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笑颜夕”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想象的盛宴》,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想象的盛宴》,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想象的盛宴》

篇1: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想象的盛宴》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想象的盛宴》

毋庸置疑,赵树理的小说很现实、很功利,其构思和主题往往直接来自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的,甚至可以看作是“工作研究”一类的职务行为。而《登记》这类作品,又可看作是“赶任务”的受命之作。总之,由于总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赵树理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矛盾冲突等等,总要围绕“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来精心组织和结构,这对作家的想象力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限制。创作不能没有想象,但如果仅仅满足于用想象来对生活经验进行扩充,其结果只会造成知觉表象的低级复制。想象更重要的功能在于创造性地扩展人类的精神资源,让精神通过文学的方式获得更大的增殖。赵树理的小说当然也有这类性质的文学想象,比如有关乡村社会的、公正、平等、和谐、幸福、富裕、尊严等等,在《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中就随处可见。但应该看到的是,赵树理小说的这些想象过于依赖意识形态的物质性实践。主体的精神自由恰恰没有得到有效释放。所以它小气、拘谨、琐碎、不开放。除了在文学的大众化,艺术形式的通俗化,以及幽默、平实、易于上口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外,精神的委顿、想象力的不舒展也给其作品带来不少遗憾,有些甚至是致命的。之所以从赵树理的价值立场不可能发展出大气磅礴艺术形式,想象力的缺乏至少是原因之一,而且是很重要的原因。

然而,正如一面注重文学的功利性,一面又能坚守自我的人格操守与底线,因而很多作品都不趋时随俗一样,像赵树理这样一度被当作“方向”来推崇和借重的作家,在建国后文学创制的诉求与民间的碰撞中,获得精神的自由也不是绝对不可能的,毕竟人类的精神与和是千差万别、浩瀚无比的。当赵树理完全沉湎于“问题小说”时,制约其想象力的可能是黑格尔所说的那种表象思维。“表象思维的习惯可以称为一种物质的思维,一种偶然的意识,它完全沉浸在里,因而很难从物质里将它自身摆脱出来而同时还能独立存在。”而当赵树理在特定条件下受到现实因素的强烈刺激,企图从现实的困扰中超越出来,去建立历史与现实的某种关联时,其思维方式就接近了黑格尔所说的另一种“形式推理”方式。这种方式“乃以脱离内容为自由,并以超出内容而骄傲;而在这里,真正值得骄傲的是努力放弃这种自由,不要成为任意调动内容的原则,而把这种自由沉入于内容,让内容按照它自己的本性,即按照它自己的自身而自由运动,并从而考察这种运动”①。于是在脱离内容、超出内容,让自由沉入于内容之后,人的精神就是得到了释放。

赵树理一生特别注重实际,由于长期生活在,他看人看事喜欢从微观着眼。用他自己的话叫“小天小地钻在农村找一些问题”②,这大概就是黑格尔所谓的表象思维。但是,例外还是有的。这个不再受制于表象思维,而借助意识形态的.形式推理方式让想象力得到有效释放的例外就是《灵泉洞》。这是一部很少有人关注的小说“残卷”,只完成了上部。但它实在是想象力的杰作。对一向简朴、沉稳、敦厚的赵树理来说,更堪称“想象的盛宴”。

《灵泉洞》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赵树理自云:“我一般不写历史题材。”③的确,他写的都是现实题材,回到历史似乎有悖“问题小说”的初衷。以建国后为例,偏离现实回到历史的只有《灵泉洞》《金字》《杨老太爷》。其中《金字》是旧作重写,算不得是对“不写历史题材”的食言。《杨老太爷》按黄修己的说法,是针对三年自然灾害后的农村现实而借径历史,与“问题小说”初衷并未相悖④。剩下就是《灵泉洞》了。为什么它要回到历史呢?在笔者的印象中,最早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是黄修己。他的分析是:《灵泉洞》上部固然写的是历史,但那是在“为下部反映现实生活作铺垫”,下部才是《灵泉洞》艺术表现的最后归宿,因为下部将要批判银虎的蜕化变质,那才“是他所极想提出以引起注意的问题”⑤。这个解释圆赵树理“不写历史题材”话也许是妥帖的。但我们以为现在更为重要的不是《灵泉洞》的立意,而是它的创作动机和效果。这个作品对赵树理来说极其特殊。

《灵泉洞》创作动机是大跃进触发的。赵树理自云,一九五八年秋前的半年多,“从现场看到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所以对一九五八年报上登的产量数字信以为真”⑥。这年三月八日,“中国作协发出响亮号召:作家们:跃进!再跃进!争取今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个创作高潮,三五年内实现文学的大丰收!”当天,在京的一百多位小说家、剧作家举行盛大座谈会,竞相运用火热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来表示跃进的决心,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邵荃麟还代替几个未能出席会议的作家宣布了创作计划:茅盾写一个长篇,三个中篇。巴金除了一个长篇,三个中篇外,还要再几部外国作品。曹禺则要编出五个独幕剧。做事一向不事张扬的赵树理也一反常态,他略嫌保守地表示,要写《续李有才板话》,“计划写三部。第一部,一个月左右可完成。希望大家督促,但也不要挤的太狠;我要求大的不被挤破,小的东西也能挤出来。”不知什么原因,《续李有才板话》最终没有动笔。而被大跃进一挤,倒是挤出了《灵泉洞》的上部⑦。

大跃进也许是中国人最富想象力的时代,意识形态成功地以“形式推理”方式完成了现代国家的乌托邦建构。全民的建设热情迅速被鼓动起来了。连农民出身,一向沉稳、冷静的赵树理也开始热血沸腾、豪情万丈!《灵泉洞》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动笔的。也许如黄修己所言,《灵泉洞》的主题是要通过银虎的蜕化变质来揭示当时某种发人深省的问题。但现实的情况是,在那种轰轰烈烈的局面下,赵树理实际已经摆脱了囿于“铺摊琐碎”中的表象思维⑧,开始接近政治意识形态的乌托邦形式推理,沉潜的想象力也跟着变得十分活跃起来。当他要在作品中建立起与现实的某种意义关联时,历史表象不自觉地开始偏离政治意识形态,长久蛰伏的乡土想象以民间狂欢的形式呈现出来。

与其他反映根据地生活的作品一样,在抗战的形势下,《灵泉洞》大体也保持着农民、地主、党组织、村干部、民兵的乡村社会格局。不同的是,田家湾、刘家坪的形势要比别的地区严峻和复杂得多。据考证,《灵泉洞》的故事背景是阎锡山发动的“十二月事变”⑨,那正是太行地区最黑暗、最恐怖的时期。八路军游击队撤离后,田家湾和刘家坪真就成了乱离之世,简直没有老百姓的活路。日寇来了要杀,国军来了要杀,游寇来了也要杀。杀戮之外就是抢,抢粮、抢人、抢牲畜。抢不到粮食时,连种到地里的山蛋种也要刨出来吃掉。八路军游击队刚撤离时,刘家坪的地主刘承业还能朝百姓抖抖威风。可弄到最后,刘承业自己也成了过江的泥菩萨。不仅粮食被抢了,家被占了,连儿媳也被糟蹋了。最后只得仓皇携家逃难,田家湾真正成了荒芜颓败的人间地狱。

