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般”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雪中宴散文随笔,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雪中宴散文随笔,供大家阅读参考。

雪中宴散文随笔

篇1:雪中宴散文随笔

雪中宴散文随笔

雪未落,但已与好友相约一顿雪中小宴,共享飘雪的闲散,共品温暖的滋味。只因,志趣相投。

宴摆何处?隆重也罢,朴素也罢,但必须靠窗,通透的落地窗尤佳。北方的城市,冬季格外肃杀单调,雪便如精灵般装点了天地。靠窗而坐,窗内暖意融融、人气热旺,窗外雪花飞舞、人行车驶,晶莹的水珠爬满窗子,朦朦胧胧、饶有情致。这冷暖迥异的境遇,让人顿生一种莫名的幸福与安全,美妙而自足。唯摆宴,以表达。

何以成宴?冬食,当以热、烫为宜,最美不过涮锅。贮藏的'美味,统统奉上:猪羊牛肉、各色蔬菜、豆腐粉条、丸子面条,不一而足,率性搭配,极具创意。炭锅、电锅、柴锅,煮沸一锅或清淡或麻辣的锅底,便可爽涮而食。小酒必不可少,酒不在多少、好坏,只为调剂助兴,借以释怀。唯涮锅,方应景。

与谁赴宴?可一人独宴,雪中静心,难得与自己相遇而语,追忆往昔、思考人生亦可,恣意畅想、独自伤怀亦可。可二人对宴,或是同学、朋友,或是恋人、知己,相视对坐,小酒、小菜,小吃、小酌,彼此诉述、心灵相通。可三五围宴,气场足、氛围浓,推杯换盏、调侃打趣、欢声笑语,热烈而温馨。唯率性,才畅快。

一位朋友对“宴友”的界定分外贴切:对得起清静、闲逸“雪中宴”的,当为“无用”的朋友。简言之,就是不以功利成朋友,不为谈事而相聚,简简单单、纯纯粹粹、坦坦荡荡,彼此赤诚相见、互无他求;没有主宾之分、级别之异、礼数之累,只为聚而聚、宴而宴。如此,才不会枉费“飞雪连天,围炉乐宴”的闲情雅趣,才不会辜负“雪舞时节,举杯相邀”的浓情挚意。

犹记小城几位所谓“文人骚客”雪中邀宴的欢畅淋漓。那日,天降初雪,兴致大起,便相邀聚于城中一火锅小店。抖落因步行而落沾的雪花,搓手、重步,相拥登上二楼。拣一靠窗的座位自由落座,手握一杯暖茶,凝视窗外雪花纷飞,自由感慨这雪之浩然与飘逸。

火锅沸腾,涮料摆好,小酒斟满,任意一人一呼,便开涮开喝。热闹的宴上,天南海北、文学艺术、坊间巷里,众人敞开话题,借酒闲侃。如此,这火锅与宴友便自然契合,皆是融洽和谐、融成一派。隔窗而望,灯火阑珊映衬着漫天飞雪,与满脸红润相谈甚欢的一帮“闲人”相映成趣,宁静安详、温馨惬意。不觉慨叹:人生最大快意不过如此。

那日宴罢,雪中漫步,透过临街店面的玻璃窗,瞥见多对情侣依窗而坐,或喝着咖啡,或吃着快餐,卿卿我我、甜甜蜜蜜。想必,这用心而设的雪中浪漫小宴,定会让彼此铭记于心,珍藏一生。

每遇雪天,便分外怀念农村老家一家人围坐炕头的温暖家宴。暖烘烘的炉中炭火、热腾腾的猪肉烩菜、香喷喷的家常馒头,颇具味道;再烫上一壶温酒,嗞嗞一品,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如若除夕遇上一场瑞雪,那顿团圆和美的雪中年夜饭,气氛自是调到绝佳,定会幸福满怀。

雪中宴,极应飘雪之景,极富宴饮之趣。雪中宴,有关食,须暖心暖胃;有关人,须至情至性。如此,才会趁雪宴出小情小调、真情真意。

篇2:雪中吟梅散文随笔

雪中吟梅散文随笔

风雪中,雪花像翩翩仙子,闪动着晶莹剔透的身躯,迎着呼呼的北风,在空中劲舞。梅在风中摇曳着自己的身姿,凌寒不畏,惊诧诧的绽开着,纯美如雪,品性高贞,陶冶着多少仁人志士的情操。

