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工业企业营销战略:创新赢利模式的扩张力(下),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工业企业营销战略:创新赢利模式的扩张力(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工业企业营销战略:创新赢利模式的扩张力(下)
在《工业企业战略:创新赢利模式的扩张力(上)》一文中,叶敦明阐述了品牌模型和速度模型等两个常见的创新赢利模式,创新,意味着打乱了常规的思路和做法,赢利模式内在的四个要素的组合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新赢利模式能否给一个工业企业带来预期的高利润,还要看后续的管理和营销能否到位,否则,再好的赢利模式也是水中花、镜中月。
品牌模型是进入高利润区的首选,品牌力不强的品牌,往往只能停留在产业的下层,做苦力是免不了的。品牌模型则是把产品服务价值,勾兑进了客户认知和使用价值,以客户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经营管理,本身就应成为创新型工业企业的灵魂。而速度模型则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IT、电子、医药等行业,速度模型就是基本的生存方式,套用姚明说过的一句话:快了不一定成功,慢了则必输。以快制胜,体现在技术研发、产品规模化生产、市场推广和利润区屏障设置等多个因素,单点的快,还需要后续的作业体系的跟进和支持。
创新赢利模式,除了品牌模型和速度模型之外,还有价值链模型、创业家模型、行业标准模型等。创业家模型,在保持大公司的规模优势基础上,寻求小公司决策和反应的灵活性,大小兼得,何不快哉?价值链模型和行业标准模型,则要求一个工业企业从行业视野决定自己的战略走向,凝聚行业宽广势能,以大博大。
3、创业家模型:创业激情的接力棒体制
热电子公司通过不断分拆,从单一的热电子母公司,发展到热容器、热医疗等三个子公司,而这三个子公司又裂变为热光谱、热激光等六个孙公司。分拆之后的最大好处,就是子公司可以从外部筹集资本。资本来源不再局限于母公司这个单一渠道时,子公司就不受制于母公司其他业务的收益所产生的现金流的唯一通道,而且通过出让母公司持有的股权,就能为子公司引入现金流或资产。
货币化激励和非货币化激励的双重措施,已经在热电子公司形成这样一种气氛,热电子公司的分支机构相互竞争,以希望成为下一个分拆出去的独立公司。而更为关键的在于,通过分拆,热电子公司保留了人才,使得公司发展最为必要的管理层稳定得以保持,因为自分拆开始,没有一个管理执行人员离开过公司;自1987年开始,没有一个董事离开过公司,
热电子公司不断分拆、内部创业的企业架构设计,为公司究竟带来了取得了怎样的市场表现呢?这组数据最有说服力:若是你于1983年8月10日投资100美元购买热电子公司的股票,那么到1995年末,其价值就变成了1667美元。热电子公司的股票收益的良好表现,主要归因于其占有控制性权益的分拆出去的上市子公司的市场表现,热电子所有分拆出去的子公司从分拆开始日到1995年底加权平均年复合回报率超过33%。
一个快速成长的工业企业,开始尝到了规模经济的甜头,可一旦规模超过自己的控制能力之外,规模不经济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公司规模一大,管理者的注意力就从外部市场转移到内部复杂管理中,间接费用不断攀升,不必要的开支也是漏洞频出,管理者从成长的甜蜜一下子跌落到烦恼的漩涡中。公司决策变得缓慢,与客户的紧密关系也逐步松散。总而言之,当创业的热情消退之际,大公司官僚病悄然缠身。
20世纪代初,通用汽车公司合并收买了许多小公司,企业规模急剧扩大,产品种类和经营项目增多,而内部管理却很难理顺。当时担任通用汽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的斯隆参考杜邦化学公司的经验,以事业部制的形式于1924年完成了对原有组织的改组,使通用汽车公司的整顿和发展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为实行事业部制的典型,因而事业部制又称“斯隆模型”。
