反而迅速就登基即位,进行齐国的拨乱反正,从而开启了齐国的新 篇章。而在即位后不仅没有计较管仲 “一箭之仇”,反而对他予以信任和重用,之后管仲尽全力辅助齐桓公整顿军队,发展生产,促进外交,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知人善任、胸有大志、励精图治这是公子小白能够最终登上王位的原因,也是他最后成为霸主的原因。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大全:李冰最后是怎么死的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之上,在世人的眼里它是一座完美的水利工程,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都江堰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的一座丰碑,也是世界水利工程中占有光辉的一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不仅成功解决了蜀地的水旱灾害,还使成都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今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时间的洗礼,都江堰仍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依旧向人们诉说着千百年前的传奇诗篇。
李冰此生最大的贡献就是修建了都江堰,李冰最开始是蜀地的太守,他来到蜀地完全是处于军事上的战略考虑。蜀地沃野千里,地广人稀,地势险要,极其具有战略位置,而发源于蜀地的岷江又可以作为河运的最佳选择,这位秦国来说都是个十分诱人。于是,在公元前3,秦王听取了司马错的建议:“”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矣“,将蜀地给攻克了。秦国据有了蜀地,也就抢占了战争的先机。蜀地本就紧邻着楚国,秦国占有了蜀地,不仅将蜀地作为自己的物资供给中心,还可以利用蜀地的有利位置与楚国周旋。因此,攻占蜀地是百利而无一害。
公元前272年,李冰走马上任,成为了蜀地的新一任太守。上台后支持修建了造福后代的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召集了一批有治水经验的百姓,大家一起商量对策,商量好后一个浩大的工程就开始了。起初向江里抛掷石子,但是这种做法石子很容易被湍急的洪流给卷走,于是李冰又想到了编成一个个很大的竹笼,把很大的鹅卵石丢在竹笼里,都江堰大坝的基底就是这样建成的,此种做法不仅便捷,且就此取材,对环境的影响极小,可以说是经济又实用的做法。
大家都知道都江堰是李冰父子的杰作,而李冰的儿子究竟是谁呢?有的人说,李冰的儿子叫做李二郎,李二郎这个说法很早就流传开了,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语》中说:”溜口二郎乃是李冰第二个儿子“,加之《灌县志》里也提到过李二郎,只不过这里面的说法很含糊。李二郎,貌似就是李冰的儿子了。但是,也有人提出根本就没有李二郎这个人,连李冰自身的生平事迹在史书上都难以考证,更别提他的儿子了,他的儿子根本就不是李二郎,而李冰究竟有没有儿子,有几个儿子,至今都是个谜。李冰有一个儿子并协助他修建都江堰的故事,只是古人对一个作出了伟大贡献的李冰的一种真诚的祝愿和期许。
为什么蜀地的人,都说是李冰父子修建的,究其原因,可能与秦国消灭了蜀地,不满意都江堰的建造只是秦国人的功劳。于是将李二郎变为了李冰的儿子,据说,二郎神本就是三星堆出土的古蜀王的化身,也就代表着蜀人。据此来说,李冰无后的可能性极大,因为在很多供奉李冰的庙宇里,都没有见到他和儿子一起的踪影,只有他和夫人的塑像,而李冰父子在都江堰的塑像,也是近代才有的。那李冰岂不白白多出了一个儿子?后世人多传都江堰是李冰和其儿子建造的,除了上述的一些原因外,还有就是百姓不愿意看到造福了当地的李冰,没有子嗣,于是,杜撰了一个儿子给他,期许李冰及其家人能够人丁兴旺。
公元前250年左右,历经一二十年的时间都江堰建造而成,这一项伟大的工程着实是造福了不仅仅是当代人,福泽后世几千年。在都江堰的工程结束后,李冰又继续在四川各地进行治水,积极修建大坝,疏通航道、河流,率领民众开山修渠,由于积劳成疾不幸在什邡病逝,并葬于什邡的章山。
篇6:中国古代历史故事
三国归晋
晋(265~4),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
265年,司马炎夺取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晋军成功灭吴统一了天下。之后,西晋发生了八王之乱,国家陷入混乱局面。名门望族和士绅豪强地主把持政治,官员也大多出自这些名门望族推举和荫恩的子孙、学生、亲朋,西晋的政治愈发腐败。316年,五胡(匈奴、鲜卑、羌、羯、氐)趁西晋发生内部混乱之际,进入中原,相继建立政权并攻打西晋,西晋就在这样的乱世中灭亡了。3,晋皇室中的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为了区分这两个朝代,史学界将之称为西晋、东晋,合称“两晋”。东晋建立后,已经沦为少数民族天下的北方相继出现了很多政权,东晋只保留半壁江山苟延残喘直至灭亡。
三国归晋
魏明帝曹睿死后,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佐曹芳当了皇帝。之后,经“高平陵之变”,曹爽被判斩刑,魏的政权落入司马懿手中。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昭当了丞相执政。
