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读《桃花源记》有感:美在“桃花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读《桃花源记》有感:美在“桃花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读《桃花源记》有感:美在“桃花源”

篇1:读《桃花源记》有感:美在“桃花源”

读《桃花源记》有感:美在“桃花源”

美在“桃花源”

――读《桃花源记》有感

乐语文  曹乐乐语文名师工作室

作者简介

王晓露,曹乐乐语文名师工作室骨干成员,80后乡村女教师。了解一滴水,就是了解大海的前奏;了解一个孩子,就是尊重生命的开始。不给任何孩子贴标签,从心出发,让爱随行,努力让每一段教育成为最美的遇见。

有人说桃花源的美,美得纯粹,美得诗意。于我看来,她的美就像一朵绽开了的豌豆花,外面张开的两片是极浅的,泛着点白,又透着点粉,里面的花骨朵儿却是极致的红,透着别样的美,像只扑棱着翅膀的美蝴蝶,总在你心间流连……

一、景色美――桃花飞满天,鸡犬来相吠。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十里桃花林,成片成海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抬眼望去,桃花是鲜艳美丽的。漫天飞舞的桃花,树上,空中,地上,仿佛置身一片花海,不禁陶醉其中,只想美美地微闭双眼享受此刻。偶尔低头,绿油油的草地上还泛着一股桃花的馨香味儿,沁到心里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喧嚣,宁静喜乐的美妙世界。土地肥沃,桑竹茂盛,鸡犬相吠。宁静的世界里传出的声音,犹如一颗小石子,在心的鼓面上敲击着,清脆而欢快……

桃花源的美是带着香气的,馨香氤氲,袅袅如缕。

二、人情美――无拘也无束,悠然而自得。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能安享晚年,小孩自由自在,无所担忧,无所顾忌。老人的吆喝声,小孩儿的嬉笑声,成了一曲悠扬婉转的歌。“便要回家,设酒杀鸡作食”.有外人来,杀鸡摆酒,争相邀请。热情好客的桃源人,生活和乐而富足,我心向往。桃花源的美有股烟火味儿,是平淡日子里幸福的味道。

三、神幻美――路尽得小山,别有洞天乐。

“临近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是十分偏僻的,经过一片桃花林,兜兜转转才豁然开朗,为它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就如传说中的蓬莱仙境:“大海过黎天覆盖,浮云遮蔽无觅处”.洞口之前有桃花林,好像有人打理过,令人心生奇怪,颇有柳暗花明之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里的人与世隔绝,自得其乐。“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来再去寻却再也寻不到了,这为美妙的桃花源,更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求而不得者更耐人寻味。

桃花源的美是透着仙气的,神幻而又浪漫。

桃花源虽为虚构,却令人神往。同沙漠里的绿洲,荆棘丛的鲜花,黑暗中的.火把,是诗人在战乱纷飞的年代里的渴望与梦想。生活不如意,却依然充满希冀,这种力量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你在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诗人海子的理想。

“风在摇它的叶子,草在结它的种子”,这是诗人顾城的渴望。“嫁要嫁给幸福,输也输给追求”,这是诗人汪国真的信仰。

那么你们的呢,我有点迫不及待了。

乐乐老师赏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教师自己要先乐于写作,善于写作,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练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要精于弹琴。年轻的晓露老师短短30分钟的快速下水作文――《美在“桃花源”――读〈桃花源记〉有感》,无疑为孩子们树立了一个快速作文的样榜与表率!

作者从景色美――人情美――神幻美,带给读者欲罢不能的思考与探索,让人不禁追问:这个“迷不得路”的神秘渔人离开桃源后何去何从?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的结局评析更让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生活,心中依旧充满了对美丽闲静桃源的无限依恋与神往。

更难能可贵的是晓露老师在文末巧用排比,引用三位个性诗人的经典诗句,最后貌似冷不防来一句 “那么你们的呢,我有点迫不及待了。”既是自己下水示范后对孩子们小试牛刀的激励,也让人联想到,字里行间也许隐含晓露本人对近年来生活际遇的丝丝感怀与期许,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篇2:读桃花源记有感

