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yl”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立夏称人是什么习俗介绍阅读,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立夏称人是什么习俗介绍阅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立夏称人是什么习俗介绍阅读
立夏秤人
夏季炎热,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古书中有“不举五月子”(不容易将五月所生的孩子抚养成人之意)的说法。战国孟尝君、东晋将领王镇恶、宋徽宗赵佶,均因生于五月初五而有让外家抚养的经历,可见俗忌之深。进入初夏,疫疾容易流行;老弱幼儿又有不能适应炎热酷暑之症,俗称“苦夏”,中医称为“夏疰”。立夏秤人的习俗与此有关。
此习俗为每当立夏之时,测量体重变化趋势的一种活动,旧时流行于东南诸省。立夏时节,年长者悬大秤于房梁或院前树叉上,男子老幼依次上称,计其轻重,以与去年比较其肥瘦。此俗由来已久,据清同治元年修撰的噬苏州府志》记载:“立夏日……以大秤衡人而记其轻重。”立夏秤人的缘由,据清代顾铁卿噬清嘉录》载,立夏日,“家户以大秤权人轻重,至立秋日,又称之,以验夏中之肥瘠。”这种习俗对维护身体健康,及时诊治身体病症有积极的意义。此俗现在某些地区仍习见。
立夏称人
立夏日悬秤称人体重并记下重量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江苏、上海、浙江、湖南、江西等地。立夏称人有很多讲究:第一,秤锤不能向内移,只能向外移,意即只能加重,不能减轻。第二,称的斤数若是九,就必须再加上一斤,因为九是尽头数,不吉利。
在浙江湖州。给儿童称重时,必须在儿童的口袋里放一块石头,一是增加重量,二是取长寿之意。
各地对称人的寓意说法不同。在上海、浙江富阳,都认为称人可以解除庄夏之患。在江苏苏州,认为称人可以保一年平安。在浙江临海,俗信称人可以令人不生病。在江西吉安,则认为称人可以使体重不减。
立夏称人的传说
传说三国时,蜀后主阿斗(刘禅)和母亲糜夫人被曹操当人质捉走。赵子龙单枪匹马入曹军救出阿斗,糜夫人为了不连累赵子龙。投井自尽。阿斗救回来后,刘备觉得带在身边不方便,就想把阿斗交给续弦的孙夫人抚养。因为孙夫人住在吴国,江南气候好,让孙夫人带阿斗既安全又放心。于是,刘备准备了许多礼品,由赵子龙护送着去吴国。
赵子龙护送阿斗到吴国时刚好是立夏节。孙夫人一见白胖胖的小阿斗非常欢喜,但自己毕竟是后娘,怕带不好遭人议论。孙夫人为人聪明,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今天正是立夏,用秤把小阿斗在赵子龙面前称一称,到第二年立夏节再称,就知道孩子养得好不好了。
后来,孙夫人在每年立夏节,都把阿斗称一称,然后向刘备报告。就这样,形成了立夏称人的习俗。
立夏称人的来历
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20世纪30年代《宁国县志》中记载:“立夏。以秤秤人体轻重,免除疾病,所谓不怯夏也。俗传立夏坐门槛,则一年精神不振。”
清光绪八年《嘉定县志》:“夏至日,称人,云不疰夏,戒坐户槛。”疰夏,似可理解为暑期综合症。
立夏之日的“称大,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传说刘备死后,诸葛亮把他)L子阿斗交赵子龙送往江东,并拜托其后妈、已回娘家的昊国孙夫人抚养。
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面给阿斗称了体重,来年立夏再称一次看体重增加多少,再写信向诸葛亮汇报,由此形成传入民间的风俗。
此说似是民间传说,与史实似不符合。试想想,蜀昊是三国竞争关系,必有一战决胜负,诸葛亮怎会把蜀国未来皇帝交到敌人之境,一旦战事起,无疑是做人质。更不可将国家接班人交到敌人的文化氛围中培养教育。所以,尽管孙夫人爱阿斗,诸葛亮也不至于这么傻。
关于孙夫人、阿斗、赵子龙和过江东的事,历史上真有此事,但不是要赵子龙将阿斗送往江东,而是赵子龙从孙夫人手中夺回阿斗。