司马昭掌握朝政大权,但他自己不做皇帝,想效仿曹操让自己的儿子曹丕称帝那样,将帝位留给儿子司马炎去做。后来,司马炎接替父亲掌管魏国朝政。265年,司马炎在洛阳逼魏帝曹奂让出帝位,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
司马炎坐上皇帝宝座之后,并没有开始过高高在上的奢靡生活,而是审时度势地巩固自己的帝位。他知道父亲司马昭和祖父司马懿对曹氏所进行的残酷
杀戮使人们对他也存有戒心,南边的东吴也还没有统一,这都是他的心病。为了灭东吴统一天下,司马炎采取了以仁义治国的方针:赏赐安乐公刘禅的一个子弟做驸马都尉,安抚人心。又专门下诏书,准许原是皇帝现为陈留王的曹奂继续用皇帝的仪仗出入,向他上书时也可以不用称臣。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安定天下人心,包括自己统治区、西南的原蜀国领地。
为了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司马炎专门颁布诏书,将无为而治作为治国方针。当年,他又向地方的郡国颁布了五个诏书:一是正身;二是勤百姓;三是抚孤寡;四是敦本息末,即鼓励农业这个国家之本,压制商业这种末业;五是精简机构,裁撤冗员。
篇7:中国古代历史故事
司马迁撰写史记
早年经历
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 等书。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学游天下
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长安父亲的身边。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11]。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南下襄樊到江陵。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上会稽,探禹穴。还吴游观春申君宫室。上姑苏,望五湖。之后,北上渡江,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了齐鲁地区文化,观孔子留下的遗风,受困于鄱、薛、彭城,然后沿着秦汉之际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故乡,楚汉相争的战场,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梁(今河南开封),回到长安时任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身边。
回朝为官
因为父亲司马谈的缘故,司马迁回京后得以仕为郎中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驰义侯授命平定西南夷,中郎将郭昌、卫广率八校尉之兵攻破且兰,平南夷。夜郎震恐,自请入朝称臣。汉军又诛邛君,杀笮侯,冉震恐,请臣置吏。随后汉武帝在西南夷设置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而此时正随汉武帝东行巡幸缑氏的司马迁在继唐蒙、司马相如、公孙弘之后,再次出使西南,被派往巴、蜀以南筹划新郡的建设。随后又抚定了邛、榨、昆明,在第二年回朝向武帝覆命 。
父授遗命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春天,汉武帝东巡渤海返回的路上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作为参与制定封禅礼仪官员的司马谈却因病留滞在周南(今湖北)未能继续前行,更因此而心中愤懑以致病情加重。奉使西征的司马迁在完成任务后立即赶往泰山参加封禅大典,行到洛阳却见到了命垂旦夕的父亲。
弥留之际的司马谈对司马迁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后来衰落了,难道要断送在我这裹吗?你继为太史,就可以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如今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到泰山封禅,而我不得从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啊!我死以后,你一定会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万不要忘记我要编写的论着啊。况且孝,是从侍奉双亲开始的,中间经过事奉君主,最终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扬名于后世,光耀父母,这是孝中最主要的。天下称颂周公,是说他能够歌颂周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扬周、召的遣风,使人懂得周太王、王季的思想以及公刘的功业,以使始祖后稷受到尊崇。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落,礼乐损坏,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文献典籍,振兴被废弃了的王道和礼乐。整理《诗》、《书》,著作《春秋》,直到今天,学者们仍以此为法则。从鲁哀公获麟到现在四百多年了,其间由于诸侯兼并混战,史书丢散、记载中断。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贤明的君主,忠义的臣子的事迹,我作为太史而不予评论记载,中断了国家的历史文献,对此我感到十分不安,你可要记在心里啊!”司马迁低下头流着泪说:“小子虽然不聪敏,但是一定把父亲编纂历史的计划全部完成,不敢有丝毫的缺漏。”