现在思考,可能不会用像去年那么尖锐的方式了,非求一个结果。

其实感觉读《桃花源记》真得就是一个成长和思考的过程。

越来越坚定地认为,哪拍风雨飘摇,我们也应该在心中构建一个可以栖身的宁静桃源,不是说让桃花源成为你逃避世俗的一个幌子,而是在看人看事,处理问题时想起它,想起你的这个理想之地,那么世俗再乱,你的心中仍会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请记住,只要你愿意,不论外界环境如何,你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恬然自适、怡然自乐的境界,若论合适,没有比桃花源这个地方更合适了,

可能多年以后在阡陌相通之处回首,发现曾经埋怨过的萧瑟只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罢了。

关于本文、环境、人心的一点感悟陈述至此,可能和教科书上所理解的那个《桃花源记》不大一样吧。

篇3:读桃花源记有感

疑虑从未在心头被消除过,只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又不一样了。那些小时候无关紧要的问题便再少提了,不过那分好奇和向往却一直未改。

长大一点,可能疑虑会更多吧,为什么问题反而少了呢?

曾经有一次梦到桃花源的,那是在桂林一个被称作“桃花源”的地方游玩以后所做的梦。

良田、美池、桑竹,占尽人杰地灵的地方呵。

我忘记自己是怎样乘着一只破旧棕黑的小舟从不见天光的山洞里一点一点浮出到外面的世界,也许是见到那一点“神光”,加快了摇桨的速度,只为了一个“豁然开朗”。

于是我从未体验过的感觉便扑面而来印在十一岁的梦里。一个乡村,带着照在古书旁边的霉绿铜炉上的阳光的气息。那种感觉何等神奇。眼前仿佛出现先秦时血光刀影和妇儿的哭喊,倏地,又不见了,却是恬然的田园景象。一目了然的几排草屋纵横排列,翁媪缓行迟语,壮士扛锄挑水,妇人荆钗布裙,儿童欢闹无忧。

梦至此却戛然而止了。在我渴望一个结局时,梦却消失了。

这个梦和古文书上所理解的一样——桃花源只是个虚构的地方。但我口上说信心里也不信。多么真切的感受啊!三百二十字的话让人想到了千年往衷,几幅画面,一段故事。而且完全吸引的住人!我觉得自己完全不需以教辅书的眼光来评析其写作手法。有我的感受,这就够了。

十一岁的夏便在“后遂无问津者”的一个句点里结束。但我和桃花源的缘以及对《桃花源记》的所思所悟也许才开始。

篇4:读桃花源记有感

开学第一天,我闪学习了一篇文高文——桃花源记。《桃花源记》的作者的一位东晋著名的诗人陶渊明。

课文中讲诉了一位渔人偶然发现了桃花林,并进入了桃花林,里面的人都很好客,以设酒杀鸡作食,渔人在里面住了一段日子,便想回去桃林源的人给他提了一个要求:出去后不准把有桃花源这个地方告诉别人,渔人答应了。但他去不遵守承诺,沿着回去的路做记号,回到家后,他便到尊长那里去,说了这件事的经过。太守便派人随着他去,渔人便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走了一会儿,便迷了路。

南阳刘子骥中,听说了这件事,便高兴的计划着前去,没有实现回来后不久便病死了。

桃花源是一个平静的地方、一个人人向往的地方。其实这是一个虚伪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说明了作者在战争时期向往平静、自由。

虽然这只是一个理想,但在作者的笔下仿佛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反应了当时可怕的战争持续了多久的时间,反应了当时人们对平静、自由的生活用品的向往。

也正是这种向往,才有了这些如此好的文章,也说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所以这种向往才不能实现。

篇5:读桃花源记有感

最后,我想起来了,十一岁的梦是有结尾的。

梦中的桃源乡里人告诉我,桃花源这个地方一定存在,只要你相信它,肯对这个地方念念不忘,那你定会过上平和宁静的日子,纵然不如这里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犬相闻水草丰美,但它另是一种境界,淡中真境,境中本然,既是那般。

每个人心中都可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吧。

那我问,渔人呢,你们难道不记恨他?

读《桃花源记》有感:美在“桃花源”他们笑笑:“庸人而已,不必理会。”

最后我问:“桃花源这个理想神境随着消息的泄露不合常理的消失了吗?”