稻盛和夫在京瓷和KDDI在企业内实行阿米巴经营,就是把企业划分成许多独立核算的小组织,目的是在企业内,使员工们具有同经营者一样的想法、相同的意识,让他们分担企业经营的责任,而相应的管理会计系统也成为这种分权管理的重要管控手段。据说,稻盛和夫在用“敬天爱人”激活日航这个休克鱼之后,打算将“阿米巴”引入,教会日航这头大象如何跳舞。而张瑞敏在海尔推行的自主经营体,则是建立在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企业的资源配备服务于市场需求,建立倒三角的组织架构,企业越高层的领导者为一线提供资源。稻盛和夫实行“阿米巴经营”,张瑞敏倡导“自主经营体”,两位企业家不约而同地在探索将“大企业做小”的灵活经营之道,企业的创业激情像短跑的接力棒一下不断传递。也许,这就是东方企业的“内圣外王”的经营哲学吧。
篇2:工业企业营销战略:创新赢利模式的扩张力(上)
赢利模式是工业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基础,也是一个企业家实业经营心态的最好佐证,当资本运作的热情冲淡了实业运作的平常之心,一些工业企业,特别是靠技术概念和政策基金起家的“创新型”工业企业,就会成为老板个人发展的跳板,一件件美丽的皇帝新装就这么招摇过市。
工业企业的赢利模式,大体可以分为基础赢利模式和创新赢利模式。基础赢利模式通常包括:产品金字塔模型、基础产品模型、区域领先模型、多种成分模型、专业化利润模型和售后服务模型,讲究的是内在管理功力,即使你没有非常独特的赢利模型,难以取得漂亮的开局,但可以通过滴水穿石的持续改善,积跬步即可至千里。从战略角度看,工业企业的基础赢利模式大多属于成本领先型,效率至上是不二选择。很多人都以为国内的制造业已经登峰造极,成本已经是国际上最低了,但要注意的是这种低成本销售实际上没有算上很多隐性成本:人员低工资、出口退税、环境成本等等。若是按照日本和欧美的苛刻要求,国内工业企业在成本大多没有任何优势,而且像印度、泰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劳动力旺盛的国家,他们也在步中国后尘,纷纷亮出低成本制造的杀手锏。
夹在欧美日高端制造与东南亚低成本制造之间的中国工业企业,苦练成本控制依然可以把企业带向健康成长之路,基础赢利模式也依然是工业企业持续发展的好伙伴。令人苦恼的是,基础赢利模式造就的工业企业,大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中低端,自己辛辛苦苦只能赚取微薄利润,而且话语权还牢牢地掌握在别人手中。要是想染指有油水的大业务,就会在专利、品牌等综合实力比拼中低人一等。
因此,创新赢利模式就进入到工业企业的战略核心话题。与基础赢利模式不同的是,创新赢利模式追求的战略创造力,是从客户选择、业务范围、价值获取、战略控制等四个要素方面进行组合创新,当然石破惊天的单要素突围更是难能可贵。创新赢利模式对应的基本上是差异化战略,其价值是把企业带入到梦寐以求的蓝海区。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坐拥优秀的创新赢利模式,也需要后续的基础赢利模式作为内在管理的支持,创新的大戏才能有一个持续唱响的舞台。如果说,创新赢利模式让一个工业企业打开了藏宝洞的密语,那基础赢利模式就是你能搬得动多少的力气。创新赢利模式决定你能否进入到蓝海区,而基础赢利模式则决定你停留在蓝海区的时间长短和获益大小。

1、品牌模型:新瓶装新酒,价值上层楼
不少工业企业对品牌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典型的心理就是等企业做大之后再考虑“面子”问题,这恰恰是本末倒置的事情,
外在的生产规模甚至销售规模,其发展节奏与资金投入密切正相关,靠的是程咬金的三板斧功夫。而品牌则是小火熬汤,要的是专业加耐心,它应该在企业成立之际就要开锅下料,本着推动具体销售和引领品牌价值创造的两条腿走路原则。企业做大了之后并不意味着品牌就会自动跃升,国内工业企业至今也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国际品牌,这一点就是对“做大自然做强”论调的无声反对。
