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沸腾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水的沸腾现象,感知水沸腾前与沸腾时现象的区别。通过探究活动,2.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身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沸腾时与沸腾前的现象,并探知规律和条件。
教学工具
塑料袋、酒精、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
教学过程
1、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58-60,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汽化?
(2)什么是液化?
(3)什么是沸腾?
(4)什么是沸点?
2、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沸腾: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各种液体沸腾时确定的温度
3、探究:水的沸腾
(1) 注意:
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沸腾时的温度,是否发生变化?
记录数据
依照晶体熔化曲线描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2)设计试验和进行试验
(3)介绍实验器材
(4)总结实验
① 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在水沸腾的过程中,虽然继续对它加热,它却保持一定的温度不变。
② 液面上的“白气”越来越多,沸腾的时候,水中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③ 沸腾后移走酒精灯,水停止沸腾。
4、在标准大气压下,几种液体的沸点(℃)
气压增大沸点增大;气压减小沸点减小。
5、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
继续吸热
6、练习册当堂检测
7、总结: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2)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3)沸腾: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4)沸点:各种液体沸腾时确定的温度
(5)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
继续吸热
(6)沸腾时和沸腾时的现象
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移走酒精灯,水停止沸腾。
篇2: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
1、关于液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降温可以使所有气体液化 B.压缩体积可以使所有气体液化
C.液化过程是个吸热过程 D.液化过程是个放热过程
2、水烧开时,壶嘴冒出许多“白气”,这些“白气”是( )
A.水蒸气 B.小水珠 C.热空气 D.白烟
3、夏天扇扇子能使人感觉凉爽,这是因为扇子所产生的风( )
A.使空气的温度降低 B.在人体表面吸热
C.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 D.减慢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
4、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60 ℃的水,正在沸腾中
B.用纸盒装水,放在火上加热,可将盒中的水烧开
C.液体吸热后,温度却不升高
D.用水银温度计测得南极考查站的温度是-60 ℃
篇3:初二物理物态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重、难点:1、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液化引起的现象。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_____, 热。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_____。 热。
2、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规律是什么?
3、晶体温度在熔点和凝固点所处的状态是什么?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那里去了?(学生猜想)
进行新课:
1、探究:水的沸腾
( ) ……提出问题
( ) ……设计试验
如何进行、需要器材、注意事项、 仪器安装、酒精灯的使用等
( ) ……进行试验
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沸腾:
(1)、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沸腾,沸腾时温度不变,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
(3)、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3、蒸发:
(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3)、蒸发有吸热致冷作用
4、沸腾与蒸发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汽化的两种方式)
5、液化(放热):举例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水蒸气遇冷会液化)
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的实例)
(1)、降低温度与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2)、液化要放热(水蒸气烫伤更严重)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液化、汽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可以举较多的例子进行分析
可以讨论:吸热、放热是必要条件