我多想借着家乡皑皑的白雪,邀来一场梅花的盛宴,让我在飘雪的清晨或是黄昏,静立梅树下,聆听梅花开放的声音!一朵梅、一片雪、一阕词、一怀香,把心情放逐在这天地的精灵间,纵有万千言语,都可尽情诉说。

在梅雪共吟的季节里,感触她们的灵魂,释放着超乎寻常的一段深厚情谊,领略着她们的一片片情怀,放飞彼此跋涉已久的身心,在净美这个季节这个世界的同时,情感得到无限的升华。

在梅雪共舞的氛围中,感受她们那份纯美炽热,相依相偎真挚执著的情愫。两个素洁的灵魂游冶一处,雪花拎着一沓情意浓浓的诗篇,踏着韵脚带着淡淡的清香,溢满心灵的震撼,赋予山川灵性,大地素美。

料峭春风吹酒醒,花香扑面醉闲心。在这不经意的相逢,却让两颗晶莹的心,相容在一起,你细读了我的疲惫,我扫描了你的尘世,一切都在依偎的牵绊中,给这个冬去春来的季节充实了无限的`美丽景象。 雪中吟梅,是何等的惬意与感动。花瓣纷飞,弯下身来,采集点点诗章,一份芬芳,一缕沁人心扉的梅香,那份融入,那份默契。雪花欣赏寒风中最美的生命,迎春而绽,将温暖讯息编织成一束束美丽的花瓣,馨香于世。

梅花敬慕这从天而降的生灵,傲寒而生,将冷酷收集装饰成一朵朵迷人的花朵,纷落于世。北风呼啸,几番激情,演绎一季梅雪共舞,无与伦比的清纯美景。此情此景,曾有过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其中,留下许多精美的诗句。

情寄寒梅雪中立,一片丹心洒玉滴,雪帘轻卷诗人立,暗香沁放梦依依。梅花就好似那清幽的女子,纯白的衣裙,在纷纷雪花中姗姗地走来,带着幽幽的韵味,带着晶莹剔透纯美的心灵,留给世人的是吟诵不完的歌赋,赞赏不尽的词句。

啊,梅花,是你那不知疲倦的守候,不畏严寒的陪伴,在皑雪里真情绽放,渗透着幽香,展现出隽秀,默契结晶的组合,给人世间带来了深深的感动与温暖,欢乐与享受。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经过千百年来华夏文明文学艺术的不断熏陶,傲寒而绽的梅花精神,已深深地融入与中华民族的骨子里,孕育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品格。

我站立在寒冷的北风中,透过漫天的飞絮,努力搜寻着一切有关梅的讯息!让心灵栖息在慢慢飞雪中的梅林,带着一颗无暇的心徜徉,不管身处何地,无论境遇如何,都要学会在红尘中为自己绽放和喝彩,这就是梅雪给予我们领悟的深刻内涵!

篇3:雪中风雅事散文随笔

雪中风雅事散文随笔

冬天的第一场雪,就像冬天的第一个孩子,总是让人喜出望外。

这一场雪,预报了很久,也盼望了很久,终于如期降临。早晨拉开窗帘,才发现并非传说中的模样,就像一直说是个大胖小子,生下来才知道,竟是个瘦弱的丫头,失望可想而知,但想到终究是第一个孩子,心里还是欢喜的。

对雪,我始终有一种说不清楚的复杂情愫,要说对轻盈曼妙的雪完全无感,那是不可能的。李娟笔下阿勒泰的雪与冬天没有多大关系,因为它一年四季都在下,而江南的雪可遇而不可求,绝对是一个尤物。然而,越是美好的,越容易速朽,稍经踩踏与辗压,就面目全非了,早晨还是白璧无瑕的佳人,不过午就已是斑驳晦暗的老妪了,太不堪。

年少时体弱畏寒,堆不起雪人,打不得雪战,一场让小伙伴们欣喜若狂的雪,总是让我生出无限惆怅。如今对雪喜忧参半,是担心一场大雪的封堵,会给我的日常生活和出行造成无端的困扰。