“赵云截江夺阿斗”情节出自《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赵云截江夺阿斗孙权遗书退老瞒”。
刘禅一生的重要经历似乎都和赵云有关,他不到周岁便遭兵劫,长坂坡千军万马中,全靠赵云拼命才保住一条性命,之后母亲早死,父亲连年征战又不在身边,和孤儿差不多。 刘禅七岁时,差点被继母孙夫人带到江东。孙权为了进攻刘备夺回荆州,用计把孙夫人骗回去。孙夫人把刘禅带上。这就是《三国演义》中“赵云截江夺阿斗’的故事。
事实上,这个故事还不是罗贯中编造的,裴松之注三国志有云:“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欲将后主还昊,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
说赵子龙送阿斗往江东拜托其后妈孙夫人抚养,可能是将这一情节张冠李戴弄错乙民间传说是不按常理甚至不按常识来的,只是为了形象说明阿斗与立夏“称大’习俗的关系。
不过,立夏“称大’习俗似乎真和刘阿斗有关。或许民间传说的创作者们也意识到了上说的不足信,民间又编造了另一个故事,似乎要顽固地坚持阿斗是这一习俗来源的观点。
这另一说法,是说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仍起源于三国时代,这里增加了诸葛亮与孟获的角色地位。
传说孟获被诸葛亮收服,归顺蜀国之后,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嘱托孟获每年要来看望蜀主一次。诸葛亮嘱咐之日,正好是这年立夏,孟获当即去拜阿斗。
从此以后,每年夏日,孟获都依诺来蜀拜望。过了数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掳走阿斗。而孟获不忘}g相之托,每年立夏带兵去洛阳看望阿斗,每次去都要称阿斗的重量,以验证阿斗是否被晋武帝亏待。
孟获扬言如果亏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晋。晋武帝为了迁就孟获,就在每年立夏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饭给阿斗吃。阿斗见豌豆糯米饭又糯又香,就加倍吃下。孟获进城称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几斤。
阿斗虽然没有什么本领,但有孟获立夏称人之举,晋武帝也不敢欺侮他,日子也过得清静安乐,福寿双全。
这一传说,虽然也与史实有异,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静安乐,福寿双全”的太平世界。立夏称人会对阿斗带来福气,人们也祈求上苍给他们带来立夏“称人“好运。
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
称人的习俗往往在立夏吃罢中饭之后沙门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尸杆大木秤,或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秤钩悬~只凳-T}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称人。
有的没有凳子,而是大人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称体重;孩童则坐在箩筐内,吊在秤钩上称体重,谓立夏过秤可免痊夏。若体重增,称“发福”,体重减,谓“消肉”。
上海就有“节交立夏记分明,吃罢摊菜试宝称”的习俗,中午时无论男女老幼都要称‘下体重。
杭州吃完立夏饭,大人拿来箩筐、大秤,给孩子们称体重,看比去年重了多少。
司秤人尸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
称老人要说“称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
称姑娘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
称小孩则说“称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