篇4: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要知道每一个物理量的意义,定义的含义,公式的适应条件和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最后会灵活的去应用规律、公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且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接下来小编整理了初二物理学习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1.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2.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3.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4.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5.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6.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7.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8.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如何提高解物理题的速度? 提高做物理题的速度,同学们都应该重视起来,这是在考场上获取高分必备条件。 不少学生同样会遇到您孩子类似的情况。在考试中,很多考题其实都会做,但是时间不够用,最后的解答题做不完,导致扣分很严重,显然,影响自己的成绩。 我们以后走到中考考场,也会发现,这种做不完的情况更严峻,毕竟是中考,中考对时间的要求更严格。 有一部分同学在中考交卷时,不能全部完成,中考成绩一定也会受到影响的。 如何提高做物理题的速度?尤其提高考试时的做题速度呢?具体如何执行?王尚老师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执行: 首先,在平时做作业的时候,要给自己规定时间。很多的同学,平时做题就慢,习惯这种做题的速度了,到了考场上,改不过来了。 如何提高解物理题的速度?初中物理学习 道理并不难理解,就好比是跑步,平时跑步的时候都会不紧不慢的。但是一到考试的时候,就不会看你以前跑过多远的距离了,比的是谁的速度跑的快。所以平时就应该注重提高做题速度。 在平时做作业时,同学们应该给自己限定做题时间,举个例子,现在要做物理作业啦,我们就应该先看一下,完成作业大概需要二十分钟。那么,我就要像考场上一样,严格自律,把完成作业限定在二十分钟内。 严格自律,认真执行,一直坚持下去,一个月下来,就会感觉做题的速度明显加快。 其次,要在考前的一段时间里,把平时作业中做错的题和需要费很多时间才能想到解题方法的题都找出来,仔细研究。错题说明,我们知识点或解题方法上是有漏洞的,是薄弱环节。 假如我们自己不去费心的分析这些错题,并且对这些题目进行分析和巩固,在考试的时候这些做错的题目又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那么必然会影响我们的解题思维和解题速度。很多时候,在考场上,会让一些本来应该会做的题目在我们脑中一片空白,找不到解题思路。 对于某些题目我们做起来很浪费时间,不论对错,都要在考前花费精力来整理一下解题思路,找到我们做题时浪费时间的原因?避免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再犯类似的错误,这对提高考场解题速度是非常有效的。总之,初中物理内容相对抽象,考题难度大,错题要引起重视,同学们要多下些功夫。我们的初中物理网,把所有的重要考点和解题方法,都为同学们总结梳理好了,建议同学们多去学习查看。 第三,要在平时下足够的功夫避免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事故”发生。 不少同学在考试的时候做题很慢,是因为内容掌握得很不扎实,很不全面,更不用说熟练了。这必然导致考试时做题慢,只要一快起来,就处处犯错误。篇5: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复习课教案

1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任何温度下液体都可以蒸发 B. 所有的固体都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C. 物质升华时会放出热量 D. 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11.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
A.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B.将湿衣服展开后晾在向阳、通风处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
12.在北方的冬季,下列几种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
A.室外冻冰的衣服会变干 B.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
C.正在跑步的人,口中呼出“白气” D.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13.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
A.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 B.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C.秋天,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雾 D.冬天,湖水结冰
14.若想在高山上将饭煮熟,可采用的方法是 ( )
A.减少加热时间 B.减小火力 C.用高压锅煮 D.打开锅盖
15.小明买了根“冰棍”,小玲买了根“棒棒糖”。当他们把冰棍和棒棒糖放进嘴里后,都慢慢消失了。下列对于这一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冰棍”溶解了,“棒棒糖”熔化了 B.“冰棍”熔化了,“棒棒糖”溶解了
C.“冰棍”和“棒棒糖”都熔化了 D.“冰棍”和“棒棒糖”都溶解了
16.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可以看到门的附近出现了“白气”.这些“白气”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时 ( )
A.液化形成的 B.汽化形成的 C.升华形成的 D.熔化形成的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金属在熔化和液态金属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C.任何情况下水的沸点都是100℃
D.任何情况下冰的温度一定低于0℃
19.下列现象的产生,需要吸热的是 ( )
A.夏天,输水管外出现小水珠 B.严冬,玻璃窗内壁结了一层冰花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 D.早晨,室外大雾迷漫
20.戴眼镜的乘客乘坐冷气很强的出租汽车一阵后下车,有时会发觉眼镜镜片模糊。此现象是由于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镜片发生 ( )
A.液化 B.凝华 C.熔化 D.凝固
21.下列现象属于液化的是( )
