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ywb”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JamesYu之考试经验:(二)Paper3.5,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JamesYu之考试经验:(二)Paper3.5,供大家阅读。

JamesYu之考试经验:(二)Paper3.5

篇1:JamesYu之考试经验:(二)Paper3.5

paper3.5是一门让人增长智慧、脑袋开窍的课程,非常有意思。里面波特、罗佰特.卡普兰、德鲁克、明兹伯格等等,这些人的名字一个个如雷贯耳,学习和研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考3.5的经历:我考了三回,分数分别是:58、53、61,为什么要考三次?还不就是那两门拖的后腿,第一次12月,当时考前那两个月每天晚上要看两集该死的连续剧“一双绣花鞋”和“梅花档案”,欲罢不能,害得我另外两门考前刚刚看完书,连题都不会做,3.6甚至连题都看不懂,惭愧!加上当时还要考一门3.4,压力好大,考前只好投降,专心复习3.4,同时3.5也没放弃,后来居然考了58分。后来第二次考,3.5又顺利过关,那两门又没过;拖到12月,最后才终于全部结束战斗。

前面两次分数为什么低些,是因为前两次都没做完,第一次有几分没做,第二次有12分没做,第三次全部做了,所以分数略高。

总体而言,3.5在劳动量上和难度上,比3.6和3.7要低。但是,我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我认识的男性考友3.5的通过率高于女性,这可能跟女性的知识面和思维定势有关,男性思考问题相对角度要宽广些。另外,英语文字表达能力强的人,通过率要高于英语能力弱一些的人。

在开始详细阐述怎样准备3.5的复习和考试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介绍bpp的revision上的编辑对考官的一个评述,他的这些话对复习非常重要:

the examiner for paper 3.5 is geoff gravil, who was the examiner for paper 12 under the old syllabus. his questions require a practical approach, in which theory is used to support analysis and proposals rather than a substitute for them. the acca website has an interesting statement prepared by the examiner called “examiner’s approach”. in this, the examiner makes several interesting points.

1) he seems to say that he is more likely to examine the practical aspects of marketing than such aspects of hrm and it as the latter are more fully covered in other exams.

2)the major case study will always include quantitative data. candidates must analyze and use this but not to the exclusion of interpretation and the use of the written data given.

3)it is important that candidates use the case scenarios to base their answer on.

上面的三个要点其实就是:市场理论是考核重点、定量分析必考(不但是要用数据,而且要做出文字论述)、考生的回答必须要以case里面的材料为基础。

3.5的内容简析:其实这门课的核心内容就是strategy process, 它包括三大块:战略分析、战略发展与评估、战略执行,这三大块再细化就有很多理论了,这里一下子也列不完,详细内容书上和真题上都有详细介绍,我不再这里重复了。我只能从方法上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方法也不见得适合每一个人,仅供参考。

一、复习经验和技巧。

1)教材与真题阅读,了解和熟悉理论体系。

首先拿到书肯定要研读大纲和study guide, 先了解这门课的轮廓。然后,就是按部就班地仔细阅读教科书,仔仔细细地看,bpp的书里有很多从financial times上摘录的案例,看起来还是蛮有意思的。看第一遍的目的主要就是理解这些管理学理论,同时扫清阅读障碍(将重要的高频生词都查出来)。

看完书后,就可以直接看真题了,第一次看真题时,肯定没有人能马上开始做题。其实就是看题,然后看答案,看考官是怎么答题、怎么组织篇章、怎么运用模型的,最后看后面的marking scheme,了解考官是怎么样评分的。

将最近三年的真题看完,可能需要继续回头看第二遍教科书,此时的速度与第一遍不可同日而语,可以飞快地看完书,因为词汇已经很熟悉了,生词障碍已经没有了,而且经过看真题,知道了相关的重点内容。第二遍的看就只看那些重点理论了,教材里面的小案例也可跳过去不看了。另外,像人事管理和it这样的非重点章节就不用看了,重点看那些核心的内容。

2)练习真题,练习怎样运用理论工具来分析问题,同时培养解题速度。

既然书都看了两遍了,要开始实践了。找来历年的真题里面的60分的大案例,就可以练习怎样做题了。开始时不能看答案,先阅读案例,然后看考官的问题,找几张a4纸,用笔写出自己的答题计划,比如用某某模型,然后具体结合案例怎么来分析。

此时有两种展开深度,一种是只写working plan,一种是连详细的论证的全文都写出来,看自己的时间是否充足吧。如果有时间,争取不但要写出大提纲,连大提纲下面的小要点也列出来,该计算的财务和非财务比例分析的数据,都要计算和写出来,同时要写上自己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这才算得上真正起到练习的效果。否则光看看书,然后轻轻松松看答案,有点像武术里面的一句谚语:“不痛不痒,功夫不长”。