打秤花只能里打出(即从小数打到大数),不能外打里。古诗云:“立夏称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
关于立夏称人的习俗_立夏称人
篇2:立夏称人的习俗
夏季炎热,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古书中有“不举五月子”(不容易将五月所生的孩子抚养成人之意)的说法。战国孟尝君、东晋将领王镇恶、宋徽宗赵佶,均因生于五月初五而有让外家抚养的经历,可见俗忌之深。进入初夏,疫疾容易流行;老弱幼儿又有不能适应炎热酷暑之症,俗称“苦夏”,中医称为“夏疰”。立夏秤人的习俗与此有关。
此习俗为每当立夏之时,测量体重变化趋势的一种活动,旧时流行于东南诸省。立夏时节,年长者悬大秤于房梁或院前树叉上,男子老幼依次上称,计其轻重,以与去年比较其肥瘦。此俗由来已久,据清同治元年修撰的噬苏州府志》记载:“立夏日……以大秤衡人而记其轻重。”立夏秤人的缘由,据清代顾铁卿噬清嘉录》载,立夏日,“家户以大秤权人轻重,至立秋日,又称之,以验夏中之肥瘠。”这种习俗对维护身体健康,及时诊治身体病症有积极的意义。此俗现在某些地区仍习见。
篇3:立夏称人的习俗
立夏日悬秤称人体重并记下重量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江苏、上海、浙江、湖南、江西等地。立夏称人有很多讲究:第一,秤锤不能向内移,只能向外移,意即只能加重,不能减轻。第二,称的斤数若是九,就必须再加上一斤,因为九是尽头数,不吉利。
在浙江湖州。给儿童称重时,必须在儿童的口袋里放一块石头,一是增加重量,二是取长寿之意。
各地对称人的寓意说法不同。在上海、浙江富阳,都认为称人可以解除庄夏之患。在江苏苏州,认为称人可以保一年平安。在浙江临海,俗信称人可以令人不生病。在江西吉安,则认为称人可以使体重不减。
篇4:立夏称人的习俗
传说三国时,蜀后主阿斗(刘禅)和母亲糜夫人被曹操当人质捉走。赵子龙单枪匹马入曹军救出阿斗,糜夫人为了不连累赵子龙。投井自尽。阿斗救回来后,刘备觉得带在身边不方便,就想把阿斗交给续弦的孙夫人抚养。因为孙夫人住在吴国,江南气候好,让孙夫人带阿斗既安全又放心。于是,刘备准备了许多礼品,由赵子龙护送着去吴国。
赵子龙护送阿斗到吴国时刚好是立夏节。孙夫人一见白胖胖的小阿斗非常欢喜,但自己毕竟是后娘,怕带不好遭人议论。孙夫人为人聪明,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今天正是立夏,用秤把小阿斗在赵子龙面前称一称,到第二年立夏节再称,就知道孩子养得好不好了。
后来,孙夫人在每年立夏节,都把阿斗称一称,然后向刘备报告。就这样,形成了立夏称人的习俗。
篇5:立夏称人的习俗
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20世纪30年代《宁国县志》中记载:“立夏。以秤秤人体轻重,免除疾病,所谓不怯夏也。俗传立夏坐门槛,则一年精神不振。”
清光绪八年《嘉定县志》:“夏至日,称人,云不疰夏,戒坐户槛。”疰夏,似可理解为暑期综合症。
立夏之日的“称大,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传说刘备死后,诸葛亮把他)L子阿斗交赵子龙送往江东,并拜托其后妈、已回娘家的昊国孙夫人抚养。
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面给阿斗称了体重,来年立夏再称一次看体重增加多少,再写信向诸葛亮汇报,由此形成传入民间的风俗。
此说似是民间传说,与史实似不符合。试想想,蜀昊是三国竞争关系,必有一战决胜负,诸葛亮怎会把蜀国未来皇帝交到敌人之境,一旦战事起,无疑是做人质。更不可将国家接班人交到敌人的文化氛围中培养教育。所以,尽管孙夫人爱阿斗,诸葛亮也不至于这么傻。
关于孙夫人、阿斗、赵子龙和过江东的事,历史上真有此事,但不是要赵子龙将阿斗送往江东,而是赵子龙从孙夫人手中夺回阿斗。
“赵云截江夺阿斗”情节出自《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赵云截江夺阿斗孙权遗书退老瞒”。