A、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会“冒汗” B、寒冷的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C、盘子里的水,过一段时间会变少 D、杯子中的冰块,过一段时间也会变成水
篇6: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复习课教案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B.冰的温度是0oC C.所有的温度计都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D.今年上海的最高气温可达摄氏40度
2.下列关于温度计示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摄氏温度的规定可知,只有标有100C和0C的温度计,其读出的温度才为多少摄氏度 B.-18.6C可以读作零下18.6摄氏度或负18.6摄氏度 C.-18.6oC可以读作摄氏零下18.6度或摄氏负18.6度 D.-18.6oC可以读作零下18.6度
3.有两支温度计,玻璃泡里装的水银一样多,但玻璃管的内径粗细却不相同,将它们插入同一杯热水中时,它们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的示数分别是( )
A.上升的高度一样,示数相等 B.内径细的升得高,它的示数也大 C.内径细的升得高,但它们的示数相等 D.内径粗的升得高,它的示数大
A.只是将温度计靠在了杯壁上了 B.只是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待测液体之中 C.温度计靠在杯壁上了,又没有将温度计上的玻璃泡浸没到待测液体之中 D.没有任何错误
4.海南岛盛夏季节,将一杯自来水放了约1h,估计这杯水的温度最接近于( )
A.5C B.10C C.20C D.40C
5.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室温下的酒精中取出,温度计的示数将( )
A.先增大后减小 B.先减小后增大 C.一直增大 D.一直减小
6.判断以下哪一过程发生了物态变化?( )
A.把铜块加热到100C B.把大铁皮剪成小铁皮 C.冰雪消融 D.气球充气时逐渐膨胀
7.对于铁和玻璃分别加热熔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玻璃没有熔点,所以不会熔化 B.铁和玻璃都会熔化,但铁有熔点而玻璃没有熔点 C.在熔化过程中,铁和玻璃的温度都在升高 D.以上说法都不对
8.把一杯0C的水放在盛有冰、水混合物的桶中,则( )
A.杯中的水要结冰 B.桶中的冰开始熔化 C.杯中的水保持原来的状态和温度不变 D.杯中的水部分结冰,桶中的冰部分熔化
9.0oC的冰和0oC的水,它们的冷热程度相比较,则( )
A.0C的冰较冷 B.0C的水较冷 C.两者冷热程度相同 D.无法判定
10.在敞开的锅中烧水,水沸腾后用火继续加热,这时水的温度将( )
A.升高 B.不变 C.降低 D.忽高忽低
11.用电风扇扇风,人们感到凉爽,原因是( )
A.空气被电风扇扇凉了 B.风扇加快空气流动,使汗液蒸发加快,吸收人的热量的速度也加快 C.风把“凉”传给了人 D.风扇使水蒸气液化,使汗水增加从而降温
篇7: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复习课教案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复习课教案
【要点辨析】
1 .如何理解物质“固”“液”' ,气”三态的转变
“固”“液”“气”三态的转变看起来很复杂,其实,我们只要搞清转变的原因,就可掌握它们.其转变关系归纳如下:
2 .正确认识露、雾、霜、雪、雨
自然界中常见的露、雾、霜、雪、雨都是由水蒸气经过某种物态变化形成的,具体情况简要如下:
3 .水的沸腾实验现象观察
通过现象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沸腾进行的条件:
( l )沸腾只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 2 )液体沸腾需要有热.以上两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液体都不会沸腾.
【疑点辨析】
1 .温度、热量、内能的区别与联系
温度、热量、内能是热学的三个基本概念,但很多同学对这三个概念混淆不清,现将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作如下对比.
三者的区别:
( l )概念不同
从宏观上讲,温度表示的是物体的冷热程度;从微观上讲,温度是物体内部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
( 2 )单位不同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内能和热量的单位都是焦耳(简称焦).
( 3 )影响三者大小的因素不同
由于温度是物体内部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所以,物体内部分子运动越剧烈,温度越高;反之,分子运动越慢,温度越低.内能包括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由于分子的动能跟温度有关.对于一个给定的物体,其温度、体积一定时,如果状态未发生变化,则其内能也就未发生改变.热量只是反映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是物体内能改变的量度,而不是物体内能的量度,因此,我们不能用“含有”, “具有”, “有”,等词说明热量,而只能说“吸收”或“放出”热量.
三者的联系:
( l )一个物体的温度发生改变,其内能一定发生改变,但不一定吸收或放出热量.因为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 2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其内能一定发生变化,但温度不一定改变.例如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 3 )物体内能发生改变,不一定吸收或放出热量,
温度也不一定发生变化.如两块0℃ 的冰相互摩擦,冰的
内能增加,但没有吸收热量,温度也未改变.
综合三者之间的联系,我们用“一定”和“不一定”对其
变化情况综合如图:
从表中可以看出,三者之间只有两个“一定”,其余都是“不一定”.
2 .燕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3.影响燕发快慢的因素
4.生活中的“汽”
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在空气中就含有大量的水蒸气.“白汽”是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的一团(或一片)白色的物质.“白汽”既然能够看到,很显然,它不是水蒸气,它实际上是水蒸气遇冷液化的小水珠或小液滴.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许多“白汽”“白雾”“白烟”等现象,要把它们区别开来,就必须弄明白它们的成因.
