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yaohua200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陕北的窑洞》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陕北的窑洞》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陕北的窑洞》阅读答案
叶元凯
陕北住窑洞是当地的环境和条件所决定的。千年的战乱,除了黄帝陵周围满山苍松翠柏,其他地方难得看到成片的林木,盖房的木料很缺乏,加之陕北气候寒冷,风沙又大,一般砖木结构难以抗寒。而黄土高原土层厚实, 粘性大,无杂质, 只要肯花力气,掏好的窑洞是很好的栖身之所,除了门窗用一点木料,壁柜、锅台等等因地制宜,就地掏挖而成。
窑洞内外温差是两个世界,夏天里面好像开了冷气,冬天感到暖洋洋的。窑洞又很安全,盗贼难以打洞进来,又不会起火。窑洞结实耐久,我有一次家访,学生家长告诉我,他这孔窑是明朝的老祖宗留下的,有四百多年历史了,三十年代中共陕北特委还在他窑里开过会。
窑洞基本分两类:土窑和石窑。土窑沿着土坡向里挖,地形合适,一排可以挖好几孔,父母、子女、家畜各得其窑,外面围一段短墙,就成了一个小院。我在铜川还住过一家窑洞旅馆,一孔大窑洞隔成许多小间,就成了客房。平地也能挖土窑。咸阳周陵中学是解放前创办的老学校,地处北塬,平展展一片。当年的`创办人在平地上向下深挖,挖出一个凹字形大坑,再向四壁挖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一边土墙上开出踏级上下。这个四合院就成了他们的女生院,安全,实用,省料。
平地上的窑洞都是石窑。用三角形大石砌成桥洞模样,石块互相挤压,非常稳固。顶上填上厚厚的土层,四周砖砌,门面彩绘题词,很是美观。米脂中学的学生宿舍全是石窑,一排几十孔,上下五六层作梯田式排列,远远望去像是一座高楼。每一个班分到五六孔,班主任住当中,男女生分住两边。有些陕北老乡进了西安等大城市也要住窑洞,因为在陕北生活惯了,离不开火炕,所以西安市内也有一些石窑。
窑洞的结构比较简单,正面是门窗。以前都是纸糊的窗棂,现在也兴铝合金推拉窗了。火炉和炕是相连通的,两者是窑内的特有设置。煤炉烧陕北人叫做钢炭的块煤,火力很大,整天都有热开水。炕面用薄石板或土坯铺设,下面的火道呈蚊香形盘旋通过,再经窑壁通向窑顶的烟囱。炉子烧着,炕和墙总是温温的,被窝总是暖热的。所以客人一来, 就请上炕暖和暖和。但是火力过大了,石板发烫,容易烤坏被褥。南方人到陕北总要这么经过一次才有体会。有经验的人外出时,在炕皮和芦席间常插进一根木棍把芦席抬起一点。窑内还可以向一边打一孔套窑,只开窗,没有门,扩大居住面积,提高私密性。窑和窑的隔墙厚度至少一米,很坚固。
阅读题及答案
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对陕北窑洞进行说明的?
选文是以“事理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的,首先介绍陕北窑洞的环境和条件,然后说明窑洞的优点,接着说明窑洞的类别和结构。
2.窑洞与普通民居房屋相比有哪些优点?
冬暖夏凉、防火防盗、结实耐久。
3.指出文中画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打比方,将火炕的火道比成“蚊香”,既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
4.下面句子中画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有些陕北老乡进了西安等大城市也要住窑洞,因为在陕北生活惯了,离不开火炕,所以西安市内也有一些石窑。
不能,这里的“有些”是一个特指,说明只是陕北老乡中的一部分,并非所有人。如果去掉,介绍说明就显得不符合实际了,使文章的语言表述不够准确。
5.其实,陕北窑洞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居所,它曾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过不朽贡献。请联系相关学科的知识,列举与窑洞相关的革命史实。
答案示例:为写《论持久战》,毛主席六天六夜没合眼。在毛泽东选集(1—4卷)收录的156篇文章中,有112篇是在延安的窑洞中写成的。
篇2:陕北柳阅读题答案
1.本文形象地描绘了 陕北柳 生命成长历程,根据文意完成填空。 (2分)
插杆生根 奉献椽子
2.文章第二段为什么写到江南垂柳、塞外白杨、黄山松、曲阜柏树?(3分)
3.赏析词句。(4分)
(1)第五段两次写柳树 颤抖 ,第二次的 颤抖 与第一次的 颤抖 有什么不同?