刘禅一生的重要经历似乎都和赵云有关,他不到周岁便遭兵劫,长坂坡千军万马中,全靠赵云拼命才保住一条性命,之后母亲早死,父亲连年征战又不在身边,和孤儿差不多。 刘禅七岁时,差点被继母孙夫人带到江东。孙权为了进攻刘备夺回荆州,用计把孙夫人骗回去。孙夫人把刘禅带上。这就是《三国演义》中“赵云截江夺阿斗’的故事。
事实上,这个故事还不是罗贯中编造的,裴松之注三国志有云:“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欲将后主还昊,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
说赵子龙送阿斗往江东拜托其后妈孙夫人抚养,可能是将这一情节张冠李戴弄错乙民间传说是不按常理甚至不按常识来的,只是为了形象说明阿斗与立夏“称大’习俗的关系。
不过,立夏“称大’习俗似乎真和刘阿斗有关。或许民间传说的创作者们也意识到了上说的不足信,民间又编造了另一个故事,似乎要顽固地坚持阿斗是这一习俗来源的观点。
这另一说法,是说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仍起源于三国时代,这里增加了诸葛亮与孟获的角色地位。
传说孟获被诸葛亮收服,归顺蜀国之后,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嘱托孟获每年要来看望蜀主一次。诸葛亮嘱咐之日,正好是这年立夏,孟获当即去拜阿斗。
从此以后,每年夏日,孟获都依诺来蜀拜望。过了数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掳走阿斗。而孟获不忘}g相之托,每年立夏带兵去洛阳看望阿斗,每次去都要称阿斗的重量,以验证阿斗是否被晋武帝亏待。
孟获扬言如果亏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晋。晋武帝为了迁就孟获,就在每年立夏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饭给阿斗吃。阿斗见豌豆糯米饭又糯又香,就加倍吃下。孟获进城称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几斤。
阿斗虽然没有什么本领,但有孟获立夏称人之举,晋武帝也不敢欺侮他,日子也过得清静安乐,福寿双全。
这一传说,虽然也与史实有异,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静安乐,福寿双全”的太平世界。立夏称人会对阿斗带来福气,人们也祈求上苍给他们带来立夏“称人“好运。
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
称人的习俗往往在立夏吃罢中饭之后沙门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尸杆大木秤,或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秤钩悬~只凳-T}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称人。
有的没有凳子,而是大人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称体重;孩童则坐在箩筐内,吊在秤钩上称体重,谓立夏过秤可免痊夏。若体重增,称“发福”,体重减,谓“消肉”。
上海就有“节交立夏记分明,吃罢摊菜试宝称”的习俗,中午时无论男女老幼都要称‘下体重。
杭州吃完立夏饭,大人拿来箩筐、大秤,给孩子们称体重,看比去年重了多少。
司秤人尸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
称老人要说“称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
称姑娘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
称小孩则说“称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
打秤花只能里打出(即从小数打到大数),不能外打里。古诗云:“立夏称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
关于立夏称人的习俗_立夏称人
篇6:立夏习俗传统知识资料介绍阅读
立夏习俗的传统