于是,在虎狼成群的昏乱世界,田金虎有声有色的传奇故事就开场了。

在小说中,金虎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本事,在别人眼里,他木讷、憨厚,甚至还有点鲁莽和傻气。但有一点:他粗中有细,所以所有的运气都让他给撞上了。而这些运气又都离不开一个地方——灵泉洞。因为跌了一跤,金虎发现了一个新洞,这一发现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新洞不仅是他的避难所,让他躲开了乱世的杀戮,而且还给了他智慧和爱情。危难之际,新洞又让他和小兰绝处逢生,把他们引向了一个叫阎王脑的世外桃源。这里不仅山清水秀,几乎与世隔绝,而且还有满世界的山珍美味。黄精、菜萋、甘萎、野百合、山葱、山韭、木耳、石鸡、锦鸡、鱼……连土都是能熬出盐来的碱土。用小胖他爹老李洪的话说,“要摆酒席真摆得起来!”有了这么一个神仙也住得的地方,金虎心里就踏实了。回到田家湾,刘承业跑了,村公所、县政府、军队全成了土匪,除此之外还有日寇、游寇。金虎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砸死黑心肝的游寇王天庆,起了刘承业家的粮食,收拾好散兵游勇扔下的枪械,将全村男女老少全部搬进了灵泉洞。他组织大家依托老羊坎(洞天)、阎王脑(福地)作天然屏障,练武、修工事。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分工干活,大灶吃饭,实行起逍遥自在的“共产办法”来。战争、兵燹、灾荒、捐税、徭役,统统不足为惧了。就差没有像水泊梁山那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或者再排排座次什么的了。

这真是一次乡土想象的狂欢盛宴!在这里,灵泉洞和阎王脑已经成了一个隐喻。自古以来,乡村民间、草根社会不正是靠着大自然鬼斧神工打造的洞天福地或者别的什么天然屏障来躲避乱世、寻求自由幸福吗?从赵树理的笔下,我们居然也看到了这样一幅乡村理想的狂欢场面。而且是在一九五八年,按当时的逻辑,它显然是偏离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因为革命起源和发展的神话从来都只有一个指向,哪里可能容得下“山大王”式的民间立场。至少从主观意图上,我们相信赵树理不会去曲解革命的起源神话。但在客观效果上,赵树理的确放纵了自己的想象。大跃进的火热,让他的精神、、思维飘逸起来、飞扬起来,在不经意间回到了古老的传统乡土,漫游了一回的乡村、情感的乡村。在这里,《灵泉洞》的下部是什么创作意图已经不重要了,没有必要纠缠于原本就不存在的东西,更不必用它去证明什么。《灵泉洞》的上部已经用它想象的盛宴,让读者在古老乡土的回忆中获得了一次的餍足。如果真有黄修己所说的那么一个下部,《灵泉洞》上部反而不能卒读了。

《灵泉洞》是一部引人入胜的长篇评书体小说,它运用了叙、明、暗、惊、掩、缝等多种评书笔法,上过书场,获得过说书人和听众的激赏⑩。但即使是在它的叙事技巧上,我们也能够发现赵树理想象力的活跃。在金虎带领众乡亲入主灵泉洞、阎王脑后,一直不显真身的叙事者突然出现了,这是有点犯忌的。一般来说,评书的作者或说书者往往要故意隐去叙事人的踪迹,好以一种更客观的姿态逼近真实,让听众完全进入关于“真实”的幻想。而赵树理在展开乡土的狂欢场面描写时,却再也按捺不住,他有意要露出痕迹,以此呼应大跃进火热的时代精神。这样的地方共有三处,一处是在阎王脑提到种山药蛋时,特意点到大跃进。另两处在结尾,一处是“共产办法”,另一处是说书人出场,以担心误了“劳动锻炼”的方式结束全书。这其实是一种在评书中不大常见的浪漫笔法。说书人沉浸并陶醉于现实,在讲述历史时,特意强调讲述这种历史的历史,让读者或听众从对历史真实的想象中回到现实,从而在另一个呼应现实的真实层面,建立起历史与现实的意义关联。从说书人现身的笔法和语气中可以看出,在想象乡土的狂欢盛宴时,赵树理有多么活跃。以至笔法、语气都变得自信了、诙谐了、调皮了、天真了,活脱脱一个返老还童的赵树理。

《灵泉洞》是个奇迹,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激活了赵树理的想象。虽然大跃进后期赵树理逐渐冷静起来,并以他习以为常的表象思维方式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写出了《“锻炼锻炼”》《实干家潘永福》《套不住的手》等传世之作。但从审美的角度,《灵泉洞》仍可算得一个经典。它用浪漫笔法,在主流意识形态的狂热语境中成功地嫁接了一回民间社会的价值立场,使作品具有了反讽的意味,这在赵树理的创作中非常罕见。

篇2: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文学界有关现代性的分析逐渐深刻,也就是说其已经被当做目前文学领域所深刻探讨的最新课题。针对现代文学所包含的现代性,不但能够推动艺术的发展与审美意识的成熟,同时也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给文学领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由此能够得出现代性对我国的文学领域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

【一】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危机与出路

摘要:由于移动互联网在高校的全面普及,基于讲台和桌面电脑的传统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正面临智能手机带来的新挑战。

面对新的危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首先需要将教师独白的文学“讲座”变为师生共同参与讨论的众声喧哗的文学“课堂”。

当众声喧哗的教学空间形成以后,移动互联网超时空的触点式思维体验才能真正实现正向的教学功能。

在众声喧哗的教学空间形成和移动互联网发挥正向功能的同时,教师有必要以基于案例教学的文学决疑术来逐渐完成师生双向自我的共导性建构。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空间;文学决疑术;自我建构

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代表性人物莱斯利•费德勒曾说,他们这一代的新批评家们走进大学讲堂,坐定在老一代批评家充满敌意的沉默中。

[1]58国内高校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教师当下也遭遇到更为严重的“敌意的沉默”,然而,却不是来自从事这一学科教学的老批评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本科教学正在面对由移动互联网催生的“低头族”危机。

如何打破文学课堂的沉默,迸发文学论辩的声音,正是身处其中的笔者在此思考的问题。

一、新媒介的影响:危机与出路

温儒敏曾以北京大学中文系为例指出,“考上中文系的学生大多不再是第一志愿,学生都很实际,不大愿意学中文”。

[2]陈国恩也以武汉大学文学院为例指出,“在追求娱乐性、消遣性的氛围中,要让学生提起对鲁迅的兴趣、乃至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兴趣,确实成了问题。”

[3]因此,正如温儒敏所言,“现当代文学课程必须调整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不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改不可。”他进一步指出,“要改革,就要充分考虑到现在学生普遍的知识结构与水平,想办法吸引他们,让他们产生兴趣,能在这方面多用心。”

[2]温儒敏和陈国恩开出的药方,诸如课程内容调整、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方法转变、考试方式变革等等,已将传统教改推向极致。