( l )锅中的水沸腾后,水面上方将出现“白汽”.将火熄灭,“白汽”会更多. 当锅中的水沸腾后,有大量的水变成水蒸气,水面上方的温度比锅内水的温度要低,所以水蒸气在水面上方遇冷液化成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当火熄灭后,周围温度降低,使更多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的“白汽”也就更多.
( 2 )盛夏,打开冰箱门,看到“白汽”冒出.打开冰箱门时,冷气会从中冒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便是人们看到的“白汽”现象.
( 3 )炎热的夏天,冰棍冒“白汽”. 冰棍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逐渐熔化成液态,使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因温度降低而液化成了无数很细的小水滴,看上去就像有一股股白色的汽附在冰棍周围.
( 4 )深秋的早晨,会看到漫天“雾气”. 深秋的早晨气温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大量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就形成了“雾”.
( 5 )文艺演出时,舞台上往往用弥漫的白色烟雾营造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
如果向舞台喷射真实的烟气,演出不能正常进行.舞台上施放的白雾,是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量,使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的结果.
( 6 )制造金属工具时,为增大工件的硬度,将烧红的工件放人冷水中进行淬火,此时会发出“吱吱”的声音,并在水面上冒出“白汽”. 烧红的工件温度远大于100 ℃ ,放人冷水中,工件附近的水迅速达到沸点并汽化.水蒸气升到水面上方,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而液化成小水滴.
( 7 )北方的冬天,人在户外呼出“白汽”. 这是因为户外的温度非常低,人嘴里呼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到周围冷的空气,液化成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
( 8 )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走进室内,眼镜上会蒙上一层“白雾”.
在寒冷的室外,眼镜的温度和室外的温度一样低,当人戴着眼镜进人温暖的室内时,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便会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眼镜片上,眼镜就蒙上了一层“白雾”,使人无法看清室内的物体.
( 9 )喷气式飞机后面常拖着一股“白烟”,甚至还能以蓝天为“纸”、飞机为“笔”,用白烟写出大幅的标语来.
飞机尾部的白烟并不是飞机喷出的烟.在天空中有许多无色透明的水蒸气,当水蒸气遇冷,且空气中又混杂着一些细小的尘粒时,水蒸气就会以这些尘粒为核心凝结成小小的水滴,这些成群的水滴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云.在晴朗的天空,水蒸气的温度很低,但没有凝结核,所以无法形成小水滴,过冷的水蒸气遇到这些小颗粒,就形成大量小水滴,它们就是飞机后面拖出的那条白白的、人们以为是烟的“长尾巴”.
篇8:初二物理上册人教版物态变化教案
第1节 温度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了解常见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温度,知道体温计并会使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结构及原理,掌握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工具
温度计、水、烧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只凭感觉判断温度可靠吗?
二、进行新课
1、温度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测量工具:温度计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结构:玻璃管、液泡、液体、液柱、毛细管、刻度
实验用温度计(酒精温度计)
种类:体温计(水银温度计)
寒暑表(煤油温度计)
2、摄氏温度(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沸水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在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份为1℃。
写:37℃、0℃、-5℃
读:37摄氏度、0摄氏度、零下5摄氏度
看表:①白炽灯泡灯丝温度多大 ②钨熔点多大,
③正常人体温多大 ④水银凝固点多大
3、温度计使用
(1)估:估计被测物体温度
(2)选:选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3)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
(4)放:竖直插入,液泡全侵,不碰容器底和容器壁
(5)读:液泡留在液体中,示数要稳定
(6)取:从零读到液柱面,视线柱面要相平
4、体温计(生自学回答问题)
(1)作用是测体温,量程是35℃-42℃,分度值是0.1℃
(2)结构上不同点:有缩口,用法上不同:a、 可拿出来读数 ,b、
测前要甩。
篇9:初二物理上册人教版物态变化教案
1、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 的规律制成的。
2、温度计是一种常见的测量工具, 图1所示温度计的读数是( )
A.-4℃ B.-8℃ C.8℃ D. 18℃.