(2)赏析第六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炸雷烧焦了她的梢,洪水冲露了她的根,狂风抽断了她的枝,积雪压弯了她的身,但她始终坚持着。
4.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将陕北柳喻为 母亲 。(3分)
参考答案:
1.(2分)长枝成椽(茁壮成长);腐烂入泥(枯朽老去)
2.(3分)将陕北柳与其进行对比(1分),烘托出陕北柳的普通平常(1分);更突出陕北柳一生都在生儿育女,不断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特点(1分)。
3.(4分)(1)(2分)第一次 颤抖 是骄傲和自豪,第二次 颤抖 是痛苦又是甜蜜的。(第二次 颤抖 答出 分娩前的阵痛和离别时的酸楚,她的心里是甜的 也可)
(2)(2分)运用排比,多方面表现了陕北柳经历了无数磨难(1分), 始终坚持 更表现柳的顽强不屈(1分)。
4.(3分)因为陕北柳与母亲有以下相似点:一是普通平凡辛勤劳碌(繁衍后代);二是顽强,任劳任怨;三是不计自己得失,乐于奉献。所以把陕北柳比作母亲。(答出陕北柳特点,一点1分)
篇3:陕北柳阅读题答案
①走进陕北,随处可见一种伞状的柳树。柳树树身短粗,顶端一根根笔直的椽子像伞架般张着,一头的翠绿盖在这些椽子上。
②陕北柳不似江南垂柳般婀娜,不像塞外白杨般挺拔,不及黄山松之长青,不如曲阜柏之长寿。她是极普通的树。因为她的普通,陕北的河道、渠沟、山坡、崖畔便处处是她的身影。然而,她是一棵母亲树。她像那片土地上的母亲们一样,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儿女出力流汗、耗费心血,直到老朽成一桩枯木,也要再挣扎出一丝绿……
③带着妈妈的血肉和体温,她出嫁了。嫁时还没有一丝根须。她从母亲的身上被直接砍割下来,削剥得只剩一根直杆时,嫁给了河边的泥土。她就这样赤条条地安家,光溜溜地奋斗,从滴血的伤口上生根,从裸露的肌肤上萌芽,在第一个冬天来临之前,努力地长成了树形。
④摇摇摆摆度过冬春,她学着母亲们的样子,开始了第一次梳妆。她将几支倔强的小辫冲天扎起,辫梢的绿就如花般散开。她总是迎着风娉娉婷婷地站着,少女般期待着人们对她的赞美。那时,她不但纯洁甚至还有些懵懂,她不知道她那冲天的小辫,完全是一位女性为了一生的繁衍而孕育出的生命的胚胎。
⑤长到五六岁时,冲天的小辫儿变成了硕壮的椽子,浓密的绿已经在为怕晒的懒狗和倒沫的老牛遮阳。放学后的孩子再也撼不动她的腿脚,小雨前的清风也再扭不动她的腰肢,毛驴靠在她身上蹭痒,她不恼;山羊抵在她身上磨角,她不烦。她早已成熟得像陕北的母亲们那样,过早地开始履行生育的天职,开始承受生活的苦累。
⑥她努力地将树枝向上竖起,为的是要让阳光更近地温暖每一片叶。她拼命地要把树根向下扎去,为的是要使水分更近地滋润每一丝须。她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很快就用阳光雨露喂养出第一茬茁壮的孩子。
⑦送子出征或送女出嫁是激动人心的,但母亲们在那一刻常常流着酸涩的泪水。第一批椽子成熟了,当主人提着利斧向她走来时,她颤抖着摇落了一树黄叶。那个季节,主人已收获了当年所有的谷禾豆薯,她擎托着的椽子们,是主人在这个秋里的最后一笔收成。她早已从追逮蚂蚱的裸身小子或驱牧鹅鸭的赤脚少妇们嘴里得知,主人正等着用这些粗壮的椽子,给他第三个儿子的新窑洞制作雕龙的窗棂和添置待客的炕桌。她为自己孩子们的成材而自豪,她为能给主人的生活带来幸福而自豪。她时时都在想着报答主人的养育之恩。她面对利斧时的颤抖,只是分娩前的阵痛和离别时的酸楚,她的心里是甜的。
⑧从献出第一茬椽子开始,陕北柳再也没有停歇过,每隔三五年,她就几根、十几根、几十根地将椽子呈奉给主人。于是,主人家屋里屋外、门前院后便处处是柳制的家什——门窗箱柜、米仓面囤、扁担水桶、锄把连枷,甚至于毛驴的驮架、黄牛的犁杖、绵羊的圈栏、猪娃的食槽……
⑨年轻的主人变成耄耋老人时,陕北柳也能张口说出老人膝下几十个儿孙的名字。但她这时却再也无法计算出从自己的身体上,究竟砍割了多少椽子。她忘光了多少个夏,炸雷在头顶霹响,洪水在脚下吼叫, 。炸雷烧焦了她的梢,洪水冲露了她的根, ,但她始终坚持着。她坚持着,因为在她的早已老朽的身体上,正擎托着几十个嫩绿而茁壮的孩子……
⑩她渐渐老去的时候,孩子们继续发疯般地成长着。他们毫无节制地攫取着她的营养。他们的精力是那样旺盛,他们的胃口是那样阔大。她越来越力不从心,她拼命从大地深处汲取,但无论如何也无法满足他们急于长大的营养需求。于是,她开始透支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血和肉直接输入孩子们的体内。孩子们长成了,而她的身体却被掏空,只剩下一层坚硬的皮壳,支撑着一树翠绿的重压。
在最后的日子里,她变得枯干老丑。粗壮的树身只是一副皮囊,顽皮的儿童随意从她身上的那个树洞钻进去,顺着她空阔的胸膛就能攀上树顶。树顶只剩一两只绿色的细椽,其余全是当年一茬又一茬砍割椽子时留下的结成疙瘩的疤痕。枝头上少了喜鹊,树洞里没了狐狸,就连好心的啄木鸟也不再来她身上敲打,因为她已枯竭得无法供给几只虫子的营养。
陕北柳终于老去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她的树身甚至枯朽得不能成为引火的劈柴,只能慢慢腐朽成一块泥土,最终融入陕北的黄土地。黄土地上的陕北柳,黄土地里的母亲树,她就像我们黄土地下的母亲们一样,养育了黄土地的一切,却唯独没有养育她自己……
(选自《散文百家》)
1. 根据文章内容,把下面的补充完整。
她忘光了多少个夏,炸雷在头顶霹响,洪水在脚下吼叫,
。炸雷烧焦了她的梢,洪水冲露了她的根,
,但她始终坚持着。
2. 选文第②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3. 第⑦段中出现了两次“颤抖”,含义有什么不同吗?