然而,当我们参照他们的意见进行教改后,往往还是无法吸引绝大多数的学生。

原因在于,他们的心得体会和其他许多学者的教学经验仍然是基于讲台和桌面电脑时代的封闭教学空间,已严重滞后于当下席卷一切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新兴的移动互联网的魔力远远超过既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的魅力。

如果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出发,不难发现中国教育迄今为止发生了六次大的变更:从口头向甲骨和青铜器的转变;从甲骨和青铜器向简帛的转变;从简帛向纸张的转变;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向机械复制印刷的转变;从机械复制印刷向电子媒介的转变;从电子媒介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变。

这六个重大的转变,是一个文化由权威向大众、由庙堂向世俗逐渐下移的过程。

最近的一次因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而发生的变化将移动互联网不分差别地带到教育领域。

如果说依靠线缆的传统万维网提供的是管道式思维体验,那么摆脱了线缆的移动互联网提供的则是触点式思维体验。

这种超越时空的触点式思维体验告诉我们,如果仍然坚持桌面电脑时代的教学思维,即使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即使处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金字塔顶端,也会被“移动互联网达尔文主义”的规律无情淘汰,也难以重新使绝大多数学生充满兴趣地投入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之中。

无线网络的高校全覆盖率,使不少高校老师发出类似的感叹:“现在的学生上课都不在状态,当我讲到重要内容时,下面的学生却都低着头。特别是一些理论课,一个班除了个别学生会听并做笔记,其余的都不怎么听。”

[4]如此景象,同样频繁地出现在全国高校的大多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上。

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重新焕发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的生机已然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严峻问题。

与其说将诸如此类现象的产生,归咎于电信运营商对大学生群体商业价值的过早和过度开发,倒不如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人文课程教学的沉疴在移动互联网大潮冲击下的集中爆发。

不少高校学生坦言,“课堂上还要记笔记吗?你去看看还有几个老师在黑板上写板书?完全就是照着课本和电子课件念。”或者说,“与老师照本宣科枯燥无味的课堂相比,我更喜欢沉浸在互联网五彩缤纷的世界里。”

[4]对比国内外的高校教学,我们会更加深信问题出在我们自身。

欧美大学教师的授课方式,往往给来自中国的交换生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在美国的课堂上,师生互动很多,老师是不可能让你有做其他事情的机会的。有一个老师更有意思,无课件无教材全口述加手绘投影教学,考试无笔试全口试,就是要让你专心听讲,你连走神的机会都没有。”

[4]换言之,不是移动互联网从现当代文学课堂上抢走了我们的学生,而是我们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和以知识记忆为主的考试方式将我们的学生赶进了移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

二、教学空间:从独白的文学“讲座”变为众声喧哗的文学

“课堂”传统以知识讲授为主的现当代文学教学,是一种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教学模式。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扮演的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客体,扮演的是知识接受者的角色。

如今扁平化的移动互联网将教师和学生彻底拉到同一个平面之上,消除了中国人以往基于传道授业解惑原则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从属性角色关系。

行为主义教学模式的问题之一在于作为教师的我们,往往非常自信地认为我们灌输给学生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及我们对这些作品的评价,都能有助于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种文学教育实质上是一种记忆型教育,它导致的知识权威主义是大多数国人普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灵感的根源之一。

约翰•杜威告诉我们,课程的内容是学习过程中最不重要的东西,一个人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学习的方法。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莱昂内尔•特里林在《论教授现代文学》一文中说道:“如果这些作品真的能用一种准确的方式体现现代文学的本质,那么作为教师而言,他就会发现有必要询问自己的学生,他们对这样的‘大剂量’的文学输入有何反应。”

[5]400由行为主义模式主导的教学,实际上都只是以讲授者为中心的“讲座”,而不是一个由教室中的绝大多数个体积极参与的“课堂”。

只有当我们将以讲授为主的“讲座”,彻底转变为以讨论为主的“课堂”,我们才能彻底摆脱行为主义教学模式的泥沼,以一种不断打破任何时空局限的探讨,构筑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动态化文学教学。

在这一点上,莱昂内尔•特里林再次给我们启示。

他讲授简•奥斯丁小说时就是采取的“课堂”形式而不是讲座形式:“在每周两次课的开始阶段,我都会对所讨论小说的某些重要方面进行评论。

接着,学生要发表他们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展开或质疑我的评论以及他们同学的观点。”或许有人会认为这种以讨论为主的课堂会流于形式,特里林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这种教学方法很有可能会获得一种名不副实的强烈尊重感。

在任何一堂课上,都会有那些无论怎么诱导,也什么都说不出的学生,也会有那些口若悬河的学生,当然,再滔滔不绝的口才也不能确保所说的每句话都是切中要害的。”然而,他依然发现,“通过碰运气或小技巧,教师可以使这种方法得到良好的发挥,它具备特殊的教育价值。”

[5]517对他来说,学生从讲座获得的文学认识往往是间接的模糊的,而学生通过以口头交流为方式的课堂讨论,他们获得的文学认识则是直接的彻底的。

然而,我们如欲将讲座转变为课堂,首先需要将教师独白的教室变为师生共同参与众声喧哗的空间。

笔者以为打破弥漫于中国高校课堂中的沉默,主要有激发兴趣和营造氛围两种途径。

激发兴趣比较可行的是两种方法:一是娱乐的形式,二是返本开新的内容。

心理学家鲁斯•威斯西马曾经说过:我的初衷并不是为了逗乐,但是,如果我所做的确实能让人开心,我不妨继续下去。

有人说我取悦于人,我说这很好。

如果一个教授上课时表现幽默,人们就会带着记忆下课。

[6]7在娱乐文化甚嚣尘上的今天,寓教于乐如果不能贯穿于现当代文学课的全程,至少也应该成为其出发点。

尼尔•波兹曼发现,教学更是一种娱乐活动,只有当教育成为娱乐时,学习才能最有效、最持久、最真实。

[6]125例如,汪曾祺的名作《受戒》结尾的对话,教师单独的分析,可能会比较深刻,但远不如从听课的男女生中随机选择两位,分别扮演小英子和明海的角色,一问一答,更能引发效果。

之所以这样做,也因为明海和小英子的天真烂漫最能契合大学生的心理。

当然,也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活动影像是最具有娱乐效果的。

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在讲授某部小说时播放由该小说改编的电影片段,如将小说《芙蓉镇》和电影《芙蓉镇》的讲解同时穿插进行;如讲授戴望舒的《雨巷》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则可播画面唯美的电视朗诵片。

所谓返本开新的内容,其中的“本”是指学生在接触大学现当代文学课程前通过中学语文学习已经形成的对于现当代文学名作的认识和理解,其中的“新”则是超越学生已有认识的新内容和新观点。

20世纪美国修辞学界泰斗肯尼思•伯克提出了著名的同一性理论。

他指出,“修辞者可能必须在某一方面改变受众的意见,然而这只有在他和受众的其他意见保持一致时才办得到。

遵从他们的许多意见为修辞者提供了一个支点,使得他可以撬动受众的另外一些意见。

[7]56他同时指出,修辞者之所以在尽可能多的方面认同于对方,为的是换取对方在某一有分歧的关键问题上认同自己所持的观点。

现当代文学课程涉及的许多名作,学生在中学语文课上早已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过,他们对这些作品已形成一种前理解。

