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点复习详解,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点复习详解,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点复习详解

篇1: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点复习详解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a承前省/b蒙后省/c对话省

(2)省略谓语或省路动词

(3)省路宾语

(4)省略介词

(5)省略量词

(三)、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4)状语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四)、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如:天子为动。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语意去推断。如:帝感其诚

篇2: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点复习详解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

A.“……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B.“......,......也。”其常见方式为:主语+谓语+也,在这种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C.“......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者也“用在句尾加强语气。

D.“......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E.省略“者”、“也”的句子,有时也有者也均不用的句子

如:刘备天下枭雄。

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副词加强判断的语气。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乃”可以解释为就是,用来判断当立者是谁的。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

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

用“则”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

“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

(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

如: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4)采用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例如: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世说新语》)

“非”解释为不是,做出否定的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

“非”也是否定的判断词。

二、被动句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为”字句

如: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

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为……所……”“为所”句

如: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就是说:高山峰峦被大雪洗的干干净净,像擦拭过一样。

如:

“舌一吐而二虫为所吞”,“为所吞”是指两只小虫被癞蛤蟆吞掉(《童趣》),其中主动者“癞蛤蟆”没有出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孟子二章》“百里溪举于市”说“百里溪从市场上被提拔起来,”属于被动意义,而介词“于”则介绍处所(名词);“又留蚊于素帐中”其中的“于”表示被动的意思。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

(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如:

帝感其诚。

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樯倾楫摧。

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三、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1)主语省略。

省略主语的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汉语中更多一些。

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这句中的主语就省略了。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这句中的主语也省略了。()表示是省略的主语。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

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3)宾语省略。

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

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余闻()而愈悲。这几句()中都是省略了的宾语。

(4)省略介词“于”。

介词“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如:

林尽()水源。

口技人坐()屏障中。

这几句()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词。

省略句需要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

四、倒装句

(1)谓语提前句

谓语: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谓语动词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

文言文中有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谏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

如:

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点复习详解甚矣,汝之不惠(慧)。

美矣哉,我少年中国。

甚矣哉,为欺也!

现代汉语也有这种谓语提前的句子,如,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2)宾语前置句

宾语:宾语,又称受词,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

古汉语中的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具体条件是: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如:

且焉置土石?

微斯人,吾谁与归?

在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前。

如:

城中皆不知觉。

一般句子中,如果宾语需要前置时,必须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或“之为”“是”等作标志。

如:

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定语后置句

定语: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

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句的翻译,可在译文中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之前,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译,定语后置有两种作用,一是突出修饰成分,一是避免定语太长。可根据哪种作用为主,选择不同的对译方法,或者选择其它的对译方法。

(4)状语后置句

状语:状语是句子的重要修饰成分。状语是谓语里的另一个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从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肯定、否定、范围和程度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进行修饰或限制。

用“以”和“于”组成介词短语,如果对译成现代汉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

如:

屠惧,投之(以骨)。……用骨投之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用尉首祭祀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把大事托付给臣

战(于长勺)。……在长勺战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危难之间奉命

篇3: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大全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10种类型)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篇4: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点

2020中考文言文特殊句式知识点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 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

A:“……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B: “......,......也。”其常见方式为:主语+谓语+也,在这种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C:“......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者也用在句尾加强语气。

D:“......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E:省略“者”、“也”的句子,有时也有者也均不用的句子

如:刘备天下枭雄。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副词加强判断的语气。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乃”可以解释为就是,用来判断当立者是谁。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则”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

(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4)采用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如:“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世说新语》)中的“非”解释为不是,做出否定的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中的“非”也是否定的判断词。

2、被动句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A、“为”字句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B、“为……所……”“为所”句

如:“舌一吐而二虫为所吞”,“为所吞”是指两只小虫被癞蛤蟆吞掉(《童趣》),其中主动者“癞蛤蟆”没有出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孟子二章》“百里溪举于市”说“百里溪从市场上被提拔起来,”属于被动意义,而“介”词于则介绍处所(名词)“又留蚊于素帐中”。其中的“于”表示被动的意思。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

(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如:帝感其诚。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3、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1)主语省略

省略主语的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汉语中更多一些。

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这句中的主语就省略了。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这句中的主语也省略了。( )表示是省略的主语。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对主语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况下谓语也可以省略。

如,一鼓作气 再( )而衰,三( )而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3)宾语省略

宾语是动词的受动对象,我们要注意动词谓语,就能分析被省略的宾语。

如: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

余闻( )而愈悲。这几句( )中都是省略了的宾语。

(4)省略介词“于”

介词“于”、“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如:林尽( )水源;口技人坐( )屏障中。

这几句( )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词。

省略句需要字字对照,句句明其意。

4、倒装句

(1)谓语提前句

谓语: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 谓语动词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

文言文中有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谏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美矣哉,我少年中国;甚矣哉,为欺也!

(2)宾语前置句

宾语:宾语,又称受词,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

古汉语中的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具体条件是: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如:且焉置土石? 微斯人,吾谁与归?

在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前。如:城中皆不知觉。

一般句子中,如果宾语需要前置时,必须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或“之为”、“是”等作标志。

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定语后置句

定语: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

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句的翻译,可在译文中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之前,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译,定语后置有两种作用,一是突出修饰成分,一是避免定语太长。可根据哪种作用为主,选择不同的对译方法,或者选择其它的对译方法。

(4)状语后置句

状语:状语是句子的重要修饰成分。状语是谓语里的另一个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从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肯定,否定,范围和程度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进行修饰或限制。

用“以”和“于”组成介词短语,如果对译成现代汉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

如:屠惧,投之(以骨)。 … …用骨投之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尉首祭祀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把大事托付给臣

战(于长勺)。… …在长勺战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危难之间奉命

篇5: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详解

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详解

(1)谓语提前句

谓语: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 谓语动词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

文言文中有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谏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美矣哉,我少年中国;甚矣哉,为欺也!

(2)宾语前置句

宾语:宾语,又称受词,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

古汉语中的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具体条件是: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如:且焉置土石? 微斯人,吾谁与归?

在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前。如:城中皆不知觉。

一般句子中,如果宾语需要前置时,必须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或之为、是等作标志。

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定语后置句

定语: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

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句的翻译,可在译文中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之前,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译,定语后置有两种作用,一是突出修饰成分,一是避免定语太长。可根据哪种作用为主,选择不同的对译方法,或者选择其它的对译方法。

(4)状语后置句

状语:状语是句子的重要修饰成分。状语是谓语里的另一个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从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肯定,否定,范围和程度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进行修饰或限制。

用以和于组成介词短语,如果对译成现代汉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

如:屠惧,投之(以骨)。 用骨投之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尉首祭祀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把大事托付给臣

战(于长勺)。 在长勺战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危难之间奉命

篇6: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例子

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例子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 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

A: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B: ......,......也。其常见方式为:主语+谓语+也,在这种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C:......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者也用在句尾加强语气。

D:......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E:省略者、也的句子,有时也有者也均不用的句子

如:刘备天下枭雄。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副词加强判断的.语气。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乃可以解释为就是,用来判断当立者是谁。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则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

(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4)采用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如: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世说新语》)中的非解释为不是,做出否定的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中的非也是否定的判断词。

篇7:文言文特殊固定句式复习

文言文特殊固定句式复习

固定格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

(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6)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崤之战》)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篇8: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大全

三.疑问句(不是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

(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

例:A.何功之有哉?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