4. 文章的结尾蕴含了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
1. 狂风从身上抽过 狂风抽断了她的枝

2. 或对比,烘托出陕北柳的普通平常,更突出陕北柳一生都在生儿育女,不断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 没有不同,“颤抖”表明了酸涩和不舍,也包含着骄傲和自豪。
4. 对陕北柳老去的感叹(或惋惜),对像陕北柳一样辛勤劳作、哺育后代、顽强坚韧的母亲们的赞颂,以及对母亲们不计得失、只知奉献的讴歌。[1]
篇4:陕北柳阅读题答案
《陕北柳》
朱景敏
走进陕北,随处可见一种伞状的柳树。柳树树身短粗,顶端一根根笔直的椽子像伞架般张着,一头的翠绿盖在这些椽子上。
陕北柳是极普通的树。陕北的河道渠沟山坡崖畔处处有她的身影。她不似江南垂柳般婀娜,不像塞外白杨般挺拔,不及黄山松之长青,不如曲阜柏之长寿。然而,她是一棵母亲树。她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儿女出力流汗耗费心血,直到老朽成一桩枯木,也要再挣扎出一丝绿……
带着妈妈的血肉和体温,她出嫁了。她从母亲的身上被直接砍割下来,削得只剩一根直杆时,嫁给了河边的.泥土。她赤条条地安家,光溜溜地奋斗,从滴血的伤口上生根,从裸露的肌肤上萌芽,在第一个冬天来临之前,努力长成了树形。
摇摇摆摆度过冬春,她开始第一次梳妆。她将几枝倔强的小辫冲天扎起,辫梢的绿就如花般散开。那冲天的小辫,完全是一位女性为了一生的繁衍而孕育出的生命的胚胎。长到五岁时,冲天的小辫儿变成了硕壮的椽子,浓密的绿已经在为怕晒的懒狗和反刍的老牛遮阳。毛驴靠在她身上蹭痒她不恼,山羊抵在她身上磨角她不烦,她早已成熟得像陕北的母亲们那样,过早地开始履行生育的天职,开始承受生活的苦累。她努力将树枝向上竖起,为的是让阳光更近地温暖每一张叶;她拼命把树根向下扎去,为的是让水分更近地滋润每一丝须。她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很快就用阳光雨露喂养出第一茬茁壮的孩子。
送子出征或送女出嫁是激动人心的。第一批椽子成熟了,她颤抖得摇落了一树黄叶。那个季节,主人已收获了当年的所有谷禾豆薯,正等着用这些粗壮的椽子,给他第三个儿子的新窑洞制作雕花的窗棂和添置待客的炕桌。她为自己孩子成材而自豪,为能给主人带来幸福而骄傲。她时时都在想着报答主人的养育之恩,她面对利斧颤抖,是分娩前的阵痛和离别时的酸楚,但她的心里是甜的。
从献出第一茬椽子开始,陕北柳再也没停歇过。每隔三五年,她就几根、十几根、几十根地将椽子呈奉给主人。于是,主人家房里屋外门前院后便处处是柳制的家什——门窗箱柜、米仓面囤、扁担水桶,甚至于黄牛的犁杖、绵羊的圈栏、猪娃的食槽……年轻的主人变成耄耋老人时,陕北柳再也无法计算出在自己的身体上,究竟砍割了多少椽子。她忘光了多少个夏,炸雷在头顶霹响,洪水在脚下吼叫;她记不起多少个冬,狂风从身上抽过,大雪向肩头压来。炸雷烧焦了她的梢,洪水冲露了她的根,狂风抽断了她的枝,积雪压弯了她的身,但她始终坚持着。因为在她的早已老朽的身体上,正擎托着几十个嫩绿而茁壮的孩子……
陕北柳终于老去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她的树身甚至枯朽得不能成为引火的木柴,只能慢慢腐朽成一块泥土,最终融入陕北的黄土地。黄土地上的陕北柳,她就像我们黄土地下的母亲们一样,养育了那块黄土地的一切,却唯独没有养育她自己……
19.本文形象地描绘了“陕北柳”生命成长历程,根据文意完成填空。 (2分)
插杆生根——?—— 奉献椽子——?