他们的这种主要来自中学语文老师的前理解,实际上几乎都是学术界早已形成的定论。

大学教师在讲授这些名作时,首先应该返回学生已有之“本”,在承认这些定论的同时,再以新的材料和观点修正这些定论,从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开启新的认知。

例如,在讲授《小二黑结婚》时,既应该与学生共享这篇小说反抗封建家长包办儿女婚姻和歌颂自由恋爱的主旨,也应将另外两份尚未被文学史家利用的新材料提供给学生。

,山西省左权县发现了一份与小二黑原型岳冬至谋杀案相关的一份判决书。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张鹭根据岳冬至同村村民曹旺生历经多年写成的调查报告改写成报告文学。

[8]这两份新材料,就可以激发学生从以往对小说文本轻松、诙谐和喜剧化的阅读定势中走出来,开始思考和讨论赵树理将悲剧变为喜剧的表层政治动机和深层文化因素。

与激发学习兴趣相伴而行的,就是课堂讨论氛围的营造。

如果课堂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开启心智和孕育新知,那么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表面上提倡的课堂讨论大多在研究生阶段才真正展开。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讨论,要么单纯为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要么就是为了课堂氛围的预设答案的设问式讨论。

初高中语文课堂一方面迫于升学的压力,讲究的是知识点的全面掌握,实施的是题海战术,比拼的是从沉默的笔试获得高分的能力。

篇3: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1、民俗文化传统对鲁迅的影响

2、人有鬼气,鬼有人情——论鲁迅笔下的“鬼”

10、《朝花夕拾》的民俗描写

13、《故乡》中的风俗画

17、鲁迅的民俗文化情结

20、《朝花夕拾》的人情味

23、鲁迅小说对民间文学的借鉴与创新

34、从“黄金”到“黑铁”——论王小波的创作道路

36、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民间立场

37、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

38、从《丈夫》看沈从文对湘西民间叙事的改写

39、论现代小品文的创作特点——以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小品创作为例

42、萧红创作中的生命意识

43、现代文学创作中的知识分子类型探析

44、试论老舍创作中的平民视觉

45.女性视角下的男英雄----解读《青春之歌》中的男性人物形象

46.茹志鹃小说的女性视角

47.孙犁小说的女性形象

49.《创业史》与《平凡的世界》的比较

50.《红旗谱》与《红高粱》的比较

52.张洁《方舟》与王安忆《弟兄们》的比较

53.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女性

54.从《长恨歌》解读王安忆的故事观

57、冰心、丰子恺儿童观比较论

59、苏青散文研究

60、林徽因小说研究

61、林徽因诗歌研究

65、论第三代诗人的诗观

69、论寻根文学之根

70、《棋王》中的“道禅合一”

71、论“份痕文学”的得失

72、论“先锋小说”的困境

75、郁达夫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

76、徐志摩诗歌中声律研究

篇4: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1、民俗文化传统对鲁迅的影响

2、人有鬼气,鬼有人情——论鲁迅笔下的“鬼”

10、《朝花夕拾》的民俗描写

13、《故乡》中的风俗画

17、鲁迅的民俗文化情结

20、《朝花夕拾》的人情味

23、鲁迅小说对民间文学的借鉴与创新

34、从“黄金”到“黑铁”——论王小波的创作道路

36、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民间立场

37、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

38、从《丈夫》看沈从文对湘西民间叙事的改写

39、论现代小品文的创作特点——以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小品创作为例

42、萧红创作中的生命意识

43、现代文学创作中的知识分子类型探析

44、试论老舍创作中的平民视觉

45.女性视角下的男英雄----解读《青春之歌》中的男性人物形象

46.茹志鹃小说的女性视角

47.孙犁小说的女性形象

49.《创业史》与《平凡的世界》的比较

50.《红旗谱》与《红高粱》的比较

52.张洁《方舟》与王安忆《弟兄们》的比较

53.王安忆笔下的上海女性

54.从《长恨歌》解读王安忆的故事观

57、冰心、丰子恺儿童观比较论

59、苏青散文研究

60、林徽因小说研究

61、林徽因诗歌研究

65、论第三代诗人的诗观

69、论寻根文学之根

70、《棋王》中的“道禅合一”

71、论“份痕文学”的得失

72、论“先锋小说”的困境

75、郁达夫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

76、徐志摩诗歌中声律研究

77、戴望舒诗歌与晚唐诗歌关系研究

78、《围城》中女性叙述话语研究

79、张爱玲小说中叙述话语研究

80、施蛰存小说中女性意识分析

81、刘呐欧小说中叙事艺术分析

82、穆旦诗歌中的意象分析

83、三十年代文学“大众化”问题讨论研究

84、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想象的盛宴》

篇5: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1、 论李健吾的短篇小说(或者:论李健吾小说的平民化)

2、 论“后浪漫派”小说的艺术特质

3、 《风萧萧》中的意象

4、 张爱玲小说的影视改编

5、 《小团圆》中的母亲形象

6、 《小团圆》中的女性形象

7、 《小团圆》的叙事特色(或者:《小团圆》的复调叙事)

8、 老舍小说的.影视改编

9、 老舍小说的爱情叙事(或:老舍的女性观)

10、老舍、邓友梅、王朔的“京味儿”小说

11、老舍、邓友梅笔下的旗人形象

12、茅盾的另类小说

13、论钱钟书的短篇小说

14、沈从文小说中的男性世界

15、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世界

16、浅析现代人文主义思潮

17、论新写实文学中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

18、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文情怀

19、早期乡土小说的民俗价值

20、乡土文学与乡土小说

21、论老舍创作中的人文情怀

22、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探究

23、觉新——一个矛盾交织的形象

24、赵树理笔下的女性形象

25、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26、曹禺话剧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7、《雷雨》与《俄狄浦斯》的比较

28、在启蒙思想关照下的中国现代话剧创作

29、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

30、三一律与中国现代话剧创作

31、论述“地下诗人”食指诗歌的主题及艺术表现

32、论述“白洋淀诗人群”对中国当代诗歌的贡献

33、论述赵树理或样板戏的“民间隐型结构”

34、结合巴金的散文创作分析其艺术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

35、试论杨朔散文的美学理想极其局限

36、论高晓声对中国农民命运的关注

37、论马原小说的叙述风格

38、论莫言“红高梁家族”

39、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故土情结

40、论新历史小说的创作特征

41、论新写实作家的叙事风格

42、论新时期女性小说作家的审美追求

43、论舒婷诗中人文主义的理想追求27.