关于工业企业品牌的内在结构,叶敦明提出了“工业企业品牌五重奏”,从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企业家品牌、行业品牌和社会品牌的五个梯次,论述了五种品牌的内在关联和外在认可的塑造方法,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行业的工业企业,也有着不同路径选择。而且,更进一步说,工业企业品牌可从分成“销售工具化品牌”和“战略增值型品牌”两个层次,分别对应现实销售的推动力和中短期战略的扩张力。
而没有品牌支撑的工业企业,就像一艘豪华巨轮在黑夜中无声地驶过港口,没有引起人们的丝毫注意。塑造品牌,既花钱不菲,又劳心劳力,然而客户的认同带来的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就算是爬雪山、过草地般的折腾,都是值得的。一个国家要得到世界的尊重,就应该是自己独特的价值,而富有竞争力的国际品牌则是这种独特价值的主心骨,可以说,品牌不仅让企业赢得了信赖和尊重,也让自己的国家扬眉吐气。
品牌发展与销售增长是同步的,品牌为销售赢得了更大的空间,而销售则给品牌带来弥足珍贵的客户体验,每一次客户的真实使用和切身体验,都是品牌效应不断累积的源头。客户愿意优先选择,或者客户愿意出高一点的价格,都是品牌价值的具体体现。品牌是依托实业,又高于实业的无形价值,在兼并、扩张、上市、海外发展等重大场合,品牌就会绽放出迷人的风采。
前几天,叶敦明应邀去镇江一家母线企业访谈,他们的营销管理部就提到了一个难题,尽管他们的企业占据国内头把交椅,并在国际市场上销量领先,但即使国内的大型工程他们都很难进入到前三名备选名单,因为这些采购方都青睐西门子、施耐德、ABB和通用等国际品牌。虽然这些国际品牌的价格高出不少,性能与自己的品牌也相差无几,但他们在决策者心目中的分量却高出很多,这也是单纯的产品、技术和价格因素所不能企及的。
是呀!国内工业企业在遇到价格不敏感客户时,往往一筹莫展,有大鱼,但没有钓竿。高端客户的采购战略,用的是另外一种套路,陌生而神秘,自己的苦心经营难以迎合他们的真实需求。而且,如果客观地看待这些国际巨头品牌,还会发现他们的品牌内在结构丰满,工作细心扎实,自己很难在短时间内赶超。不做品牌不行,想做品牌无门,品牌,这个梦中情人为何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叶敦明,工业企业营销咨询专业人士,建议你可以单点突破带动的组合创新角度,重新构思自己的品牌营销差异化,采取先登堂、后入室的递进战略,现蚕食国际品牌的边缘市场,集聚相当能量之后才采取适度的中心开花方式,夺取对手的一部分核心市场。华为的先取亚非拉外围、再攻取法国美国等核心市场的做法,就值得工业企业借鉴。
篇3:工业企业战略:创新赢利模式的扩张力(上)
赢利模式是工业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基础,也是一个企业家实业经营心态的最好佐证,
工业企业战略:创新赢利模式的扩张力(上)
。一些工业企业,特别是靠技术概念和政策基金起家的“创新型”工业企业,资本运作的热情冲淡了实业运作的平常之心,手中的企业就会成为老板个人发展的跳板,一件件美丽的皇帝新装就这么招摇过市。工业企业的赢利模式,大体可以分为基础赢利模式和创新赢利模式。基础赢利模式通常包括:产品金字塔模型、基础产品模型、区域领先模型、多种成分模型、专业化利润模型和售后服务模型,讲究的是内在管理功力,即使你没有非常独特的赢利模型,难以取得漂亮的开局,但可以通过滴水穿石的持续改善,积跬步即可至千里。从战略角度看,工业企业的基础赢利模式大多属于成本领先型,效率至上是不二选择。很多人都以为国内的制造业已经登峰造极,成本已经是国际上最低了,但要注意的是这种低成本销售实际上没有算上很多隐性成本:人员低工资、出口退税、环境成本等等。若是按照日本和欧美的苛刻要求,国内工业企业在成本大多没有任何优势,而且像印度、泰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劳动力旺盛的国家,他们也在步中国后尘,纷纷亮出低成本制造的杀手锏。