20.文章第二段为什么写到江南垂柳、塞外白杨、黄山松、曲阜柏树?(3分)
21.赏析词句。(4分)
(1)第五段两次写柳树“颤抖”,第二次的“颤抖”与第一次的“颤抖”有什么不同?
(2)赏析第六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炸雷烧焦了她的梢,洪水冲露了她的根,狂风抽断了她的枝,积雪压弯了她的身,但她始终坚持着。
22.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将陕北柳喻为“母亲”。(3分)
《陕北柳》:福清教育网整理
19.(2分)长枝成椽(茁壮成长);腐烂入泥(枯朽老去)(
20.(3分)将陕北柳与其进行对比(1分),烘托出陕北柳的普通平常(1分);更突出陕北柳一生都在生儿育女,不断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特点(1分)。
21.(4分)(1)(2分)第一次“颤抖”是骄傲和自豪,第二次“颤抖”是痛苦又是甜蜜的。(第二次“颤抖”答出“分娩前的阵痛和离别时的酸楚,她的心里是甜的”也可)
(2)(2分)运用排比,多方面表现了陕北柳经历了无数磨难(1分),“始终坚持”更表现柳的顽强不屈(1分)。
22.(3分)因为陕北柳与母亲有以下相似点:一是普通平凡辛勤劳碌(繁衍后代);二是顽强,任劳任怨;三是不计自己得失,乐于奉献。所以把陕北柳比作母亲。(答出陕北柳特点,一点1分)
篇5:陕北的山阅读答案
陕北的山阅读答案
陕北的山
①陕北真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地方。说它神奇而美妙,并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下埋藏了多少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富集的矿产资源,也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上盛产了多少瓜果梨枣、五谷杂粮等绿色食品,更不只是因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些纯朴善良的山民们和世世代代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而更多的则是因为它的山——神奇而美妙的陕北的山!
②我常常怀疑造物主将世界上所有的山都堆在了地球的这一隅,使陕北成了山的世界、山的海洋!抬头是山,低头也是山;吃的是山,住的还是山。山是生存在这片广袤大地上的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寄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
③我生在陕北,长在陕北,曾经和陕北的山零距离地亲吻过。在这茫茫的大山深处,我扶过犁,拾过粪;吞过糠,咽过菜;淌过汗,流过泪。一切都是那么无助,那么渺茫。我对生我养我的陕北的山,鄙视过,厌倦过,一度竟然埋怨起我的祖先为什么不把自己定居在广阔的平原上、浩瀚的大海边、秀丽的江南间,而偏偏要将家安在这贫瘠清苦偏远落后的千山万壑中,使得日后的子孙们在这里永远地受苦受难,千回百转走不出大山,享受不到山外精彩世界的生活!我甚至怨恨大山,诅咒大山,盼望有一天天崩地裂,将这茫茫大山夷为平地;或者乞求上苍有朝一日将这些绵绵山峦搬到天的尽头,使这里的人们再也不要受苦受难了。
④但是现在想来,我那时是多么的无知,多么的任性,多么的忘本!如果当初没有汲取大山的营养,没有经过大山的磨砺,没有遵循大山的教诲,我不可能体格健壮、意志顽强,更不可能走出大山。
⑤当你登上高高的山巅,举目四望,视野所及,苍苍茫茫,一望无际。那数不清的梁峁,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像条条巨蟒,像只只雄狮,像头头大象,像个个巨人……盘踞在这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正蓄势待发。那层峦叠嶂的山脉,仿佛是大海的波涛,一浪接着一浪,汹涌不退,大有排山倒海之势。总之,任凭你怎么想像,想像什么就是什么。
⑥陕北的山胸襟开阔,无私无畏,可以容纳世界的一切,包客人间万象。如果你走错了路,做错了事,它并不记恨你、抛弃你,依然像慈祥的母亲一样,紧紧地把你揽在怀里,教育你、鼓励你、引领你重新振作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夜晚,睡在大山里就像睡在慈母的怀抱一样,是那样的温馨,那么的甜蜜。