44、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义

45、论《白鹿原》对生活的审视与反思

46、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

47、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

48、论韩东的诗歌写作

49、贾平凹散文的美学探索

50、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

篇6: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提纲

摘要 4-5

Abstract 5-6

引言 7-11

第一章 现代视野观照下的古代“侠女”形象 11-19

一、忠贞刚烈的公主 11-14

二、有勇有谋的民女 14-16

三、情深义重的王妃 16-19

第二章 历史反思中的女性悲剧形象 19-31

一、传统文化的反叛者 19-25

二、时代压抑的弱小者 25-31

第三章 现代都市女性形象 31-37

一、“返璞归真”的风尘女 31-34

二、身陷囹圄的都市白领 34-37

结语 37-39

参考文献 39-41

后记 41-42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42

篇7: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余秋雨散文的“寻根”情结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目的:在当代散文作家群体中余秋雨是独特的,余秋雨的散文被认为是“重拾困扰着若干代人的重大课题,避开庸俗社会学、政治学的羁绊,直指民族心灵的深处”的文化散文。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余秋雨散文中的处处透露出来的寻根意识,并对其进行详细解析和深入探究,试图通过文学寻找的文化根基来体现和折射民族文化的精神。进而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力和思索寻根意识对当代文明的重要性。

意义:本文通过探索余秋雨散文中体现出来的寻根意识,尝试性地揭示出寻根意识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寻根文学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出现的一股文学思潮,主要是作家们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把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之根”弘扬光大并且开拓创新,其中余秋雨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深厚的寻根意识便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之一。但是对于余秋雨散文中体现出来的寻根意识方面的研究也有,却没有总结性的研究。

三、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1、余秋雨散文中寻根意识产生的根源

余秋雨的众多作品中之所以体现出浓厚的寻根意识,这也跟余秋雨本人的成长、思想、经历等有关。

2、“寻根”中的文化人格及其灵魂

(1)深邃的文化人格

余秋雨散文通过描写“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使得文化人能够“轻够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透露出中国文人坚韧执着的精神世界。

放逐路上显露出来的强健人格与官格

余秋雨作品解析和探索中国知识分子和文人形象,并进行文化反省,体现出深深的人文精神。

(2)与世俗无关的文学追求和人格修养

作者渴望人格的自由,我们阅读余秋雨的作品不难发现,实际上他是有意要进入一种现在“中国式文化团体”的自我放逐的状态。

3、重塑当下文化人格

余秋雨散文在结合历史的同时,又与现实相联系,在对文化的探索中体现出一种深深地忧患意识,在观看历史的进程中,反省中华民族的现状和前途。

4、结语

余秋雨正是在文化与文学中努力实现着一位文化学者的职责。正是作者这颗怀古思今,不断探索民族文化和文化人出路的赤诚之心,使得笔下流泻出来的`文章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根据文学寻根的主要特点,在现有文本、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余秋雨散文原文、与之相关的研究书籍、评论等出发,整理分析既有的资料,来发掘余秋雨散文中的寻根意识。

四、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

1、20XX年12月3日前报毕业论文题目和方向。

2、20XX年12月10日学院安排论文指导教师。

3、20XX年12月30前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4、20XX年3月7日前完成论文初稿,按时交指导教师。

5、20XX年4月10日前完成论文定稿并由指导教师完成定稿评语。

6、20XX年5月中旬毕业论文答辩。

五.已查阅的参考文献

书籍:

[1]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余秋雨.《游走废墟》[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11月第1版

[3]杨长勋.《余秋雨的背影》[M].广州:花城出版社,

[4]余秋雨.《千年一叹》[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7]周冰心、余杰.《文化口红——解读余秋雨文化散文》[M].北京:台湾出版社,11月第1版

学术论文:

[1]杨亮.《文化寻根的现代性焦虑——再探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的文化策略》[J].文艺评论,(05)

[3]任翔.《寻根文学中的历史意识》[J].社会科学战线,2011(03)

[4]小耘,马成俊.《对寻根文学的文化思考》[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3(04)

[5]蔺春华.《中国传统文化对余秋雨创作的影响》[J].甘肃广播大学学报,第11卷第2期

[6]孙碧平.《试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人格特点》[J].涪陵师专学报,20第16卷第3期

篇8:现当代文学论文

《白鹿原》的悲剧美学意义

【摘 要】《白鹿原》作为一部描绘“民族秘史”的长篇小说,通过写具体的人物命运在历史大河中的沉浮,生动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在的隐秘的逻辑性,具有悲剧美学意义。

【关键词】陈忠实;《白鹿原》;悲剧性

陈忠实在《白鹿原》的一开始就引用巴尔扎克的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1] ”。

在中国乡村这块既保存精华又藏污纳垢的深厚土壤上,作为“一直负载着这个民族精神和心理上最辉煌和最痛苦的记忆 [2] ”,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与观念。

近一个世纪以来,社会风起云涌,关中这块土地上发生了诸多大事,陈忠实以40万字的宏大叙事为我们呈现了近现代转型期的中国“民族秘史”的一隅,演绎了传统文明遭遇现代文明时所导致了一系列的悲剧。

然而,正如陈忠实所说:“所有悲剧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 都是这个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复壮过程中的必然 [2] ”。

《白鹿原》在整体上具有极强的社会文化悲剧色彩。

它所反映的20 世纪上半叶, 正是中国历史处在黎明之前的黑暗时期。

在《白鹿原》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静与动,稳与乱,空间与时间这些截然对立的因素被浑然地扭结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而奇异的魅力[3] ”。

清末明初之前,古老的白鹿原伫立在关中大地上,几千年如一日,传宗接代,生死轮回。

然而,时代的飓风扫过白鹿原的上空,震动了这个古原的内部结构,原始生活的秩序被打乱,安稳的日子没有了,小农经济所固守的封闭性和被压抑的强大破坏性, 在名利面前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残酷性,战祸不已,瘟疫横行,生灵涂炭,各种政治力量此消彼长,恩怨难了,整个白鹿原成了一个鏊子。

传统儒家文化在与现代文明的相互激荡中岌岌可危,矛盾横生。

人们难以再获得以往精神信仰的自足,精神世界发生严重裂变,固有的文化心理结构被转变,被颠覆,失去了平衡性,而新的心理文化结构尚未被建立,人们普遍陷入价值观丧失指挥效益的迷茫中。

我们基本可以认定,《白鹿原》具有极强的寻根意味与悲剧色彩,寻找的恰恰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规范中所隐藏的生命活力及深埋在儒家文化厚实土壤中的劣根性。

《白鹿原》在整体文化上的悲剧性体现在:作者一方面有意回归儒家文化,认同儒家文化所塑造的白嘉轩式的理想人格,譬如白嘉轩一生做事为人光明磊落,恪守耕读传家古训,仁义为本;另一方面又看出儒家文化在本质上的虚伪性和残酷性,尤其是对中国妇女的身心残害,譬如人格神白嘉轩拒绝黑娃媳妇进祠堂,维护阶级等级制度(惩罚小娥狗蛋却忽视罪魁祸首鹿子霖)等。

这种封建传统文化所造成的历史无意识杀人群体对人的欲望尤其是作为人的女性的欲望的扼杀的本质与鲁迅所揭示的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主要指女性被吃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共同为消解女性异化,反对男权中心文化做出了贡献。