夹在欧美日高端制造与东南亚低成本制造之间的中国工业企业,苦练成本控制依然可以把企业带向健康成长之路,基础赢利模式也依然是工业企业持续发展的好伙伴。令人苦恼的是,基础赢利模式造就的工业企业,大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中低端,自己辛辛苦苦只能赚取微薄利润,而且话语权还牢牢地掌握在别人手中。要是想染指有油水的大业务,就会在专利、品牌等综合实力比拼中低人一等。
因此,创新赢利模式就进入到工业企业的战略核心话题。与基础赢利模式不同的是,创新赢利模式追求的战略创造力,是从客户选择、业务范围、价值获取、战略控制等四个要素方面进行组合创新,当然石破惊天的单要素突围更是难能可贵。创新赢利模式对应的基本上是差异化战略,其价值是把企业带入到梦寐以求的蓝海区。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坐拥优秀的创新赢利模式,也需要后续的基础赢利模式作为内在管理的支持,创新的大戏才能有一个持续唱响的舞台。如果说,创新赢利模式让一个工业企业打开了藏宝洞的密语,那基础赢利模式就是你能搬得动多少的力气。创新赢利模式决定你能否进入到蓝海区,而基础赢利模式则决定你停留在蓝海区的时间长短和获益大小。
1、品牌模型:新瓶装新酒,价值上层楼
不少工业企业对品牌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典型的心理就是等企业做大之后再考虑“面子”问题,这恰恰是本末倒置的事情。外在的生产规模甚至销售规模,其发展节奏与资金投入密切正相关,靠的是程咬金的三板斧功夫。而品牌则是小火熬汤,要的是专业加耐心,它应该在企业成立之际就要开锅下料,本着推动具体销售和引领品牌价值创造的两条腿走路原则。企业做大了之后并不意味着品牌就会自动跃升,国内工业企业至今也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国际品牌,这一点就是对“做大自然做强”论调的无声反对。
关于工业企业品牌的内在结构,叶敦明提出了“工业企业品牌五重奏”,从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企业家品牌、行业品牌和社会品牌的五个梯次,论述了五种品牌的内在关联和外在认可的塑造方法,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行业的工业企业,也有着不同路径选择。而且,更进一步说,工业企业品牌可从分成“销售工具化品牌”和“战略增值型品牌”两个层次,分别对应现实销售的推动力和中短期战略的扩张力。
而没有品牌支撑的工业企业,就像一艘豪华巨轮在黑夜中无声地驶过港口,没有引起人们的丝毫注意。塑造品牌,既花钱不菲,又劳心劳力,然而客户的认同带来的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就算是爬雪山、过草地般的折腾,都是值得的。一个国家要得到世界的尊重,就应该是自己独特的价值,而富有竞争力的国际品牌则是这种独特价值的主心骨,可以说,品牌不仅让企业赢得了信赖和尊重,也让自己的国家扬眉吐气。
品牌发展与销售增长是同步的,品牌为销售赢得了更大的空间,而销售则给品牌带来弥足珍贵的客户体验,每一次客户的真实使用和切身体验,都是品牌效应不断累积的源头。客户愿意优先选择,或者客户愿意出高一点的价格,都是品牌价值的具体体现。品牌是依托实业,又高于实业的无形价值,在兼并、扩张、上市、海外发展等重大场合,品牌就会绽放出迷人的风采,
前几天,叶敦明应邀去镇江一家母线企业访谈,他们的营销管理部就提到了一个难题,尽管他们的企业占据国内头把交椅,并在国际市场上销量领先,但即使国内的大型工程他们都很难进入到前三名备选名单,因为这些采购方都青睐西门子、施耐德、ABB和通用等国际品牌。虽然这些国际品牌的价格高出不少,性能与自己的品牌也相差无几,但他们在决策者心目中的分量却高出很多,这也是单纯的产品、技术和价格因素所不能企及的。
是呀!国内工业企业在遇到价格不敏感客户时,往往一筹莫展,有大鱼,但没有钓竿。高端客户的采购战略,用的是另外一种套路,陌生而神秘,自己的苦心经营难以迎合他们的真实需求。而且,如果客观地看待这些国际巨头品牌,还会发现他们的品牌内在结构丰满,工作细心扎实,自己很难在短时间内赶超。不做品牌不行,想做品牌无门,品牌,这个梦中情人为何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叶敦明,工业企业营销咨询专业人士,建议你可以单点突破带动的组合创新角度,重新构思自己的品牌营销差异化,采取先登堂、后入室的递进战略,现蚕食国际品牌的边缘市场,集聚相当能量之后才采取适度的中心开花方式,夺取对手的一部分核心市场。华为的先取亚非拉外围、再攻取法国美国等核心市场的做法,就值得工业企业借鉴。