我国自古就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皇帝要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外的南郊迎夏,举行祭祀炎帝、祝融的仪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农耕。《礼记·月令》中说:“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夏于南郊。还返,行赏、封诸侯,庆赐遂行,无不欢悦。”古时,迎夏的队伍穿的礼服、佩的玉、坐的马车和马,甚至于车上的旗帜必须都是朱色的,这标志着炎热的夏夭就要来到了。及至现在,遗留下来的传统习俗依然很多。
立夏习俗
立夏习俗-防疰夏
立夏又称“立夏节”,在温州家家要吃笋和淮豆子(即蚕豆,因其种来自两淮,故称淮豆子)及青梅子。在乐清,家家老幼吃茶叶蛋、青梅、鲜笋、鲜蚕豆,认为可防“疰夏病”(每逢夏天人会清瘦、无力)。乡村插秧完毕,农家杀鸡宰鸭滋补身体,给耕牛喝马蹄香香药以健筋壮骨,为下一步“双夏”劳动做准备。家家还做小麦饼或乌饭粉糍,祭祀祖先,贫富皆然。
立夏习俗-买红花
立夏时节,在浙南各地,每户人家还要购红花、新茶,备~年之用,有诗云:“立夏晴和四月天,与郎商酌岁支钱;红花盐菜俱难缓,更买新茶过一年。”因为那时新谷才种,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如不储备柴米,到缺时则求购价昂。同时,蚕蛾破茧而出,抽出新丝,茶叶如不采藏,过此就变为老叶。红花为妇女染衣之用,产于四月,也必须及时购买。
立夏习俗-称人
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孟获被诸葛亮收服,归顺蜀国以后,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嘱咐孟获每年要来看望蜀主一次。诸葛亮嘱托之日,恰好是这年立夏,孟获立刻去拜阿斗。从此以后,每到夏日,孟获都依诺前来拜望。过了许多年,晋武帝司马炎火掉蜀国,掳走阿斗。而孟获不忘承相重托,每年立夏带兵去洛阳拜望阿斗,每次去都要称阿斗的体重,以验证阿斗是不是被晋武帝亏待了。他扬言如果亏待阿斗,就要起兵攻晋。晋武帝为了取信孟获,就在每年立夏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饭给阿斗吃。阿斗见了又糯又香的豌豆糯米饭,饭量大增。孟获进城称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几斤。阿斗虽然没有什么本领,但有孟获立夏称人之举,晋武帝也不敢亏待他,日子也过得太平,福寿双全。这一传说,虽与历史不符,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静安乐,福寿双全”的太平世界。立夏称人能给阿斗带来福气,人们也希望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立夏称人流传至今,每当立夏之日,人们吃罢中饭,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称。古诗云:“立夏称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称老人时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称姑娘时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称小孩时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里打出(即从小数打到大数),不能外打里。