雪中宴散文随笔(共8篇)为此,某人说我不像个风雅的写字之人,为文之人是见不得雪的,见着就爱得不行。而我在许多诸如此类的事情上,都表现得相当不入流,譬如:我不喜欢雨中漫步,被细雨慢慢湿润的过程,除了给我滞重感,不能让我产生丝毫浪漫的感觉;我不喜欢阿猫阿狗,无法将它们引为同类而施以慈母情怀;我照顾不好花花草草,虽然我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却没有让植物蓬勃生长的`能力。总之一切与情怀有关的事,我都多少有些不相宜的抵触。

就算这样百般纠结,我依然觉得,一个无雪的冬天该是多么无趣。雪是开在冬天枝头的花朵,无雪的冬天就像没有发芽的种子、未能绽放的水仙、没有爱情的青春和缺失了孩子的婚姻一样,从头到脚都写满了残缺和遗憾。

事实上,大雪封门的日子里,有两桩事我还是愿意做的,说附庸也好,说寻常也罢,那是我能想到的关于雪的最浪漫的事了。

一为踏雪寻梅。须得是一个雪霁初晴的日子,雪尚未融化,红梅已然绽放,白雪覆盖枝头,红梅半遮半掩,影影绰绰,星星点点,犹如花开半妍、月至半弯,反而比一览无余更添一份妖娆与妩媚。这桩雅事的关键要素有二:雪与红梅缺一不可!若单只踏雪,却无梅可寻,或单只寻梅,却无雪可踏,便犹如中秋无月、踏春无花,不知要失掉多少韵致。至于收集梅上之雪藏于瓮中,数年后从地下起出,煮水烹茶这样极致的风雅,估计也只有妙玉这样的妙人儿才想得出吧。这样的风雅学是学不来的,也不宜学了,今时非比往日,如今的雪看看就好,吃却不必,虽为无根之水,却不知沾染了多少看不见的尘埃。

一为围炉煮酒。曾经有一个冬天,雨雪颇多。常常是在下班时分,友人的电话就来了:今天下雪了!我说:是啊,下雪了!不必多说什么,彼此都已会意。风雪叩柴扉,红泥小火炉,这样的围炉煮酒,也须具备两个要素:雪与友人缺一不可。无雪的夜晚与友人聚,固然也是快事一桩,但没有雪做背景,也就显得庸常了,至少不足以谈风雅;有雪而无友人,纵然美酒当前,也不过是清冷独酌,少些暖意,辜负了良辰美景。

窗外,今冬的第二场雪下得纷纷扬扬、铺天盖地,天气预报却是轻描淡写。这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雪,就像意外到来的第二个孩子,令人错愕之余,发现竟比第一个孩子更健壮、更讨喜,也就满心满意地接受了、欢喜了。

篇4:风雪中的母子散文随笔

风雪中的母子散文随笔

在纷乱的车流与人流中,一位母亲,挽着儿子的手,艰难地向幼儿园走去。

母亲身材瘦小,一张瓜子脸,右脚不知道什么原因残疾了,这条腿明显比左腿细好多。她每走一步,右脚几乎呈九十度横在左脚的前面;她的右脚不但不协助左脚走路,相反还碍了左脚的事儿。正常人走一步路,她只能走半步。

这样的场景,每天清晨,我都能看到。也因此,我记住了这对母子。

孩子小一点时,母亲总是提着书包背着孩子。由于很难保持平衡,再加上体型瘦小,她每走一步,都有把孩子从背上甩掉的危险。孩子紧紧地攥着母亲的衣领,母亲倒背双手牢牢地护着孩子。

孩子一天天长大了,不再需要母亲的背负,也许是幼小的心灵看到了母亲的不易。现在,母亲一手提书包,一手挽着孩子的小手,母子两个走着说着,欣赏着路边的鲜花和街景。

生活就是这样,有甜也有苦。

在雨天,母亲为孩子撑伞,孩子看到被雨淋着的母亲,用小手使劲把伞推向母亲,母亲用瘦小的`身子和雨伞护着孩子。雨无情地下着,风肆意地刮着,风裹着雨刮跑了他们的雨伞。孩子跌跌撞撞地去追赶雨伞,母子两个都被雨淋湿了,雨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流淌下来。他们每走一步都会有不规则的波纹在地上的雨水中散开。