2、速度模型:静如处子修内功,动若脱兔抢先机
多年前,TCL的 讲了一句:以速度对抗规模。讲的就是以自己的灵活性,去对抗国际品牌的强大市场压迫,这与海尔张瑞敏的“快鱼吃慢鱼”异曲同工,体现了“四两拨千斤”的中国智慧。中国与国际的巨大差距,就是要靠速度来弥补,又快又好的发展,不是一句空头政治口号,更应是中国企业自我发展的现实之路。
在医药、化工、IT、电子等行业,具备研发实力的创新型企业拥有一定的市场先发优势,在竞争对手赶上之前,可以享受一段利润超额、竞争压力小的甜蜜时光。美景不常在,好事不常有,当竞争对手迎头赶上的时候,利润就会被侵蚀,市场竞争从不战而屈人之兵,演变到贴身肉搏。速度,是创新型企业永恒的经营核心,在一个创新产品或服务处在巅峰的时候,另一款自我替代性产品就应该子弹上膛。应用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的三重奏,是国际品牌的一贯做法,相比国内企业的急吼吼心态,他们的确深的运筹帷幄的个中真味。
速度模型,代表着创新企业的先手之利,此类企业的高利润源自于独特的产品或服务。一次领先只能小胜,处处领先才是王道,英特尔几十年如一日的高速前行,唯有偏执狂才能如此生存和发展。苹果这些年的推陈出新,也是把模仿者和竞争对手远远甩在后面。一骑绝尘,后来者难以望其项背。
国内工业企业的发展速度也不逊色,唯独发展质量差强人意,一部不牢靠的车子高速飞奔,驾驶员纵然浑身是胆,乘客也会心惊肉跳。应用速度模型的关键,并不是在市场进入的早晚,而是如何率先掘金并形成一定的自我保护机制。先驱成先烈,就是自己开发了市场,却被后来者全面赶超,自己栽树、别人摘桃,委屈大了。
5月,无锡尚德宣布投资3亿美元发展薄膜电池,并计划在形成400兆瓦的产能。但经过两年的运营后,无锡尚德的薄膜电池转换率并未如外界所预期的实现技术突破,转化率仍维持在7%左右,无法与晶硅电池18%的转化率相比,这也是导致目前世界上薄膜电池市场占有率不足15%的重要原因。
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内光伏产业急剧遇冷,无锡尚德终止了对薄膜电池的投入。月初,无锡尚德将薄膜电池厂转型为新的晶硅电池生产厂并正式投产。从薄膜电池技术的领先者和产业投入的最大企业,快速转身为晶硅电池的拥护者,需要的不仅仅是战略洞见,还有一股壮士断腕的决心。不想跟随沉船一同淹没,只有另起炉灶,无锡尚德以速度挽救了自己,他们并没有像一些国内薄膜电池大户那样执着一时一地的得失。
光伏产业如同IT,技术进步快,现在的领先技术很快就会成为过时货,以快求胜,不仅是领先与对手,还要果断跟自己的昨天说再见。此类企业的战略设计核心就是速度,研发快,需要巨额投资和成熟管理,而上市快则需要过硬的品牌营销功夫。高速度意味着高利润,而稍微慢了半拍的企业则只能吃到残渣剩饭。一时领先的工业企业,还要想方设法把自己留在高利润区内,持续不断的创新就成为了此类企业的生存之道。时间是最好的清扫者,当高价值从现有的创新业务中转移出去之后,工业企业就不得不进行下一轮的创新,以期进入下一个高利润区。周而复始,生生不息,速度模型的大成者,创新就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关注工业企业的创新赢利模式,就请继续关注叶敦明即将推出的《工业企业战略:创新赢利模式的扩张力(下)》。多一些了解,少一份浮躁,工业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咨询人员,是该盘算一下自己的战略功底了。
篇4:工业企业营销战略:基础赢利模式决定生存力(上)
红海与蓝海,如同地狱与天堂,工业企业在经历了简单加工制造的低利润阶段之后,当然要抬头看路,为自己的企业找到易于行驶的未来之路。30年前有路不给走,而今条条大路人皆满,时间一直是默默无言的见证者,战略规划与战略执行的契合度越来越低,事前规划到了执行阶段就会改头换面,失去了战略指导的执行比拼,与战略预期效果相差甚远。夜里想来千条路,早上醒来路一条,工业企业战略很容易就迷路了,纲举目张的效果有时候真的像是传说。