在具体的人物形象塑造上,《白鹿原》根植于现实与历史的土壤,真实地刻画了人性的复杂多变,揭示了人物命运悲剧的深刻性和必然性。

白嘉轩作为中华文化正统人格的代表,突现在作品中,意义重大。

这个人物,可以说,“他本身就是一部浓缩了的民族精神进化史[2] ”。

“他的身上,凝聚着传统文化的负荷,他在村社的民间性活动,相当完整地保留了宗法农民文化的全部要义[2] ”。

他的 “挺得太直太硬[1] ”的腰杆这一意象在作品中具有很深的象征意义。

他具有极强大的人格和心理素质,精明,坚韧,豪狠,宽容,恪守戒律,一丝不苟,对待长工宅心仁厚,对待黑娃宽容有度,对待小娥心狠手辣。

“他的顽强的`存在本身,即无可置疑的证明,封建社会得以维系两千多年的秘密就在于有他这样的栋梁和支柱们支持着不绝如缕[2] ”,白嘉轩的悲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悲剧。

固然他的思想是保守、倒退的,但他的人格是充满沉郁的美感的,具有充分的精神价值,正是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却要被这时代所革除,从而显示出浓厚的悲剧性。

“黑娃”在该著作中也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反思的人物形象。

他具有原始的生命力和冲动力,天然的阶级性和反抗意识。

可以说前期的黑娃可亲可爱可敬可怜,为了婚姻自由违反家族父命,为了朋友拔刀相助,后期的黑娃回归传统,娶了知书达理的秀才女儿过着清心寡欲的日子,忏悔自己前半身的误入歧途,重新跪回白家祠堂,但最终却为钻入革命阵营的投机分子所害。

究其回归传统之原因,当然有黑娃革命失败后心灰意冷,信念倒塌的缘故,更多的估计还在于其阶级立场的模糊性和妥协性,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性集中表现在:儒教传统对其叛逆性格的消解以及混入革命队伍中的丑恶势力对其生命的毁灭。

这不只是人格命运的悲剧,更是文化的悲剧。

白孝文这个徘徊于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逆子,较之黑娃,二人思想发展均有大转变,但令人值得玩味的是黑娃是从现代文明回归传统文明,而白孝文却是尽数遗弃传统文明,加入现代文化的负面潮流中。

白嘉轩素来把家族家庭教育视为头等大事,为了培养族长接班人,言传身教,深夜讲解“耕读传家”匾额,责令儿子入山背粮,孝文在父亲的耳提面命下,终于从精神到行动都堪称新一代接班人了。

然而人性是最复杂的东西,内心深处的恶的一面就如同潘多拉的盒子,一打开便无法无天。

田小娥的诱惑使得这个才德兼备的理想接班人滑入了堕落的深渊。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教育的脆弱及对人性过度压抑的一面。

白孝文的悲剧是触目惊心的,传统文化在其身上彻底失落了。

陈忠实先生在《白鹿原》中刻画的人物形象,由于坚持从民族文化性格入手,注重对文化心理结构的剖析,故而真实、深刻,尤其是关于传统与现代的文明冲突的揭示,对于刻画民族灵魂的裂变是至关重要的。

悲剧理论认为悲剧性就是指人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的抗争本性。

悲剧主体具有强烈的自我保存和维护独立人格的欲望,往往表现为因对现状的不满而显示出强烈的不可遏制的超越动机,并能按自己的意志去付诸行动。

在这个古原上,民族主体们在遭遇到苦难与毁灭时,他们表现出来的是超乎寻常的对命运的抗争意识和坚毅的行动意志。

天灾人祸,饥饿瘟疫阻止不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宗族制度与宗法文化的顽固冷酷扼杀不了民族主体们的羞耻心和是非感;即使命运陷他们与苦难或毁灭境况之中,他们也敢于拼死抗争,九死不悔。

古原折磨、煎熬着它的“存在者”, 甚至不惜死亡的威胁,小娥、仙草、孝文媳妇、鹿三、白灵、鹿兆海和黑娃等均在这片原上昙花一现,归于灭亡。

这些灭亡,触目惊心,它通过“无”让人看到“有”的价值,那就是不灭的求生欲望、旺盛的生命力的最后迸发及自我保护能量的最大发挥。

《白鹿原》展示了历史主人公们在灾难与命运的打击面前永恒的抗争意识,传达出一个民族在反抗宇宙的意志,反抗大自然的威胁,反抗命运的挑战,反抗传统文化对人性的极端冷漠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等方面的厚重的悲剧意识与民族精神。

结 语

作家在《白鹿原》中所坚持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观念是矛盾的,但在终极意义上,它还是对人类更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起有救助作用的。

可以说,“《白鹿原》是一个整体性的世界,自足的世界,饱满丰富的世界,更是一个关照我们民族灵魂的世界[2] ”。

陈忠实的《白鹿原》,其悲剧美学意义可谓深邃而难以言尽,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文学的美学风格。

【参考文献】

[1]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作家出版社,.

[2]雷达.废墟上的精魂[A].陈忠实资料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3]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篇9:现当代文学英文简历

现当代文学英文简历模板

Name: XXX Sex: Female

Ethnic: Chinese political features: members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degree): Master: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Contact Tel: 12345678 Mobile: 13901111234

Contact Address: XX Street, Dongcheng District, Beijing on the 10th Zip: 100007

Email Address: 12345678@sohu.com pager :66806688-1234

Educational background, graduating from the institutions:

Chinese Department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9 - .7 Master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Reading

Taiyuan Teachers Colleg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1993.9 - 1997.7 Bachelor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ther: Other training

* English through national CET CET by Beijing postgraduate degree in English examination, the expression of fluency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 Good use of Internet to carry out a variety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exchange, has a certain Web site-building, planning experience

* Proficiency in the use of operation of html, Frontpage98 tools such as the produc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web pages and special effects chart

* Proficiency in all types of windows platform applications (such as Word97, Excel97, Powerpoint

Internet Explorer, Netscape Communicator, etc.)

Work experience * .8 --- has “township enterprise” Edit

* .9 --- 1999.7 “China Film reported that” foreign film version of a press

* 1997.9 --- 1998.9 Sino-Japanese Youth Exchange Center,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Profile I believe that love can do a good line. I have a text editor has been very interested in the period from the secondary schools have been published articles and served as editor of the work of the school magazine. Years of theoretical study and the work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I mastered the language better knowledge, keen powers of observation, excellent verbal ability and attention to the ability to track hot spots of society. I do be sensible, and are happy to work with the co-operation, peace love reading, music. Please give me a chance, I will also brilliant luster you!

I am cheerful character, modesty, self-discipline, self-confidence (based on the person's circumstances). Another: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e ability, I believe that your company will feel that I am a suitable candidate for this position! Look forward to working with your interviews!

篇10:现当代文学论文

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鲁迅《伤逝》中爱情失败的原因【1】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

它所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

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但它的悲剧原因又是什么呢?我想,大概有以下的几方面

首先,他们生活在那“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这个爱情的绿洲。

封建礼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爱情,当然也不例外。

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小小的愿望,但那些“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他们需要的是奴隶!一个“忠诚”的奴隶!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们,他们都不允许他们的“屋子”里出现叛逆者!