在一个冰封的日子里,母子两个踏着积雪,艰难地向前挪动着,脚下不时地发出吱吱的响声。积雪下面是一层锃光发亮的冰。孩子紧紧地拉住母亲的手,背着书包小心翼翼地依偎着母亲,母亲使劲地攥着孩子的手。路人不断有翻车和摔跤发生,母亲更是加倍努力来保护儿子。扑通一声,母亲还是跌倒了,孩子顺势也跌倒在地。孩子一骨碌翻身站了起来,由于脚的原因,母亲几次试图站起来都失败了,疼痛和尴尬写在她的脸上。

孩子看到地上的母亲,用小手几次帮扶,都因力量不足而失败。他放下书包,蹲在母亲跟前,让母亲扶住他的臂膀,母亲终于站了起来。母亲看着逐渐懂事的孩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泪水,孩子也哭着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

风雨同舟,那种坚毅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篇5:关于下雪的散文随笔:雪中即景

铲了几个小时的雪,已经有些累了,可这多年才一遇的雪,让一颗好“摄”的心始终蠢蠢欲动。放下铁锹,背起相机,再次到户外。

雪依然下着,不是那种花瓣状的雪片,而是像棉絮一样轻盈细碎的小雪花,借着北风疾速落下。看似重重地砸向地面,可依然很轻,像是对大地的抚慰,似乎专要与那凛冽北风的肃杀之气较着劲儿。

远远听到清溪河上的那座桥上传来隆隆机声,是推土机在铲雪。不远处,身着耀眼工作服的一群环卫工人正紧张地进行除冰作业。他们的工作服将头部裹得紧紧的,只依着脚下的步伐一下接一下地铲着,隐约听到阵阵刺耳的“滋滋”“卡嚓”声。

漫天飞雪的盛景在江南是不容易遇到的,像那林冲一番厮杀而后决然上路的那股落没之气,也是仅靠单方向的想象所不能企及的。那得有雪天的烘托,还得是一阵紧一阵的雪。幸而细碎的雪依然下着,两脚摸索着前行,时而居高俯视池城,看那被雪覆盖而又黝黑的线条尽显的街面,不失别有一番风味;时而定睛望去,窥探某个拐角或是由此伸向远方的视野,原来雪天之下,同样熟悉的境遇自会有不一样的视觉回应。

下午,雪止。清晰看到三五成群的市民热情似火,眼睛看不够,相机拍不够,POSE摆不够。在清溪河畔所到之处,随处可见人们踏着白雪流连忘返,或拍照留念,或嬉戏打闹。河边的梅花竞相斗妍,像是专为等待这场雪的到来,而积蓄了所有的力量争着北风的宠,迎着雪光吐着清香。(1月28日星期日)

公众号:半日随笔

篇6:风雪中的父亲散文随笔

风雪中的父亲散文随笔

那几年,我在离家三十里外的一所学校寄读初中。

那时候,每周只有一天的休息日,一般周六也只上半天的课。周六吃罢午饭,离家较远的寄宿生就带着空荡荡的口粮袋,三五结伴,陆陆续续地离开学校,踏上回家的路程。回到家里,除了帮父母干点农活,还可以吃上两三顿饱饭,算是改善一下生活,待到周日下午,再带着父母早就准备好的装满馒头的口粮袋和油泼咸菜瓶重又返到校园里去。每次离家时,父母都会多次叮嘱“路上注意安全”“要好好学习”等等,而与我却不甚在意,几近感到父母有点啰嗦。

读初三时的冬季,突然降了一场大雪。周六午后,雪花还在不停飘落,望望窗外的冰天雪地和大雪封闭了的道路,又望望挂在宿舍墙壁上几近干瘪的口粮袋,寄宿生们一个个忧容满面。

这可如何是好?回不了家,周末就不能在家里吃上几顿饱饭,这个姑且不说,主要周末学校食堂不开灶,如果没有干粮应付,就真要饿肚子了。要是在往常,遇到天气不好,或因其它状况学生们回不了家时,家长们可能会在周日把馒头、咸菜和粮票送到学校。但这次寄宿生们却不敢有太多的奢望,厚达一尺的大雪已经把道路完全封闭住,就算家里大人想送口粮来,也不太可能。

雪还在下,而且越下越大,只有鬼才知道啥时候能停。期间,有几个身体稍微健壮点的男寄宿生,试图推着车子冲入风雪,但出去没多久,又一个个满脸沮丧,艰难地推着车子折了回来。他们踩碾出的几道车辙和脚印,不一会就被雪片所遮盖。这个情形,让寄宿生们脸上的忧愁愈加深重。