战略的世界中,本无任尔驰骋的宽广之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拥挤不堪,看似蓝海的赢利区,往往终将成为血本无归的红海迷途。蓝海,并不是无竞争的自由区,而是企业依靠自己的赢利模式而精巧构建的战略优势区。很多企业虽然也曾驶入蓝海区域,但总是被汹涌的波涛逼退,眼看着别人满载而归。身陷红海的工业企业,其根本原因有两点:第一,企业战略基础薄弱,没有形成持续的发展动力,只能随着机会之波飘荡沉浮。第二,脱离企业能力现状,急于抓住市场机会,一个企业同时运行着几种相互矛盾的经营战略,往往欲速不达。因此,叶敦明认为,红海、蓝海,只是结果,绝非原因,正所谓没有夕阳的行业,只有夕阳的企业,企业赢利模式是因,它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效力。
对于很多资源限制性工业企业而言,有六种基础赢利模式可供选择,它们分别是:产品金字塔模型、基础产品模型、多种成分模型、专业化利润模型、地区领先模型、售后利润模型。其实这些赢利模式大多都已经被工业企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运用着,而且,它们之间也没有好坏之分,只是适合不同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而已。之所以拿出来详细地加以解析和评说,用意在于帮助工业企业管理层养成良好的战略意识和经营耐心,只有具备了最为基本的生存能力,才谈得上放眼未来、持续发展。否则,胡乱碰对的赢利模式,即使有一个不错的开头,在经由市场变动的时候,还是会自乱阵营。
企业赢利模式被误解、误用的概率很高,
首先,模式这两字,就容易让一些走捷径的企业照葫芦画瓢,结果就是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其次,企业赢利模式是战略方向与战略执行合二为一的持续过程,在确定年度规划之后,必须经常性调整才可以与市场变化保持协调关系,而有些工业企业梦想着一劳永逸的赢利模式,结果就会弄巧成拙;最后,工业企业赢利模式是外在市场机会把握与内在经营管理的互动过程,剑走偏锋的做法导致竹篮打水一场空。再好的赢利模式也都是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它需要持久关注的耐心、精细化管理的做法、稳定与变化的拿捏功夫。赢利模式是实业家的一盘大棋,轻率冒进的企业商人,切勿东施效颦。
企业赢利模式的内在结构,有四要素、五要素的两种划分方式。四要素包括:客户选择、价值获取、战略控制和业务范围,欧美咨询专家和企业管理人士较为偏爱,它分别从外在市场(客户选择、价值获取)和内在管理(战略控制)两大块面,相互关联,易于理解和使用;五要素则包括:赢利源、赢利点、赢利杠杆、赢利屏障和赢利家,赢利源与客户选择相近,赢利点与业务范围相近,赢利杠杆与价值获取相近,赢利屏障与战略控制相近,但相比之下,前者的视野都相对开阔一些,而且利润家还更上一层楼,强调人的因素的重要性。一般来说,赢利模式的构成可以用四要素来分解,而赢利模式确定之后的再检验,则可以用五要素来深入研判,叶敦明将在后续的赢利模式方面的文章再加以详解,此处不再提及。
赢利模式的四要素有必要加以简单的解释一下,以方便后续的六大赢利模式的深入探讨。第一,客户选择。你希望拥有的客户类型,你又能为他们提供什么价值,他们又如何让利赚取合理利润?第二,价值获取。你怎样从目标客户那里获取自己希望的回报,除了产品这个直接载体之外,还有其他什么办法吗?第三,战略控制。潜在的利润如何加以保护,客户的真实购买理由是什么,他们又会如何被竞争对手挖走呢?第四,业务范围。企业主要的经营活动是什么,有需要做出什么变化,以留住最佳客户,带来预期的高利润,并实现有序的战略控制呢?
赢利模式的四个要素,要保证其整体设计始终围绕目标客户最在意的需求偏好,这样才能把企业经营带入理想的利润区。同时,这四个要素要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就像营销4P服从于品牌定位,企业赢利模式四要素则要服从于既定的利润指标。好啦,赢利模式的基本知识业已交代完毕,接下来就要揭开六大基础赢利模式的面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