3、某粗心的护士用体温计测得某病人的体温是38.8℃,仅用酒精擦拭后就给38℃和正常人测体温,则两次的体温计示数分别为 、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温计不能离开人体读数。
B.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C.体温计每次使用之前都要放在沸水中消毒。
D.人体口腔正常温度一定是88℃.
5、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8℃.
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8℃.
C.青州盛夏中午室外温度为38℃。
D.青州冬季最低温度可达零下38度。
6、关于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错误的是( )
A.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超过他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
B.读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应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C.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
D.读数时力求准确, 应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仔细地观察。
篇10: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
一、温度
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 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
所 用液 体水 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气
固
液
凝固 放热
熔化 吸热
液化 放热
汽化 吸热
升华 吸热
凝华 放热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
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 放 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练习:☆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篇11: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重、难点:1、判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器材:可密封的玻璃瓶、酒精灯、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由_______转变为_______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物质由_____转变为_____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______热量。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3、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4、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
A、 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 降低了人的体温;
C、 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 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雪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想:〔 …… 〕
进行新课:
1、升华(吸热):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 凝华(放热):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
2、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结论:(1)、注意“直接”。(2)、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1卫生球变小 ○2“干冰”的人工降雨和人造烟雾 ○3“冰花”的形成
○4雪、霜、冰雹的形成 ○5雾松的形成 ○6 灯泡用久了会变黑
固体
4、小结本章内容:
液体 气体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要分析一些常见的凝华、升华现象
篇12: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教案: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什么是升华和凝华现象; 2.能说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3.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碘升华凝华实验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关注,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中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教学难点】凝华放热。
教学工具
碘升华凝华装置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提出问题:
问1: 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
问2:固态和气态之间能不能直接转化?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固态和气态直接转化的实例。
二、新课讲授
生活中有不少的例子都说明了固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直接转换,但是这种变化非常缓慢而且不容易观察,今天我们一起用碘做一个实验,因为气态的碘是有颜色的,容易观察。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
(一)演示探究
探究碘升华和凝华:
1、在烧瓶中放少量碘。摇动烧瓶在班级里展示碘。
问:烧瓶里的碘是什么状态的?瓶塞底部是什么颜色的?
请把你观察到的碘的初始状态填写在导学案中。
2、固态碘在烧瓶里时间久了会产生气态的碘,但是非常缓慢,不容易观察,我们为了加快它的变化该怎么办呢?
问:碘的熔点是113.7摄氏度,但是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可以到500摄氏度,怎么样能让碘在不熔化的情况下做这个实验呢?
烧杯中加热水;将烧瓶放在烧杯上加热。(持续.......大概20s)
3、当固态的碘变为碘蒸气充满烧瓶后,拿着烧瓶在教室内展示并问:烧瓶底部有没有出现液态的碘?烧瓶内部你看见了什么现象?
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导学案中。
下面注意老师的操作:
把烧瓶放入冷水中冷却。拔出塞子。
请同学们再观察烧瓶内壁和塞子底部,你看见了什么现象?
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导学案中。
(二)分析现象
1、小组内讨论并交流,检查一下你观察到的现象与其他同学是不是一致?
(在提问时同时利用PPT展示)
问题1:加热前碘是什么状态?
问题2:加热过程中碘出现了什么状态?这个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加热过程中有没有液态碘?
问题3:后来的固态碘是从哪里来的,是放热所致还是吸热所致?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三)学以致用
1、有一句俗话说的是“下雪不冷化雪冷”,是什么意思呢?
生活中还有很多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升华吸热也利用在了人工降雨、舞台雾景等处,下面让我们一起试一试能不能解释下面的现象。
2、分析下列现象:
(1)介绍干冰,同时展示干冰的图片。
教师: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空气中迅速直接变成气体二氧化碳,这个过程是升华需要吸热,周围温度会降低,水蒸气会遇冷液化
(2)教师: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一段时间后变小了,(PPT展示樟脑球图片)这是怎么回事呢?
提醒:樟脑球变化之前是什么状态的,后来不见了是因为变成了什么状态?
(3)冬天,在北方窗玻璃上常出现的冰花,地上有霜,树上有雾凇(树挂)(PPT展示冰花、霜、雾凇)。
提醒:形成过程中有没有液体的水出现,是直接从什么状态转化为什么状态?