男女老少皆笑言,没有,我们和桃花源,一直都存在。

篇6:读《桃花源记》有感

三四月里看到桃花,往往都只会想起两样事来:林黛玉的《桃花行》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当然往往想起前者更多些,因为《桃花源记》令我印象至深能蓦地一下想起的未必是桃花满园的景象,而是有很多攒积汇聚在一起,成为我对它的理解和记忆。

小的时候读《桃花源记》,认认真真翻译下来以后,只是觉得有趣。直到现在,都觉得与其说它是一篇散文,倒更不如说它是一部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不一定如所有小说般严格分明,但每一句都精彩,每一句都读着有感觉、有味道。再说了,陶渊明本就随性嘛。

迫不得已的随性。

小时候没想这么多,只是总觉得神秘、好奇,好奇几乎都源于“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那大约是神光吧,“小口”后面是什么?“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些人的思想可真封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听着就让人愉悦的景象。

甚至傻乎乎地去问母亲:“自刘子骥后为什么没有人再去寻了?真是可惜。”当时我是向往的,后来听说全国有好多地方都称自己那里是“桃花源”,并不觉得高兴,潜意识里觉得桃花源不该是以一个旅游景点的形式存在,理解它的人方能进去,渔人只是好运气而已。

妈妈微笑着说:“自然寻不到。肯定作者不愿让人知道这个地方啊。”

寻不到,或是,根本不存在。

篇7:读《桃花源记》有感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那清脆入耳的声音回荡在我的脑海内,这一堂走进文言文小组赛让我感悟良多。

其中有两个部分印象深刻,那一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将我带入那一片桃林,仿佛让我进入了粉红的世界,温馨浪漫;同学们的精彩感悟,又将古文所蕴含的道理做了个性的解读,“桃林”是陶渊明的理想,追求完美但又难以达到完美,即便如此,也可以尽可能地往完美靠拢。

处在战火纷飞年代的陶渊明留下了这片平和安逸的桃林,那是他的心之所向,寄托着他所追求的生活。而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不正是陶渊明所向往的平等自由和谐的社会吗?

于是,我心中的桃林有了新的内涵,它不再是避世的仙境,而是新的理想和追求,是向往未来为中华复兴梦贡献自己力量。每个人的爱好和追求不同,对人生的态度对完美的标准也不同。这片桃林的深浅因人而异。有远大的理想的人,心里的桃林一定很茂盛,同时,只要是在努力的人,无论是否能否实现这份愿望,都已经身在桃林享受追逐梦想的快乐。

心之所向为桃林,靠及者亦入之。

篇8:读《桃花源记》有感

近日,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深有感触。在做这篇文章时,陶渊明身处动荡不安的时局。连年战乱,百姓生活不易。

那么他笔下的桃花源所在何地呢?

文中提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可见桃花林景色极美流水娟娟,两岸芳草萋萋,桃花灼灼,没有一颗杂树,桃花瓣瓣飘落、落英缤纷,隔着文字,仿佛听到流水叮咚、花香扑鼻。

捕鱼人因沉醉于小溪两岸的美景而误入桃花林,林尽处,便出现一座山,山有一个小洞,穿过洞,桃花源便出现了。

桃花源就这样出现在如画一般的美景之中,捕鱼人误入桃花源,桃花源的村民很是惊讶,但依然热情的接待了捕鱼人,可见民风之淳朴。

桃花源中的村民言“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是人们在乱世中寻得的一隅太平之地。桃花源的村民从此自产自足,“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捕鱼人“停数日,辞去。”桃花源村民多次叮嘱“不足为外文道也。”可被热情接待数天的捕鱼人既出,便“处处志之”,这样一个不守信用、不懂感激的人又怎能再寻到桃花林呢?

桃花源真的存在吗?对此有几点疑问:

桃花源的出场如此美丽,该是很吸引人的,怎只有捕鱼人一人找到了这里。

捕鱼人出桃花源后“处处志之”,依旧不复得路,后来南阳刘子骥想去寻,没几天,便死了。

各种扑朔迷离的情节使桃花源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桃花源呢?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时局动荡,战乱频繁。少时的陶渊明属于中产阶级,他的曾祖父曾任职大司马,他的叔父在朝中做太长卿,父亲曾任太守,然而他的父亲在他八岁那年去世,家族走向没落,乱世中的衰败也摧枯拉朽。桃花源,像作者内心的一隅,纵然外界战火纷飞,桃花源依旧“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何不如此呢,车贷房贷、工资少、工作累、人情冷淡......正因为如此,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才如此珍贵,桃花源,跟着文字一起穿越千年,种在每个人的心里。仿佛一位美好的女子,站在时光里浅吟低笑,独自美丽。

篇9:读桃花源记有感

读桃花源记有感600字

你有无忧无虑地生活过吗?你想要无忧无虑的生活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多么的美好啊,这应该是大部分人比较向往的生活吧。

你渴望这样的生活吗?你渴望像梦中仙境一样的桃花源吗?