凡逢立夏日,在各地民间都有称人体重的习俗。在家里中堂上或者天井里,挂一大秤,家中男女老小都可称,但主要是称小孩的体重。民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三国时,赵子龙在长坂坡从曹营百万军中救出刘阿斗,而阿斗的生母糜夫人为了不拖累赵云,投井自杀。阿斗由刘备自己照料。但刘备南征北战,孩子带在军中不方便,觉得不如把阿斗交给后娶的孙夫人(孙权妹)去抚养。于是刘备准备了许多礼品,由赵子龙护送阿斗去吴国。到吴国时,刚巧是立夏节。孙夫人一见白胖的小阿斗,非常喜欢,但又有顾虑:我毕竟是后妻,如阿斗养得不好,不但在夫君面前不好交待,而且在百姓中也会留下笑柄。她想了一个办法:今天正是立夏,我当着赵子龙的面把阿斗称一称,到明年立夏再称,就知道孩子养得好不好了。主意打定,孙夫人便立即叫人将小阿斗过秤。从此,孙夫人在每年立夏节,都要把小阿斗称一称,然后向刘备报信。就这样,在江南一带,就形成了立夏节称人的习俗。称人也有一些禁忌,如称时,秤锤不能向内移,只能向外移,意即只能加重,不能减轻。又如,称的斤数适九,报数时必须再加一斤,因九是尽头数,不吉利。一般都是第二年立夏节再称,以验一年中之胖瘦。在湖州,被称的儿童口袋里要放一块石头,一是增加重量,二是取石寿之意。在宁波,此日,祠堂悬挂一杆大秤,秤钩挂一箩筐,大人小孩逐一过秤,谓可免疰夏之患,体重增加,谓之年年发福,体重减轻,谓之“消肉”,则须进补。
立夏习俗-五郎八保上吴山
立夏日,旧时各行业工友休假,多去吴山游玩,有杭谚日:“五郎八保上吴山。”五郎,即舂米郎、剃头郎、倒马郎(出粪者)、皮匠郎、打箔郎。八保,即酒保、面保、茶保、饭保、地保、马保、相相保(阴阳生)、奶保(以育婴为业者)。这日还有十三匠上吴山。十三匠,即木匠、泥水匠、石匠、铁匠、船匠、佛匠、雕花匠、搭彩匠、银匠、铜匠、锯匠、篾匠、窑匠。
立夏食俗
吃鲥鱼
温州有立夏尝鲥鱼的习俗。鲥鱼,是我国著名的鱼类。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载:“初夏时有,余月则无,故名鲥鱼。每年蓬春夏之交鲥集群由海溯游江河产卵,体内脂肪丰厚,肉极鲜美。”据传,立夏节后,鲥鱼骨硬不好吃。如节前送鲥鱼给人,一般簪有香花。清瑞安孙琴西《赠小石送鲥鱼诗》中有“黄鱼风信拣花时,又点仙葩送雪鲥”之句,并自注:“吾乡送鲥鱼,以月季花掩映其上,姿态益妙。”
吃补食
建德民谣:“立夏日,吃补食。”一般都吃红枣烧鸡蛋和黄芪炖鸡,以滋补身体,准备投入紧张的农业劳动。也有吃五虎丹的,“五虎”即红枣、黑枣、胡桃、桂圆、荔枝。还有吃“三两半”的,即党参、黄芪、当归各一两,牛膝半两。
烧野米饭
在嘉兴,有烧野米饭的习俗。野米饭~般为儿童结伙举办,各家凑柴米,从田中采摘新鲜蚕豆,在野外搭锅烧煮蚕豆饭(也有加入少量咸肉、春笋的)。在湖州,村里儿童或三五人,或六七人,去村外烧野米饭,米是向各家讨来的百家米,菜肴可到任何一家田地上采摘蚕豆、豌豆(不算偷,但不准只采一块田,要多跑几块田头),有的儿童下河滩捕鱼,女童支好锅,拾好柴。认为吃过野锅饭,不疰夏,人也变得聪明、勤快。德清农家在十二月十二蚕花生日时,用米粉捏成小狗数只,挂在通风处阴干,俗呼“立夏狗”。等到立夏节烧野锅饭时,将米粉小狗洗净,与野锅饭同煮食,据说儿童吃了体质比狗还要强健。大人在家吃立夏酒。这一天市场上有麦芽糖饼供应,也有自己做的。
吃立夏饭
旧时,在立夏当日,大多地方的人们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后演化为楼豆肉煮糯米饭,菜有觅菜黄鱼羹,称吃“立夏饭”。乡俗蛋吃双,笋成对,豌豆多少不计。在桌上摆上煮鸡蛋、全笋、带壳豌豆等特色菜肴。据说立夏吃蛋主心。因为蛋形像心,人们认为吃了蛋就能补充心气精神。立夏以后便是炎炎夏日,为了避免身体在炎夏中亏损消耗,立夏应该进补。嵘州谚有旺生,希望人双腿也似春笋那样强健有力,能走远路,寓意主腿。带壳豌豆状如眼睛,古人多有眼疾,以吃豌豆来祈祷一年眼睛似新鲜豌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宁波的立夏习俗要吃“脚骨笋”,用乌笋烧煮,每根三四寸长,不剖开,吃时要拣两根一样粗细的笋一口吃下,说吃了能“脚骨健”(身体康健)。湖南长沙人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立夏羹”。