写完自己答案之后,就是与将其与考官的答案去核对了,在考试的三个小时里,自己永远是不可能做到考官的那种宽度和深度的,这个很正常,将考官的答案的骨架(关键句、要点)用彩色荧光笔标出来,特别是自己没考虑到的那些要点,一定要重点标出来(这些就是自己的知识漏洞),然后琢磨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甚至当场翻教材去核对,看自己的知识漏洞在哪里。有时考官的答案是一大段,很难找到要点,很简单,翻到后面的marking scheme看,上面哪个要点几分,都一目了然了,清清楚楚,有时甚至可以将marking scheme的要点抄到考官答案的旁边,下次再看答案就不怕找不到要点了。

篇2:JamesYu之考试经验(最后):(五)Paper3.7

3.7这门课表面看起来在最后三门里面是比较恐怖的,但如果深入了解了它的特点,相对于3.6,它的复习考试的可操作性和可把握度都比3.6要好多了,甚至比3.5还要好把握。从其绝对难度上来说,还是比3.5、3.6要高些。这门课的实用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只要学好了3.7,再看财经类报纸或听财经类英语节目,有关投融资、并购、期货、期权、国际金融方面的内容都能很容易看懂和听懂了。

整个3.7的知识体系看起来比较复杂,但如果分门别类地准备,通过做典型题来带动复习,总体来说还是能够顺利通过考试的。

整个3.7分为大概4个大模块,明细如下:

1)财务战略:包括财务预测、绩效评估、公司治理等。

2)投资和融资:包括:投资分析、资本成本、capm、投资组合、m&m模式、wacc、apv、收购与合并、企业重组、mbo等。

3)风险管理:远期合约、期货、期权、互换、期权定价模式等。

4)国际金融和投资:pppt、影响汇率的因素、跨国投资评估、转移定价等等。

其中,投融资和风险管理是重点,风险管理是难点。

至于如何准备3.7,说起来其实简单:首先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教材或者notes,了解里面的理论体系和做里面的例题,获得整个知识体系的感性认识,此时还只是初步了解。然后就是开始做全真题,将全真题根据知识体系分好类,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去琢磨,彻底弄懂每一个专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同时认真看后面的评分标准,知道考官打分的套路。最后就是对真题的进一步熟练和对理论的总结升华,做到对任何典型题都能快速解题,对任何理论工具都能熟练地运用,而且要清楚这个工具的优缺点和它的假设前提和局限性。还有,理论和理论之间的有机联系也一定要很清楚。

考试时,要确保3.7通过,首先要确保70分的必答题能顺利完成,必答题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的话,后面的两道可选题就是锦上添花了。必答题的额定时间是126分钟,留一点余量,争取必答题要在两个小时零10分钟解决战斗,剩下50分钟做两道后面的可选题。

一、财务战略(包括财务预测、绩效评估)。

这一部分已经考过两次了。典型题为/12和/06第一题,还有/12第二题。这一部分的复习和考试没什么诀窍,就是要细心,仔仔细细地从问题里面读出考官给出的文字信息。

JamesYu之考试经验:(二)Paper3.5二、投融资。

这一部分主要有很多理论分析工具,理解和熟练并不是很难,仔细看书加上做真题,应该会很快掌握它的内容。但重要的是,所有理论都是建立在很严苛的假设前提上的,所以在学习运用公式计算时,一定不要忘记了那些前提条件,计算完了时,一般都要求有讨论。这个时候,只要将理论的假设条件拿来讨论,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战略等等,就可以很轻松地写出很多有效的论点出来。3.7的必答题的讨论部分有个这样的特点,不需要深入展开,只需要写要点,一个要点一分,如果一个要点稍微展开就可以有两分,所以这部分的分数是很容易拿到的,只要多看真题里面考官的答案,很快就能找到其中重复出现的规律性的内容。

这一部分有以下几种典型题型:

1、海外投资。(典型题:pilot paper 第一题,2003/12第一题)

海外投资就是在2.4的npv计算的基础上,加上pppt(购买力平价理论),用来计算未来几年的汇率,然后将海外的现金流折算成为本币,最后计算出在本国的npv。它的格式和套路非常典型,容易记忆,其他内容与2.4基本一样,多了pppt,多了两国的企业所得税差额的补足的计算,有时还有加上了real option. 比如:在海外投资时,可能本国的工厂可能要关闭或者削减生产能力,这里面就有一个综合权衡的问题,都有npv可以计算的。反复将典型题摸熟了,应该能举一反三。