⑦如果你坐在高高的山巅,细细地观察,认真地品味,这广袤的高原就像一泓清澈的湖水,一尘不染。没有喧闹,没有嘈杂,一片寂静,远处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鸟叫、机器声,升腾起几缕袅袅炊烟,使空旷寂静的大山显得更加静寂。如果你疲惫了,烦恼了,不妨走进大山,走上这高高的山梁,在那儿坐一坐,歇一歇,躺一躺,吸一吸清新的空气,接受一下山风的抚摸,你的精神会顿时为之一振,心灵得到了净化,一切疲倦和烦恼早已抛到九霄云外,蓦然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⑧我忽然明白了,陕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为什么走出了像李自成、刘志丹、谢子长这样的无数英雄豪杰和革命志士;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和百唱不厌的'像《走西口》《东方红》等信天游歌曲;为什么毛主席将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解放战争的总后方选在了陕北,而且在这里一住就是;为什么陕北人是那样的豪放,那样的纯朴,那样的勤劳,那样的坚强!(选自4月13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第①段画横线部分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具体语境,回答下面的问题。
(1)睡在大山里,为什么“就像睡在慈母的怀抱一样”,让人感到“温馨”而“甜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走进大山,心灵为什么会得到“净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阅读第⑤段和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任选一题)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刘成章《安塞腰鼓》)
(1)陕北的山与“安塞腰鼓”给人哪些相似的感受?……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像,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杨朔《画山绣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陕北的山和桂林的山,你的想像是否相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③段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的四句“为什么……”,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感悟?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陕北的山阅读答案
1.神奇而美妙的陕北的山。或:陕北的山。
2.(1)因为陕北的山胸襟开阔,无私无畏,包容一切。
(2)因为陕北的山纯净、寂静,能够涤荡人的心胸,使人忘却烦恼和忧愁,心灵变得纯洁。
3.(1)陕北的山和“安塞腰鼓”均给人以雄壮、强劲、豪迈之感。
(2)不同。因为陕北的山是雄壮的(磅礴的、强劲的),而桂林的山是瘦削的(玲珑的),所以想像是不同的。
4.这是运用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手法,为了更加强烈地表达对陕北的山的赞美之情。
5.陕北的这一切都是陕北的山养育和熏陶的结果。或:陕北的山是他们物质和精神的寄托(生命的源泉)。
篇6:陕北之春阅读题以及答案
之前的正月、二月,那是冬的尾声,是春的序曲。 尽管,正月初四就立春了,而后就雨水了,就惊蜇了,但那只是上天传来的一个春的信号,其实春天连个影儿都没有呢 ...
一陕北真正的春天是农历阳春三月。
之前的正月、二月,那是冬的尾声,是春的序曲。