问:冰花是在窗玻璃的内表面形成的还是在外表面形成?为什么?
(4)问: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是怎么回事呢?
(5)灯泡内壁发黑(PPT展示图片)
在这个过程中都包含了
哪些物态变化呢?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两种物态变化,升华和凝华,我们一起来回顾已经学习过的物态变化。
课后习题
1、下面几种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
A碘加热成蒸汽 B初冬的早晨草木上的霜
C海面上的大雾 D冰冻的衣服时间长了被冻干
2、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
A.铁水被铸成工件 B.冬天用湿手摸室外的铁器时觉得粘手
C.深秋地面上出现的霜 D.冰箱内的饮料结冰
3、下列现象是物态变化,其中属于升华的是( )
A.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变干 B.江面上形成雾
C. 水正在慢慢地结冰 D.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
4、寒冷的冬天,房间门窗玻璃的内表面往往会结层冰花,这是下列哪种物态变化( )
A.液化 B. 升华 C. 凝固 D. 凝华
5、下列物态变化都吸热的是( )
A.熔化、汽化、升华 B.汽化、凝固、液化
C. 凝固、液化、凝华 D.凝固、汽化、凝华
6、把温度为-5℃的冰块放人盛有0℃的水的隔热容器中,混合物的温度仍为0℃,则( )
A.冰的质量增加 B.冰的质量减小
C. 冰的质量不变 D. 都有可能
7、为使热的物体冷却,用质量相等的0℃的冰或0℃的水( )
A. 二者效果相同 B.冰比水好,因为冰比水冷
C.冰比水好,冰吸收热量多 D.冰比水好,因使用方便
8、在物态变化过程中,放出热的是( )
A.凝华、凝固、汽化 B.熔化、凝华、液化
C.液化、凝固、凝华 D.汽化、升华、熔化
9、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属凝华现象的是 ( )
A.草地上露水的形成 B.冬天霜的形成
C.清晨大雾的形成 D.以上都不是
篇13: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图象: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篇14: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2.1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2.2 汽化和液化
2.3 熔化和凝固
2.4 升华和凝华
2.5 水循环热现象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2、摄氏温度(符号:t 单位:摄氏度<℃>)
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3、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 造 量程 分度值 用 法体温计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 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实验温度计 无 -20-10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寒暑表 无 -30 -50℃ 1℃ 同上5、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6、熔点和凝固点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温度 ②继续从外界吸热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温度 ②继续向外界放热「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7、汽化与液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
8、蒸发现象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9、沸腾现象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10、升化和凝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记忆法」
蒸 发 沸 腾不同点发生部位 剧烈程度 温度条件 温度变化 影响因素相 同 点
物理物态变化学习方法
1、三个基本。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2、独立做题。要独立地,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更要有一定的质量,有一定的难度。
3、物理过程。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可以画草图,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
4、上课。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或尽量少走神。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
物理物态变化学习技巧
1.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听力的针对性。预习中发现的困难是听课的关键,为了减少听力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我们可以弥补旧知识和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预习后对知识的理解与教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预习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倾听集中的过程,而不是抛弃。专注是对课堂学习的奉献,是对耳朵、对眼、对心、对嘴、对手的奉献。如果你能做到这“五到”,就会高度集中,课堂上学习到的所有重要内容都会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在讲课的过程中,要确保你们能集中注意力,不偏离对方。我们必须注意课前休息10分钟,不要做太激烈的运动或激烈的辩论或阅读小说或家庭作业,以免课后喘息、幻想、无法平静,甚至大脑开始睡觉。因此,我们应该做好上课前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
3,要特别注意教师讲课的开始和结束。在一堂课的开始,老师概括地总结了上一课的要点,并指出这堂课的内容是连接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纽带。最后,教师通常总结一堂课的知识,这是高度概括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课的知识和方法的概要。
4,做笔记。不会记录,但演讲中的重点,难点,使一个简单的总结记录,写下演讲的要点和自己的感受或创造性思维。审查和消化。
5.我们要认真审视问题,了解实际情况和物理过程,注意分析问题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从对方身上吸取教训,提高知识转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