2、并购。(包括公司估值company valuation,典型题为pilot paper 第二题,/12第一题)

企业重组(典型题:ftms notes seminar 4:第四题goodsleep,真题2003/06第一题)

这一部分非常复杂,特别是企业重组,但只要找到了窍门,还是有办法的。具体的套路就不详细说了,教科书和真题里面都讲得很详细,只要认真做题,一定能找到规律。

这里着重强调一下projected operating free cash flow, 这一技能可以说是并购重组类解题的最重点,这个会了,其他的问题都迎刃而解。我们知道,凡是涉及到并购、投资、重组,都要对目标公司进行公司价值评估,有很多很多评估的方法,比如:净资产(net asset valuation)、p/e ratio method、dividend yield method等方法,其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就是free cash flow valuation method。在2002/12 q1、2003/06 q1、2003/12q2中,考官都详细给出了怎么样计算projected operating free cash flow的方法,比如2003/12第二题里面,他给出的计算方法是:profit before tax + depreciation + interest(1-tax rate) – tax – increase in working capital – replacement investment,但这并非是唯一答案,考生可以自己设定自己计算公式,答案后面有这样的附注:other definitions of free cash flow are possible, including adjustment for the change in loan and disposal of assets. 所以这样的题型解题还是很灵活的,只要考生自己设定的前提和后面的计算前后相符,都能拿到分。

3、apv(典型题:2004/12第一题,ftms notes seminar 第2题 tovell)。

这种题型其实也不难,关键在怎么辨别:到底是用apv还用adjusted wacc?其实教科书上给出了一个辨别标准:如果给出了project debt or debt capacity, 就用apv;如果给出了project d/e ratio, 就用adjusted wacc.

三、风险管理。

这一部分在3.7里面算是比较复杂的,原来即使考过cpa的朋友也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避险工具,学起来还是有点吃力,不过不要紧,找到了诀窍加上反复练习,一定可以掌握好这部分内容。

篇3:JamesYu之考试经验:(四)Paper3.6(下)

这份文件一直没有在acca的网站上公布,它用于准备最近的3.6考试是极其关键的,无论怎么强调它都不过分,甚至可以将它比作“xx中央文件精神”。如果考友们不信,可以先仔细研读这份文件,然后去对照12月的考试真题,关于那次考试的五道真题的相关内容,这份文件里全部都强调了,所以它的预测成功率是100%。

对于6月考试的朋友,我不知道是否存在有20最新的teachers’ conference notes,如果有的话,建议大家要发动团队的力量,通过各地的考友,包括在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的考友,找到这份文件;厉害的培训机构往往能事先得到这些文件。如果没有,那就依照这份文件和考官文章(improving standards、ifrs1)去复习也行。

还有,年初,2.5的考官发表了一篇跟2.5和3.6都有关的文章,内容是有关ifrs1的。虽然ifrs1已经在2004/12的3.6考试里面考过了,但是因为05年是欧盟开始执行ifrs的第一年,正值过渡时期,ifrs1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对于05年6月的3.6考试,ifrs1还是要扎扎实实准备的,不光要看教科书上的内容,还要仔细研究准则后面所附的范例,在2004/12的考试里面,所考ifrs1的内容并不是很深,也许这次考试会考得更深些。

paper 3.6 – advanced corporate reporting: speaker’s notes: teacher’s conference

slide 3

candidates have tended to spend a disproportionate amount of time on question one with the result that they become short of time on other questions. there has and will be efforts to try and ensure that candidate will not be time pressured on question one by adjusting the number of transactions to process. other questions will focus on core knowledge appropriate to this level in a given context.

more emphasis will be placed on the statement of principles/framework.. gbr students will be expected to have a great knowledg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uk standards and ifrs. developments in financial reporting such as different methods of communication financial information will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over recent diets candidates have performed quite well on question 1 but have struggled with the discursive questions where technical knowledge has been required. an exception to this has been question 5 which has generally been a discursive question without the need for technical input. questions will continue to be asked where candidates are expected to discuss and adjust financial statements but recent diets have proven that candidates have struggled with this type of question.

slide 4

candidate often answer the question they would like to have been set. many students simply do not write sufficient to pass neither do they relate the number of marks to the amount that they should write. if candidates understoo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group accounts, the framework and the key standards they would stand an excellent chance of passing. very few candidates seem to have an in 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slide 5

candidates’ performance seems to improve when their reading is wider than just the manual. reading the accountancy journals if only on a selective basis will enhance the chance of success. (feedback from one of the professional tutors)

slide 6

recent diets have shown that the answer to questions are too often very shallow and candidates seem to find it difficult to look at their knowledge base cross-sectionally. most candidates can reproduce rote learned material but find it difficult to advise a client if it involves knowledge of a number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many candidates only answer 3 questions which naturally means that there chance of passing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is practice was particularly prevalent in june 2004 papers.