当我走进陶渊明的桃花源时,我看到了一番生机盎然的景象:田间许多农民在松土跟中耕种,空地上几个小孩围在一起玩游戏,树荫下老人们在一块儿悠闲地聊天,加家中飘来饭菜香,好似在催促玩的'正开心的孩子们,该回家吃饭了;又好像在催促田间劳动的人民,是时候该回家休息休息了,快吃上一口香气四溢的饭吧……

这一切是多么的和谐美好啊!累了,回到家就可以休息;困了,回到家就可以舒舒服服在床上躺上一觉;饿了,回到家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饭菜。

这一切,多么让人向往啊!

可在那个时候,这一切真的存在吗?这一切真的可以实现吗?

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的社会已经千疮百孔,这一篇《桃花源记》只是一种情感上的表达,这一切在那个时候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诗人只是借文字来表达自己渴望和平的情感和愿望,也许这也是一种寄托吧!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想必诗人也知道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所以才写下这个结局,要知道这一点小小的想要安居乐业的愿望在当时都只能是一种奢望,这根本是一个不可能存在的梦中仙境啊!

乱世纷争不是凭一己之力就可以阻止的,但是谁不想要过和谐安宁无忧无虑的生活呢?这种愿望难道不是每一个生活在乱世中人们比较深的渴望?

那么你呢?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你,请告诉我:

你有无忧无虑地生活过吗?你是在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吗?

篇10:读《桃花源记》有感

三四月里看到桃花,往往都只会想起两样事来:林黛玉的《桃花行》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当然往往想起前者更多些,因为《桃花源记》令我印象至深能蓦地一下想起的未必是桃花满园的景象,而是有很多攒积汇聚在一起,成为我对它的理解和记忆。

小的时候读《桃花源记》,认认真真翻译下来以后,只是觉得有趣。直到现在,都觉得与其说它是一篇散文,倒更不如说它是一部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不一定如所有小说般严格分明,但每一句都精彩,每一句都读着有感觉、有味道。再说了,陶渊明本就随性嘛。

迫不得已的随性。

小时候没想这么多,只是总觉得神秘、好奇,好奇几乎都源于“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那大约是神光吧,“小口”后面是什么?“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些人的思想可真封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听着就让人愉悦的景象。

甚至傻乎乎地去问母亲:“自刘子骥后为什么没有人再去寻了?真是可惜。”当时我是向往的,后来听说全国有好多地方都称自己那里是“桃花源”,并不觉得高兴,潜意识里觉得桃花源不该是以一个旅游景点的形式存在,理解它的人方能进去,渔人只是好运气而已。

妈妈微笑着说:“自然寻不到。肯定作者不愿让人知道这个地方啊。”

寻不到,或是,根本不存在。

疑虑从未在心头被消除过,只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又不一样了。那些小时候无关紧要的问题便再少提了,不过那分好奇和向往却一直未改。

长大一点,可能疑虑会更多吧,为什么问题反而少了呢?

曾经有一次梦到桃花源的,那是在桂林一个被称作“桃花源”的地方游玩以后所做的梦。

良田、美池、桑竹,占尽人杰地灵的地方呵。

我忘记自己是怎样乘着一只破旧棕黑的小舟从不见天光的山洞里一点一点浮出到外面的世界,也许是见到那一点“神光”,加快了摇桨的速度,只为了一个“豁然开朗”。

于是我从未体验过的感觉便扑面而来印在十一岁的'梦里。一个乡村,带着照在古书旁边的霉绿铜炉上的阳光的气息。那种感觉何等神奇。眼前仿佛出现先秦时血光刀影和妇儿的哭喊,倏地,又不见了,却是恬然的田园景象。一目了然的几排草屋纵横排列,翁媪缓行迟语,壮士扛锄挑水,妇人荆钗布裙,儿童欢闹无忧。