在那间“铁屋子”里,人们永远地维护着他们认为是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

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诸如节烈、孝道。

“以不情为伦理,都是吃人”的东西,最低限度也是压制人的个性的东西。

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时候,便触动了“仁义道德”者们。

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间是没有爱情自由可言的,有的应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旦脱离了他们的准线,那就是“叛逆者”,当然,他们是不会让那些“叛逆者”好过的。

于是,涓生和子君便生活在一个众人白眼的环境里。

涓生和子君经过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成功地同居了,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在他们自己看来,一切都是幸福的(最起码刚开始的时候是那样),但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里,他们这些坏纲乱常的“激进分子”是不允许存在的!“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人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他们?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破坏了人们一直以来所认同的“道德”。

封建的伦理道德沉重地压在每一位生活在“铁屋子”里面的人们身上,他们一旦脱离了这些准则,在社会上就难以走动。

男女之间如果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结合,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在社会里很难太得起头来。

一不小心便要落个身败名裂,更有甚者连命都保不住。

鲁迅的《离婚》中的主人公爱姑,可以说是鲁迅笔下最泼辣,最有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

但回想一下,她是用什么来武装自己的呢?是因为自己家里有六个身强力壮的弟兄和家庭殷实,最重要的一点是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

1反过来说,爱姑的反抗,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是在“仁义道德”的范围内,是道德所鼓励的,所允许的。

所以,她有那么大的勇气去反抗。

但封建的权威也深深地伤害着她,七大人的一声:“来~~兮”,就把她的气势给压住了,再也不敢找“小畜生”“老畜生”的晦气了。

再看看祥林嫂,她有反抗,“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但是,同样,她也是为了维护封建传统的“守节”,虽然她第二次结婚得到了幸福,但她还是怕人家说起,为啥?因为她不“守节”了啊!祥林嫂因为没有守节而受苦,在祝福的声中默默地死去。

与其说祥林嫂死于无爱的人间,倒不如说她是死于封建的礼教下,死于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毒害下!《明天》里的单四嫂子受苦于守节,她的唯一愿望就是好好地养活她的宝儿。

就是退一步来说,假如单四嫂子没有守节,去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又可以照顾自己两母子的男人,也许,她的宝儿就不要死掉,就不会那么盲目地相信何小仙的那“长长的指甲”。

总的来说,封建社会就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它吃掉你的思想,你的灵魂!当然涓生和子君的“微不足道”的爱情更加不用说了。

封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在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制着人的个性的发展。

它不会给你一个小小的空间,让你去发展。

在那些“卫道士”的眼里,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们为敌了。

涓生的失业,说到底一句就是那些“卫道士”们在压制着涓生。

“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添什么谣言?那还不是说涓生和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没有经过双方家长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坏社会风气的了!“和她的叔子,她早已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子君的叔叔连自己的侄女的不认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子君是个不遵守“道德”的人。

记得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的时候,“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大半是被托词拒绝”。

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人们是看不惯,也看不起那些自把自为的“叛逆者”的,他们的内心深处只有礼教这两个字,而没有爱情两个字!

也许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得而复失的时候,子君可以重新过上自己的生活,那也不算是太大的悲剧,最多我们只是可惜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的弱不禁风而已,也不会太大的悲伤。

但是,在当时那样沉滞、腐朽的社会里,她只能:“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

此外便是空虚。

负着空虚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怎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那是什么?那是吃人的社会啊,子君走了第一步,社会就不会让她有机会“改正”的了,

既然子君违背了他们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那子君最后只有被逼迫走向那“没有墓碑的坟墓”了,这些是多么的可悲啊!即使你有更强的意志与斗志,到头来也会有给它吃掉的危险,想得到真正的自由,那只有推翻这个吃人的社会,推翻一切沉滞、腐朽的制度。

回顾鲁迅先生的爱情,可以说,也是深受封建思想的伤害。

他在19奉了母亲的命,和朱安结婚,可以说,朱安是母亲送给鲁迅的一份礼物,一份他绝对不愿意收的礼物,因为他对朱安一点都不了解,一点感情都没有。

但他为了不要伤害母亲,同时,也可以说为了保护朱安女士的性命吧,因为在那样的社会里,“嫁出的女,泼出的水”,一旦嫁了出去,也就没有了退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果被休了回来,那就是一件天大的侮辱,也可以说生不如死了。

鲁迅也想到了这点,所以只有苦苦地维持着这段不是爱情的婚姻。

可以说社会上的“流言似虎”吧,涓生和子君的同居引起多少人的白眼?引起多少的议论?“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就连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样,“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

其实鲁迅先生又何曾不是呢,为了和许广平同居,为了他们的爱情,他们只有离开了北京,作为一个战士的鲁迅尚且要里开,涓生和子君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社会不会给他们的爱情一个自由的空间,“恋爱是自由的”在他们那个社会里是不会出现的,那他们的爱情绿洲也就被破灭了。

在那沉滞的社会里,他们想跨出一步是那么的困难,可以用许广平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在社会上严厉的戴着道德的眼镜,专唱高调的人们,在爱之国里四不配领略的人们,或者嫉恨于某一桩事,某一方面的,对爱的他俩,也给予一番猛烈的袭击。”2

其次,涓生和子君他们本身的性格弱点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必定是一个悲剧。

他们两个人同居之后,他们的性格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

这样,他们的爱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质,慢慢地变淡,最后走向了破裂。

刚开始的时候,涓生是勇敢的,对爱情也是真挚的,也是令人感动的。

“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他们都是觉醒的知识分子,他们彼此鼓励着,彼此依偎,准备逃脱这个沉滞的社会,追求自己的爱情,他们抛弃了世俗的眼光。

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确找到了自己的爱情。

他们的爱是甜蜜的,“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

但是,涓生他本身的弱点,在社会和生活的压力下,慢慢地流露出来。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教育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3。

爱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奉献。

但是,涓生他做到了吗?我想他没有做到,“……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咋一看,好象还挺有道理的,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我们看上去也是无可厚非的,也会赞同。

但是,我们想想,他们所生活是怎样一个社会?是一个沉滞的“吃人”的社会。

涓生那样做,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把子君往死里推的表现!一种虚伪的心态!他也知道子君一旦离开了他,回到她父母的家里,她一定会死于那“无爱的世界”。

最后子君死于那无爱的世界里。

涓生没有做到为爱侣奉献,更没有尽到对爱情应该负的责任,他想的只是他自己。

说句不好听,是那种“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里,他离开了子君,实际上就是把子君送向死亡的尽头!

《伤逝》中,涓生他自己明明两次想到过,他离弃子君的结果,是子君的死。

第一次,是他打算离开子君的时候,“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并且立即忏悔、自责。

第二次,是他决定说出他不再爱子君之前,“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然而,他仍然用了十分的决心,说了下面的一段话:

“……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

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

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

也许在他说:“人是不应该虚伪的”的时候,就是他最虚伪,最卑怯的时候。

他所讲的一切,真的像他所说的一样吗?子君真的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了”吗?其实他是知道的,“我也突然想到了她的死”,只是他不敢去面对而已!