民谚云“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为‘沱’),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穷,身轻如燕。上海郊县农民立夏日用麦粉和糖制成寸许长的条状食物,称“麦蚕”,人们吃了,谓可免“痊夏”。湖北省通山县民间把立夏视为一个隆重节日,通山人立夏吃泡(草毒)、虾、竹笋,谓之“吃泡亮眼,吃虾大力气,吃竹笋壮脚骨”。闽南地区立夏吃虾面,即购买海虾掺人面条中煮食,海虾熟后变红,为吉祥之色,而虾与夏谐音,以此表达对夏季的祝愿。闽东地区立夏以吃“光饼”(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为主。闽东周宁、福安等地将光饼人水浸泡后制成菜肴,而蕉城、福鼎等地则将光饼剖成两半,将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夹而食之。周宁县纯池镇一些乡村吃“立夏糊”,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米糊,一类是地瓜粉糊。大锅熬糊汤,汤中内容十分丰富,有肉、小笋、野菜、鸡鸭下水、豆腐等,互邀邻里喝糊汤。这与浙东农村立夏吃“七家粥”的风俗有些相似。“七家粥”与“七家茶”也是立夏尝新的另一种形式,“七家粥”是收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享。“七家茶”则是各家带了自己新烘焙好的茶叶,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壶茶,再由大家坐在一起共饮。这些粥或茶并不见得是多么美味的食物,但这些仪式,却可以说是旧时农村社会中重要的联谊活动。有吃了这种粥,邻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种的说法。
在丽水,是日以笋、豌豆和糯米煮成饭,称为“立夏饭”。庆元县在立夏日家家食香羹,亦称“立夏汤”。在金华各地均吃蛋,谓“立夏蛋”。东阳等地吃笋。浦江、义乌吃青梅,谓可免脚酸,俗称“接脚梗”。各地均有忌坐门槛之俗,谓坐之要终年手脚酸软。东阳旧俗,妇女修眉穿耳孔,小牛穿鼻,多在此日进行。
醉夏
在台州,立夏节时采苎麻嫩叶煮烂捣浆,拌以麦面粉做成薄饼,在平底锅上摊成麦煎,裹荤素肉菹吃。这天不会吃酒的人也多少喝一点,或吃糯米酒酿,以尽醉才歇,所以称“醉夏”。老年人还吃鸡粥,以补身体。台州本地籍人还吃青梅、鸡蛋、桂圆。吃了桂圆,相传可以常年眼目清明,吃了梅子夏季不腰酸,吃了鸡蛋可以健脚骨。玉环的闽南籍人则以鸡蛋和猪肉加红糖老酒蒸吃,作为立夏进补。
吃健脚笋
立夏,石笋刚露尖,在湖州山乡,家家都要去挖几根,带壳放在炭火中煨,煨熟后剥去笋壳,蘸些盐、酱油和胡椒粉吃,谓之“健脚笋”。据说吃了健脚笋,可使脚骨健。在舟山,中午用豇豆糯米饭、乌笋、软菜、带子蟹、鲳鱼等祭祀先祖。所煮的乌笋、软菜都不切碎,叫做“脚骨笋”、“扇风菜”,传说吃了乌笋可以健脚,吃了软菜防中暑,吃了豇豆饭可以防蚊虫叮咬。在建德,山里人还上山拔野笋,整条放入盐水里泡着吃,谓之“吃健脚笋”。临安、于潜两地,家家烧笋焖肉。烧好后,全家男女老幼,每人食笋两根,儿童还加鸡蛋一只,认为立夏吃只蛋,力气多一万。此俗至今犹存。
五色饭
在宁波,各家以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小豆拌白粳米煮饭,俗称“五色饭”,也叫“立夏饭”。镇海谓之“五头”,意为长辈、夫、妻、子、女俱全。宁海等地谓之“五彩瑞祥”。各家还以茶叶煮蛋,谓之“立夏蛋”,并互相馈送。奉化等地这天还有做“米鸭蛋”的风俗。吃樱桃、红枣,谓之眼目明亮;吃海螺蛳,谓之聪明;吃炒蚕豆,谓之牙齿坚硬。慈溪还有吃生豆腐的习俗。
吃蚕花饭
是日绍俗吃樱桃、竹笋、老酒,新昌有吃蚕花饭之俗。蚕花饭是用糯米、粳米、灿米三种米煮成的混合饭,认为吃了咸肉蚕花饭,蚕花就好。
三烧五腊九时新
是日,杭州还有吃“三烧”、“五腊”、“九时新”的习俗。三烧,即烧夏饼、烧鸡、烧酒。五腊,即黄鱼、盐鸭蛋、海蛳、腊肉、清明狗。九时新,即樱桃、梅子、鲥鱼、蚕豆、苋菜、笋、黄豆、玫瑰花、乌饭糕、莴苣笋。又吃细小的野笋,认为可以助人足力。
挂蛋、斗蛋
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痉夏。”挂夏是夏日常见的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极易痊夏。人们便在立夏日中午,煮好阿圈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以祈求孩子在夏季健康成长。胸前挂上蛋的孩子们便三三两两围在一起玩斗蛋了。蛋有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决出胜负。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