尽管,正月初四就立春了,而后就雨水了,就惊蜇了,但那只是上天传来的一个春的信号,其实春天连个影儿都没有呢。西伯利亚的寒流不断袭来,陕北大地一次次降温;毛乌素沙漠的狂风呼啸而来,小河流水也不停地结着薄冰。寒冬像一个莽撞的醉汉,阴沉着脸赖在黄土高原上不想走,经常撒野或耍酒疯,携着风雪走了又来了,慌得人们把棉衣脱下又穿上。特别是那风,说来就来,防不胜防,直刮得昏天黑地、鸡飞狗跳,把阳旮旯晒太阳的老婆老汉刮得寸步难行、东摇西摆。人们骂这风是儿马风、叫驴风。后来看了电视,才晓得它也有官名,叫“沙尘暴”,不过人们还是习惯叫它黄毛老风。至于那雪也不识时务,都啥时候了,竟飘飘扬扬下起来,使刚打起花骨朵的桃杏花、刚从地里冒出的小草险遭灭顶之灾。那春却像个温柔贤惠的陕北女子,羞羞答答地只在中午抛头露面,让人们感受到它的温暖和惬意。但毕竟是春天了,二月下旬,山峁上,河滩里,小草争先恐后冒出地面,探头探脑地四下里张望着,杨柳吐绿,土地解冻,到处都弥漫着春的气息。入夜,四周漆黑一片,黄风打着尖锐的口哨又一次闯进村里,挟着寒流横冲直闯,很是吓人。
二“春日迟迟,卉木萋萋。”“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
一进入三月,寒冬就偃旗息鼓了,春女子堂而皇之地闪亮登场,真正的春天来到了。陕北高原春风荡漾,垂柳依依,桃杏花红,山花烂漫。国道两旁,是新栽的松柏树;无定河川道里,大棚菜绿意盎然。农村无边的春色引起了县城摄影协会的关注,一帮男女自驾车浩浩荡荡开进村里来采风,打破了乡村的寂静。这些人带着长枪短炮,爬山上坬,咔嚓咔嚓拍个不停。是的,作为自然,乡村像诗歌一样美丽;但作为人生,乡村像诗歌一样痛苦。摄影师们只注意到了自然美,对这里人们的生存状态却缺乏深入了解。农人们开始上山劳作,掏地时顺便掏些小蒜回来,这些小蒜吃起来格外香,“麻汤饭和小蒜,香得老婆打老汉”。这时候,山峁上、河畔边还生长着一种叫“苜蓿”的野菜,绿绿的、嫩嫩的,人们把它掐回来,洗净,在开水锅里煮一下捞出,凉水一冲,然后调上清油、花椒面等调料,便是非常可口的菜肴。乡里人把掐来的苜蓿拿到城里卖,立刻吸引了城里人的眼球,纷纷买了回去尝个新鲜,那美味总也吃不够。买的吃不过瘾,城里的女人们耐不住高楼里的寂寞,索性呼朋引伴到县城的钟楼山上、大理河畔采苜蓿,活动活动筋骨,尽享融融春光。
最妙的是下一场春雨,“微雨洒芳尘,酝造可人春色”。烟雨朦胧中的大山、村落如诗如画,罩上一层神秘色彩。淅淅沥沥的细雨润湿了地皮,清清爽爽的斜风吹绿了山野。处处空气清新,处处都是浓浓的春意。这时你如有雅兴,可提了篮篮或是拿上个塑料袋袋,到人家窑洞垴畔上拣地软。那东西黑黑的、软软的,形状、颜色和木耳极其相似,洗净剁碎,和豆腐、韭菜一起做成“地软包子”,那可是陕北美味小吃一绝,吃了让你满口留香,久久难忘。你再吸一口空气,凉格丝丝,净格丹丹,清格爽爽,直抵内脏深处,吐故纳新,回肠荡气,滋润肺腑,清洗五脏,把心里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名利、地位、金钱统统来个大清洗,顿时感到人生在世,应该尽享大自然的馈赠,领略四季美景,一切顺其自然才好。
三三月三,赶庙会。
陕北的庙会大都集中在阳春三月:黑龙潭、白云山、合龙山、灵宝山、一步岩……十里八乡庙会不断,你方唱罢我登台。时间依次变换,并不重叠;内容各有特色,绝不雷同。有庙会就必有戏班助兴,必有香客云集。戏大都是晋剧,唱山西梆子,唱老掉牙的《铡美案》《打金枝》《窦娥冤》等,除了一些老汉们看的'摇头晃脑、津津有味外,大多数观众不是在看戏,而是在看人,在忙着会亲戚、见朋友,谈儿女婚事,论供书经验,说养生体会。然后烧香磕头,许愿祷告。每台戏的中间必有一场“文艺晚会”,演出现代歌舞,很受年轻人的青睐。台上,跳现代舞,扭大秧歌,踢二人场子,唱陕北民歌,红红火火;台下,男女老少喜笑颜开,掌声不断。观众里更有那大胆后生女子们,在众人的怂恿下登台亮相,或踢个小场子,或亮一嗓子信天游,图个尽兴,凑个热闹,欢声笑语在小山村上空久久回荡。
忽一日,从县城回来的人说,城里来了拍电视剧的,后生们马上骑了摩托车去看个究竟。原来是西安电视剧组来到一个叫做郭家沟的村里拍摄《平凡的世界》连续剧。剧组请了一些中学生和机关干部当群众演员,那些后生们也自告奋勇当演员,竟然真的被导演看上了,他们就现场穿起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衣服,美美地过了一把演电视剧的瘾。
春光融融,气候宜人。傍晚时分,吃过晚饭的人们纷纷来到县城几个广场上锻炼身体,先是做“佳木斯快乐舞步健身操”,而后便在锣鼓唢呐声中扭秧歌。如今,实施城镇化战略,农村学校撤点并校,一些乡镇又搞移民搬迁,乡下人口锐减,县城人口猛增,街道上车辆行人昼夜川流不息,商城超市人满为患。男人们过山西、上内蒙古、走宁夏去打工,女人们在城里赁窑供书。在秧歌队伍里,你会看到许多乡下婆姨女子和城里女人一起踩着鼓点,在欢快的唢呐节奏声中翩翩起舞。热情、豪爽、浪漫的陕北人从来不缺乏对生活的信心和激情。日子再艰难,光景再熬煎,但只要扭起来唱起来,那日子就是甜的,正如这一刻千金的春光一样,心里永远充满美好希望。
四春风过后是清明。