the marks for “report” format are given on the basis that candidates use acceptable approach e.g. formal headings, computations in an appendix etc.

slide 7

guidance will be given in the examinable documents and in forum such as this on the nature of the knowledge required for exposure drafts. discussion papers (if any) will generally be examined in terms of the major principles involved and will not be examined as a full question.

group accounting question will still be compulsory and follow same principles but note that changes brought about recent iasb activity may change the nature of the adjustments in the questions. as has been stated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gulation” will become a more important part of the paper.

篇4:大学英语六级经验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经验之完形填空篇

英语六级考试中的完型填空,按照大纲的规定,是在一篇题材熟悉、难度适中的短文(约200词)内留有20个空白,每个空白为一题,每题有四个选择项,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最佳答案,使短文的意思和结构恢复完整,这一题型的特点在于它的综合性,也就是说,它对于考生的阅读能力,语法分析能力,词汇熟练掌握程度都进行了考查,因而具有相当的难度。下面我们来进行具体分析。

考查内容及相应的知识技巧

1.阅读及对文意的把握

完型填空的题干是以文章的形式出现的,它首先考查的就是考生的阅读能力。具体地说,这种阅读能力,主要指的是阅读速度以及对文章脉络的把握。

首先是阅读的速度。完型填空要求考生要有快速阅读的能力。在考试中,通常应该通读文章以了解其大意,而通读的时间一般应当限制在3分钟左右。如果时间过长,会使我们获取的信息淡化或者忘却,同时也不利于文章脉络的把握。

阅读速度的培养,说到底是一个阅读习惯的问题。我们在平常的英语学习中,已经养成了自己的阅读习惯,而习惯是否科学,则要进行分析。一般来说,默读,也即仅仅用眼睛获取信息,不出声,嘴巴也不动,是可以获得较高的速度的。同时,要注意阅读时精力高度的集中和正确的姿势,避免多余的身体动作。

其次是对文章脉络的把握。要在快速阅读中很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就必须在读的同时,对于每一个意群(通常是一个自然段)的大意进行概括。概括应尽量简短有利于记忆。譬如下面的一段话:

data on a specific flight itinerary and the individual’sleep ___76___ are used to produce a trip guide with ___77___ on exactly when to be exposd to bright light(6月cet6),

备考资料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基于具体的飞行线路和个人的睡眠模式编写的旅行指南上有关于何时受光的说明“。我们在概括的时候,可以简记为“指南的编写依据及内容“或者干脆就是“指南一依据一内容”。了解了每个意群的意义之后,将你的概括串起来,就是文章的脉络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衔接词,应该有充分的注意。例如so that。however,but等词。遇到它们时,可以做一些记号.以免忽略。它们对于文章的脉络是有重要意义的。

2.词汇的掌握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完型填空题考查的重点。

在完型填空的20道题中,直接考查词汇的占了绝大部分。对于词汇的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下:

首先是如何记单词的问题。就我的经验而言,通过阅读的形式记忆,同时通过做词汇题的形式来加深对于重点词汇的印象是比较好的选择。当然,背诵词汇手册也是必要的,但应该占用不太多的时间。

其次是记忆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我认为,一般的词汇只要遇到时了解其意思就可以了,不需要对它们的拼写过分关注。重点的词汇则要特别注意。至于什么是重点词汇,你在平时的练习中接触较多的就是,这就要求我们对平时的练习要注重,要通过它掌握一定的知识。

3.语法

英语的语法是比较简单的。我们要注意的是一些特殊的语法规则。例如虚拟句的时态选择等。我的学习方法是将遇到的此类规则加以总结并及时强化记忆,这样或许就足够了。还有一种做法是将遇到的语法考题加以摘抄记忆,效果也是不错的。

更多十万份免费分享,亲们可以进入:www.shangxueba.com/store_m_628846_0_3_10.html

篇5:BEC考试经验大家谈之daidai86

daidai86

BEC高级

C

我记得,上午考的听力阅读写作,出来之后,群发短信,同志们,我残了,于是,下午的口语考得还蛮轻松的。可能是心态好吧。口语给我拉了不少分,估计,我昨天查分,真不相信居然过了。。现在还不相信。。。不会是搞错了吧。。。