当然,我们不可以认为涓生就是一个坏人,他也沉痛地说出了自己悔恨:“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也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

篇11:细读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毕业论文

王卉

[摘要]将文本细读引入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能力和文学实践能力。教师可运用互文性文本细读的方法、评点法、导游式教学以及由学生主持讨论课的形式来进行文学教学。

[关键词]文本细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

[作者简介]王卉(1976-),女,安徽巢湖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江苏南京210068)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35-0153-01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不仅是大学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文秘专业开设的课程。由于文秘专业的教师很多毕业于中文系,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所以教学时依然是以讲授现当代文学史为主,于是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与学成了一个“传授文学史知识―――记忆文学史知识―――还原文学史记忆”的机械、枯燥的过程。很多学生并不是通过阅读来体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厚意蕴,当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现象,如果学生喜欢某个作家,就会主动找寻与这位作家的有关作品阅读,而且兴趣盎然。他们对作品的评价也往往是从感性出发,而不是从文学史对作家的评价出发,也就是说对作品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于“史”的兴趣。笔者从中总结,并对文本细读与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现当代文学教学相结合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一、什么是文本细读

所谓文本细读,是指把作品文本视为一个有独立生命的对象,通过对文本的详细读解,以及对文本结构、意象、语义等细致的剖析,实现对文本意义的解读。这种方法有时也被称作充分阅读,即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通过细致的阅读和反复的阅读,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做出丰沛的阐释。

文学的研究需要直面作品去体验,文学作品的教学也应当如此,只有把个体的感悟转变为课堂上的集体意识,文学作品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美学价值。文本细读法正是直觉文学作品的有效途径,因此文学作品教学要推行文本细读教学法。

二、文本细读的作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强调文本细读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能力和文学实践能力。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高职院校的文学教育不是培养文学研究的专门人才,而是给学生打下较为宽厚的人文根底。走出僵化封闭的思路,学生的获益会更大。教学中应始终贯穿文学精神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这也是激发学生浓厚感情和生命寄托最有效的方式。由于现当代文学作品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密切,文本上阅读分析与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社会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定的文本细读实践,将促进学生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现实,促进他们的社会关怀热情。我们可以精选的文本为重点,通过文本细读、思考、讨论和辨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性的健康圆满。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的学习,不完全是职业性,更是一种素质教育,他们学习文学这门课程,不是为了研究,而是为了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学审美能力。

这种素养和能力不可能在文化空谈中提高,它只有依靠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在阅读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认识文学的全部魅力,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注重文本阅读实践,以文学作品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建立起对文学的信心。文本细读要体悟作品的文学性,美学意蕴正是文学性的体现之一。现代文学中的名著名篇就是美的结晶,它集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场景美、情节美于一体,文本细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美学意蕴的体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实践能力。文学实践具有两个条件:一是对现实的认识能力,二是对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由于文本阅读的重点在于对现代文本的分析综合,然后进行适当的表达,这事实上也是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写作能力所共同需要的,也是大学生需要强化培养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文本阅读的训练也就成了学生写作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大量的文本阅读与分析实践不仅能大力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扩大学生的眼界,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的直接感悟性与运用能力,同时也为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实践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激发他们进行文学创作实践的灵感与积极性。穿行在文学作品中,种种情景、情节、人物、生活片断可能激活学生沉淀在记忆中的生活素材,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引发他们跃跃欲试的创作激情,从而使他们的创作实践落在实处。

、Frontpage98等工具制作各类网页及特效图

*熟练操作windows平台上的'各类应用软件(如Word97、Excel97、Powerpoint

Internet Explorer、Netscape Communicator等)

工作经历

*.8---至今 《乡镇企业报》编辑

*.9---1999.7 《中国电影报》外国电影版记者

*1997.9---1998.9 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对外汉语教师

个人简介

我相信,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我对文字编辑工作一直很感兴趣,从中学时期已有多篇文章发表,并担任校刊的编辑工作。多年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使我掌握了较好的文字功底,敏锐的观察力,优秀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关注追踪社会热点的能力。我做事条理性强,乐于与人合作,平时喜爱读书、音乐等。

请给我一个机会,我将还您以夺目的光彩!

篇16:中国现当代文学多选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多选题

21.第28题

新时期先锋作家有( B E )

A.北岛 B.马原 C.余秋雨 D.张承志 E.残雪

答案:B,E

22.第29题

语丝派主要撰稿人有哪些?(A B D )

A.鲁迅 B.周作人 C.胡适 D.林语堂

答案:A,B,D

23.第30题

下面都是“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有:(B C D )

A.《艳阳天》 B.《红日》 C.《红岩》 D.《红旗谱》

答案:B,C,D

24.50年代初路翎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小说主要有:(B D )

A.《饥饿的郭素娥》 B.《初雪》 C.《财主底儿女们》D.《“洼地上的“战役”》 答案:B,D

18.第15题

以下属于陈奂生系列的作品是: ( B C D )

A.《陈奂生选屋》 B.《陈奂生上城》 C.《陈奂生转业》 D.《陈奂生包产》 答案:B,C,D

21.第31题

鲁迅知识分子题材的主要作品有 (A B C )。

A.《孤独者》 B.《伤逝》 C.《在酒楼上》 D.《明天》

答案:A,B,C

22.第32题

“后朦胧”主要指在朦胧诗直接影响下成长进来的“校园诗人”。其代表人物主要有(ABD )等。

A.海子 B.王家新 C.西川 D.李亚新

答案:A,B,D

23.第33题

王朔参与创作的电视剧都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这些电视剧主要有(B C D )

A.《过把瘾就死》 B.《渴望》 C.《编辑部的.故事》 D.《过把瘾》

答案:B,C,D

21.第31题

“山药蛋派”的主要作家除赵树理之外,主要还有(ABC )等

A.马烽 B.束为 C.西戎 D.柳青

答案:A,B,C

16.第8题

鲁迅的《故事新编》包括了以下几篇小说(A B C D E )

A.《出关》 B.《采薇》 C.《补天》 D.《起死》 E.《理水》

答案:A,B,C,D,E

17.第9题

属于“白洋淀”诗群的诗人有:(A B D )

A.芒克 B.多多 C.艾青 D.林莽

答案:A,B,D

18.第11题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剧领域创作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田汉创作了(B C )

A.《蔡文姬》 B.《关汉卿》 C.《文成公主》 D.《胆剑篇》

答案:B,C

19.第24题

郭沫若在“五四”时期创作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包括以下三部作品(A C D )

A.《卓文君》 B.《貂禅》 C.《聂莹》 D.《王昭君》

答案:A,C,D

20.第27题

五十年代中前期期比较重大的文艺批判运动有:(A B D )

A.电影《武训传》批判 B.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C.对《海瑞罢官》的批判 D.“胡风文艺思想批判”

答案:A,B,D

22.第32题

下列作品中,属于悼亡性散文的有( B C )

A.《太阳下的风景--沈从文与我》 B.《忆萧珊》

C.《记波外翁》 D.《下放记别》

E.《庐山面目》

答案:B,C

20.第30题

京派作家包括了(B C D E )

A.周作人 B.沈从文 C.萧乾 D.废名 E.凌叔华

答案:B,C,D,E

16.第9题

以下哪些作家被认为是新感觉派的?(A B C )

A.施蜇存 B.刘呐鸥 C.穆时英 D.张爱玲

答案:A,B,C

20.第17题

《蚀》是由三个中篇小说组成的,这三个中篇是(B C D )

A.泥泞 B.幻灭 C.自杀 D.动摇 E.追求 答案:B,D,E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