雪继续下着,没啥指望的寄宿生都缩在宿舍里,或趴在床上复习功课,或干脆蒙了头脸睡大觉。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天慢慢黑了下来,每个人的肚子开始叽里咕噜的叫唤。后来,有的同学实在忍不住了,从墙上取下口粮袋,将仅剩的几个馒头先留着,小心翼翼地把袋里遗落的馒头沫翻倒进碗里,用开水一泡,再用筷子从瓶里刮出点油泼咸菜调调味,吧唧吧唧的吃了起来。其他寄宿生见状,也都忍耐不住,一个个开始效仿着,竟也像是平常时的吃饭情景了。

“哐啷------”

当同学们正在低着头,认真地用筷子拨吸着馒头沫汤时,宿舍门突然被人推开了,推门声把寄宿生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只见随着风雪从门口卷入,一个穿着黄大衣,带着大棉帽,眉毛胡子都粘着一层寒霜的人影映入大家的眼帘。

“爸------?”看到那道人影,我的眼睛猛然睁的比牛眼还大,禁不住喊道。那一刻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只以为自己看花了眼,于是赶忙用手揉了揉眼睛,待再看时已经能完全肯定了。

没错了!这个裹着风雪进来的人,就是我的父亲。虽然他戴着棉帽,脸上挂着一层浓厚的雪霜,但那张脸和眼神,与我而言却是再熟悉不过,决然是不可能会认错的。

听到我的喊声,父亲抬头望了过来,挂满雪霜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轻松的微笑,他朝我点了点头,并应诺了一声。在与父亲慈祥的'目光接触到的瞬间,我忽然感到鼻腔一酸,泪花顿时蒙住了双眼。怕被父亲看到,我赶忙侧过脸,用手擦掉眼泪,并起身迎了上去。来到父亲身边,我一边用手帮父亲掸去身上的雪,一边疑惑地问道:“爸,这么大的雪,路也封了,您咋来的?”

父亲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话,反倒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一脸歉意地说:“是爸不是,没想到雪这么大,路上耽搁了,不然就能早点来了。”听到父亲的话,我的眼眶禁不住又湿润了起来。随在父亲的身后,又陆续进来几个浑身粘满雪霜的大人,他们都是冒着风雪给自家寄宿读书的孩子送口粮的家长。

风雪太大,家在大山深处的寄宿生家长没能在当晚送口粮到学校里来。父亲说:“出门在外都不容易,你们学生娃娃要互相照应。”那晚,寄宿生们打破以往基本都是各吃各的口粮的惯例,在冒雪送口粮来的父辈们授意下,把大部分干粮和咸菜拿出来放在一起,所有寄宿生和家长们共同吃了一顿合伙饭。那顿饭,虽然依旧非常简单,但感觉却十分美味,让我至今都难以忘怀。

那一夜,父亲和我挤在一张床上聊了很多很多。要在以往,当时正处在青春叛逆期的我,都会觉得父亲实在太啰嗦。但那一晚,我对父亲说的每一句话,都特别认真地聆听着,仔细地用心感想着。

时光飞逝,晃眼间二十多年过去,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我,也对正在成长中的女儿开始啰嗦。而多年前的那个风雪夜里,在宿舍跟父亲的聊天,让我当时就有所理解:父亲的啰嗦,其实都是对儿女的至深关心之情。

儿少时,我们是父亲的影子;成人后,父亲逐渐变成了我们的影子。人世就是这样,一辈子接着一辈子,在对儿女的关切之情中接替着,轮回着。

篇7:从王维的《雪中芭蕉》谈起-散文随笔

从王维的《雪中芭蕉》谈起-散文随笔

据说,被后人称为大唐“诗佛”的王维,曾有一幅《雪中芭蕉》的画作引发争议。图上茫茫雪地中,一株芭蕉青翠欲滴。不少人质疑不合逻辑,凸显奇异,我却从中读出了深深的感动。

在我看来,不求世间繁华,但愿内心宁静的王维,笔下展现的一片白茫茫大地,恰是他不染纤尘的内心世界。而以此为背景,着墨于一株与背景色形成强烈对比的翠绿芭蕉,肆意渲染,强光聚焦,表现手法大胆地出人意料,不合常规。让人惊异万分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细想,若以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为背景,再看这副画呢,是否会有不一样的全新感悟?