此时,山山洼洼成了花的世界。最早是桃杏花一夜之间盛开了,漫山遍野,芳香袭人;而后是梨花苹果花怒放了,一树一风景,引来无数蜜蜂。还有崖畔上、小路旁的柠条花,星星点点,连绵不断,给春天以点缀,无比灿烂耀眼。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县城的年轻人在清明节小长假再也呆不住了,相约好友携妻子儿女开始自驾游:北上内蒙古大草原,东去山西五台山,西走宁夏游沙湖,南下汉中看油菜花。中老年人也不辜负这迷人春色,纷纷扶老携幼走出户外,到城郊的山上赏花踏青,看云卷云舒,听山野风声,闻桃杏花香,吸新鲜空气,尽享天伦之乐。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清明节历来是陕北人扫墓祭祖的节日。“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城里人开车回来了,乡里人也骑上摩托车,带了香纸和丰盛的供品上山扫墓祭祖,倒奠酒摆供品,点香烧纸磕头放鞭炮。睹物思人,缅怀亲人,心情沉重,这山那山,鞭炮声此起彼伏,在寂寞空旷的山谷间显得格外响亮。偶尔传来几声女人伤心的哀嚎与哭泣声,使山里又平添了几分凄凉气息……不少人家的墓地都栽了松柏树,有钱人家还趁清明节给老坟栽碑,寄托哀思,以示感恩。
乡下女人这时格外忙碌:给娃娃们捏燕燕,给老人们蒸子推,给全家人摊米黄,还要割肉买菜,做陕北人最爱吃的“猪肉翘板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男人们走了,种庄稼务菜园自然是婆姨们的事了,春不种秋后悔,于是就起早贪黑,家里山里,里里外外一把手。说话间已是三月下旬,满山的榆树开花了,那花香一直飘到村里、飘到家里,婆姨们再忙也忘不了捋一袋榆钱回来,拌上洋芋丝蒸出来让全家老小品尝榆钱的甜美味道。她们仰头一看,呀,四周的槐树叶已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心想:日子过得好快啊,七紧八慢就快到四月了,一到夏天,又能吃蒸槐花了……
篇7:陕北之春阅读题以及答案
语文阅读题,急急帮帮忙在陕北众多的乡土树种中,槐树是春天开花较迟的树种之一。当粉红的桃花、杏花等凋谢之后,槐花、杜梨花才蓬蓬勃勃地竞相开放了,白个嘟嘟、一串一串的,虽_百度作业帮
语文阅读题,急急帮帮忙
在陕北众多的乡土树种中,槐树是春天开花较迟的树种之一。当粉红的桃花、杏花等凋谢之后,槐花、杜梨花才蓬蓬勃勃地竞相开放了,白个嘟嘟、一串一串的,虽没有桃花、杏花那么热烈,那么艳丽,那么撩拨人心!但也洁白恬淡、素雅圣洁,就那么相互簇拥、含情脉脉地开放着,给人以美的享受!
说实在的,这种感觉过去没有。因为槐树是一种极普通的树,那时广大农村广种薄收,植被稀疏,到处是荒山秃岭;偶尔看到几棵槐树,无论是开花的还是不开花的,倒习以为常了,没有什么稀奇的。只是那时候贫穷,生活困苦,春天往往青黄不接,难以填饱肚子,人们就争先恐后地去抢摘槐花。抢摘回来后,去掉枝叶杂质,在开水中焯了,拌上面粉蒸着吃。那么少的槐树,哪够众人食用?眼疾手快些,才能吃上一两顿;倘若动作慢了,连半顿也吃不上!
而真正吸引人,引起人们关注的是陕北大面积、大范围退耕还林后的这些年间。
说起退耕还林,这可不是个小事!可以说是陕北地区的一场“绿色革命”。民以食为天。要吃饭,就得种地。人老几辈子的耕地,一下子不让种粮,要求大量退耕下来,进行植树造林,只许留下少量平缓地、沟坝地,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其观念转变、工作难度便可想而知了。好在中央下了决心,采取了最普惠的以粮代赈政策,且一定多年不变(为方便群众,使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后来又由补粮变为补钱),彻底解除了广大群众的后顾之忧,把农民兄弟从繁重的黄土地上解放出来,由种粮变为栽种。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到现在,坚持不懈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封山禁牧,陕北大地旧貌换新颜。没几年,大地的基调由黄变绿,可以说已成为绿色的海洋,实现了生态的良性循环。当地人引以为荣,外地人叹为观止,都说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千秋大业,书写了一个历史传奇!
结合原文,分点说说洋槐树含槐花的特点
理解下列句子
可以说是陕北地区的一场绿色革命
在这场绿色革命中,槐树可立下汗马功劳,扮演和充当了先锋的角色
过去人们采槐花和现在人们采槐花的目的一样吗?
结合全文分析文章题目槐花飘香有那些含义
你是初中生,面对阅读题的时侯要有道理的分析,不要用感性分析,要理性!阅读题都是叫你为人处事的 ,只要你理性看待问题,高分很简单!