祭祖祀神
立夏作为一个季节的开始,自古人们都十分注重。史载周朝时,每逢立夏日,天子要带领大臣到南郊举行迎接夏天的礼仪。礼毕后,还要令主管田野山林的官吏代表天子巡行天地平原。慰劳勉励农民抓紧耕作。另外,天子还要在农官献上新麦时,献猪到宗庙,举行尝新麦的礼仪。在民间,立夏之日要用新收获的果实供神祭先,表示有了新的收获,首先想到的是告诉神灵与祖先,这些蔬菜、粮食已经收获,并献给他们享用。
立夏时节,天气变化无常,有些地方可能出现冰雹,于是,古时农人又有于立夏日在郊野祭雹神之俗,以祈消去雹灾获取丰收。
立夏,是一个反映季节变化的节令,立是开始,夏是季节,按照传统认识,这是当年夏季的开始日。一般在公历5月5日或6日。
关于2020立夏习俗的传统有哪些
篇7:立夏吃烧饼习俗由来的故事资料介绍阅读
立夏吃烧饼的原因
立夏吃烧饼的原因,24节气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据考证,这一习俗是明洪武年间,“洪武赶散”,将苏州、松江地区的风俗传到盐城一带保留至今,而这一风俗最早可追溯自三国。
王登佐说,相传三国时刘阿斗是赵子龙在长坂坡从曹军百万大军中救出来的,因阿斗母亲已投井自杀,刘备把阿斗带在身边。后来周瑜施美人计,刘备遂娶吴王孙权的妹妹为继室。刘备要出征,带着阿斗很不方便,就把阿斗交给孙夫人抚养,那时,孙夫人住在吴国,那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让孙夫人抚养阿斗,既平安又放心,于是,刘备准备了许多礼品,特地做了许多蒸饼,装成20担,层层相叠,中间用青菜叶子隔开,由赵子龙护送去吴国。
到吴国时正好是立夏节。孙夫人一见白白胖胖的小阿斗,非常欢喜。但孙夫人也有顾虑,毕竟是晚娘,万一有个差错,不仅夫君面上不好交代,在朝廷内外也会留下话柄。美丽聪明的孙夫人想了一个好办法:今天正是立夏,用秤把阿斗在子龙面前称一称,到翌年立夏节再称,就知道孩子养得好不好了。打定主意后,将小阿斗过秤。赵子龙觉得新鲜,也顺口讲了一句吉利话:“娘娘,孩子钩住了,准平安,养得好。”
接着赵子龙高高兴兴地把礼物一一呈上。但20担蒸饼,已压得不成形了,怎么办呢?赵子龙灵机一动,说:“主母娘娘,依我们的风俗,立夏家家都做塌饼送人,请主母娘娘收下。”孙夫人高兴地收下了这些塌饼,并立即分给宫女们吃,个个称赞说好。
于是后世逐渐形成了立夏做饼、吃饼的习俗,每逢立夏,人们便采摘“田耳朵”和上麦芽粉、糯米粉,嵌入豆沙、核桃仁儿,糊好之后做成团子,放进蒸笼里蒸煮,再油煎、撒上芝麻、淋上糖水,做成麦芽塌饼,馈赠亲友,因为“田耳朵”只生长于立夏期间,所以“麦芽塌饼”又被称为“立夏塌饼”。
立夏烧饼的做法
椒盐烧饼9个:高粉370克水200克酵母3克花生油30克盐10克花椒面6g
1、将面粉、水、酵母混合,揉成一个光滑的面团,静置10分钟。烧饼是半发面,不要等面发开了再开始做。
2、自制花椒面:花椒在铁锅内炒出香味,有噼啪声音即可关火,凉后的花椒很脆,容易碾碎。把花椒放入研磨机里打成粉状。花椒面就制好了。自己家炒熟后花椒香味浓烈。
3、将花椒面与盐混和在一起。
4、取出面团,做烧饼不需要面团全发开,半发面状态最好操作。面团放在案板上擀开,擀成一个非常大非常薄的长方形大面片。
5、在面片上刷一层花生油,使油均匀涂抹在整个面片上。花生油起酥效果非常好。
6、将椒盐均匀地撒刷了油的面片上。
7、从面片的一头卷起来。一边卷一边拉抻面片,使面片尽可能的薄,尽量多卷几圈,一直卷成一个长条。这样卷出的层多、皮薄。
8、卷好的长条,切成9份
9、将面团轻轻地擀平擀长,两头向中间折。
10、面饼折面朝下,光面朝上,用手掌团成圆形,再压扁成圆饼状。
11、在压好的圆饼表面刷一层全蛋液。
12、拿起圆饼,用刷了全蛋液的一面压在芝麻上,使它沾满芝麻。
13、把所有的圆饼都沾满芝麻,摆放在金色烤盘上,进行两次发酵,时间为40分钟。
14、两次发酵结束,送入已预热的烤箱。
15、20分钟后,酥得掉渣渣儿的烧饼出炉啦吃!热时吃最香哦。吃不完的烧饼下次吃之前,用烤箱再加热一下,味道依然杠杠的。
2020立夏吃烧饼由来故事_立夏吃烧饼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