我以为,造成这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力的,恰恰,正是他洁身自好,信念永存的`人生态度,最为直观而传神的笔墨表达。

那青翠欲滴的芭蕉,谁又能说,这不是诗人淡泊而宁静的心目中,对薄凉坎坷的生活,依然怀着永不褪色,永不凋落的一份充满生机的希望和无限美好的憧憬呢?

这是一种无声的倾诉,与他以往经久不衰流传千古的那些诗文相比,这种不着一字,不遣一词的沉默表述,反而更显示了其震撼人心的力量。

至少在我看来,确乎如此。

而且,同样是画作,即便是相同的题材,呈现的效果也依然会有分别。

文人画意在抒情,工匠画旨在陈列。故二者意境,自然大相径庭。

文人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景在画面,意却在画外。这是功夫。

工匠画,画中有画,景中有景。景在画中,画在景中。这是水平。

文人画重在交流,一笔一墨皆是心思流动,情景交融。

工匠画着在欣赏,一点一线全是景物呈现,美不胜收。

中国画的山水,意境悠远,变化万端。在行走里不断强健文化精神。

中国画的工笔,大气磅礴,精美绝伦。在流传中不断滋养文化基因。

中国画,无论写意山水,还是工笔花鸟,都在心灵与艺术对美的追求和塑造上,殊途同归。在各自的世界里,自有一番天地。谁,也替代不了谁。

如不同的曼妙风景,彼此相望,始终相依。

篇8:渡暗夜得安宴散文随笔

渡暗夜得安宴散文随笔

小城晨雨初过,室外便蒙上一层青草味,暮春春味浓浓,恰如我度过的青春年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读自己喜欢的书,走自己向往的路,年华虽短,却能赏四季变化,看云起云散。事事虽不是件件尽如人意,却能在春风细雨后回味一个又一个匆匆故事。

旧物

最爱张爱玲说:“回忆着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惆怅,像忘却了的忧愁。”当你看似玩笑的向朋友说起年少时光时,你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告别那段岁月很久了。旧时光如同年轮般圈圈圆圆圈圈,数不过来,而那些经过旧时光中小物品也会伴随着我成长。我总是有一个习惯,习惯将一件小的物品放置在盒子中。小时候买的五彩斑斓的贴纸,小姨读书时寄给我的贺卡,小学同桌送给我的五花石,平安夜前偷和老师要的一角硬币,出生时刻着时辰的坠子,又或者是第一本日记本......母亲曾问过我:“为什么买了饰品又不佩戴。”我笑笑答到:“是怕弄丢。”或许同桌他早已遗忘那块石头,我却依然记得当时的他小心翼翼的放在我的课桌上;重新看日记会被自己幼稚青涩的字迹笑倒,却能想起自己当时稚嫩的脸庞;也许当时的朋友早已不再联系,却是她精心挑选的礼物;贺卡上的水墨淡得有些模糊,可当时收到的`欣喜却一丝不漏的印在心里。回忆增多,盒子也换了一个又一个。可那旧的暗的东西,却因染上了时光的味道,每次重逢都是那么令人欢喜。回忆就像是那储藏在铁皮盒子里的小物品,怀着一丝温柔,静静得躺在盒子里,随手拿起一个,回忆便如潮水般涌入,令人扑哧一笑,或又令我久久停在回忆的浪潮中,潮涨潮落,牵引着我渡过一条又一条叫做生活的河流。

远行

记得之前和小Q一起看哆啦A梦时,她说自己很渴望可以拥有哆啦A梦的口袋,我却十分羡慕他的时光机。十岁的我经常想着要流浪到很远的地方,离开父母,二十岁的我却希望自己可以回到父母身边,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他们。总是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现在在一个远得不能再远得小城生活,才渐渐明白远行的意义,风景再明媚也比不上家的温馨。初中起便离家在异地求学,现在想想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也不过寥寥几年,而从前不喜欢镜头的我现在却假装推推嚷嚷将笑容镶进相机里。不懂得全家福的意义,小时候只是带着不情愿的表情站在镜头前,如今却将为数不多的全家福小心翼翼的夹在书中。成长真的不容小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