篇8:陕北柳短文阅读答案
1. 狂风从身上抽过 狂风抽断了她的枝。
2. 欲扬先抑或对比,烘托出陕北柳的普通平常,更突出陕北柳一生都在生儿育女,不断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 没有不同,“颤抖”表明了酸涩和不舍,也包含着骄傲和自豪。
4. 对陕北柳老去的感叹(或惋惜),对像陕北柳一样辛勤劳作、哺育后代、顽强坚韧的母亲们的赞颂,以及对母亲们不计得失、只知奉献的讴歌。
篇9:陕北柳短文阅读答案
①走进陕北,随处可见一种伞状的柳树。柳树树身短粗,顶端一根根笔直的椽子像伞架般张着,一头的翠绿盖在这些椽子上。
②陕北柳不似江南垂柳般婀娜,不像塞外白杨般挺拔,不及黄山松之长青,不如曲阜柏之长寿。她是极普通的树。因为她的普通,陕北的河道、渠沟、山坡、崖畔便处处是她的身影。然而,她是一棵母亲树。她像那片土地上的母亲们一样,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儿女出力流汗、耗费心血,直到老朽成一桩枯木,也要再挣扎出一丝绿……
③带着妈妈的血肉和体温,她出嫁了。嫁时还没有一丝根须。她从母亲的身上被直接砍割下来,削剥得只剩一根直杆时,嫁给了河边的泥土。她就这样赤条条地安家,光溜溜地奋斗,从滴血的伤口上生根,从裸露的肌肤上萌芽,在第一个冬天来临之前,努力地长成了树形。
④摇摇摆摆度过冬春,她学着母亲们的样子,开始了第一次梳妆。她将几支倔强的小辫冲天扎起,辫梢的绿就如花般散开。她总是迎着风娉娉婷婷地站着,少女般期待着人们对她的赞美。那时,她不但纯洁甚至还有些懵懂,她不知道她那冲天的小辫,完全是一位女性为了一生的'繁衍而孕育出的生命的胚胎。
⑤长到五六岁时,冲天的小辫儿变成了硕壮的椽子,浓密的绿已经在为怕晒的懒狗和倒沫的老牛遮阳。放学后的孩子再也撼不动她的腿脚,小雨前的清风也再扭不动她的腰肢,毛驴靠在她身上蹭痒,她不恼;山羊抵在她身上磨角,她不烦。她早已成熟得像陕北的母亲们那样,过早地开始履行生育的天职,开始承受生活的苦累。
⑥她努力地将树枝向上竖起,为的是要让阳光更近地温暖每一片叶。她拼命地要把树根向下扎去,为的是要使水分更近地滋润每一丝须。她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很快就用阳光雨露喂养出第一茬茁壮的孩子。
⑦送子出征或送女出嫁是激动人心的,但母亲们在那一刻常常流着酸涩的泪水。第一批椽子成熟了,当主人提着利斧向她走来时,她颤抖着摇落了一树黄叶。那个季节,主人已收获了当年所有的谷禾豆薯,她擎托着的椽子们,是主人在这个秋里的最后一笔收成。她早已从追逮蚂蚱的裸身小子或驱牧鹅鸭的赤脚少妇们嘴里得知,主人正等着用这些粗壮的椽子,给他第三个儿子的新窑洞制作雕龙的窗棂和添置待客的炕桌。她为自己孩子们的成材而自豪,她为能给主人的生活带来幸福而自豪。她时时都在想着报答主人的养育之恩。她面对利斧时的颤抖,只是分娩前的阵痛和离别时的酸楚,她的心里是甜的。
⑧从献出第一茬椽子开始,陕北柳再也没有停歇过,每隔三五年,她就几根、十几根、几十根地将椽子呈奉给主人。于是,主人家屋里屋外、门前院后便处处是柳制的家什——门窗箱柜、米仓面囤、扁担水桶、锄把连枷,甚至于毛驴的驮架、黄牛的犁杖、绵羊的圈栏、猪娃的食槽……
⑨年轻的主人变成耄耋老人时,陕北柳也能张口说出老人膝下几十个儿孙的名字。但她这时却再也无法计算出从自己的身体上,究竟砍割了多少椽子。她忘光了多少个夏,炸雷在头顶霹响,洪水在脚下吼叫, 。炸雷烧焦了她的梢,洪水冲露了她的根, ,但她始终坚持着。她坚持着,因为在她的早已老朽的身体上,正擎托着几十个嫩绿而茁壮的孩子……
⑩她渐渐老去的时候,孩子们继续发疯般地成长着。他们毫无节制地攫取着她的营养。他们的精力是那样旺盛,他们的胃口是那样阔大。她越来越力不从心,她拼命从大地深处汲取,但无论如何也无法满足他们急于长大的营养需求。于是,她开始透支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血和肉直接输入孩子们的体内。孩子们长成了,而她的身体却被掏空,只剩下一层坚硬的皮壳,支撑着一树翠绿的重压。
在最后的日子里,她变得枯干老丑。粗壮的树身只是一副皮囊,顽皮的儿童随意从她身上的那个树洞钻进去,顺着她空阔的胸膛就能攀上树顶。树顶只剩一两只绿色的细椽,其余全是当年一茬又一茬砍割椽子时留下的结成疙瘩的疤痕。枝头上少了喜鹊,树洞里没了狐狸,就连好心的啄木鸟也不再来她身上敲打,因为她已枯竭得无法供给几只虫子的营养。
陕北柳终于老去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她的树身甚至枯朽得不能成为引火的劈柴,只能慢慢腐朽成一块泥土,最终融入陕北的黄土地。黄土地上的陕北柳,黄土地里的母亲树,她就像我们黄土地下的母亲们一样,养育了黄土地的一切,却唯独没有养育她自己……
(选自《散文百家》)
《陕北柳》阅读题目:
1. 根据文章内容,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她忘光了多少个夏,炸雷在头顶霹响,洪水在脚下吼叫,
。炸雷烧焦了她的梢,洪水冲露了她的根,
,但她始终坚持着。
2. 选文第②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3. 第⑦段中出现了两次“颤抖”,含义有什么不同吗?
4. 文章的结尾蕴含了哪些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