让我来想一想,有什么好说的。

呃,我很惭愧啊,我觉得,就算是过了,也是侥幸来的。之前参加了新东方的培训班,课上得还是不错,不过想必大家也知道,新东方的课就是图个好玩儿。

备考的教材就是两本人邮出的真题,和一些历年来的老真题。(编者注:真题集许多考友都推荐过)上课的时候,老师也在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给了指导,

那种都是技巧性的东西,其实,如果你有了一定的水平,然后听别人教你那些东西,反而是种累赘。而且,解题水平都是练出来的,多做题目,熟悉题型,自己总结一下,肯定会有所进步。有本阅读的教材还不错,是湖南师大出的,好像叫做中高级阅读吧。当时做了这本,发现出题的规律(这个都是新东方的老师灌输的。。。)没有真题强,但是我觉得用来练习练习也还是不错的。

某位老师说,BEC有95%考的是英语知识,5%考的是商务知识。发现还真是这么回事儿。如果说完全不会商务知识,但是有一定的英语水平的话,这个考试还是没有问题的。

我说了些废话。。。大家拍砖吧。。。

【 经验】会员积分怎么获得?怎么查询?积分可以如何使用?可以直接转换为现金吗?

shareba经验分享: 如何挣钱

十万份免费下载/阅读资料:

篇6:出版专业考试经验出版专业资格考试之复习经验

1.提前准备,每年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都是5月报名,考试,出成绩,表面看是只有6~个月的复习时间,其实不然,复习的时间是可以提前的。

虽然考试大纲和教材每年会有所调整,但是理论与实务、基础知识、法律法规中涉及编辑从业的核心要求是不会变的。因此完全可以从已经通过考试的朋友那里借往年的教材、大纲提前复习,

如果只在6~间考试报名后复习就太傻了!

2.重视大纲。要将大纲考点细化,层层分解。考试大纲是个粗线条的东西,如果不会细化大纲,分解不出小知识点,那么多项选择题就是你丢分的地方。比如在图书编辑业务中有个考点叫做“信息采集的知识”,那么信息采集的知识这部分如何掌握?大纲的7个字蕴涵了众多知识,一定要细化出:信息采集的定义和包含的具体内容;与编辑有关的信息;信息采集的作用;信息采集的具体内容;信息采集的要求;信息采集的方法;信息处理的方法。所以大纲只是粗线条的东西,关键是消化后分解出具体知识点。

3.要学会看教材。编辑还有不会看教材的吗?对了,正是由于编辑这个职业的特殊性,造成了很多编辑不会看教材。编辑的职业习惯是挑“错”,让有这样职业习惯的人深入地学习教材,太难了!因此很多编辑在复习时,仅是用笔勾画一下大标题,具体内容根本看不进去,

备考资料

教材应该这样看:首先明确这部分内容讲的是什么?对应的是大纲哪个考点?在复习的时候要思考,每个自然段甚至每句话讲的是什么,如果考会以什么形式出现(选择题、判断题)。这样带着问题复习,才会有效果。的确,考前复习班和某某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复习题中的确有个别题目和考试题目相似,甚至相似度很高,但是作为考生,我们必须摆正心态:(1)真正命题的人,是不可能出书讲考题或举办培训班的,因为这涉及国家机密。之所以有些题目相似甚至相似度很高,是因为有些考题是基于题库变化而来的。(2)只有考试大纲和教材能对考试内容负责,而考前培训、指导书、压题的做法不仅不可取,而且会对应试考生产生依赖、侥幸心理。往往参加培训班、购买复习题的考生不认真复习考试大纲和教材,认为培训班收了钱就会透露一些与考试有关的内容,导致考试不及格。

最后谈一下考试成绩的自我预测与技巧问题:如果在做多选时,出现了很多选项拿不准,害怕多选而丢分因此只选一个选项时,您的考试就悬了!多选题能直接反映复习的效率,如果只是粗枝大叶地浏览教材,在做到多选题时,就会患得患失。如果在做多选时出现了上述情况,考试资料网过基本无望。

我这次通过中级考试,并没有把计算题作为答题的重点:首先计算题耗时,而且在出现小数、除不尽的情况下容易让人产生恐慌心里,这种恐慌心里一旦产生,会对案例分析、著作权题的作答带来巨大影响。对于总分分的考试来说,12分的计算题即使不做,失分比例仅6%,如果能写出基本公式还能降低这6%。对于时间紧、容易慌的考生,我建议写出基本公式后放弃具体运算,将精力投入到案例分析等题目中去。

为您提供更多的免费阅读资料:www.shangxueba.com/store_m_657936_7733_1_1.html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