梦至此却戛然而止了。在我渴望一个结局时,梦却消失了。

这个梦和古文书上所理解的一样——桃花源只是个虚构的地方。但我口上说信心里也不信。多么真切的感受啊!三百二十字的话让人想到了千年往衷,几幅画面,一段故事。而且完全吸引的住人!我觉得自己完全不需以教辅书的眼光来评析其写作手法。有我的感受,这就够了。

十一岁的夏便在“后遂无问津者”的一个句点里结束。但我和桃花源的缘以及对《桃花源记》的所思所悟也许才开始。

那个或虚或实的地方“桃花源”渐渐地渐渐地好像成为一个驿站,等烦扰无助的心来停歇,悠悠忽忽到了少年生烦恼的十三岁。

开始埋怨甚至憎恶世俗的兵荒马乱。

秦时是银矛霜剑生灵涂炭的祸乱,那么现在有时候心累了,心乱了,哪里能“寻得桃源好避秦”呢?

这就明白为什么长大了反而没什么可提的问题了,原来是想得太多,问起来反而问不完。再有就是或许自己的思想与作者陶渊明更接近了些吧,理解了《桃花源记》何以诞生在那个背景之下,是因为“世与我相违”啊!和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醒”的那种格格不入无比洒脱实则饱含忧愤的感觉异曲同工呢。

曾抱怨过这个时代。但有的时候又想,魏晋风流是一种格调不可更改;再看李白杜甫是唐由盛至衰时的诗人;两宋战争时候婉约豪放词人纷纷涌现;民国至解放时期大家涌现,这好理解,没有世事动荡哪儿来的新文化运动哪儿还有鲁迅呀。正所谓“时事造英雄”,不难理解,没有**可能就没有感慨,没有困境可能就没有向往,没尝过郁郁不得志的滋味,哪里去找深度和思考。

于是明白了烦扰不会因所处时代的不同而消去,只能去试探、去适应,慢慢由格格不入到随遇而安,再或者,像陶渊明那样在时代里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处,在飞鸟相和东篱采菊的生活状态里渐入佳境。

哪怕做不到陶渊明,也无需抱怨,而应当想着去理解、去改变。

其实有些事不是寻一个桃花源就能暂避的了的,该面对的不得不去面对。

于是学会了安于世俗的兵荒马乱。

现在思考,可能不会用像去年那么尖锐的方式了,非求一个结果。

其实感觉读《桃花源记》真得就是一个成长和思考的过程。

越来越坚定地认为,哪拍风雨飘摇,我们也应该在心中构建一个可以栖身的宁静桃源,不是说让桃花源成为你逃避世俗的一个幌子,而是在看人看事,处理问题时想起它,想起你的这个理想之地,那么世俗再乱,你的心中仍会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请记住,只要你愿意,不论外界环境如何,你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恬然自适、怡然自乐的境界,若论合适,没有比桃花源这个地方更合适了,

可能多年以后在阡陌相通之处回首,发现曾经埋怨过的萧瑟只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罢了。

关于本文、环境、人心的一点感悟陈述至此,可能和教科书上所理解的那个《桃花源记》不大一样吧。

最后,我想起来了,十一岁的梦是有结尾的。

梦中的桃源乡里人告诉我,桃花源这个地方一定存在,只要你相信它,肯对这个地方念念不忘,那你定会过上平和宁静的日子,纵然不如这里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犬相闻水草丰美,但它另是一种境界,淡中真境,境中本然,既是那般。

每个人心中都可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吧。

那我问,渔人呢,你们难道不记恨他?

他们笑笑:“庸人而已,不必理会。”

最后我问:“桃花源这个理想神境随着消息的泄露不合常理的消失了吗?”

男女老少皆笑言,没有,我们和桃花源,一直都存在。

篇11:读《桃花源记》有感

近来忽忆桃花,念至桃花源,感之,一篇桃花源记,便从头拾来……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驾得渔夫一叶舟,我随陶公入桃乡。

极狭,复行数十步,便豁然开朗,一派旖旎的田园风光随即扑入眼帘。园林素雅,没那么富丽堂皇,却比那红墙绿瓦显得更安稳,别具风采。站在庭院前放眼望去,绿意盎然,满园的生机,无车马喧嚣,独享一方宁静。日落西山,你且看农人施肥洒水于田野间,邻里街坊结伴的嚷嚷,老人小孩嬉戏的喧闹,在闲庭中远离尘嚣,积极浪漫,一幅好不惬意的画卷……