私淑古今贤
因为在长安任职,又缝“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的汉武盛世,司马迁得以结识汇聚于长安的天下贤能之士。 包括贾谊之孙贾嘉,公孙季功(或为公孙弘),樊哙之孙樊他广,平原君朱建之子,冯唐之子冯遂,田叔少子田仁,梁人壶遂,杜陵苏建等。 然而,对司马迁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董仲舒与孔安国。
司马迁与上大夫壶遂讨论文学之时曾说过:“我听董生说:‘周朝王道衰败废弛,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害他,卿大夫阻挠他。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褒贬评定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天下评判是非的标准,贬抑无道的天子,斥责为非的诸侯,声讨乱政的大夫,为使国家政事通达而已’” 。而纵观《史记》可知董仲舒之公羊学对司马迁的影响主要为:其一,公羊家颂扬汤武革命,主张以有道伐无道,成为《史记》反暴政的思想基础;其二,公羊家”尊王攘夷“,主张”大一统"的思想,成为《史记》贯串全书的主要观念;其三,公羊家崇让、尚耻之义是《史记》褒贬历史人物的道德标准。
因孔安国为孔子后人,家中有当世失逸的《古文尚书》十余篇,并兼通今古文学。故而司马迁亦尝就《古文尚书》问故于孔安国[38] ,学习古文经学的故训,以及别择古文资料的古文学,掌握考信历史的方法。而《古文尚书》作为整个古文学的核心,司马迁写上古三代史亦从中作了大量的引用。
司马迁曾在《史记·孔子世家》给给予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高度赞扬。 其亦吸收孔子学说和六艺经传的精华,效法孔子精神,继《春秋》作《史记》,完成一代大典。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朝自建立以来已经102年了。汉室建立之初,诸事草创,大部分都沿袭了秦朝的制作。历法则采用了较为贴近的《颛顼历》。尽管如此,《颛顼历》对朔、晦的计算亦与实际情况相异。[40] 于是时任太史令的司马迁和大中大夫公孙卿以及壶遂等人向汉武帝进言说:“《颛顼历》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情况了,因该重新定制历法。”。而御史大夫儿宽恰好懂得经学,汉武帝便命令儿宽去与众博士商议修改历法等事情[41] 。并于同年,命令公孙卿、壶遂、司马迁、侍郎尊、大典星射姓等人讨论定制《汉历》。
遭受腐刑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让李陵为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护送辎重。李陵谢绝,并自请步兵五千涉单于庭以寡击众,武帝赞赏李陵的勇气并答应了他。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时却遭遇匈奴单于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粮尽矢绝之后,李陵最终降敌。 武帝愤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 然而,随着公孙敖迎李陵未功,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之后,武帝族了李陵家,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
面对大辟之刑,慕义而死,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之死无异。想到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左丘失明乃有《国语》,孙膑遭膑脚之刑后修兵法,吕不韦被贬属地才有《吕氏春秋》传世,韩非被囚秦国,作《说难》和《孤愤》,《诗》三百篇,大概都是贤士圣人发泄愤懑而作。
终于,在那个“臧获婢妾犹能引决”的时代,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至此,司马迁背负着父亲穷尽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对极刑而无怯色。 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那个属于太史公的使命。
史记得传
司马迁有一个女儿嫁给杨敞。杨敞在汉昭帝刘弗陵时期,曾官至宰相。杨敞有两个儿子,也就是司马迁的女儿给杨家生的两个儿子,大儿子杨忠,小儿子杨恽。杨恽自幼聪颖好学,他的母亲把自己珍藏着的并且深爱着的《史记》,拿出来给他阅读。杨恽初读此书,便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爱不释手,一字字、一篇篇,非常用心地把它读完。杨恽成年之后,还把它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总是热泪盈眶,扼腕叹息。在汉宣帝的时候,杨恽被封为平通侯,这时候他看到当时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马迁这部巨著正是重见天日的时候,于是上书汉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从此天下人得以共读这部伟大的史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