陶公不过用简单寥寥数百字,便为后人搭起了通往桃源乡的桥梁,也让我们触摸到了他的灵魂。

渊明,一个纵情于山水之间的孤独客。若说田园生活是陶渊明人生的一个驿站,那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是从他灵魂疆域生长出来的一个精神坐标,是他灵魂的折射,也是他为我们后人营造出来的一个“乌有之乡”,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桃花源里,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有的只是清风明月、宁静祥和,陶渊明倦怠的心终得以片刻的解脱和抚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汇聚升华成田园情感,成为附在他心中的美丽梦乡,使他扩宽了灵魂的深度,抛开困顿重拾生活的清欢。这个可望不可及的桃花源,至今仍在拨动我们的心弦。但其实桃花源离我们并不遥远,在茫茫的大千世界里,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只因心中装满了俗世的杂事,生活的负累,为柴米油盐奔波,为功名利禄奋斗,而麻木地将其忽略。

你还记得雨后自然清新的滋味吗,你还记得春日悦耳动听的鸟鸣吗。

可周而复始的忙,心会不会怠倦呢,若得一晚月下休闲的时光,不妨放慢生活的脚步。你可以捡一片落叶收藏秋色,可以扯一朵云彩装点心情,也可以烹煮一壶晚霞细细品味。当你真正慢下来时,你会发现,自己正身处桃花源中。眼前又重新鲜活起来,温暖和光明一下子扑面而来,原来世界竟可以如此和颜悦色。

慢下你的脚步,去寻找属于你的桃花源吧。也许,它只是一本书,也许,它只是一杯清茶。

愿你我的心中都住着一个陶渊明;

愿你我的心中都藏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篇12:读桃花源记有感

看到《桃花源记》这一标题,不由得断定:这篇文章定是描绘一个世外桃源,人间仙境的写景文吧!

开头呈现出了一个渔夫形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不由得眼前一亮,也不禁浮想联翩:桃花源会是什么样的呢?

继续往下读,桃花林展现在眼前。芳草萋萋,看起来新鲜美好,落花杂乱地躺在泥土上,一片粉红,令人神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为何会有小口?口里有光又是为何?口的那一边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渔人此时的想法也跟我一样,他丢下小船,从口进入,好不容易挤进去后,再走几步路,眼前的景象令我和渔人豁然开朗。

房屋整齐地排列着,良田、美池、桑竹应有尽有,田间的小路交错相通,家禽随处可见。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们在辛勤地劳作,有说有笑,小孩和老人都怡然自乐,这让渔夫很惊讶,当今世界的人是不会这样快乐的!

这里的人们看到了渔夫都大吃一惊,他们都纷纷请渔夫到他们家中做客,了解当今的朝代。经过一番周折后渔人离开了桃花源,读到这,我停了下来。细细品味着那里人们的热情好客,与一个村民说的一句话:不足为外人道也。我相信他们定不会完全信任渔夫,那他们要干什么呢?我继续往下读。

果不其然,渔夫找到了太守,请他派人随他前往桃花林他们寻着先前渔夫记下的标记寻找着他们定会找到的!我想。那么桃花源里的人会怎样呢?

可看到下面,我不禁皱起了眉,他们迷路了。这根本不现实!再看,南阳刘子骥也未寻到,这样的结局令我不解,我开始认为作者陶渊明并不是单纯地想去赞美桃花源,而是另有深意。

我们知道,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黑暗的,官场腐败,社会压抑人心,整个中国被黑云笼罩着。而陶渊明竟能写出如此仙境,那定是他的理想世界百姓安居乐业,没有压迫,没有悲痛。

真相渐渐清晰了,文章的结尾是再没有人寻到桃花源,也就暗示了他那样的时代,是不可能寻到这样一份光明的。陶渊明在理想与现实中徘徊,用理想来讽刺现实,用现实来击碎理想,这样看来,理想是敌不过现实的,这就是让陶渊明感到痛苦的原因。

或许理想能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抚慰,但它在现实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所以说,接受现实,勇于面对现实,甚至改变现实。或许理想能转变为现实。理想与现实,既相互对立又可相互转换,而这两种情况是以人们自身为基础的,而更深层次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寻。

让我们心中拥有桃花源,眼中拥有残酷的现实,看似矛盾,但实则是成功的重要法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